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礼
22587100000025

第25章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3)

华罗庚教授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即使天资再差,只要勤奋,就一定能成功。

精彩典故:

苏秦勤奋学习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六个诸侯国的丞相,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的成功还要归功于他的勤奋。

战国七雄之中,秦国最强,大有一举消灭其他六国之势。苏秦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向秦惠王数次上书,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够为秦王采纳,然而秦王对他的建议并不感兴趣。苏秦回到家中,家人和邻居看到他落魄的样子,都对他态度冷淡。这件事对苏秦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他决心从此发愤读书,通过读更多的书让自己长更大的见识,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

苏秦夜以继日地钻研政治理论和军事理论,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他都不舍得放下手中的书。有一天夜里,他困得已经睁不开眼了,然而作为一个立下大志的人,他为自己的学习状态不佳感到羞耻,为自己的不争气感到愤怒。于是苏秦一把抓起书桌上刻竹简用的锥子,猛地向自己的大腿扎下去,鲜血顿时流了下来,苏秦觉得自己的精神为之一振,就接着读下去。春去秋来,一年多过去了,他终于成为一个底蕴深厚的学者。

当六国都在绞尽脑汁对付秦国的时候,苏秦游说各国,提出“各扫门前雪”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要想成功抵制秦国,大家必须联合起来。这一次,他终于取得了成功,“六国丞相”苏秦的美名得以流传千古。

杨坚勤于政事

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光环笼罩下,我们或许淡忘了隋文帝杨坚,但是这位曾经创立过“开皇之治”的杨坚,其实是一位非常“勤政爱民”的皇帝。

公元581年,周静帝见杨坚已赢得民心便下诏禅让,杨坚三辞后而受天命,改国号隋,年号开皇,是为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杨坚即位后改革吏制,确定三省六部制的中央行政中枢。简化地方行政机构,罢废各郡,建立州县两级体制,裁汰冗员,节省行政成本,减轻百姓负担。创立科举制选拔官吏,统一全国币制,颁布均田令,轻徭薄赋,设置义仓备荒年,制定著名的《开皇律》,使隋朝迅速繁荣,国力强盛。

开皇九年(559年),杨坚再度完成全国统一大业,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近三百年分裂割据局面。同年,琉球群岛归顺隋朝。自此,全国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之后,杨坚又开创了《隋书》上所记“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的“开皇之治”。

《隋书》上说他“每旦听朝,日昃忘倦”。一年四季坚持每天清晨听理朝政,直到太阳偏西还不知疲惫,足可见其勤于朝政至忘我的境地。为体察国情民意,杨坚于开皇二年冬,派遣一批使臣到全国各地明察暗访,把远近官府与民间大小事一概禀报于他。

开皇十四年夏,京师长安发生地震,关内各州大旱,百姓闹饥荒。杨坚命令所有省府州县,一律给公廨田,各级官吏不允许经商做买卖,与老百姓争利。直到秋季,关中旱情未了,杨坚便亲自带领饥饿百姓前往洛阳就食。他严令负责侦察的卫士不得随便驱逐威胁百姓,让男女老少夹杂在自己的仪仗侍卫之中。遇到扶老携幼的,杨坚便牵住马避让,对他们嘘寒问暖后才离去。走到路况较差的地段,只要见到有挑担子的,就马上让自己的侍卫扶助。

由于杨坚勤于政事,国家财富日增,仓库丰盈。

当代镜鉴:勤奋才能有回报

前微软公司中国区总裁唐骏说:“比别人勤奋一点点,就能超前别人一大步。”

常有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不愿为工作牺牲哪怕一丁点儿的私人时间,坚决拒绝加班。他们认为下班后的时间是属于自己的,况且即使加班,也未必能被领导看见。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加班不仅仅是为老板干活,更是自己思考、学习,藉此及时充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虽然领导可能没看到你长期废寝忘食勤奋工作的身影,但却不会对你的进步视而不见。

在最新公布的国内平均薪资排行榜中,MBA继续以71074元的年薪均值位于首位,在国外,MBA的收入显然更高。MBA能够得到如此高的收入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辛勤地工作,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汗水。现在一般人每周工作时间是40小时,而在美国服务于世界一流咨询公司的MBA们,每周工作时间时80多个小时;服务于顶级金融机构的MBA们,每周工作超过100小时。这相当于他们没有周末,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天工作15个小时。

只有努力工作才是获得成功的最好捷径,尤其是现代社会人才辈出,竞争也更加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付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勤奋和努力,比他人更多的汗水和辛劳。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对于懒惰者而言,即使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毫无用处,而勤奋者却能将最平凡的机会变为千载难逢的机遇,取得成功。所以,上天不负有心人,只要勤奋工作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勤勤恳恳地对待工作,这是对工作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4.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他人分享功劳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众。”——《孟子》

译文: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国学链接:齐宣王其人

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301年),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前319—前301年在位。

诸子之言:

孟子所说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意在告诉人们好东西要学会与他人分享,只有懂得分享才能收获更多的快乐。对于功绩荣耀也是如此,一个懂得与他人分享功劳的人自然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与好感,相反那些极端自私、独贪功劳的人会受到众人的指责与离弃。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意思是说偷别人的钱财,还被叫做盗贼,何况是把一切的功劳都说成全凭了自己的力量呢?把众人共同努力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抹杀他人的贡献,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对他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作为君子,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在自己身上发生。

延伸思辨:独贪功劳害处大

你的荣耀可能会让别人变得黯淡,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而你的感谢、分享、谦卑,正好给别人吃下一颗定心丸。当你在工作上有特别表现而受到肯定时,千万记住——别独享荣耀,否则这份荣耀会为你带来人际关系上的危机。

当你获得荣誉时,如果其中有了他人的功劳,那你不要独自享受,否则有一天你也许会独吞苦果!

其实,别独享荣耀,说穿了就是不要威胁别人的生存空间,因为你的荣耀会让别人变得暗淡,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而当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人性就是这么奇妙,没什么话好说。因此,当你获得荣耀时,一定要记住以上几点。如果你习惯了独享荣耀,那么总有一天你会独吞苦果!

精彩典故:

岳飞功不己居

南宋诸大将如张俊、刘光世、杨沂中等人都是贪功忌才的人。一次,刘光世在高宗面前大言不惭地夸口:“他日史官记中兴各将帅,书臣功,功第一!”对这样一个尸位素餐的懦将,如此贪功,连高宗也不得不申斥他“徒为空言!”而岳飞,功盖天下,却从不居功。每临功赏,总是以“无功”辞谢。高宗也不得不承认岳飞“推功名而不居”,“每拜官必力恳避”。

岳飞不以功自居,却推功及人,让功于同列与部属,这是南宋诸将中所仅有的。如收复襄阳六郡时,朝廷曾命刘光世派兵出援。结果,在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的第三天,刘光世所部郦琼的五千军马才姗姗而来。可是,岳飞上报战功时,却请求“先推刘光世军犄角之功”。他说:“虽其至不及期,然臣之军士知有后援,所以能成薄效。”而对部属,更是“尺寸之功,丝毫必录”。他总是说,所打胜仗 “皆将士竭力,在臣何功”。

曾国藩推功及人

曾国藩是一个功不己居,名不己出的人。在军营里,每每听到曾国藩谈到收复安庆的事,他总是归功于胡林翼的筹谋划策,多隆阿的艰苦战斗;谈到后来攻下金陵,则又归功于各位将领,而没有一句话提及他自己以及他的弟弟曾国荃。谈到僧格林沁进攻捻军的时候,赞扬他能吃苦耐劳,说自己比不上他的十分之一二;谈到李鸿章、左宗棠,称他们是一代名流,不是说自愧不如,就是说谋略莫及,这些从他的奏折、信函、日记中都能表现出来。

曾国藩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部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部下的利益,从而得到了众多贤才的拥护。

当代镜鉴:学会与他人分享荣耀

俗话说,有福同享,有难同担。当你在工作和事业上干出点名堂,小有成就时,这当然是值得庆幸之事,但是也要注意,如果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大家集体的功劳,或者离不开他人的帮助,那你千万别独占功劳,要学会与他人分享,否则会被别人误以为你好大喜功,抢占他的功劳。另外也要注意千万别高兴得过了头,以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或引起他人的嫉妒。

有一位王先生很有才气,他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并担任下属的一个杂志的主编,平时在单位里上上下下关系都不错。有一次,他主编的杂志在一次评选中获了大奖,他感到十分荣耀,逢人便提自己的努力与成就,同事们当然也向他表示祝贺。但过了个把月,他却失去了往日的笑容。他发现单位的同事,包括他的上司和下属,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和他过不去,并回避着他。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王先生犯了“独享荣耀”的错误。就事论事,这份杂志之所以能得奖,主编的贡献当然很大,但这也离不了其他人的努力,所以这位主编“独享荣耀”,当然会引起别人不舒服。

所以,当你在工作上有特别表现而受到肯定时,千万要记住一点——学会与他人分享荣耀。当你获得荣耀时,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感谢他人。感谢同仁的协助,不要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功劳。尤其要感谢上司,感谢他的提拔、指导、授权。如果同仁的协助有限,上司也不值得恭维,你也要感谢,以避免自己成为他人的箭靶。

二是要保持谦卑的态度。一些人一旦获得荣耀,就容易自我膨胀,这是不可取的。当你获得荣耀时,对他人要更加客气,荣耀越高,头要越低。另一方面,别总是提及自己的荣耀,说得多了,就变成了一种自我吹嘘,容易令人产生反感。

总之,学会与他人分享荣耀,可以使自己与周围的同事甚至是上司打造和谐的氛围,和睦相处,荣辱与共。同时,也是对自己谦虚品格的培养,一种人格的修炼。

5.不可权责越位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中庸》

译文:

不是天子,不能议论礼制的是非,不能制定度量的标准,不能考究文献的史迹。现在天下的车辆都是一样的宽度,书写都是一样的字体,行为都是一样的准则。虽然在那个位置上,却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的;虽然有那个德行,却不在位置上,也不敢制作礼乐啊!

国学链接:何谓“礼乐”

礼乐就是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将礼乐作为一种维护周天子宗法制度统治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以周代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诸子之言:

在《中庸》成书的年代,天下的第一等大事就是“制作礼乐”,所以《中庸》中以“制作礼乐”的问题来阐述不能越位的道理。其实孔子早就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去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孔子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分内的事情。如果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却总是想着别人的事情,谋算着别人的位置该做的事,越俎而代庖,结果谁的事情都没有做好,反而违背了立位设官的初衷。所以,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这都是在告诫为官者不可权责越位。

延伸思辨:别做不该自己做的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容易犯不在其位,也谋其政的毛病。比如,动不动就对别人的做法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甚至恨不得自己替别人去做,这是典型的权责越位。你越位做了别人该做的事,不但不会得到别人的感谢,反而还可能招致别人的忌恨。

关于行事的身份、职责和角色问题,大思想家韩非子也强调严惩那些侵官越职管闲事的人。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韩昭侯有一次喝醉了酒,伏在几案上睡着了,专门为他管理帽子的人怕他受寒,就在他身上披了件衣服。韩昭侯一觉醒来,看见身上加了衣服,很高兴,问旁边的人:“谁给我加的衣服?”旁边的人回答说:“管帽子的。”韩昭侯于是下令,把管衣服和管帽子的一同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