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吃的真相
2261400000027

第27章 偏见皆可抛(2)

“瘦肉精”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大减少脂肪的生成,大大加快瘦肉的生长,而且明显缩短猪的生长期(简直是儿时的梦想啊)。所以,挥泪斩掉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家们还是孜孜不倦地寻找下一个。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曙光。用一句“研究表明”来总结人们对于莱克多巴胺的研究有点不负责任,不过仅是FDA或者WHO的报告就让人头昏眼花。那些研究实在很枯燥,这里就简单说说都做了些什么吧。

研究毒性自然是从折腾老鼠开始,然后是狗、猪、猴子等。首先,检测它在动物体内的吸收排泄情况,让动物们吃进不同的量,然后检测排泄物中排出来的量,发现这种东西不在体内积累,排出的时间很短。换句话说,如果有毒性,也不会积累。其次,跟踪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利用同位素追踪,这个东西到了体内之后变成了什么、到了哪里。然后是各种致病情况的研究。喂给动物们不同的量,检测短期和长期的健康状况,最后,找出一个安全用量。

当然,这些研究是基于动物的,在人体中是否如此还很难说。有六位勇敢的志愿者参与了实验,证实莱克多巴胺在人体中的代谢情况跟动物的一致。基于此,科学家们认为用动物实验的结果来推测其在人体中的表现还是合理的。这六位志愿者还接受了不同的用量,来考察对身体状况的影响。在每公斤体重的用量不超过67微克的情况下,没有观察到对人体有不良影响。把这个量除以一个50作为“安全系数”,FDA认为每天可接受的摄入量是每公斤体重1.25微克。据此,他们规定牛肉和猪肉中允许的莱克多巴胺残留量分别是30ppb和50ppb(ppb是十亿分之一)。在这个残留量下,一个五十公斤的人每天吃上两斤半猪肉或者四斤牛肉都还是很安全的。加拿大和WHO的标准稍高一些,猪肉中允许的残留量是40ppb,而联合国粮农组织则是10ppb。日本和新西兰比较有趣,本国的生产不允许使用,但是进口猪肉允许10ppb的残留量。总的来说,还是只有少数国家允许使用,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是禁用的。

莱克多巴胺或者别的动物生长添加剂,禁用与否应该是一个技术问题。对于毒性研究的设计是否合理,推理是否严密,安全系数是否足够大,以及决策是否有足够的科学支持,人们完全可以提出质疑。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祖先没有用过就拒绝接受,或者认为改变了动物“天然”的生长方式就反对,跟一百多年前的人们对于汽车的恐慌并无区别。

聚议厅

Pbmn:

不要迷信FDA。它的不少决定是错误的。比如批准给奶牛注射bGH激素,因为他们认为由于注射bGH而产生的致癌物IGF—1会完全在体内降解为氨基酸。但事实上,他们的实验数据证明的恰恰是IGF—1不能被完全降解。

苹果真的可以抗癌吗

2009年3月1日的《新京报·新知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苹果可抗癌,苹果可救命》

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位教授最近发表的动物实验,证明“苹果可抗癌”,最后认为“苹果和苹果皮将会真正成为挽救人性命的宝贝”。客观地说,那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专业期刊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结论”向公众推荐就非常草率,甚至很容易误导他们。

首先,这只是一项动物实验。在食品领域,如果动物实验证明一种成分能够致癌,那么就足以判处这种成分“死刑”。但是要证明一种食物成分有助健康,动物实验只是非常初步的结论。要想把它作为一个结论向公众推荐,至少还需要临床试验和统计数据,得出吃多少的量能有多大的效果,以及这个量对于人体健康有没有别的负面作用等等。许多食品成分的研究进行了几十年,类似这样在动物身上有效的结果比比皆是,甚至临床试验的结果也不少,但是依然不能得到学术界以及主管部门的认可。2001年,欧洲有个公司生产了一种叫做“REDNOSE”的饮料。那种饮料的主要成分是葛根和菊花,作用是解酒,他们申请在美国上市的产品包装上印上解酒功能的标注。这项“功能”的证据一是类似的东西被中国人用来解酒有很悠久的历史,二是哈佛大学等研究机构发表的一些相关的实验结果,甚至还提供了一些机理方面的解释。FDA的回复否决了这项申请,理由是:“解酒”是一种治疗作用,如果要宣称有这项功能,那么需要按照药品来对待,从而需要通过药物申请程序。而药物申请程序,就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评估剂量、安全性、有效性等。哈佛等机构发表的那些研究结果还远远不够。如果比较“苹果可抗癌”的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其证据比葛根解酒的更为初步。

苹果是一种食物,不管是国外的还是中国的法律,都不允许宣传食品具有“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功能。现代科学早已经证实,蔬菜水果对于人体健康有很大的益处。这种益处发生的前提是食谱中的蔬菜水果占较大比重,而不是指望某种“神奇”的品种。各种蔬菜水果各不相同,它们带给人体的营养成分也各不相同,但是人体需要所有这些不同的益处。跟药品不同,人们每天所吃的食物总量是有限的,这种吃得多了,那种必然吃得少。比如在苹果抗癌这个例子中,如果真的有人每天吃六个苹果去获得“较强的抗癌效果”,就必然要减少别的食物摄取量。而其他那些食物带来的益处必然减弱,对整体健康而言,这样过于单一的食品可能是不利的。现在的食品科学研究在评估某种食物对健康的影响时,已经不怎么依赖于这种对照实验,而是要进一步评估这种食物的引入对整个食谱的影响。

我们经常看到“保健品”或者“功能食品”说“有科学研究表明?”甚至列出一长串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论文。这样的宣传再加上一些媒体随意地夸大解读这些论文,经常能把一般公众唬住。自然的真相就像一头大象,在它面前人类都是盲人。科学研究的结果,就是盲人摸象的记录。哪怕每个人的记录都是真实的,也不能依靠几条记录画出大象来。只有经过许多许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摸、来记录,然后把所有人的记录汇总起来,才有可能画出足够逼真的大象。

再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都听过绿茶防癌的说法。在科学研究期刊上,也确实能够找到有关这方面的大量研究。2004年,有人向FDA申请这样的认证:“每天饮用四十盎司的绿茶可以减轻一些癌症的发生风险。虽然有科学证据支持,但是这些证据还不够完善。”他们提交了各种学术期刊上的大量研究论文来支持“绿茶防癌”。在许多人看来,那些论文已经足够“权威”、足够“大量”来证明第一句话了,但是申请者还是加上了引号里的第二句话以示谨慎。FDA在审查了所有的这些证据之后,结论是只有非常有限的可信证据支持绿茶对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证明绿茶对其他癌症也有预防作用的证据都不够可靠。所以,FDA最后同意厂家可以使用的表述是“一项微弱并且有限的研究没有显示喝绿茶能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生风险,但是另一项微弱并且有限的研究显示能够降低这一风险。

基于这些研究,FDA认为绿茶不大可能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生风险”。对于乳腺癌的表述也大致如此。如果厂家改变上述完整表述的意思,或者选择性地使用“科学研究”来推销产品,那么就会受到FDA的追究。同时,FDA也指出,这些决定是基于已有的科学证据,如果有了新的科学证据,可以重新审查,改变FDA的认证。

如果把“苹果抗癌”的研究与“绿茶防癌”的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苹果抗癌”的研究是苹果协会资助的。虽然结果发表在了正规的学术期刊上,可是如果他们要用其结论来帮助推销苹果的话,也会吃不了兜着走。

聚议厅

李清晨:

美国癌症研究所与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研究会邀集了来自八个国家的十五名着名营养学、流行病学和肿瘤学专家组成国际专家小组,对1982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四千五百多篇文献进行了分析,并撰写了名为《食物、营养与癌症预防》的专题报告。该专题报告指出,合理膳食、经常运动和保持正常体重会使全世界癌症病例减少30%~40%。膳食对患胃癌、结肠癌的危险影响很大,而对其他部位癌症的危险影响甚小。但是,膳食、体力活动和体重似乎对二十种不同类型癌症的危险都具有明显的影响。

婴幼儿咳嗽药:被“一棒子打死”的传统

如果你家宝宝感冒了,咳嗽了,并且很严重,睡着了都能被咳醒,你会怎么办?送医院,儿医听了听胸音说:“肺没事,咳嗽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可能还得咳一两周,回家等等再说吧。”估计我们绝大多数的父母会大骂庸医,然后换家医院。

换了个医生,他说:“这太严重了,得赶紧治,不然恶化成肺炎(或者其他恐怖的病)就麻烦了?”于是做了一堆检查,开了一堆药。焦急的家长花了一大笔钱,拿了一厚摞报告,吃了一堆药,孩子的咳嗽缓解了;再吃几天药,好了。于是,大家交口称赞:“好医生啊,手到病除。”

或者,门口的药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宝宝专用”,天然的、合成的、国产的、进口的、传统的、新出的,乱药渐欲迷人眼,高价方能显爱心,买些回去吃吧。吃几次,宝宝好多了,于是骂骂医院的黑心,自夸一下自己的“明智”,再把“经验”扬扬得意地告诉亲朋好友。

根据人们的经验,感冒咳嗽的宝宝吃了药“确实好多了”,而多年的使用也使得人们不去怀疑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即便是学术界质疑不断,还是有许多家长相信自己的“经验”。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和哈佛公共健康学院等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8%的家长相信这些药物是安全的,而有62%的家长宣称得到了儿医的推荐。

然而,药物研究者们不断对这些婴幼儿感冒咳嗽药物提出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质疑。要证明一种药物是否真正有效,需要进行随机双盲实验。简单来说,就是找许多症状类似的病人,一些人给药,另一些人给外表味道跟药一样但是不含有药物的东西(叫做“安慰剂”)。病人和给药的人都不知道给的是药还是安慰剂,只有设计实验的人知道。最后比较服药和服安慰剂的两组病人的平均症状变化。只有服药的那组病人(称为“实验组”)明显好于服安慰剂的那组(称为“对照组”),才能认为药物有效。对于婴幼儿的咳嗽药,许多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类似实验,结果是:服用药物的病人症状会减轻,但是服用安慰剂或者不服药的病人症状也会减轻,而且服药的并不比不服药的减轻得多。FDA审查汇总了这类研究,认定没有可靠的证据能够说明婴幼儿的咳嗽药真正有效。另一方面,却有很多副作用的报道。在2005年,美国疾病中心收到了大约1500个婴幼儿服用感冒咳嗽药之后被送往急诊室的病例。更为严重的是,有十几起与这些药物有关的死亡病例。经过严肃的调查,确认有三起是服用咳嗽药导致的。

这下子事情可就大了。有没有用不好说,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原来人们使用多年,“经验”认为有效安全的东西也不是那么回事。2007年8月,FDA宣布将组织专家讨论这个问题。公众还没有反应过来,医药公司却已经作出反应。2007年10月,美国几家大医药公司停止销售针对婴幼儿的感冒和咳嗽药。三个月之后,也就是2008年1月,FDA正式发布公告,要求父母不要给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服用非处方感冒咳嗽药。所以,当孩子感冒咳嗽去医院,儿医的处理就是开头所说的“庸医的做法”——什么也不做。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婴幼儿感冒咳嗽药的遭遇实在有点儿冤。首先,根据人们的“经验”,服用了这些药物之后孩子的症状“确实减轻了”——至于不吃药或者随便吃点别的什么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效果,人们不会去注意。只要能减轻症状,管它是心理作用还是自然好转呢;其次,这么多人用了这么多年也没感觉到什么“毒副作用”,何况还有医生的支持——全美国至少有几百万婴幼儿吧,一年中感冒咳嗽的人次也是个庞大的数字,这三起死亡病例,还没准儿是不当使用引起的,至于送进急诊室的那1500个倒霉孩子,谁能肯定是吃药引起的呢?“肯定”是得了其他的病嘛;再次,就这么“一棒子打死”了所有的婴幼儿感冒咳嗽药,孩子们可怎么长大呢?

在现代医学里,是否允许一种药物用于病人,首先要明确地知道它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

使用与否其实是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而对于有效性与毒副作用的评估,不能依靠病人,不能依靠“传统”,不能依靠权力,也不能依靠“民意”。即使是称职的医生,也并不能对所用药物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作出可靠的判断,他们依据的也是药物研究机构的结论。只有专门的药物研究人员和客观的监测评估机构,才能作出值得信赖的判断。

婴幼儿感冒咳嗽药被一棒子打死了,我们的孩子却不可能不得病。但是,在经得住有效性和毒副作用检测的药物出来之前,“庸医”的“凉拌”或许是最好的方案。

速冻,冻坏食品了吗

速冻食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古人自给自足,现种现吃,对食物运输的要求不高,食物保存的水平也不高。到了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都市里的人不可能自己种菜养猪,而农场乡村的农民也需要把产品卖到城市里去。从食物收获到分销到都市里的消费者手中,总需要一个过程,少则几天,多则几周甚至几个月。在这个过程中,食物如何保存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所有人都希望吃到新鲜食物。一般而言,刚刚收割的植物或者新宰杀的动物有着很好的风味。在后续的保存中,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还会继续进行,但是缺少了水和养分的供给,这些生化反应的结果往往不是我们所喜欢的。对肉类来说,肉类特有的香味物质一般并不稳定,容易挥发或者氧化。更重要的是,这些食物很容易成为致病细菌生长的乐园,现代食品加工中控制细菌差不多是最关键的环节。而且,植物中的细菌生长还可能把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而后者是一种致癌因素。通常人们把没有经过加工和储存处理的食物叫做“新鲜食物”,但是收割或者宰杀时间比较长的“新鲜食物”,在营养和安全方面都会变差。

如果把食物保存在低温下,那么上述的反应都会减慢,细菌的生长也会减慢。这就是低温保存的意义。但是一般的低温(比如冰箱的“保鲜”温度4℃)并不能让这些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停止。在冷冻的温度下(比如冰箱的“冷冻”温度—18℃~—20℃),这些反应就基本上停止了,细菌也不会生长。从理论上说,食物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