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习惯了每晚盖被子睡觉,看到上海最低28度的天气预报,都不敢回学校了。但总归要回去的。然而几天内去上海都没有票。那么再把旅程延至桂林阳朔吧!同样,去桂林的火车也只有站票了,经过成都到攀枝花的那次疲惫的无座经历,我不愿意再坐长途无座车了。那么只能在昆明多逗留几日再酌情考虑。火车站旁倒是有发往西双版纳的旅游大巴,不过地处热带的西双版纳不适合夏日旅行。
昨天抱怨过的青旅已经退房(退房时有人在前台等着替补),只能重寻住处。又往各青旅打电话,对方都很自豪地说床位、房间都没有了。去年住过的茶花青年旅舍我还蛮喜欢的,闹中取静,有一个大的露台,公共活动空间不少。退而求其次,我订到了它旁边的茶花宾馆的单人间。待我赶到,却被隔壁青旅露台的欢声笑语吸引,喜欢那种氛围,于是改主意去青旅前台碰运气。这回倒有个特色大床房,会员价135元,和宾馆单人间不相上下,且没有空调(昆明的夏天其实用不着空调)和电视。不过我还是选择了青旅。
说是特色大床房,也没见什么特色。既然这几天都没有返程票,看样子明天我还得留在昆明,于是让前台帮我留意明天有谁退房,好让我换到多人间床位去。这方面已入住的住客享有优先权。
是夜,一群韩国中学生叽叽喳喳地回到了青旅。他们说话的音量不像日本人那样内敛,或许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缘故。
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多云
经过双廊的闲适,已养成夜里十二点半睡、上午9点自然醒的习惯。
逐渐告别夜猫生活,是旅行的意义之一。顺利地换到了一个男生四人间。青旅多人间一般不分男女,不过也有例外,茶花青旅就是。但是问题又来了,去年我住四人间时亦发觉室内有异味,怀疑是厕所作祟,查了半天似乎又不是,几乎成为一大悬案。而这次的情形依然如此。
今天我的主要目的地是云南铁路博物馆。就在昆明火车北站。据说在昆河铁路能看到少有的窄轨机车。昆河铁路如今基本废弃,不过昆明北站依然保留了几条市内线路供铁路职工通勤之用。后来对市民开放,成为郊区往返昆明市区的一条便捷公交线。这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米轨铁路客运火车。
等到亲临,发现博物馆主馆正在维修暂停开放,不过稍远处更值得一看的窄轨机车陈列馆照常开放。也看了告示牌上的列车时刻表,我已经错过了上午坐“米轨”列车的时间,幸好下午还有一趟可以去某站然后再返回。
窄轨机车陈列馆在几十米之外,凭学生证半价3元。票据就是一张盖了章的昆河铁路主题明信片。馆内看客寥寥无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曾在昆河铁路上行驶时速达到100公里的法国产高级公务车——“米其林” (Michelin)米轨内燃机车。它通体乳白色,车头呈半圆弧形,看起来很是豪华。据说堪称“动车之父”。目前全世界仅存两组“米其林”内燃机车,一组就在眼前,另一组在法国。因此也不难理解其“国家一级文物”的身份了。
然后我还参观了寸轨(800毫米轨距)蒸汽机车、米轨(1000毫米轨距)蒸汽机车、寸轨木质客车、寸轨铁质篷车、米轨木质硬座客车等,并且踏进几个客车的车厢里细看、试坐,过足了瘾。我不算是个火车迷,但依然兴奋不已,可想而知这个陈列馆对于真正的火车迷来说是何等的有魅力。不过,馆内仅有的一个工作人员(同时兼售票)对我的频频拍照表示不满,她抱怨道“你拍得太多了”“照片不能用于商业用途”云云。抱歉,“用于商业”还不至于,我顶多帮你宣传宣传。
午饭后去参观云南省博物馆。恰巧碰上“深海奇珍”特展,是和法国某科普机构联办的。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免费了,但你若想参观“特展”还是要收门票的,这也是博物馆的一种营利方式。对于海洋,我饶有兴趣,因此掏钱买了票,研究生学生证不管用,全价20元。不过感觉平平,没有想象中来得震撼。之后草草地看了博物馆的其他常规展览。
下午原本是要回昆明北站坐米轨的,然而我不熟悉公交线路,几经换乘后发现已经赶不上4点20分的发车时间了。只得留待明天。于是索性改去了大观楼,也就是大观公园。
公园远在昆明的西南郊,坐车花了不少时间。到达时已近下午六点,不过天色还早,也进去了。这一回倒是享受了学生证半价的优惠。
公园里正举行荷花节,荷花不少,然而正处于由盛转衰的花期。本以为大观公园可以看到滇池的,结果证明是我一厢情愿了,这里濒临的其实窄轨机车车辆馆是看火车的好去处是滇池草海。后者“是滇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外海’而存在的一片水域,位于滇池的北部”。倒是见识了一种水生植物,圈养的水葫芦,水面上到处都是。后来才知这是“滇池治污”的一大利器。
大观楼只有三层,造型并不出奇,可谓“相貌平平”,它的出名源自楼门口的“古今天下第一联”。其由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登楼有感而作,共180字。且容我抄录全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晚上在青旅的露台上趁着空当独自打了一阵台球。因为之前看别人打球,他们水平都很高,实在不好意思与其同“桌”竞技。上“火车票余票网”查票,去上海依然无票;上“去哪儿”
网查打折机票,最便宜的各种税费加起来也接近2000元,不划算。在青旅的活动室,首次看到了香港文学杂志《字花》。
《纽约客》也有,不过远远超出我的英语阅读水平。后来,一杯杨梅酒让不胜酒力的我有了困意。
我的下铺住的是一个日本老头儿,深夜听见其大口喘气以及咕噜咕噜的水声。我怀疑他在吸氧。不过,海拔2000米左右的昆明,莫非还真有高原反应吗?当然,我只是怀疑而已。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阴有小雨转多云再转晴
上午还是去老地方,文化巷、文林街。中午在文林街的“这里酒吧”点了印尼炒饭和玛奇朵咖啡。
下午去了翠湖公园,首次进园看了看。主题依旧是荷花,无甚新奇。然后去云南大学转悠,其后又转到文化巷、文林街。在云南大学外面的路边摊,首次买了一碗切好的菠萝蜜尝试,感觉很不对味,后来扔掉一大半。
游走在街头巷尾,虽是酷暑却有凉爽之意,感觉整个城市处于一个大空调之下。按理说昆明城内并无多少绮丽的自然风光,市容也不够浪漫摩登,综合水平在省会城市里应属中等,可为什么有那么人多愿意在此长居甚至定居呢?我觉得答案应该是气候。昆明城区温度常年在0到29度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据说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亦少有。
今天的重头戏是坐“米轨”列车。这一回我没有再错过。下午4点20分,从昆明北站开往石咀站的米轨火车准时发车。是东方红21型内燃机车,最高时速50公里每小时。4点55分到达,休息片刻,5点16分原路返回,5点51分回到昆明北站。这趟“米轨”体验游其实不如昨天看机车来得过瘾。除了空间小点,车内和绿皮火车车厢并无太大差异。不过坐火车先上车后买票倒是闻所未闻,列车长手写的车票也让我顿时有“穿越”之感。火车穿城而过,有时窗外甚至挨着闹市,所经路口会响起让行人车辆避让的电铃声。
晚上,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火车站,这次总算买到了后天回上海的卧铺票。不然我还真不知道是该继续逗留还是咬牙买机票回去。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多云转晴
既然是明天晚上的票,那么我在昆明还有两天时间,因此动了去腾冲或者建水的念头。然而最终还是打消了此念,一方面因为又要增加花费,另一方面确实不喜欢过于紧凑的行程。我决定今天去筇竹寺。这是昆明西北郊的一大名寺,以“五百罗汉彩壁”着称。
中午出门,很快发现忘了带相机。也好,人不应被外物左右。就轻装上阵地游览一回吧。或许是查到的信息滞后的缘故,公车快到终点时我发现坐错了车。于是下车吃午饭。已经费去不少时间,索性不去了。返回青旅。
在前台附近的公用电脑前上网,听到有个客人说:“可似(是)我没有僧(身)份赠(证)我有台胞赠(证)可以吗?”
果然是台湾人,对方一开口我就猜出了。
晚上的青旅露台很热闹,大家各自围坐在几张桌子边,聊天。有的是一起出行的伙伴,有的正在成为伙伴。耳边能辨出的语言就有英语、法语、韩语。青旅果真是个小联合国,如果有心练习外语口语,这里是个好去处。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多云
下午,在文林街的卡夫卡书吧小坐。里面也售书,书的品味还不错,但并没有我特别想要的。最后买了本当地出版的《大家》杂志。
然后到正义路的人民电影院看了《钢的琴》。之前查到昆明有两家影院在放这部电影,这家离得稍近。7月15号上映的文艺片,记得成都三天后就下档了,没想到今天在昆明还能看到。因为放映的不是数字版本,我虽然坐第一排仍觉得画质不够清晰,观影效果很差。但剧情还算引人入胜,讲东北话的秦海璐演得不错。
仔细想想,重庆有《电脑报》,有川美;成都有《科幻世界》,有翟永明、欧阳江河;昆明有《大家》,有于坚、张晓刚。这三个西南城市的传媒及艺文生产力,都不容小觑。
终于还是要回去了。晚上10点51分的车,后天下午到上海。
两次来云南,共度16天。难忘这里的蓝天白云。我还会再来的,梅里雪山、泸沽湖、虎跳峡、西双版纳还未去过。而大理双廊,更是值得久居之地。
漫步杭州,西湖有大美
去杭州一直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的美总是撩人心弦的。尤其小时候不可避免地看过好几遍《新白娘子传奇》,那算是杭州的最大广告了。关于西湖,关于断桥,戏里都有动人的传说。记得几年前坐火车去绍兴时途经杭州东站,愣是朝窗外多看了几眼。视野所及,看到的只是一片高层住宅区。现在身处上海,高铁一小时就到杭州了,趁着游兴,我决定尽快实现这个愿望。
西湖申遗成功,加之免门票,原本热门的杭州旅游更是升温。青旅床位也紧俏得很,6日那天终于订到了10日的床位。虽然当天来回亦可,但我觉得住一夜才好,可以看看西湖夜色。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晴转多云
上午10点16分,高铁抵杭。出站后即觉酷热难当,杭州似乎也入选了“新四大火炉”。之前得知车站离预定的杭州国际青年旅舍(也叫“明堂”)只有一个起步价的距离,便打算打车前往。然而在路口辗转多时也拦不到出租车,那种当街揽客的疑似“黑车”不敢坐,于是回到车站,在出租车等候区乖乖排队等车。青旅就在中国美院对面,南山路上。一下车我就喜欢上了梧桐蔽日的南山路,干净、清爽。办理了入住手续,四人间床位,会员价50元一晚。和成都的四号工厂青旅价位相当。由于前任住客还未退房,便寄存了行李,直奔西湖边上去。
在青旅前台买了地图,按图索骥,从附近钱王祠南侧往里边行进。当一大片水域映入眼帘时,顿时心旷神怡。这就是慕名已久的西湖了。湖水碧绿,垂柳依依,或有游船穿梭水面。然而湖对面绵延一线的群山,却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先前不知道杭州亦是一座“靠山”的城市,而且靠得这样紧密。放眼望去,从左侧到前方都有山为屏。山都不高,映着湖却有另一番姿色,正所谓“湖光山色”。在此往右边的远处看,是楼群错落的市区。楼不算高,应是老城区。三面环山,一面临城,此乃西湖初印象。
来到“西湖八景”中的“柳浪闻莺”。莺不见,柳树却有不少。柳条在湖面上摇曳着,波光粼粼。再走一段路,便看到前方有一塔耸于苍翠山体之后,便是着名的雷峰塔了。其实还隔得很远。已是正午时分,先回青旅再说。
领了行李,找自己床位去。房间在二楼,空间不大,然而头顶有天窗。墙边亦有一扇窗,窗外是大树下的荫蔽。到楼下青旅旁的明堂蓝水咖啡馆吃午饭。几步之遥,却已觉出中午阳光的毒辣。
饭毕到附近的清波门公交站坐车去苏堤。候车过程中目睹一打着阳伞的中年女人给某游人指路,甚至告诉他后续行程的注意事项。此等热心市民的确能给城市加分。公交车行驶在南山路上,道路两旁都是葱翠的绿意。
到了苏堤,这回离雷峰塔近得多了,因此塔亦显得高大许多。不过《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已经说明这塔是后来翻建的,并无多少游览价值,便没有去登塔。沿着苏堤往北走,一路碰到好几组骑自行车的游人。其中以外国游客居多,其中有烈日下穿着比基尼踩单车的女勇士。
漫步此堤,不免想到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的那段佳话。苏堤全长近三公里,堤旁遍种花木,杨柳为主。两岸均临水域,西侧是西里湖,东侧是外西湖,虽然没赶上位列“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但于盛夏在此暴走一番,亦能愉悦身心。这是我一个月以来首次遇到36度的天气(之前在外旅行,后回沪停歇几日,均未遇到高温天),尽管是条林阴堤,我依然走得大汗淋漓。不久又可看到“西湖十景”中的“三潭印月”,然而“三潭”远在湖中的小瀛洲,看不出个所以然。也没有坐游船去探个究竟。继续走,接着看到了湖心亭,果然是小岛小亭。想着要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该是多么清幽的美景。湖中亦有山,即孤山,山下有浙江省博物馆(前身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和西泠印社。前者规模宏大,在苏堤就可远观其民国风格的建筑群。苏堤快要走完时,西侧有“玉带晴虹”通往“曲院风荷”,便往那边看荷花去。荷花还未看到,便被西里湖的风光吸引,由此望去,苏堤呈一堵绿色围墙状,湖面水平如镜,游船入画。看到荷花了,粉白相间的花朵或含苞或怒放,缀于密集的荷田中。也有残荷和小莲蓬。还见一蜻蜓歇于荷杆之上,似在吮饮。不过花香闻不到,或许是过了盛期的缘故。
往北到了某街道,路的对面即有一道红墙,里面便是岳庙。而我要去灵隐寺。这座得名自“仙灵所隐”的古刹早已名动天下。灵隐寺在飞来峰景区内,先要购景区门票45元一张,然后进寺庙还要收30元。虽然我向来不喜参观这种高票价景点,但是这座寺庙太有名了,以它为主题的摄影集《佛泽》也曾看得我如痴如醉,所以还是要去了却一桩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