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会仙观墓
2264600000004

第4章 五龙山和感应庙

五龙山虽称“五龙”,却并非龙形。向它迎面看去,恰似一只展翅飞的青凤。其山头应感应庙大殿神台北,供奉着威风凛凛,形态各异的神道三尊,而非五尊。由此人们自然就生出了许多疑问:既然山形似凤,为啥不叫“凤凰山”,而曰“五龙山”?如果是按供奉的神道命名,那应该供奉五尊神道,却为何只供奉着三尊?

这是有原因的。

据说很早以前,这一带天降大旱,一连三年,河枯井干,方圆百里草木一片枯焦。百姓们有力气的,远走他乡逃命。老弱妇孺嗷嗷待哺或易子而食,真是饿殍遍地,白骨连天,情景十分凄惨。

山下村里,有位性任的老员外,看到百姓遭受涂炭,于心不忍,便开仓放粮,搭粥棚救济难民。于是,四方饥民闻风而至。不多久,粮食散尽,自己全家也成啦饥民。尽管他尚有一点金银,然而空有银钱无处买粮,只能徒增磋叹。

任员外无法可施,眼看一家人就要饿死,他决定趁着自已尚能走动,准备带领全家远走他乡去寻找一线生机。临行前,他满斗焚香,领着全家跪拜在地,口中打呼:“苍天啊,都说是天无绝人之路,你怎么就不睁眼看看,着黎民百姓到底犯了多大罪过,要遭受如此恶报!”说着,心疼欲裂,颓然昏到在地。

忽然,眼前金光闪闪,只见一个金甲神人,半天半雾,面目不甚分明,来到他的面前。只听那神人说:“老人家,感念你一片善心赤诚,指你一条明路。赶快去找浴龙池,恳求五龙降甘雨,野菜根叶救眼下,五谷丰登应有时。”说完就不见啦。

任员外猛然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想想,又觉得蹊跷。这分明是神人点化,告诫自已不必远走他乡,只要找到“浴龙池”,求五龙降雨,就能使百姓得救!可是,这浴龙池在哪里?

如何让去找?

再说一家人见员外昏到,顿时慌作一团,大哭小闹,七手八脚一齐上前救济,又掐人中又窝腿。忽又见员外醒来坐着发怔。全家人不知何是好,也跟着发怔。老员外将梦中情景说了一遍,全家人还是一筹莫展,谁也不知道“浴龙池”到底在哪里。过啦好一会,员外老伴说:“这‘浴龙池’是不是指咱近山上的那个小池子?我好像听过有人叫那池子是啥‘浴龙池’”。

员外摇摇头,觉得不可能。近山上倒是有个小水池,常年水流不断,甘甜清冽。他年轻时到山上游玩,还常好喝那里面的水。可那算什么“浴龙池”?方圆只有数尺,水深难掩脚背,怎容得下龙去嬉戏洗浴!再说,天如此大旱,井里、河里都干得裂了缝,那盛不了一挑子水的小池子里,还能留得住水?后来,还是老伴劝他说,不管是不是,反正这“浴龙池”不好寻找,不妨前去看看。员外想想也是,便吩咐家人在家等待,他去去就回。

任员外柱着拐杖,攀枯枝,登悬崖,气喘吁吁向上爬来。好不容易来到水池边上,果不然奇怪,如此连天大旱,那小小水池里依然是清水满盈,碧波荡漾。水池周围数步内绿草青青,野菜芳芳。看看池内不见有龙,只有五条小蛇在翻腾嬉戏,见了人来,也不害怕。任员外因没有见到龙,正要返身离去,忽然似有所悟:天旱如此,这池中水不见少,莫非神池不成!再说神人点化“恳请五龙降甘雨”,而这池子里戏水的小蛇不多不少正好五条!莫非这就是神仙所说得“浴龙池?于是他连忙到身下拜,连磕响头,声泪俱下地请求龙君普降甘霖拯救黎民百姓。

“老人家,有话好说,快快请起。”忽听有人应答,任员外猛吃一惊。他抬头一看,只见五个威风凛凛的汉子站在面前,黎民百姓不聊生,易子而食,面临灭绝的惨状。

五龙听了,虽面露悲崊之色,但好一会未作答复。员外见状,连忙再次恳求。只见那白面无须,看上去年龄最小的汉子说:“百姓遭此涂炭,我等何布施以雨泽,加以救助!”那年岁最长的黑面长须者说:“五弟有所不知,向人间降雨,必得领取玉帝御旨,请得雨薄,再有风伯、雨师、雷工、电母、布云童子相助,按雨薄所定尺寸点数而行,半点不得违误。如私自行雨,惹得上帝震怒,将会遭至祸事。还记得先时泾河老龙私改雨薄,犯下天条,被玉帝梦召大唐丞相魏征监斩的故事吗!前车之鉴,不可不惧。”五弟说;“可是,眼睁睁看着黎明百姓受苦,我等见死不救,于心何忍Q“那年长者说:“人间之事,我等涉之无益,不如不管。”五弟说:“大哥此言差矣。普救黎明众生,乃我神仙之职分。古语说:上苍有好生之德。玉帝人心慈爱,一定不会降罪与我。”五弟旁边一赤面红须者说:“大哥无需过虑,我等不必请旨领薄,可用本身俸水,暂救百姓于水火。”五弟和另一个黄面短须者深赞同。老大旁边一青面怒目者说:“用我去俸水,我等岂不受干渴之苦!”那赞同的说:“二哥所言虽是,但就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况拯救万民,虽苦亦甘。”最后,五人终于全部同意用自身俸水去实雨救民。

五弟提议:“若我五人同时施雨,恐暴雨成灾。可在需要时轮流施雨。”于是说定,先由五弟施雨,然后老四、老三,最后老大。五龙对任员外说:“老者可摘取池边野蔬,即刻下山拯救家人。不时,雨将至也。”又问:“何以得知前来找我?”员外讲了梦中神人点化,五龙一起大笑,说:“此二郎真君搬弄也,且不管他。”说完,忽然不见了。任员外左右寻觅,踪迹全无,便采集池边芳草野蔬,寻路下山而去。

当任员外蹒跚回到家门,只见乌云从近山顶上升起,徐徐散开,不一时便步满了天空。接着。一声龙吟,便落下雨来。开始,细雨霏霏;后来越下越大,好一场透雨,直下了两时辰,方才渐渐住了。

说来也怪,一场透雨落地,地上很快就长出了各种野菜青草。人们靠野菜度日,虽说很苦,但可活命。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场透雨。人们抓紧抢播,秋收果然获得了丰收。

人们不忘五龙德,由任员外牵头,捐献全部家产,要在近山五龙显圣处修筑五龙神庙,一年四季加以祭祀。方圆百里内的木匠、泥瓦匠及人们听说要为五龙修庙,都争相前来参加。先后不到一年,一座气势恢弘的庙观便在山上拔地而起。

再说五龙用自身俸水拯救黎民的事迹,被巡天游神报知玉皇大帝。玉帝被五龙的义举所感动,不但不降罪五龙,反而降旨给予嘉奖,敕封他们为“五龙正神”,永享人间香火。

五龙神庙修好以后,人们公议,把神庙所在的山命名为“五龙山”;神庙命名为“五龙庙”。然而,当五龙入座庙堂接受人间香火时,又出现波折。

按照一般惯例,“立主以长”,神庙大殿中间主位应由老大黑龙入座。但是老五想:大哥忠厚有余,刚断不足,遇事患得患失,顾虑太多。今后救民于水火,必然误事。不如我去坐了主位,方好为民众多半善事。如何才能达到目的呢?从小就富有心机的老五生出一计。他提议,入座大殿神位,既不能论资排辈,也不搞论功行赏。咱们五人都闭上眼睛,从殿外摸着进去。谁摸到那个神座,谁就是那个神位。提议一出,老四、老三首先相应。老大老二也未多想,便表示赞同。于是五人在殿外排好队,闭上眼睛,摸索着向殿内走去。然而,老五早就偷偷睁开眼睛,瞅准中间主位,快步走入,坐上去。当大家入殿后睁开眼睛,见老五早已坐了主位,老大黑龙此时才醒过神来,认为自已遭了戏弄,十分生气。于是,一怒之下,下山走了。

老大黑龙下山后,越来越气。觉得五弟心眼太多,总是让自已吃亏。可自已既然也被封为“五龙正神”,当然也应享受人间香火。于是他独自向东,越过浊漳河,到距五龙山五里开外的山坡上,又建起“黑龙庙坡”,坐了主位,当地人便吧黑龙神庙所在的山坡称作“黑龙庙坡”,一直流传至今。

再说老二见大哥一气之下走了,想想也觉没趣。回想当初施雨救民,自已确实疑虑重重,害怕用去俸水自已受苦,意志不如三位弟弟坚定。不如另寻一处地方,洗心革面加以修炼,为民众多办好事。于是他也辞别下山,往西走去,来到山下清溪河水边上,自立神庙。于是,人们便吧二龙立庙的地方称为“二龙池”。

就这样,由于大龙、二龙的离去,在五龙山神庙就只供着三位尊神。在后来,人们每遇天旱,就到五龙神庙中祈雨,总是有求必应。于是地方官奏请皇帝,将五龙庙敕封为“应感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