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财富隐私中国篇
22646700000003

第3章 有“智”者事竟成(3)

为了拓宽马路,北京朝阳区文化宫有100户居民需要拆迁,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和惯例,每拆迁一户需20万元拆迁费。100户共需拆迁费2000万元,可是主管部门只下拨了1400万元拆迁费。假如这是一道小学算术题,我们可以这样列算式解答:20万×100户-1400万元=600万元,答:拆迁100户,还差600万元。

这个答案,老师应该判满分吧?但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现实的题。这道题让负责拆迁的公司老总犯了难。巧妇难为无米之饮呀!

请看李阳如何解这道难题:

李阳请负责拆迁的单位在北京郊区买了100套商品房,此地因距市区15公里,交通不甚方便,故每套售价权2万元。然后又以每辆4万元的价格,买了100辆小汽车,并注册为出租车,送给拆迁户每户一辆。此车可以自己开,也可以包给他人,——悉听君便。如此一来,拆迁户住上了新房,又圆了汽车梦,个个皆大欢喜。李阳的点子列成算式解答为:1400万元-(2万元+4万元)×100户=800万元。答:拆迁100户还多出拆迁费800万元。

就这样,李阳凭头脑中的点子,仅用600万元就办成了需要2000万元才能办的事。

李阳为浙江金华火腿厂出点子,把延续了数百年的整只火腿一起卖,改为罐头小包装,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李阳获酬金10余万元。

李阳设计的一种新式垃圾桶,技术转让费累计达50万元。

靠卖点子,李阳买了房子、买了车子,成了百万富翁。

财富点拔

现在我们应该相信点子神奇的力量了吧,点子出效益出神奇,点子能够解决的问题,多少勤快人的劳动才能抵得上,这很难说。

十年心血,百万铜钱

505神功元气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很多人知道发明者是一个叫来辉武的先生。但要是说到《中医药物贴脐疗法》这本书,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它的作者是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主治医师谭支绍。

发明人,家住陕西咸阳城;写书者,府上广西南宁市。两地中间隔着陕、贵、川、黔的崇山峻岭,两人并不相识。但二位高人却把目光同时盯在了人的肚脐眼儿上,都在伺机用药物堵上去,以达悬壶济世、治病救的人目的。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这也难怪,据史料记载,肚脐眼儿又叫神阙穴,为人体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根蒂,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面骸、皮毛骨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

谭医师长期悉心研究药物贴脐疗法,并应用于临床,为总结、继承药物贴脐疗法,他夜以断日、笔耕不辍,勤勉有加。1987年谭医师写出了《中医药物贴脐疗法》的初稿,在这部扬扬洒洒长达20万字的医学专著中,谭医师详细论述了药物脐疗法详加注解,理论基础,治疗原理功用与适应症,对临床应用各科,以及从浩繁的古代医书中搜集到的50种药物贴脐疗法详加注解,分门别类地注明其主治病症,列出药物配方,介绍药物的制法、用法、注意事项等等,并阐明出自何处、何书,最后还附有祥实的临床案例。

镜头切换到千里之外的咸阳。来辉武也有悄悄地向肚脐眼儿逼近,但他的主攻方向却与谭医师大不相同。历来,传统的药物贴脐疗法是把膏、丹、丸、散、糊等各种剂型的药物置于患者肚脐眼上,敷药后须加盖消毒纱布、腊纸等,再用绷带、胶布等加以固定,稍有不慎很容易使药物流失,污染皮肤和衣服,且这种方式用料及工序太多、太麻烦。来辉武挥舞快刀斩乱麻,他不用膏、丹、丸、散、糊,只把原药装入小布袋中,用缝纫机轧几圈,再做个小肚兜,把药固定在肚脐上。这样一来,不但省去了纱布、腊纸、绷带、胶布,也不会使药物流失,污染肌肤,既省事又方便,从而解决了药物贴脐疗法商品化的大问题。

终于,两支进攻肚脐眼儿的盟军在易比河会师了。1989年,谭医师所著《中医药物贴肚脐疗法》正式印刷出版;同是在1989年,来辉武发明的505神功元气袋获批准文号,正式投产。

谭医师的书在全国印刷一万余册,为我国中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来辉武的元气袋则多次获国内外发明金、银、铜奖,505保健大楼因此拔地而起,来辉武荣升集团公司总经理,却辙向社会捐资数十万,元气十足。

面对祖宗传下的“药物贴脐疗法”这份遗产,两位大师各显高招。而来辉武却画龙点睛,创新了一点。

财富点拔

正是“小小生意赚大钱”,我们在做生意时,目光虽说要致远一点,但决不能小看了这些小生意。

懒办法,赚大钱

日本的横滨有一位A夫人,因独生子患病入院,便也住进医院陪床,日夜护理,有一天,当病重的幼子想要喝牛奶,却又虚弱地难以坐起来时,爱子心切的A夫人心如刀绞,她想,有没有办法让孩子不用坐起来,躺着就能喝牛奶呢?

正好利用那段陪孩子的时间,A夫人看了一本怎样搞发明的书,读了给他以很大启发。

她想:用来喝牛奶的吸管是直的,人躺着喝牛奶就要洒在床上,如果吸管是可以弯的就好了。次日,她买来一支胶皮管,让儿子用来喝牛奶。这根胶皮管,果然可以自由弯曲,儿子躺在床上即可喝奶,再也不用费力地支撑着身子坐起来喝了。但是,胶皮管却有一股怪味,儿了刚喝了一口就不愿再用了。伟大的母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支撑着她,为了病中的儿子免受坐起来喝牛奶之苦,她整日在思索着。

有一天,当她看到水龙头上安装着塑料蛇形管时,心中突然一阵惊喜:若把吸管做成蛇形管,中间留一小段可以任意弯曲那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位聪明的母亲电报来到之后,还意外获得了一笔巨额酬劳。

当全世界各种肤色、说着各种语言的人们,用这种新颖的、可弯曲的吸管,动作优雅地吮吸着香甜的饮料时,有谁会想到,这是一位母亲为了怕她病中的儿子坐起来喝牛奶累着,而想出的一种赖办法呢?

财富点拔

就是这样,只有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财富才不会从身边溜走。

儒高风采

“商”与“文”,似乎是一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冤家,“文”人的清高自守,自命不凡与商人的市侩玩世不恭似乎永远也搅不到一块儿去。可是在南国,就有这样一个既腰缠万贯,得意于商贾之道,又擅长于文字,酷爱者书立说之人,他把文化融入商业之中,以充满着农厚中华文化神韵的酒楼而闻名。他就是集商务与文文学于一身的著名实业家兼作家吕英达。

吕英达一共开设了7间高档酒家,并精心为每间酒楼度身过造了美妙动听的名字:“倚闲居”洒家,“湘园”酒家,“思乡楼”酒家,“随芳园”酒家,“楼外楼”酒家,“缘轩”酒家,“灵芝素食馆。吕先生的7间酒楼不仅是在当地久负盛名。连许多外国友人也是因真独树一帜的经营方式,充满东方神韵的情调慕名而来。

说起来,吕英达涉足餐饮业也是属于偶然,这文质彬彬的“夫子”原来是想在工业部门大展举脚的,他与朋友们合办过针织厂,造纸厂,纱厂,造伞厂等多家工厂,却不是怎么得心应手。他开餐馆的初衷也很有趣——只是为了亲朋好友们闲暇相聚吟诗饮酒时能有了好去处,不料这样一来他反而在餐饮业闯出了名堂,一发而不可收拾,到最后他让出了大部分的股权,抽出来的奖金开设了一家又一家的酒楼,而且餐馆生意兴旺无比。

尽管在商界吕英达捍洒自如,然而文学作为他心中永远的挚爱,从未被他放弃过——他天资聪颖,而且文笔清灵,且尤以诗歌最为出色,而对于古典诗歌的研究更有其独到的见解,先后出版过十余部作品,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曾有文章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吕先生的诗歌,是由感而发,真挚而热烈,却又因其古典婉雅的诗风,而显得有节制有蕴味,显得大气而沉郁。”而正是由于吕英达先生对文化的喜爱而融入了酒楼的建设中,所以他的每一家酒楼都可以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气息的文化。他的酒楼,将中国文化,中国饮食,烹饪技术都融为了一体,琳琅满目地际没着南北杰出画家书法家的得意之作,为菜香、酒香飘逸之余,平添了一习书香气,令人徜徉于其间,顿感心旷神怡而赏心悦目,而那悠扬的古曲丝竹,更是使酒楼远离了红灯绿酒的喧嚣浮躁。

1994年,吕英达便邀请了著名的北京仿膳饭庄举办了“满汉金席精选”和“宫延乐宴”,此后,他又邀请了山东孔府和山东舜耕山庄等联合举办了中国孔府喜宴”,邀请钓鱼台国宾馆,北京饭店和港台一些名厨联合举办了:“中华美食世纪之宴。”

吕英达先生的“中国孔府喜宴”举办得尤为成功,这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他潜心研究了孔子提出的“食不厌精”的含义,了解了孔府“喜、寿、家”三种宴会的渊源后提出:孔府宴形式隆重而十分考究,菜肴成系配套而有章有配,确实是中国文化宝贵中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如果这种古代饮食文化能成功运用到现代餐饮业中,体现出真美学,色彩学,营养学上的特点和符合现代卫生的原则,那将会产生新的生命力,发现灼灼灿烂的光华。

在宴席期间,他还特意邀请了古篇名手归英秀现场表演直篇为孔府宴助兴,又诚请了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孙孔祥林讲解孔府宴的历史,形式和规格等,使宴会登堂入室成为了介绍中国文化的研讨会,这一创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举办期间不仅座无虚席,就连几天后的预订票也销售一空。

将文化融于餐饮业,使得酒楼远离了红灯绿酒喧哗嘈杂的尘俗,而以文化酒楼的特点办得有声有色,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生意兴隆,不尽财源滚滚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