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三味
22654100000028

第28章 儒教中“菜”的意义

《菜根谭》一书引发了我对“菜”深究的兴趣,下面说一说。

采草为菜。“菜”字的本义是采野草来吃,凡是能吃的野草、野花、甚至各种树叶都叫菜。采摘野菜与野果,是古代人(主要是古代女子)的日课。

圣人设教,不忘先民。先民的生活方式反应在祭祀中,用来纪念天地祖先的恩情。一切祭礼从祭品来看可分荦祭与素祭,荦祭为血食,指杀牛、羊、猪等物献祭;素祭指菜祭,用野菜来献祭。这是儒教的祭法。印度佛教用鲜花素果献祭,中国儒教用野菜献祭,二者有区别,不能混淆,当然它们同属素祭,从“素”的角度讲又是完全一致的。

儒教用野菜献祭,意义有二:一,儒教的神是一位“素神”。我们知道,儒教是周人兴起来的,周人的信仰方法与殷人不一样。殷人用血食祭神,因此他们自称“殷人”(红色民族、奉血食的民族)。周人本是农耕民族,在继承殷商血食荦祭的同时,还兴起了素祭。在周人看来,神不仅是威严的战神,更是仁慈的爱神。是一位素神。二,素神的子民当用素物献祭,以表素心。素人以素心献祭给素神,这是适合的。

儒教用“菜”来献祭,这“菜”专指野菜,准确地说,专指水生野菜,不是山上的野菜。并且,这“菜”必须是可以吃的,人若不能吃的不可以给神。祭完神,这“菜”不能扔掉,要由献祭的人分吃。

具体来看,不同的祭祀用的“菜”不一样。

祭神灵——用蘋藻。《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行潦之蘋藻祭神。”

祭祀祖先——用芸菜。《夏小正》:“采芸,为庙采也。”

这事很有意思,我们推究一下。蘋藻是浮萍(古代浮萍大)、水藻,可以祭神。芸菜是水蒿,可以祭祖。为什么祭神用蘋藻?因为蘋藻是水上浮生植物,最干净。最干净的献给神。为什么祭祖用芸菜?因为芸菜有根长在泥土中,好比祖先与子孙,一条根生下来,就很繁茂。古人选择献祭之物大有讲究、各有象征意义,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不可以认为是随意为之。

简单介绍两种用野菜献祭的古礼。

释菜。《礼记·文王世子》说:“始立学者,即兴器用币,然后释菜。”意思是周王室办立贵族学校(或开学),就把祭器、切割器(币形玉刀)准备好,然后就把洗净的野菜切除根部,用干净部分献祭。释菜意思是切菜。这“释菜之礼”专用于贵族学校。周朝的贵族学校一是培养神庙祭司,二是培养王室及整个王国的管理人才,想成为这两方面人才的所有贵族子弟一入学首先要确立信仰,即信仰商周两朝、两族共同信仰的、中国人的远古之神昊天上帝。举行“释菜之礼”,也就是用素净的野菜代表献祭者干净的身体、心灵,即:素身素心敬素神。这一典礼,完成了神对子民的确认,同时完成了子民与神的合二为一。打个比方,儒教学校贵族子弟向神行“释菜之礼”,好比西方教会学校的学生宣誓:“我信上帝”,是一种宗教性质的入学仪式。“释菜之礼”用芹、藻、茆等。因有神庙祭司主持,并有天子赞礼,相当隆重。不仅是入学典礼,已是国家常设的宗教典礼。

奠菜。《周礼·士昏(婚)礼》:“若舅姑既没,则妇人入三月乃奠菜。”讲新娘子嫁人,如果夫家公、婆任何一人已经逝世,那么进门三个月,就要举行奠菜之礼。这“奠菜之礼”的做法是:从野外干净水域采来蘋、蘩等野菜,摆在家庙中祭祀已故翁、姑。《诗经·召南·采蘋》记载:“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讲了两点:一是在窗底下(不是现代人客厅、卧室的窗户这个概念,指大宅天窗、天井中)。二是用女方陪嫁的小妹主祭。这“奠菜之礼”意思是成家不忘先人。素菜的象征意义是孝心,纯素之心、朴素之心。

上面讲了两种古礼,下面引深谈两点。

一,周朝男女婚恋与野菜有重大关系。“奠菜”就不用说了,是很庄重的,表明新娘子身份的家祭,很多时候代为婚礼。在结婚前,新娘子还要进行“奠菜”的祭祀演习,同时也是以厨事为主的家务培训,是每个新娘子不可缺少的婚前教育。周朝男女多半在户外相识,当时风气崇尚劳动,王室子女也要干活,因此青年男女多认识在田间地头。又因为家家户户都要采摘野菜,并且在节日里献祭,因此野菜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时气候、环境均大佳,各类野菜“滋生繁多”,足够人采用。那时的姑娘小伙、男人女人的爱情故事常发生在水边,尤其容易发生在野菜采摘过程中,想像那会儿,手里满把野菜,眼里满目春光,这才是人过的日子。对这人类童年时代的幸福时光,《诗经》作了充分记载,如《诗经》一开篇的《关雎》,《召南》里的《采蘋》、《采蘩》等名篇即是。

二,周朝学校都在水边,或说都必须挖池沼溪沟。为什么?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必不可少的祭祀。周朝贵族学校的祭祀,要用新鲜的野菜。为了方便、现成,学校就自己繁育各类规定要用的野菜,养在水池子里。这水池子因为负有繁育献祭用的野菜这一神圣使命,是有一层光环的,水池是圣地,不是谁都可以靠近。并且有个专用词“泮”,进这种有“泮”的贵族学校,叫“入泮”,是每个周朝青少年的梦想与光荣。

中国古代这种亲近水,亲近野菜,亲近自然,从而亲近神灵祖先的儒教传统,是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有益于恢复信仰,多吃野菜有益身体健康。

《菜根谭》作者洪应明生活的明代中晚期,学子“释菜之礼”还有遗留,新妇“奠菜之礼”已经被遗忘。洪应明作为一个士子,他的著作《菜根谭》是否隐含要恢复古礼的意思,需要我们对全书作更细的研究。我今天在这里找出了我所能找出的《菜根谭》书名所寓含的、也就是它书中内容要表达的三种意思:

一,“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讲人要吃得苦,才干得成事。

二,“吃菜事魔。”洪应明可能学朱子,很亲近摩尼教。摩尼教给外人感觉的特色是“吃菜事魔”,即吃素、侍奉摩尼神。

一,恢复“释菜”等儒教古礼。复兴礼乐是每个真正的孔子的门徒都热衷于做的事,也是必须要做的事。

细看来,《菜根谭》有以上三种隐含的意思,不管哪种意思更合洪应明本人的原意,总之我们读了他的书,菜根是吃定了,这点是无庸置疑的。

一截菜根三种吃法,时在乙丑二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