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淡定力
22684700000005

第5章 急躁的性格只会让你得不偿失(1)

1.a) 因为急躁而犯错值得吗?

《传道书》第七章第九节里说:“你不要心里急躁恼怒,因为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成功者从来不错失机会,但也绝不急躁处理任何事情。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成功的几率才会大大增加。愚昧的人总自以为是,盲目地做出决定,直到举步维艰时才回过头来观望。这才发现原来早已深陷泥潭,进退两难,悔不当初。

人们渴望成功,但许多人却因为急躁的性格迫使自己陷入窘境。有人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就是蠢材。”成功的吸引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激励自己开辟成功道路的同时,也会将一部分人深跌谷底。如何利用成功的范例来鼓励自己而避免踏入盲目跟风的“陷阱”呢?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摒弃急躁的性格,吸取成功的经验来创造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也许你拥有万丈雄心,但因为急躁而无法施展抱负,这值得吗?

也许你拥有过人才华,但因为急躁而埋没,这值得吗?

也许你拥有金玉良策,但因为急躁而遗憾夭折,这值得吗?

也许你拥有绝顶智慧,但因为急躁而断送前途,这值得吗?

有时候,急躁往往比愚蠢更加可怕。《箴言》第二十九章第二十一节里说:“你见言语急躁的人吗。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因为愚昧的人纵使不能成大器,但至少不会犯过大的错误。而急躁的人,就如同在赌博,成败凭借的是运气而非实力。然而运气终究不会陪伴我们,终有一天会因为急躁而一败涂地。

【案例】

民国时期,一批有志青年怀着伟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意图解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给他们注入了一剂兴奋剂,仿佛看到了未来胜利的曙光。然而,中共的成功却是以血的代价换来的。在革命早期,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一批早期领导者却犯了致命的“左”倾错误。

第一次,“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判断革命形势,提出无间断革命,反对退却, 去组织毫无胜利希望的城市武装暴动。

第二次,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是在革命开始复兴,并且重新走向高潮的形势下发生的。他们否认中国民主革命的长期性,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片面夸大国内统治阶级的危机,过高估计革命力量的发展。

第三次,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是形态最完备,理论最充分,气焰最盛,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危害最大的一次。

这些早期领导者,完全不顾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妄图照搬苏俄革命的经验以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抱负。而这些错误的代价则是牺牲了一批批鲜活的生命和使中共机会面临灭顶之灾。

【评析】

无论是“盲目”还是“冒险”,这些早期的领导者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急躁。他们都迫切地想救中国,但最后的结局却是成为阻碍中国革命发展的绊脚石,成为彻底的失败者。当他们看到拯救国家和民众的希望时,便不顾实际模仿苏俄成功的经验急躁地进行革命。

正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危险局势,民不聊生,所以这些有志青年才会投入危险的事业中来。尽管他们满怀希望,踌躇满志的想要改变中国,尽管他们拥有先进的理论和聪明的头脑,但急躁却摧毁了这一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苏俄成功的经验固然值得借鉴,但正是这种成功的给予的希望,使得他们盲目的以为只要“照单全收”,中国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没有考虑国情,没有评估对手的力量,没有实际可行的计划,仅凭着一腔激情和心中的幻想就急躁地做出决定,得到的必然是失败的苦果。

历史看重的只是结果,他们曾经也拥有伟大的抱负和令人尊敬的情操。但是,因为急躁,他们却沦为错误的代名词。因为急躁而与成功失之交臂,剩下的只有遗憾。

b)谋定而后动

《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对于国家来说,战争是头等大事,关系到国民生死和国家存亡,不能不慎密地观察分析和研究才做出战略决定的;对于企业来说,战略方向、部署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主心轴,是企业的灵魂,不能不慎重筹谋,调查市场信息才能把握未来方向的;对于个人来说,正确的发展道路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不得不考虑到兴趣、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等因素才做出正确选择的。

避免过于急躁地做出选择,就是在未来的道路上打开一盏盏的探路灯。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在做出某个重大决定前,能够做到充分的了解自己,充分的了解对手,充分的了解大环境,充分的搜集有关事业的详细资料;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果断的出手。这就是所谓的“谋定而后动”,也是最大程度上为成功做着准备。

尽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只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不急躁,不冒进,就能大大的提高胜利的几率。因为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但这绝不能成为失败的借口。真正的高手,从不打没把握的仗。诸葛亮为什么能早期联手吴国大败曹操?因为他和周瑜做了详细的谋划,一切情况尽在掌握之中,自然能大胜而归。但同样是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不但未建寸功反而客死他乡?因为他并没有充分了解对手,充分了解战略环境,仅凭着一腔热血就急躁地出兵讨伐,只能自品失败的苦果。

【案例】

春秋之末,越王勾践固执己见,不听范蠡的劝谏而被吴国大败。身受亡国之痛的越王勾践,只能向吴王投降,并且把自己的尊严全部抛弃跑去给吴王夫差当奴隶以换取苟活的机会。当吴王对他的防备降低后,勾践得到了回国的机会。回国后,虽然勾践羞愤难当,但他深刻地明白以目前的实力来说绝不可能是吴国的对手。因此,越王勾践并没有急于报仇,而是每日卧薪尝胆,不忘会稽之耻,同时,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国的勾践以及贤臣的治理下,越来越强大。但他却听从范蠡的劝诫,一直等待着出兵的最佳机会。他结交齐国,亲近楚国,归附晋国,厚待吴国。终于,一

直到伍子胥被太宰嚭害死后,越王勾践凭借着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并且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的机会,才大举进攻吴国赢得了胜利,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评析】

当越王勾践面临亡国之痛,切身之辱时,恐怕他的复仇心理胜过任何人。但是他却没有因为自身的耻辱而急躁莽撞的行事,而是卧薪尝胆,积极地做着复国的准备。他一方面向吴王示弱,另一方面又暗地发展经济,强大军事。勾践所做的一切,都有着明确的目标——打败吴国。而且,他非常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以及周边的大环境,因此,勾践总是能够保持着不急不躁,而是时刻等待着机会。

勾践最后能够灭掉吴国,获得成功与他“谋定而后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成功者共有的特质——不急躁,三思而后行。勾践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成大事者,不光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沉得住气,等待一击即中的机会。

成功需要沉稳的性格,不急不躁,稳步前行;

成功需要惊人的毅力,百折不挠,百炼成钢;

成功需要把握机会的能力,果断出手,一击即中。

成功的人具备这些特质,而一切的成功看似偶然,其实都是由千万个细致的筹谋而决定的。成功是闪耀在头顶的光环,而谋划则是躲在背后的支撑。如果越王勾践一开始或者后来国力日渐强大时就急躁的想要收复失地,报仇雪恨。那么,又何来流传千古的“卧薪尝胆”的故事?成功的光环谁都想拥有,但少了耐心筹谋的坚持,多了急功近利的心态,成功定不会光临你的大门!

2.a) 急躁导致信任危机

一般人都喜欢稳重,因为稳重意味着深思熟虑,办事踏实,可以信赖。急躁就像一种硬伤,直接给人靠不住的印象。人无信不立,无论做事做人都因为得到信任才能长久发展;一旦失去信任则是寸步难行。喜欢急躁地处理事情的人,往往在别人眼中是极不稳重的。因为你急躁,所以需要交办的事情未必就能完成得尽善尽美。

同样,急躁很容易被人家误会。有时候你的急躁或许只是想要更快的完成某件事情,然而这在领导眼里,你却变得“靠不住”。哪怕领导所言并不符实,但很显然他已经投出了不信任票。曾经,克林顿的一个秘书在白宫里撞到了他,并且这个莽撞的小伙子正抱着一堆文件像是急赶着某件事情。克林顿不满地说:“你难道不知道白宫的人都要很有礼貌吗?”虽然克林顿碍于总统的身份没有将这个不起眼的小秘书臭骂一顿,但很显然他对这名秘书的工作表现大打折扣了。尽管他像是急赶着某件事情,也算是忙于公务。但这样急躁地办事,在总统的心目中早就被划定为“不稳重”的范围内了。

急躁就是不稳重的代名词。过于急躁,不仅失去了在他人印象中的稳重感,更糟糕的是使他人对你失去了信任。一旦有重要任务或是晋升,领导总会考虑到,“这小伙毛手毛脚的,给他办事我不放心。”对人的看法固定之后想要更改则十分困难,而背负着他人的质疑却是事业发展最大的忌讳。

【案例】

陈光标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承认:“我对慈善过于急躁了。”2007年陈光标在慈善上声名鹤起,并获首善之名。他主动向社会发布的慈善成绩单显示,2010年其捐赠总额达到3亿。在《面对面》节目中,陈光标向记者回顾了其13年慈善路程,他说自己从08年开始做慈善,那年做企业赚了20万,便拿出3万来救助安徽一个病种的孩子,第二年企业继续盈利,便捐款修建了一条4.8公里的公路。2003年他又创办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公司,其慈善规模越做越大。陈光标把多年来从事慈善捐助的票据一直保留着。在他提供的账本里记载着从1998年到2011年其捐助总额达到14.13亿元款物。

然而,陈光标在灾区的“暴力慈善”和“裸捐”事件却引来了大众的猜疑,有媒体怀疑他是“慈善注水”,不仅慈善捐助掺假,更是借助慈善之名来炒作自己,为其牟利。陈光标的慈善之路受到巨大的阻碍,为什么他的慈善行为会引来猜疑呢?关键在于他对慈善事业过于急躁,过于高调,“暴力慈善”和“裸捐”更是他不够慎重带来的后果。

【评析】

急躁的毛病会直接导致人们对其信任的散失。从陈光标所展示的慈善成绩来看,他确实为慈善做过不少事,也很热心于慈善。但后来其“暴力慈善”和“裸捐”的行为,使人们看到了陈光标在慈善事业上不够稳重。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厢情愿的做着认为正确的慈善举动,但没有考虑到公众的承受能力。这样一来,即便陈光标确实真情实意的去做慈善,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但其名声也严重受损。而在公众眼中,陈光标的举动过于儿戏,甚至有炒作的嫌疑。

明明是一个应受人尊重的慈善家,却为何陷入如此尴尬的场境?其关键就在于他太急于把慈善事业做大,将自己的想法倾泻而出的同时,却没有权衡各方面的利弊。

无论做任何事,只有得到他人充分的信任才能更加顺利的将其完成。而自身的形象则是重中之重,给人一种踏实稳重的印象往往事半功倍;但急躁却扼杀了他人的信任感,形象的缺失,自然是重金难赎。

b)三思而行才能赢得信任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凡事都应该经过仔细地思考才能做出行动。凡成大事者无不以此作为信条。想要成功,必须先取得他人的信任,而因为想达到目的就不考虑大局,不权衡利弊,最终将自己陷入孤立。每个人都渴望赢得他人的信任,因为只有赢得信任才有担当大任的机会。我们经常用“冒失鬼”来形容一个人的做事不经思考,横冲直撞。然而没有哪个人愿意启用一个做事冒失的人“挑大梁”。

哈佛有句成功名言:三思而后行的人,很少做错事情,企图说服没有大脑的人是徒劳无功的。认为整个世界都是错的人,极有可能错的是自己。

为人处事,习惯于未雨绸缪,在事情尚未执行时就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事情将会出现的各种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这是睿智和性格稳定的人的表现。同样,三思后行的人将犯错的几率大大降低,更是为自己赢得了赞扬的名声。成功者往往很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不仅是因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过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妄动,无论事情有几分把握都成竹在胸。相对于冒险,人们更倾向清晰的世界。

【案例】

一个小和尚研读佛法,感到只有佛法才能搭救世人,但每日只是在寺中达斋念佛,不能普渡众生很是遗憾。有天吃饭时,他对师傅说:“佛祖割肉喂鹰,足见其舍身度法的伟大。我们每日都打坐念经,虽然能荣登极乐,但不能普渡众生亦是罪过。”师傅说:“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小和尚说:“我们应该下山去弘扬佛法,教世人于苦海。”师傅点点头。小和尚又问:“可世人贪图享乐,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他们相信我所说的佛法呢?”师傅不动声色,只是将一粒黄豆仍在地上,然后说:“只要你将豆子放入我的碗中,就可以达到目的了。”小和尚觉得不可思议,但他急于弘扬佛法,便立即将豆子捡起来放进师傅的碗中。”师傅笑着说:“豆子掉在地上脏了,我怎么吃呢?”小和尚不解地说:“您不是说只要把豆子放入碗中就可以让世人相信我,就能弘扬佛法了吗?”师傅又说:“那你是不是应该先把豆子洗干净再放入碗中?世人不了解佛法,如果我们把佛法强加于世人,定会适得其反。”小和尚摸着头说:“那该怎么办?”师傅说:“笃定,思行。”

【评析】

世界从来都不是大同世界,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思想。当我们想将自己的思想介绍给他人时,如果只懂强加于人,只得事倍功半。小和尚的本意是好的,他只是想将自己觉得有益的佛法来帮助世人。但佛法对于世俗之人来说却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要取得信任光靠执着是不够的,必须有符合实际的想法。小和尚光想着听老和尚的话把豆子捡起来丢进碗里,却没有考虑到豆子脏了。

当一个人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时,仅凭一腔热血难以把握全局,更加不会赢得他人的信任。一旦信任缺失,无疑使前路走得更为艰难。老和尚最后那句“笃定、思行”正是为人处事必须重视的,也是很多人都缺乏的心理素质。

三思而后行才能给人稳重的印象,成熟稳重的印象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取得他人的信任才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为成功打下更宽广的基础。这是一个渐进式,也是不可忽视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