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义山诗,发现“雨”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字。不论从人们常讲“意境”“氛围”“形象”意义上,还是从稍稍拗口一点的“语象”“诗境”的角度上看,“雨”是构成李商隐的诗的一个重要因子。其重要性,当不在义山喜用的“金”“玉”“蝴蝶”“柳”“草”“烛”“书”“梦”等等之下。
翻阅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的《李商隐诗集疏注》(叶葱奇疏注),疏注者称原文是以朱鹤龄本为底本,参酌北宋、南宋本(清?陆敕先校本),清钱谦益校本及其他版本编成的。所收李商隐的诗五百七十余首,其中以“雨”为标题的十三首,包括《夜雨寄北》《风雨》《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梦后作》《雨》《春雨》《细雨二首》《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微雨》《滞雨》《细雨成咏献尚书河东公》《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等。诗中有“雨”字出现的,则更有五十二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重过圣女祠》《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临发崇让宅紫薇》《月夜吹笙》《燕台四首(有三)》等,从数量上看是很多的。
“雨”是气象,是自然现象,带有明显的季节与地域特点,这些都无需解释。那么,作为义山诗中的雨的自然特征,也就是他的“雨”的最表层的特点,是一些什么呢?
第一是细。“飒飒东风细雨来”(《无题》)是细雨,“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细雨》)是轻柔如丝织的细雨,“萧洒傍回汀,依微过短亭……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细雨》)是娇嫩而又灵稚的细雨。“洒砌听来响,卷帘看已迷”(《细雨成咏献尚书河东公》)、“小幌风烟入,高窗雾雨通”(《寓目》)、“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秋庭暮雨类轻埃”(《临发崇让宅紫薇》)、“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夜来烟雨满池塘”(《韦蟾》)等句,描摹雨之细、迷、轻、飘,如雾如烟,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而又温文纤雅。
有一些写雨的句子比上述这些显得气势开阔洒脱一些,如“雨满空城蕙叶雕”(《利州江潭作》)、“凭栏明日意,池阔雨萧萧”(《明日》)、“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酬令狐郎中见寄》)、“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梦后作》)、“沧江白石樵鱼路,日暮归来雨满衣”(《访隐者不遇》)等。虽如此,但也绝对不是大雨、豪雨、暴雨。其所以这样,当然不可能是李商隐只见过细雨小雨,而是说明李商隐的创作主体、他内心的诗弦,选择了的是细雨,接受了的是细雨。
第二是冷。“觉来正是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梦后作》)、“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细雨》)、“红楼隔雨相望冷”(《春雨》)、“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雨》)、“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细雨》)、“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微雨》)、“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等写雨带来的凉意,丝丝入扣,触动读者的每一根神经末梢。特别是“稍共夜凉分”句,把雨之凉与夜之凉区别开来写,体物精细,令人感到诗人对于细雨带来的凉意的体会,堪称切肤连心。
第三是晚,即喜写暮雨、夜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首七绝《夜雨寄北》,两番“巴山夜雨”——加上题目,此诗出现“夜雨”字样凡三次。“更作风檐夜雨声”(《二月二日》)、“暮雨自归山悄悄,秋河不动夜厌厌”(《水天闲话旧事》)、“积雨晚骚骚,相思正郁陶”(《迎寄韩鲁州瞻同年》)、“却忆短亭回首处,夜来烟雨满池塘”(《韦蟾》)、“楚天长短黄昏雨”(《楚吟》)、“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滞雨》)以及前面已经引用过的“日暮归来雨满衣”“觉来正是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珠箔飘灯独自归”等都写日暮天晚或夜间的淅淅沥沥的雨。有些诗并未明确写暮、夜或白天,但也常用“昏”“蜡烛”等词渲染出一种暮雨、晚雨、夜雨的景境,如“楼昏雨带容”《垂柳》)、“必拟和残漏,宁无晦暝鼙”(《细雨成咏献尚书河东公》)、“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回中牡丹为雨所败》)、“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燕台四首?冬》)等。雨细、雨冷、雨暮雨夜,气氛就更加沉晦了。
细雨,冷雨,晚雨,大致是“雨”在义山诗中的属性。李商隐的诗中当然没有毛泽东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与“热风吹雨洒江天”,也没有清新愉悦的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没有自然的普润众人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没有满足万物渴望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李商隐对这种细雨、冷雨、晚雨以及这一类的雨的偏爱,当不是偶然的。
那么,我们的探讨从而进入了第二个层次即李商隐对于雨的主观感受。
首先,雨对于李商隐,有一种飘泊感,一种乡愁。“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风雨》),《夜雨寄北》的名句,“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的抒写,都与诗人的“薄宦梗犹泛”(《蝉》)的浪迹天涯的心情相契合。可能是“雨”这种自然现象使诗人更加感受到天地空间,增加了距离感:“楚天长短黄昏雨。”可能是雨声雨凉使诗人更加感受到失眠思乡的痛苦:“曾省惊眠为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中元》)。也可能是风雨飘摇的不利于旅行、游乐生活的气象现象,使诗人更加感受到自己的艰难、孤独、未有归宿:“珠箔飘灯独自归”“上清论谪得归迟”(《重过圣女祠》)。反正在李商隐的诗中,别情如雨,雨情含恨,他的许多诗中(主要指抒情诗)有着雨的无边无沿而又渗透细密的愁绪。
阻隔,是李商隐对于雨的另一层感受。在他写雨(其实不仅写雨)的诗句中,常常有一种阻隔的感受,雨是被阻隔着体验的:“雨过河源隔座看”(《碧城》)、“隔树澌澌雨”(《肠》)、“虹收青嶂雨”等等便是如是。另一方面,雨本身也成为一种阻隔,那就是“红楼隔雨相望冷”了。这里,“阻隔”既是李商隐的性格、心态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诗作的一个风格。
第三是迷离。“细”的客观属性带来“迷离”的主观感受,这本来是很自然的。“渺渺”“冥冥”“梦雨”“烟雨”“雾雨”“轻埃”等等词字,特别是通篇的氛围,使一首又一首诗笼罩在一种如烟似雾的梦一般的蒙蒙细雨之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人的审美追求特别敏感于宇宙、人生、身世、情感的这种扑朔迷离、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那么,本身就具有迷离的特征的雨受到诗人的青睐,被经常用到自己的诗句中,也就是必然的了。
第四是忧伤,或者用我们老祖宗爱用的词即“愁”字。但这里用略带洋味的“忧伤”一词,似乎更能传义山的幽雅蕴藉的愁苦之神。“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的开端,引出了“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结语,这在义山诗中已属有血有泪够刺激的了。更多的则是“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春雨》),“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雨中愁”(《端居》)。也有时候诗人直抒胸臆,把雨与自己的身世直接联系起来,如“高楼风雨感斯文”(《杜司勋》)、“茂陵秋雨病相如”(《寄令狐郎中》)等。表达李商隐的雨中忧伤,“寥落”确实是一个合适的词。
第三个层次,我们要探讨的是,细雨冷雨晚雨也好,漂泊阻隔迷离忧伤也好,到了李商隐这里,确实是大大地文雅了、升华了、婉转了、缜密了,大大地艺术化了,成为一种非义山难以达到的美的境界。
美是一种体验。冷雨本身无所谓美,忧伤本身也无所谓美,但是一颗追求美、向往美并能时时共鸣于沉醉于美的体验的心灵,却可以将天象人事,将冷雨忧伤作为美的心灵的对象来体察、体贴、体味。“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此情此景此结构此对仗此词此语经过了诗心的加工,美极了。这里,不但红楼、雨、冷、珠箔般的雨点的飘洒、灯成为审美的对象,“隔雨相望”的距离感,“独自归”的寂寞感,也变成了美的对象。当诗人写诗的时候,一方面可以说与红楼、雨、飘洒、灯、冷以及阻隔而又寂寞的心情亲密无间,体贴入微,同时另一方面却又以一种审美主体的身份君临于这些对象之上,自问自答,自怜自爱,自思自感,美的体验成为美的陶醉美的享受,成为诗的灵魂,诗的魅力,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