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日本老人平山周吉住在海外的一个小城市,这一天他决定和他67岁的老伴富子一起去东京探望子女们。
他们的大儿子平山幸一和儿媳文子在东京开了一家诊所,并且已有两个儿子。大女儿志家和她丈夫库造在东京开美容院。已故的二儿子昌二的妻子纪子在东京的一家公司里当职员。尚未娶妻的三儿子敬三在大队工作。
老两口到了东京,长子幸一和长女志家到车站迎接,老夫妇住进儿子家里。纪子到车站晚了一步,只好赶到幸一家来。
原计划第二天由幸一带老夫妇和两个孩子逛东京,可是即将动身的时候,有人来请幸一出诊,说是孩子得了急病非去一趟不可。逛街的事只好作罢,无奈的两位老人带着两个孙子去附近山坡的草地上玩耍。
老夫妇在大儿子家待了两天之后,就到大女儿家去住。但是志家十分吝啬,她丈夫库造给老两口买了些稍好一点的点心她都嫌贵。至于考虑到老人们的旅游的经费问题,她也想了个办法来敷衍,那就是给昌二的寡妻纪子打电话,谎称自己太忙,让纪子领老两口去旅游。
善良的纪子当然满口答应。翌日,纪子领着两位老人乘旅游车足足游览了一天。傍晚又请两位老人到她的公寓去住。为了招待公婆,她还在饭馆里订了席,又到邻居家借了酒。吃饭时,他们谈到了昌二生前如何调皮的事。
幸一来找志家打听老人们这两天的情况,志家却说自己已将二老托给了纪子,而且已经陪老人们逛了东京。她对幸一说,想让老人到避暑胜地热海待上两三天,但她又说自己手里没钱,打算向幸一借3OOO元。实际上,她是舍不得为老人花钱,才打算让她的哥哥掏腰包。
两位老人到热海后住进了廉价的旅馆,满以为到了这里可以好好歇歇,可是旅馆隔壁房间的麻将声和卖唱的歌声,弄得两位老人无法正常休息。无奈之下,两位老人在旅馆附近的防护堤上坐了一会儿,却实在是无聊和乏味。于是老太太提议回去。
当老夫妇提前回到志家的美容院时,一位熟客问志家这是她的什么人,志家却说是从农村来的亲戚。随后,她又说自己必须参加美容讲习会。
此时,老夫妇也看出了她的心思,便商量到幸一家去住。老太太主张到纪子那里去住。可周吉却认为纪子那里老太太一个人去还可以,至于他自己则决定去拜访老朋友服部。
周吉到了服部家后,多年不见的老伙伴自然话题很多,服部说自己很熟悉的一位老友住在附近,索性邀上他一起到外面喝一盅。大家都已是一把年纪的人了,彼此自然谈到儿女的孝顺与否问题,谈到这个话题,周吉不免心中产生些许伤感。
老太太住在二儿媳纪子家。虽然儿子已经去世,但儿媳依然非常孝顺,待老太太特别亲切,不仅给她按摩,还服侍她吃饭喝茶。老婆婆劝纪子尽早找个合适的人改嫁为好,说得纪子一时间竟伤心落泪。第二天早上,纪子在告别老太太时又给了她一些零用钱,这让老太太十分感动。她倒不是缺这几个钱,而是觉得纪子的心地实在是很善良。
和老伙聊天的那天晚上,周吉和老友们喝得大醉,于是就被警察送到了志家的公寓。见父亲不仅自己大醉而归,而且还带来一个陌生的醉鬼,志家竟突然大发雷霆。
伤心的老夫妇不愿再逗留下去了,他们决定回到自己的老家。可刚刚回到家里,老太太就一病不起,最终还是在病中逝世。
丧礼过后,子女们都张罗着往回走,只有志家提出要母亲的铜带和上等麻布,说是留个纪念。等到他们全部离开后,却只有纪子陪伴着周吉又度过了几天。临别时,周吉把老太太的一块精美手表赠给她作为纪念,而且还一个劲地嘟哝着:“真奇怪……比起我们生养的孩子来说,你算是个外人啊,可你却比他们更亲切地对待我们……啊,真是谢谢你了!”
【人生悟语】
《东京物语》是一个大家庭中两代人的故事。亲情与疏离,挚爱与义务,死亡与孤独,在一桩桩观众再也熟悉不过的平常小事中缓缓铺展开来。这是一个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但也是所有家庭的故事,无论你我他,都有可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影片背景为日本战后的混乱时期,当时人民正拼命努力摆脱贫穷,整个社会都面临转换。
这部电影的影像风格近乎完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没有任何煽情造作的痕迹,一切回归真实的现实生活本身。当然,整部影片欣赏过后,细心的观众一定会感受到导演在电影中所表现出的那种不失温婉的讽喻,尽管那不是义正词严的批判。
导演小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想通过父母与子女的经历,去描写传统的日本家庭是如何分崩离析的。在我拍过的电影中,这一部最具通俗剧的特点。”
我在看过这部片子后,也不免这样怀疑,这是一部电影吗?它没有鲜明的爱恨,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白,都是那么的真实。父子、父女、夫妻、老伙伴之间的感情如此细腻、真实,甚至让我怀疑这就是一部真实的纪实片。
影片中,老夫妻在热海度假的时候,彼此安慰:“没有想到还有机会到热海来,我们还算是幸福的。”他们原本想到东京看望子女,却没想到得到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尽管这失望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老人及子女态度的对与错,父母和儿女,都是那么接近却又无法走近彼此的空间。
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分离了曾经紧紧相拥的亲人,父母看到儿女一点点的从身边溜走,如一切不回头的事物,如青春,如爱情,甚至在种种失去中,也看到了自身的不断衰老及在走向夕阳时的那份凄凉与无奈。
我也是即将做父亲的人了,我也会有我的儿子或女儿,惟有在这个时刻,我才产生了对人生的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当自己感觉到肩头的分量时刻,才会体味到自己的父母当年养育自己的那份喜悦,也同时包括那份艰辛。自己想想自己的这几年的打拼人生,有时为了生存自己可能忘记了在周末休息的时候给年迈的父母或关心自己的老人打个电话,哪怕说上一句关心或者想念的话,也应该是对他们对大的安慰。
《东京物语》中乡下的父母赶去城里看儿女,却被推来搡去当作包袱,然而老夫妻对儿女没有一句怨言,就像中国的父母一样,但是他们坐在樱花树下寂寞的身影,却令人潸然泪下。
影片的中后部分,母亲的死亡也没有改变儿女的冷漠自私,或许那的确是时代的发展里无可避免的变化,但是坐在银幕之前的我们,也许总会有所惊醒吧。
深夜,在电脑前静静地看着这部日本老电影,黑白的影像缓缓地展现着那个小岛上的一对老夫妇平凡的生活……我默默地在黑暗中看着他们波澜不惊的日子,忘记了困倦。
影片结尾时,平山周吉老人枯坐榻榻米上,影片开始时的那个邻居又在窗口出现,同情地问他一个人时会不会很寂寞,老人幽幽地说:“现在感到每一天日子特别长。”此刻电影中虽是夏天,我却感到由心到身弥漫的寒意,这就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结局吗?
看完电影后,久久不能睡去,如果不是考虑到电话的那一端,辛劳的父母已经进入梦乡,我好想立刻打个电话过去,哪怕发发自己的关于工作上的牢骚也好。我相信,他们都不会对此烦躁,甚至满心欢喜地倾听儿女的声音,在想像中“注视”着在他们的眼里永远是孩子一样的脸庞。
我也想起年幼时第一次得知亲人病逝的时候,紧搂着妈妈哭着嚷道:“妈妈,你以后可别死了啊!”
我也想起我刚来北京这个城市的时候,家乡的父母每天看着远隔千里的这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包括后来的非典时期的那段紧张而恐怖的生活,自己这边不能安心工作,家乡那边父母竟然一个礼拜都没能睡个好觉……
想到这些,我也又想到了很多很多,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给予我的最好的反思,让我时刻不忘给养育自己父母以无限的爱的回报。这一夜,彻夜未眠,但是值得。
【智慧辞典】
我要对所有那些爸爸妈妈还活着的人们说:趁他们还健在时,去爱他们吧,说出对他们的爱吧!一定!这是因为,明天或许就晚了,到那时,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感激的话语、爱的话语将如鲠在喉,使你感到沉重和痛苦,无法解脱!
04《金色池塘》
——打开心锁,共享灿烂人生
【背景资料】
导演:马克·瑞戴尔
主演:凯瑟琳·赫本
亨利·方达
简·方达
类型:剧情/音乐
片长:160分钟
本片中的主要演员亨利·方达与简·方达是生活中真实的父女关系,他们的确在生活中就彼此存在很深的隔阂而一直未能化解。电影《金色池塘》为他们父女紧张关系的和解帮了大忙,因为片中正好有一个父女和解的场面。
亨利曾说:“拍摄我一直心神不安地等待的那个表现父女和解的镜头的时刻终于来了,这是我们成为朋友的时候。”
简则补充说:“我非常清楚,此时此刻的特点应如何掌握。我知道该怎样表演,因为从我年轻的时候起就经历过这种事件和有过同样的感情……她的父亲以某种方式破坏了她的生活,因此在拍摄过程中的某个时刻我们应该交换一种意味深远、充满敌意和紧张的眼光,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父女俩在戏中亦真亦假的演出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拍完这场戏,所有的人都哭了。
本片获第57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主角、最佳编剧奖;1981获得国家评论协会奖的最佳男演员奖;1982年获得金球奖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奖;1983年获得英国学院奖的最佳女主角奖。
【看电影】
影片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场景是:金色的阳光洒满湖面,青青的芦苇,颤颤的荷花,成对的水鸟,飘香的野花,古朴的木屋。
此时,一辆车缓缓开入这片森林,下来了一对已逾古稀之年的老夫妇——诺曼和艾瑟尔。艾瑟尔还保持着年轻人般的活力,优雅而自信,一到小屋就忙着去拣劈柴,采草莓,而老翁诺曼却显得性格孤僻倔强,且带着一种老年痴呆症般的糊涂。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他们已经走到了人生的金色黄昏。一对老夫妻,一个优美的环境,这个故事便就此展开。
这个幽静之所或许是许多人的梦想天堂,不足与缺憾的是诺曼看着自己从强壮渐渐虚弱而显得情绪不稳,对于衰老的厌恶总让他感到一种恐惧和无助(墙上标有日期的报纸和年轻时的照片衬托出这一点)。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他还固执地在报纸上找工作,找借口与人斗嘴,甚至拒绝别人的帮助……这种做法使得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难以接受他的脾气,连同与女儿的一般沟通都很困难,这使老人陷入深深的忧虑和孤独之中。
和诺曼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的妻子艾瑟尔。可能因为多少年轻一些,艾瑟尔总是显得干劲十足,有时候像小姑娘那样跑到树林里和鸟儿“讲话”。她甚至不服老地说自己只是“中年的后半”,可是这些情绪恰好更让诺曼变得伤感。诺曼不小心把她关在门外的时候,她会大骂他老糊涂,可当诺曼颓丧地念叨着自己的年龄,她又抱着他心疼地说:“你永远是我的白马王子。”
过几天恰逢诺曼的生日,离婚的女儿带着新男友及男友13岁的儿子一同前来祝贺并小住。可热闹的表面仍然掩饰不了三代人之间的危机。诺曼在亲人面前显得格格不入,别人尴尬,他自己也难受。更要命的是女儿同男友因为有事,所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老人身边一段时间,这对老人和孩子都是一种新的生活考验,也是新的情感经历。
女儿走后,生活还要继续。祖孙3人一开始也有很多小摩擦,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总是让他们相互难以忍受。特别孩子那种青春活力的样子竟给予老人极大的精神压力,最明显的一件事就是诺曼在给壁炉生火的时候不小心烧着了垫子,而男孩拿水来扑灭以后,他却大发脾气,因为他认为这正表明自己处理紧急事件时的无能为力。可是在13岁的孩子眼中,这便是不通情理,便是脾气古怪,也不肯理解他的行为。
不过在时间的流逝和艾瑟尔的努力下,祖孙俩终于打开了心结,一起泛舟垂钓,跳水嬉戏。老人从孩子身上找到了久违的欢乐,也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天伦之乐,老人们同孩子成为忘年交。
在这个基础上,诺曼和女儿的一番深谈,也让父女解开了长时间存于心底的芥蒂。父亲开始学会欣赏赞许自己的女儿,女儿也尝试积极去理解父亲的态度,沟通使得一切隔阂都被打破了。
影片的最后,女儿克服心理障碍,完成了一直没有成功的后翻跳水动作,父亲则亲手为女儿佩带了自己上学时获得的奖章。
古稀之年的老人们便这样创造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他们躲过时间的洪流,跨过宽阔的代沟,造就着这美丽的金色池塘。
【人生悟语】
影片以舒缓的方式探讨了老年人当面对死亡和衰老时的心理危机,展现了人生的真意和真情。浓浓的亲情,淡淡的愁绪,丝丝的哀怨,再加上唯美精致的画面,沁人心脾的动听音乐,导演始终牢牢地抓住观众的视线和情绪,渐渐透入心间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思考和回味。
影片情节的展开始终是在金色池塘的美丽景色中渐渐呈现,在不同的场景中展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姿态,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况味和人生感悟。而且影片从开始就会让你被生活的真情所包围,而没有刻意地去营造这种氛围。比如,当诺曼树林迷路后,艾瑟尔紧紧拥着他,犹如对待孩子般的爱抚,当艾瑟尔深情地望着诺曼对他说,我们永远在一起,永远相爱,你是我的白马王子时;当诺曼乘船外出,伴着夕阳晚归;当艾瑟尔毫不犹豫地跳进夜晚的湖水救诺曼时,都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动,从心底流淌出的脉脉深情。
说心里话,这对老人的那种恩爱很是让人羡慕,被岁月刻满皱纹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他们视对方为自己生命中的惟一与全部,他们在这宁静的湖畔,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他们之间的相濡以沫,携手相持,也许这就是一辈子的浪漫吧。
片尾,两位老人徜徉金色池塘畔,虽然岁月无情,但仍旧神神采奕奕,情感依然温馨。看到远处的一对水鸟,感叹道:“只剩下它们俩了,小鸟已经长大,飞到了洛杉矶,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了!”
看到这里,在感受到他们温馨浪漫的同时,有些担心这对老年人将来的生活。毕竟他们的健康每况愈下,谁去照料他们,谁又能天天与他们相守呢。尽管影片没有给出正面回答,但也更多地给予了我们一种思考的机会,让我们心有触动,思考年轻人应该如何去主动关心老年人。
想起一句古话,“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在这个爱情被验证最多至18个月的世界,我们为什么还要辛苦寻找自己的真爱。只因为,或许我们为着这最后的温暖一刻,为着那个搀扶着你的人……花去一辈子寻找,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