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芳怀孕了,大民在窄小的院子里盖了一间小房,院里原有的一棵石榴树穿进铺板,从屋顶正中钻出,看上去挺古怪。为了盖这间小房而牵扯到人家走路的方便性,大民挨了邻居一顿打。大民的儿子就在这被树干占了一半空间的小屋里诞生了,取名叫小树,大民更是偷着乐了。
妻子养月子需要营养食品。为了给妻子补养身体,大民自愿调到每月可以多拿60元保健费的喷漆车间,下班后他挂上两大嘟噜厂里发的暖瓶到处去卖,虽然挨了不少白眼,但还是好人多,多少也卖出去几个,大民还是偷着乐了。
妹妹二民性情有些古怪,不听大民劝阻嫁给一个农村户口的临时工,婚后因不生孩子常常打架。大民一边调解一边带妹夫看病,很快妹妹怀孕了。妹妹和妹夫都来感谢他,这回大民偷着乐出了声。
妹妹四民在医院当护士,查出患白血病将不久于人世,大民内心极度悲痛,他终于第一次面对现实没有偷着乐。
事事多磨难,尽管生活中许多不如意的事一件接一件,但大民心中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随着城市的发展,最终他们家拆迁住上了宽敞的楼房,感慨万千的大民对已经会淘气、会说话的儿子小树说:“好好活着吧,活着活着你能碰上好多幸福,你就偷着乐吧!”
【人生悟语】
没钱、没房子、没有好的工作甚至是没有地位,生活中类似的烦恼很快拉近了张大民和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心。影片《没事偷着乐》中的张大民迅速得到几乎所有底层百姓的共鸣,通过张大民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告诉人们:人不仅要活着,还要在活着的过程中尽量寻找幸福。
很多人认为,如果生活没有痛苦那该多好,而真实的情况是,幸福和痛苦是生命的两面,我们无法扔掉痛苦而单单选择幸福,因为痛苦是相对的,每一面都值得回味。那么多忙碌的人们之所以体会不到幸福感,只是因为他们往往忙于应付窘迫和琐碎事件,像一只飞速旋转的陀螺,无暇停顿,无法回顾,生命也因此呈现为混沌的灰色,所有的触觉也逐渐麻木,即使身处幸福的空气中,也没有任何感应。
想想张大民的辛酸生活吧,恰恰是他真切地体验过生活的艰苦,才有可能敏锐地捕捉到来之不易的、一丝一毫的幸福。如果仅仅执著于生命中的不幸与苦难,不过是自戕式的折磨。
对待幸福不能守株待兔。有的人可能要修炼很长的时间才能明白幸福,而有的人可能天生就能使幸福像空气一样,俯拾即是,唾手可得。
对幸福的评价就是自己心里的一个思考过程,对此,导演杨亚洲说道:
“观众与张大民的最大共鸣就是缺钱花。对于金钱的权衡成了人一生中很重要的脑力劳动。大家的处境都相似,谁比谁更高一些呢,就看谁能乐观地生活。对幸福的评价不就是自己心里的一个思考过程吗?
“乐观包括心理的包容性和承受能力,它是人类自我拯救的唯一方法。一个人有了乐观主义之后,心理会非常强大,能适应各种人生的挫折。像张大民的那种韧性是超常的,还有点儿浪漫主义色彩。”
生活正是这样,高兴面对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为何不选择高兴呢?现在社会的忙碌状态让人难以摆脱,这就更需要我们大家都努力去寻找到自己的快乐。在许多的时候,不是别人让你快乐,而是学会调动自己身体上的快乐元素。
虽然说,我们大家的都是非常希望自己每一天都是快乐的,都是高兴的,可是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我们必须去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将自己的心变成一个高兴的、快乐的状态,那样的话,再加上健康因素的引导,身心完全会快乐无比,生活更会是锦上添花,无比幸福!
张大民正是这样一个快乐人物,他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虽然他是生活在极为困难的环境当中,可是他自己善于去发现快乐,用心地去感受快乐的存在。
电影当中有一些特写的镜头,在观看影片时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特别是他在要结婚的时候,他做梦都想着将家里的床重新组合,重新安排,包括在后来三民要结婚的时候,三民也不住夸奖大民是一位特别能够摆弄家具的人!
从这些细节当中,完全可以看出一个平民老百姓过生活的辛苦、艰辛与无奈,但是平民老百姓也有老百姓的活法,都是能够找到高兴的乐资,让自己高兴,不但如此,还带动了许多的家庭高兴,让一个非常拥挤的家得到了欢乐,找到了快乐!
生活本来丰富多彩,拥有许多的快乐,如果我们用心去发现、去寻找的话,大家每天都会高兴无比!无论生长、生活或工作在什么环境,我们大家都要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不管自己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自己坚持没事偷着乐,那就能品尝到快乐、幸福的滋味!
【智慧辞典】
人生没有完美可言,完美只是在理想中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因为那种“完美”的追求而苦恼,可能会留给我们更多的遗憾。
11《无处为家》
——内心的平安才是真正的永远
【背景资料】
导演:卡罗林·林克
主演:茱莉安妮·科勒
雷吉安·齐莫尔曼
梅拉伯·尼尼兹
卡罗林·埃克尔次
类型:剧情
片长:140分钟
影片《无处为家》改编自德国作家史蒂夫尼·茨威格的同名小说,它原来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在德国长期居于畅销书榜首。2001年,38岁的女导演卡罗林·林克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
本片荣获2002年巴伐利亚电影奖最佳作品;200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02年德国电影奖最佳长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奖;2003年巴伐利亚电影奖观众大奖。
【看电影】
瓦尔特是一名出色的律师,是犹太人,在德国经过努力奋斗有了一个生活还算不错的家。1938年1月,德国的政治空气越来越紧张,一种暴雨将至的恐慌感笼罩在犹太人的心头。瓦尔特由于职业关系更是早早就意识到了局面的危险性。
他先行前往肯尼亚开发农场,并决定举家迁往非洲避难。在他的催促下,妻子洁塔带着5岁的女儿蕾吉娜告别家乡,踏上了陌生的非洲大陆。
非洲的土地是贫瘠的、环境是恶劣的、面孔也是生疏的,然而,一切已经没有任何选择,这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适应过程。原本是律师的瓦尔特从头学起管理农场,而过惯舒服日子的洁塔则不得不学会在这尚未开化的穷乡僻壤生活。
陌生的环境很难让瓦尔特顺利地适应下来,他常常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心在荒原上漂泊,不知何处是家。一想到遥远的德国,想到他们杳无音信的家人和朋友,他的心就像悬在半空中的纸片儿,没有着落。
对于他的妻子洁塔来说,事实更是如此。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们侥幸而艰苦地生存着,而他们情感的根却因这动荡不安的生活现状而出现些许波动,他们焦灼的内心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安宁。
为了生存,瓦尔特在肯尼亚先是为一个工头打工,后来他又为一个英国军官照料农场,然后又去英国军队工作。他们的孩子,充满好奇的蕾吉娜却对周围一切新鲜事物大感兴趣,她迅速接受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当地非洲孩子们交上了朋友,生机勃勃的大草原也令她着迷不已。
半年后,英国正式对德国宣战,瓦尔特甚至也因战争原因被关进一所英军营地好一段时间。出来后,妻子洁塔在一位英国兵帮助下,为他弄来了一张经营农场的许可证,瓦尔特开始着手农场工作。
蕾吉娜也进入了当地的英国人学校读书。
尽管外面的世界战火纷飞,这里的时光也在或平静或不安的日子中缓缓度过。瓦尔特与洁塔学会了珍惜生活,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努力寻回昔日的自我和情感。特别是洁塔变得越来越独立,她重新确定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这让瓦尔特感到高兴。
当可恶的战争结束的时候,瓦尔特沉寂已久的心死灰复燃,他积极申请回德国继续当律师,此时此刻的他再经过时间的证明后,也发现他的心从未安宁过,他为之自豪的事业仍在德国,只有德国才是他真正的家。
常言道,女人是多变的,她的感性总是大于她的理性,洁塔就是这样一个十分感情化的女人。当初瓦尔特让她变卖家财带一台冰箱到非洲来,而她却将买冰箱的钱买了一件华丽的晚装。当她发现在贫困的肯尼亚根本无法安家的时候,她的行李都没打开,她只有一个念头——回家,回到从前,回到德国。
但无情的现实再次毁灭了夫妻二人的梦想,纳粹正在血洗犹太人的一切,在德国他们又何处有家呢。无路可走的洁塔不得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冷静下来。她在非洲的这片土地上,亲自去种土豆,经营农场。当然,爱浪漫的她仍然不忘在节日的夜晚,铺上漂亮桌布,点上蜡烛,拿出精致的餐具不失时机地寻找一点点浪漫的情怀。
当洁塔像一个真正的农场主那样经营土地的时候,她已经改变了过去的精神状态,她开始变得现实了。不过,这时她的内心却是孤独寂寞的。洁塔和瓦尔特的情感在非洲出了问题,甚至产生了间隙。对任何一个女人来说,爱就是她的家,没有了爱,那个家在她眼里就什么也不是了,这一点对洁塔来说也是如此。
逐渐独立的洁塔后来甚至喜欢上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当洁塔与瓦尔特不欢而散的那天下午,瓦尔特走了,农场突然发生了大面积的蝗灾。正当洁塔与非洲朋友共同扑打蝗虫的时候,她忽然发现瓦尔特也在扑打蝗虫的行列中时。此刻,她也终于意识到了瓦尔特对她不变的爱,她与瓦尔特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
影片的最后,他们带着蕾吉娜一起回到了德国,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人生悟语】
影片以英德战争为背景,深切探询人性在环境的变化中所发生的细微、奇妙变化。叙述的叙述方式从容不迫,亲切巧妙,将环境变化与剧情发展紧密相扣。主人公一家从锦衣玉食的舒适生活而转变为节衣缩食的生存困窘现状,并要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适应、熟悉新的甚至是陌生的语言和文化,这一切让人感到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