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蒙台梭利与中国孩子的教育
227268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走近蒙台梭利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世界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竞争,以及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的运动日益激烈,垄断资产阶级已清醒地意识到教育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强经济实力、维护统治秩序的主要因素和手段,提出改革学校教育制度、加快教育发展步伐、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效率的要求。十分明显,原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于是,在欧美各国兴起了各种新的教育思潮,其中范围广而影响大的是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两者互相呼应、互相促进,把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引向深入发展;当时一大批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自然科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改革家、政治学和医生以及广大教师都投身于教育革新运动。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女医学博士、欧洲新教育运动声誉卓著的教育家。蒙台梭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并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研究。她善于学习、总结和批判地汲取先辈及当代教育家的研究成果,勇于实践、创造和革新,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对幼儿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法在各国广泛流行的同时,也引起了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的讨论或争议,甚至受到当时美国的几位著名学者的抨击。蒙台梭利在她的多次讲演和一些著作中作出解释与回答,特别是在1912年发表的《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第一卷《教育中的自发活动》中对几个主要问题进一步作了系统阐述,并用大量的事例和较多的篇幅论证了她的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她在一次讲演中指出:“真正宣传我的教学法的人不是我,而是儿童,虽然我是在讲演和著书。是儿童使人们真正信仰我的教学法;在支持和赞成我的教学法方面,儿童才是最不可能引起人们争论的对象。”

蒙台梭利一生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工作,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她坚信自己教育主张的正确性,并坚持不懈地到各国宣传、实践、验证、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使她成为新教育思想影响深远的著名教育家。1952年5月6日,蒙台梭利逝世,安葬于海牙附近的天主教公墓。

蒙台梭利留下了丰富的教育著作。就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关于从诞生到3岁儿童教育的有:《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和《有吸收力的心理》;(二)关于3岁至7岁儿童教育的有:《蒙台梭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册》、《家庭中的儿童》;(三)关于7岁至13岁儿童及青春期教育的有:《高级蒙台梭利方法》两卷,包括《教育中的自发活动》与《蒙台梭利初等教具》、《青春期及其后的教育》;(四)其他方面:《教育人类学》、《新世界的教育》、《教育的重建》、《开发人类的潜能》、《和平教育》等。

蒙台梭利把儿童看作是发展着的个体,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从而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积累经验,促进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充分发展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是以前各个阶段充分发展的积累和延续。这种发展随着儿童生命岁月的增长,从无意识逐步进行到有意识,从自发活动进到自由选择性活动;但是,儿童(包括成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自发活动在发展进程中都始终存在着,只是生命的本能冲动在逐步减小,而心理的内在需要在逐步增加。蒙台梭利特别在《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第一卷《教育中的自发活动》(已译为中文辑入本译作)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发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早期的环境经验对于以后阶段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重视丰富儿童的早期经验,重视儿童早期教育”,是她在罗马圣罗伦佐“儿童之家”试图解决贫民儿童受“文化剥夺”问题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中得到的重要结论。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已为当代心理学所肯定。

蒙台梭利不仅重视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也十分注意发展的阶段性。她分别论述了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感觉训练和智力发展是蒙台梭利研究的重点,她从生物学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敏感期”得到启示,促使她观察和研究儿童各年龄阶段的感觉活动及其心理特征,从而发现儿童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敏感期”,并指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敏感期”的涵义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但是,这种现象经过一定时间便随之消失。因此,教师和父母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儿童的实际生活及其表现,发现和把握儿童在各个阶段出现的这种心理现象,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帮助和鼓励,否则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因而埋没了他的某些特殊才能而终身遗憾。正如福禄培尔所指出的:我们对于儿童的帮助不宜过多、过早、过快,也不宜过少、过迟、过慢;应不失时机和恰如其分。蒙台梭利提出的“敏感期”概念,为她的感官训练和感觉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吸引了当代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他们把这一概念仍叫做“敏感期”,或称为儿童发展和学习的“关键期”、“心理预备状态”,并通过他们的实验研究的验证而予以肯定。然而,蒙台梭利在她的一些著作中描绘这一心理特征时,说成是“上帝的恩赐”、“自然赋予儿童的灵感。”

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既不是固定智力论,也不是环境决定论。她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动力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活动。这一论断已为当代实验心理学所肯定。然而,她又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的展现或释放,其动力是生命本能的冲动;并认为其发展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进行的,这又使她的理论陷入了“预成说”和自相矛盾。本来“生命力”或“内在潜力”,以及“人类的潜能”确实客观存在,但是,蒙台梭利却用宗教神秘主义的观点加以解释和描述,不仅使人们难以捉摸,而且也不是科学的。这显然反映了蒙台梭利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