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排斥同伴
在这阶段,学前儿童还未能够像大人一样,好好发展应付问题的技巧和建立防卫方式。但不幸地,这种技巧,每天都在这个年纪的儿童的生活里出现。
孩子们排斥他们不喜欢的事物包括玩伴。虽然他们这种界定朋友的原则也不稳定,而且彼此的朋友也很快流失,继而由其他人补上。而被拒绝的受害者,在最初期时会觉得困惑和受到伤害,你会见到他们会在想“我做了什么而得到这样的拒绝呢?”
(3)接受别人拒绝
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交互作用是一种必然的发展,学习怎样处理同类的拒绝,可提供可贵的社交技巧,并且得到强而有力的自尊感。父母、老师及日间托儿所的护理人员也可以帮助儿童怎样面对受到的伤害,并帮助他们在游玩过程中减少被伤害。
3至4岁的儿童,已开始发展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理解力,你也可以在这方面和他们多交谈一些,给他们鼓励。
5感同身受
父母同心理与孩子沟通,而且也教导他以同理心待人,即使在受到别人伤害时也不要气馁,父母要考虑只是个孩子道德塑造的重要问题,不能轻言放弃。同时,要交孩子自我保护方式。
(1)不是人人用同情心沟通
如果父母真正地了解同理心,应该体谅周围不少人并没有学过同理的沟通,单方面企求他人也有同样的回应,似乎仍然不同理。当然,谁也不愿见一个同理别人的孩子遭到不合理的对待,更不希望孩子因而产生矛盾心态或不再同理别人。
面对这种困境的处理方式,首先得教导孩子善用同理心,对所有人坦诚而不会保护自己是会受到伤害的,因此,沟通中应该视对象的交往程度深浅来选择沟通的方式。
(2)配合其他技巧
其次,除了教导孩子有同理心之外,别忘了结合其他一些能力的学习,如观察、判断、随机应变等能力;换言之,孩子要学习的是整体性的问题解决能力。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得慢慢来,日后,孩子依然会有挫折和失败,只要不是太大伤害,也让孩子学习挫折容忍力。而面对孩子的挫折时,父母应多用同理心来对待。
6关心别人
一个两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懂得向大人诉说他的喜与乐。
(1)待人以诚
孩子亦会运用种种不同的方法去表达他们的感情,父母不应觉得可爱又友善的孩子才正常。哭泣与发怒,是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自然反应的一种。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鼓励孩子切勿做一个自私、不顾别人感受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好能够对孩子做出回应,与孩子分享我们的生活经验,使他明白怎样才是与人相处的最佳方法。我们教导孩子明白要以真诚去对待别人,要使他明白我们会乐意聆听他的说话,对于他的要求,我们亦会做回应。父母自己首先得明白做人的道理,才能使孩子明白如何做到大方得体。
(2)主动关心
有些孩子好像不想与别人接触,那么我们应对他的行为多加注意,例如:一个两岁的孩子,看见另一个孩子在哭,他或许会跟着哭,又或者会凝视着他。这个时候,你不妨鼓励孩子上前拥抱那个孩子或者向他说:“这孩子需要你的协助呢。”
孩子有时无法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他无法表示对别人的关怀。我们可以询问他们面对弱者的感受,并引导和自己身先士卒。
(3)作亲子典范
当你正在为生活上的琐事而烦恼,孩子却在这段时间向你倾诉,你可能会产生不耐烦反应,于是就没有听取孩子的任何说话。其实,最好的是你每日都抽出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只有你与孩子单独相处,你们可以看故事书玩游戏,这对你与孩子都有好处。但在这段时间里,你切忌不停地看钟表。
7谈判专家
能言善道的孩子在学业上和社交上会较为出众,他并不只专注于自己的渴求,也接纳及重视别人的意愿,因此能跟老师及朋辈融洽相处。这种素质可在学前便见端倪,它与一种讨价还价有关。
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以前便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别人的存在,进而发展出一套讨价还价的技巧。这个发展可分四个阶段,但孩子会不时在不同的阶段徘徊,一般而言,孩子愈是疲倦或紧张,便愈倾向于回复到较原始的讨价还价方法。
虽然孩子天生能将心比己,但是他的言谈技巧是需要锻炼才能进步的。以下是一些协助小朋友发展商议技巧的窍门:
(1)令磋商充满乐趣,而非意志的试验。跟孩子讨价还价不等于利诱他,当你付出的奖赏比你要求他的大得不成比例时,又或当孩子只着眼于回报而忽视了他的行为时,你便有可能把商议弄成笼络利诱。应该首先以不太重要的事件开始,训练他的商议技巧,譬如跟他说如果他自己把玩具收拾妥当,便在睡觉前给他多读一段故事;或者要是他帮忙收拾餐桌便让他多看一会电视。在这些交易中,公平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否给孩子机会贪图付出与收获的经验,以及发展他为人设想的心思。
(2)告诉他为何要求他这样做。你未必常常可以把道理向孩子解释清楚,有时只能诉诸自己的权威,但是向孩子讲道理对他发展出健康的求同存异的精神有重要的帮助。例如,你希望他整理自己的房间,告诉他如果他要找玩具,便能够很快捷容易地找到,他明白这好处之后便会乐于接纳你的要求。
(3)要知道界限。有些事情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譬如涉及安全问题,如坐汽车要系上安全带,或在超级市场不许乱走等。明确界限,孩子才会形成强烈的防范意识,不会想到要去越雷迟。
(4)让孩子不时在讨价还价中获胜。学前儿童需要胜利的满足感来建立自己的信心,如果你所“输”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大可让他感受一下说服别人的成功感。
8不被接纳
在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中,无论你的孩子是如何天真活泼和可爱,他总会遇到不被人接纳和喜欢的情况,这对于小朋友是一个痛苦的经历,无形中对孩子成长过程中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会有着负面的影响。当然,孩子的受欢迎程度不是父母所能掌握的,但却有一些方法可减少孩子不被接纳的情况,父母可留意和参考:
(1)父母不要把孩子打扮得格外奇异或特殊,要让其他小朋友易于接受他,小朋友对于奇特或跟自己不同的人会很敏感。
(2)父母利用课余活动扩大孩子的生活圈子,使他们认识更多朋友和建立自信。但当发觉孩子的天份不在此,便应立即选择别的活动,以免增加孩子的挫败感。
(3)为孩子选择一些对他们有好影响的朋友,替他们安排见面玩耍的时间,使这些小朋友喜欢跟你的孩子在一起。
(4)父母要学习聆听,让孩子有机会发泄内心的不悦和沮丧,也要用问题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使他们好受些和知道被父母重视。
(5)安排角色扮演,使小朋友知道不应该欺侮别人和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6)要让小朋友明白没有一个人能被所有人接纳和喜欢。
(7)父母本身也当做好榜样,用关心和爱心接纳自己的孩子。
(8)当外在环境对孩子愈不利和令他们愈不开心时,父母就要采取行动了,例如远离某些邻居避免孩子受到心灵创伤。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由于儿童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的心理并非局限于所见到的事物。
人只有凭借特殊的高级心理能力才能想象出那些不在眼前的实物。假如人的心理只局限于眼前所见,那么其视野就会极其枯燥乏味。我们并非仅仅用表观看,文化也并非仅仅由我们所看见的一切构成。很少人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世界上所有的名山大川等状丽景观,但是人们却能够想象这一特殊心理活动具有世界的知识。
儿童的想象力究竟有多高?因为不知道答案,所以我们就开始用6岁儿童做实验,但是,我们的实验不是从一些细小的地理单位(河流、海湾、岛屿等)开始的,恰恰相反,我们把整个世界立即呈现给他们,即我们把一个水陆地球仪——“世界”呈现给他们。
我们呈现给儿童一个小地球仪,地球仪上的海洋是一个碧蓝的平滑表面,陆地则是一个由闪亮的细粉做成的粗糙表面。地球仪上虽然没有通常的标记、名称或地点,但儿童立即能说出一些正确的指认,例如陆地、海洋、国度等。
他们非常喜欢地球仪,它成了他们房间里最受欢迎的东西。3至6岁期间的儿童不仅能凭借理智洞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在心里想象出那些用肉眼看不见的事物。儿童之所以喜爱童话,是因为他们能够在想象的世界中获得一种满足。但是,既然我们全都承认儿童喜欢想象,那么,为什么只给他们提供童话故事和玩具以锻炼这种天赋能力呢?我们经常忘记,想象是发现真理的一种巨大力量。心灵不是一种消极之物,而是一股可以吞噬一切的火焰,是一股永燃不熄的火焰。
有一次,一群6岁的儿童正围在地球仪旁边讨论,这时,一个3岁半的儿童挤上前来说:
“让我看看。这是世界么?”
“是的,”其他儿童回答,他们有点吃惊。
“现在,我明白了。我叔叔曾绕地球环行三次!”孩子能从大人日常的交谈中悟懂一些常识,而一些偶然的机会会使他们突然得到深入的理解。
另外一个4岁半的小男孩也要求看看地球仪。他仔细地观看着它,聆听着一些年长儿童关于美国的讨论,他们并没注意到他也在场,突然,他插话说:
“噢,这就是海洋!”听到这儿,他们全都怀着迫切的好奇心开始询问他,于是,他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
“我爸一年到美国去两次,他要在纽约逗留一段时间。他出发以后,我妈说:‘你爸现在在海上。’好多天她都这么说。后来她说:‘你爸已到达纽约。’过了几天她又说:‘你爸又到海上了。’最后,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她说:‘现在他已回到荷兰,我们到阿姆斯特丹去接他。’”
由于平时对美国早有耳闻,而且亲人使孩子与这个地名间发生了亲近的关系,因此,当有关的刺激出现时,他立即反应出这个早已耳闻的国家了。
正如他以前在物质世界中所做的那样,在思维世界中,他获得洞察力的尝试失败以后,想象客体事物对他肯定是一种巨大的安慰。在开口之前,他只能乱想一气,胡乱猜测他所听到的单词,通常,儿童只能这样做。
对3—6周岁的儿童,人们用两种方式训练他:玩积木和听童话。他们认为,第一种活动可以在儿童的心灵和周围的环境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从而使他能够认识它,驾驭它,使他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而第二种活动则表明,儿童的想象力极其丰富。
3—6岁的儿童总是不断地要我们解释事物,他们是那么的好奇。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看成一种苦恼,而看成是一颗渴望求知的心灵的倾诉,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很有启发性。针对儿童的问题,我们应该用简单的语言、较短的句子来解释,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告诉儿童片面的答案,尽量完备是最好的。
一个小男孩曾经问他爸爸,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他爸爸认为这是儿子智力水平高的一个标志,所以就滔滔不绝地给他讲述了关于叶绿素及其如何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道理。但是,后来他无意中听到儿子在自言自语地嘀咕:“我想知道的仅仅是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而不是有关叶绿素和阳光的大通废话!”
大家都知道,喜欢游玩、想象和提问是3—6岁儿童的三大特征。但是,有时提出一些非常难答的问题。
“妈妈,”一个4岁的儿童说,“我从哪儿来?”对此她感到很费解。一位天天期待着该问题的明智的母亲立即决定把真相告诉他。她回答说:“亲爱的宝贝,是我创造了你。”
她的回答迅速而简短,孩子立即安静下来了。约一年以后,她对他说:“现在,我正在创造另一个孩子。”当她到私人医院去的时候,她告诉他,回来的时候她将把婴儿带回来。
回家后,母亲把婴儿抱给他看:“你看,弟弟很小。你以前也是这样的。”
但是,此时,这个男孩快满6岁了,他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你为什么不告诉我,我们到底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知道了。因此,你为什么不把真相告诉我?自从你告诉我你正在创造另一个孩子时开始,我就一直在仔细地观察你,可你什么也没做啊?”
对于这样的问题确实让人颇感为难,父母和教师只有通过举例或描述感性化来使儿童实现想象。
教师需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因为这些问题单靠我们的逻辑推理是不能解决的。我们必须知道儿童的心理是怎样发展的,并且必须摒弃一切先入之见。理解3至6岁儿童的心灵需要相当的机智和灵敏的观察,但成人却往往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儿童从周围环境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我们身上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但是,我们只有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尽力帮助他。
□培养儿童的注意力
在孩子处于一个要朗好的精神发育的环境时,他今时一些有兴趣的物品反复摆弄,重复一些相同的动作。一个儿童可能重复这种活动20次,另一个儿童40次,再一个儿童则可能达到200次。这种重复行数表明,孩子开始关注体外的事物,心智开始快速发展的时期开始了。
截止目前,所有心理学家都同意,注意力的不稳定性是三四岁幼儿的特征;他们所看到的每件东西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的注意力不断地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以致难以固定在任何物体上。一般来说,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是困难的,而这正是教育的障碍。
实际上,在我们的实验中,幼儿的注意不是由一个教师人为地保持的,而是由一个固定的引起注意的物体保持的,这个物体使孩子发自内心地想关注,于是自觉地集中了注意力。同样地,一个新生儿在吮吸活动中完成的那些复杂的协调运动,也是受第一位的、无意识的营养需要制约的,它们不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习得。
事实上,在新生儿的口腔活动中是不可能有有目的有意识的习得的。
因此,最先呈现在外部刺激的是基本的,随后,我们将看到孩子的小脸所表现出来的令人惊奇的现象——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儿童一旦集中了注意力,就可能长时间地津津乐道要个引发注意力的事物。一个3岁的孩子50次不断重复同一动作是完全正常的事情。许多人在他身边四处走动,有的人正在弹钢琴,儿童们正在齐声歌唱;这些都不能分散这个小孩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样,一个衔住母亲乳头不放的正在吃奶的孩子,也不会因外部发生的事情而停止吮吸,除非他已经吃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