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蒙台梭利与中国孩子的教育
22726800000004

第4章 儿童和儿童早期教育(2)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材料,证实如果一个在幼儿期得不到充分活动的机会的人,成年后脑力将受严重影响。绝大多数情况下出现脑力迟钝,最严重的甚至出现那种所谓“蒙古型畸形病”(部分是天生的)。“蒙古型畸形病”导致儿童脸白痴呆皮型脸,双眼吊梢,大舌头,头盖阔而短,智力属低能儿型。患者若能受爬行动作的训练,通过爬行锻炼肋与手脚的协同能力,对于先天性疾病带来的脑力迟钝有益无害。

2具体训练幼儿爬行的办法

你可以仔细观察婴儿的动作,并有意识地促使婴儿更多地进行那种有益于大脑成长的动作。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可以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引导小孩子用肚皮紧贴褥子的形式提早使四肢活动起来。可以选用很柔软、光滑的褥子,并给孩子穿上适当的衣服,不要使他的肚皮直接同褥面摩擦。在做这种运动时,还要注意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在小孩做这种运动的时候,可以使褥面稍稍地倾斜,以有利于孩子形成向前推进的习惯性动作;或者用你的手指不断地搔抓小孩的脚底,这样可以帮小孩更快地运作。但所有这些训练的意义是使小孩提早同周围环境打交道,更早地观察他周围的事物,有利于提高他的智力。

应该注意的是,年纪愈小,爬行时间就越短,一般以半分钟一次为宜,千万不可过度和勉强为之。一定要注意安全,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先天素质对婴幼儿的影响

1先天系素和后天环境

遗传基因,十月怀胎和出生时的环境条件综合地决定了婴儿的体能和智能。正常健康的婴儿,在一般情形下智能大致相近。

父母应在心理上突破障碍,随遇而安;另一方面,尽自己的力量协助孩子发挥智能,以便尽父母的责任和功能。

资质(或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难以变动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占决定性的地位。人的天资一方面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另一方面源自于可由人力控制的后天环境。

2善用环境激励婴幼儿成长

俗话说:“环境能塑造人”。对培养儿童成材来说,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很多学者强调遗传因素的影响,即重视素质的因素。

实际上,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应从不同时期来考察其程度的差异。

善用环境,善于激励儿童向上发展是家长和教师的重要任务。父母和教师应该积极地看待儿童的智力水平,不应只消极地迁就儿童的实际水平,应该尝试务实地引导儿童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有所改善,有所提高。

□提供有利于婴幼儿成长的环境

在日渐小型化的现代家庭中。多数家庭仅以一对夫妇作为家庭核心,而通常夫妇都出外谋生,长辈亲戚未必有空或有能力代为抚育幼儿,故一般家庭都雇用外地女佣代为打扫居所,照顾幼儿。最近,西方学者研究所得,没有六亲同住的核心家庭,诚然可免于大家庭式的两代冲突,可是,如果祖父母辈能帮助照顾孙儿,他们的大量余暇时间和一定程度的精力,正可协助照顾孙儿女的成长,孙儿女能获亲属长辈(祖父母辈)的呵护和照料,再配合日间照料幼儿的专门工作人员(外地保姆)的专业看顾,这样对幼儿的成长更有利。

此外,这里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和应用指南,专门工作人员推荐的:

(1)应提供一个安全的、可预计的环境给幼儿,以便幼儿能够学习参与社会活动及作出合适的选择。

(2)幼儿照顾者必须有责任感和热心,能敏锐地探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韶律感,又能与幼儿建立亲密而稳定的关系。

(3)提供足够的广阔空间让幼儿去探险摸索,制造机会让幼儿可接触到其他儿童,可让幼儿去观察、模仿以及和其他儿童作社会接触。

(4)尊重幼儿是一个主动、活跃的生活参与者,而非被动的训练接受者。

以上四点有利于形成一个平衡的状态和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鼓励对技术、能力的磨练,促使幼儿对大自然好奇和好问的兴趣,还培养了主动探究的意识,诱导幼儿一生当中都会追求任何学习的机会。

充裕的物质和充足的人力资源,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力,而且是学习成败的关键,但这些只是重要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

那什么是决定性因素呢?如何行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这个终身教育日渐风行的年代,学习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很多的东西才能不断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父母如何发挥特长去协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是幼儿教育的关键所在。幼儿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综合而论,抚育幼儿是有科学的原则要注意的。提供适当的空间和社会环境,以及循循善诱幼儿去发挥好奇心、去不断学习的心理环境,这些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颇为有利。

□帮助婴幼儿发展潜能

1从婴幼儿开始教育

有些人主张在婴幼儿时期便开始进行教育,如果用适合的人选和用适当的方法小心翼翼地去教导婴幼儿“成材”,这是可以梦想成真的。

例如日本教育学家井深胜指出,婴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成人是不同的,成人的难易概念不适用于婴幼儿。父母认为乏味没意义的事情,幼儿孩会敏锐地积极地去接收,甚至成为影响一生的种子。

有什么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帮助婴幼儿发展潜能呢?

最重要的是配合婴幼儿的生长阶段,不揠苗助长,不任其天生天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培养孩子是一件颇费心血的事情。父母要细心地寻找和抓紧时机,给孩子提供各种适当刺激。

婴幼儿期的经历,是以后思想和行动的基础。井深胜认为许多事情如果在婴幼儿期没有学过,年长才学比较难以学好。

2注意语言的训练

在开口说话前,语言环境会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展。周围的人物(如祖父母的乡音)能否发音标准和用字规范,对婴幼儿有深远的影响。

从出生时到牙牙学语时,婴幼儿所处的语言环境(通常由幼儿的正规教师和父母组成)步步形成,婴幼儿对语言的吸收状况。此时的状况影响了以后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并且是绝难改变的。因此父母要选择语言素质较高的教师,并严格要求自己。退而求其次,尽量让婴幼儿听到标准发音的儿歌,或讲故事的影音教材,也不失为有效的办法。

井深胜还指出,婴幼儿的脑袋潜能无穷,若能循序渐进,婴幼儿便会几乎无所不学,几乎无所不能(能学)。

3与社会和大自然接触

现实环境和新事物能够诱发婴幼儿对生话的兴趣与求知欲,因此除了注意语言环境外,多让婴幼儿在安全环境下接触现实环境和新事物,例如日本摩托车(Honda)大王田操一郎,在婴幼儿期被祖父抱到有摩托机器的地方,自小燃起对摩托(马达)的兴趣,激发了对这方面的深厚感情和兴味,长大后锲而不舍,终有所成。

对成年人来说,可能是一些漫不经心的浮光掠影,但对婴幼儿来说,可能是刻骨铭心的难忘经历,许多有杰出成就的历史人物,回忆左右他一生成败的转折点,多数和幼年某些印象深刻的经历有关。带婴幼儿去参观大自然锦绣山河、历史文物博物馆以及动植物公园,婴幼儿更能呼吸繁富的文化气息、感悟自然界恬静的氛围以及接触物质文明睿智创造的结晶。

因此,在健康条件有保障时,让婴幼儿多参观、多游历,是帮助婴幼儿发展潜能的关键。

□认识婴幼儿记忆的特点

1婴幼儿的识别能力

婴儿学习和记忆,必须从小到大、从零碎到全面逐步培养。

一般培训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通常成人的学习也是这样逐步深入的。可是,有些研究发现,婴孩的学习不一定是从简单入手的。例如说婴儿根本不懂欣赏古典音乐,然而有研究指出,对婴儿来说,巴哈的音乐和儿童歌谣、独奏或协奏,影响都是一样的。只要婴孩喜欢的话,古典音乐和简单单谣并无分别。

成人的“难、易”观念不一定适用于孩子。

人在受教育后,形成了一套依赖知识来作判断的逻辑思维,但是婴孩感官所作的判断,并不依赖知识(名词、概念),相反,名词、概念等知识,反而可能成为判断真相的障碍。婴孩是完全依赖直觉来评判事物的。

又如几个月大的婴儿,已有认出自己母亲面孔的能力。大多数婴儿已牢记母亲的面孔特征和母亲拥抱自己的特点了,陌生人是骗不到婴儿的。

2婴儿的记忆能力

婴儿很早便具有相当的记忆力,婴儿具有类似拍摄全副景物的照相机的功能和具有辨认事物的惊人能力。婴儿还有记着面部表情细微差别的能力,故记忆字型和物件,并不太难。

婴儿具有认识数学上“集”的概念,故对“集”的倍数的认识并不困难。

有研究指出,两岁的婴儿开始记忆小汽车模型的名称,约一年后,该幼儿能准确地认出汽车类型、出品公司厂名,甚至型号,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三四岁的孩子更能说出汽车的名称,这是屡见不爽的例子。上述例子反映出婴儿有“全息”(全面印象“呈像方法”)的记忆能力,因此,成人认为繁复的事物,婴孩一样可以记住,在婴儿期便教他认记事物是可能的。

但是,婴孩的情况各异,父母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切勿望子成龙心切,反而给孩子记忆造成障碍。

□婴幼儿理解事物的特点

1婴幼儿思维活动的发展

婴幼儿的思维活动由于经验水准和智力的限制,他(她)们对事物的理解主要属于直接的理解(不需要经过间接的思考过程,就能立刻实现的理解);间接的理解(时间上经历一个逐步展开的理解,经过思考逐渐达到分化、精确的理解)还刚刚开始发展。

婴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是逐步发展的,大致可以归归纳为以下几步: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事物或动作来理解,到开始依靠词语的说明来理解。

(3)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有一种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的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辨证关系。

家长该如何利用儿童的理解发展期去帮助婴幼儿发展智慧,提高思维活动的层次呢?古今中外渊远流传的谚语,谜语和寓言是也,其象征性内容使幼儿较易理解。

幼儿对谚语、谜语、寓言和象征性内容(如诗、漫画等)会较易理解。

2幼儿理解力的特点

儿童对寓言和比喻词转义理解的水准是较低的,离不开直观形象的,而理解水准的提高是随着儿童年龄增的增大和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的。

(1)处于低层次的理解,幼儿把寓言故事混为一谈,看不同寓言或比喻词的转义或隐喻。其表现为大多数幼儿倾向于字面的解释,如“有头无尾”就是有头没有尾巴,“一针见血”就是戳一针就看见血;对寓言则是复述故事的情节。

(2)局限于具体情节来理解寓言或喻义,离不开直观形象。如“刻舟求剑”故事说明“这个人是笨蛋,不用脑子,因为他只看到剑是从船边落下去,想不到船是会走的”;“一日千里”说成“一天可以做几年的事情”;这些说明和解释仍离不开具体的事物。

(3)能摆脱故事的具体情节和词的直观的形象来揭示寓言的寓义或比喻词的隐喻,如指“独木不成林”理解成“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成大事”,把“一毛不拔”理解成“很小气”等。

当然,幼儿能够摆脱具体情节和直观形象而倾向于掌握寓义,这种思维活动方式的进步,并不一定保证其思维内容的正确,因为幼儿的知识经验范围和丰富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