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线袁绍的黎阳主力部队看到东西两线还没有突破,那些好战分子心气又高,性子又急,恨不得明天就直接打许都去,
架不住那些好战分子整天在耳边吵吵,袁绍脑子一热,就决定从中线开始进攻。
要等你袁谭、高干来配合,黄花菜都凉了。
袁绍集团本身洋溢着的就是一种虚妄自大的气氛,他们都认为,面前就曹操这两万人马,还不够塞牙缝呢,赶紧打完,打完后好回家抱孩子。
当初在沮授跟逢纪提出保守战略的时候,袁绍大营里就吵翻了天。
因为袁绍这个时候很牛啊,整个袁绍集团都觉得打曹操实在是小菜一碟,而袁绍他自己也觉得他气壮山河,他可以气吞万里如虎。
所以当沮授提出采取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方式,不停地出兵骚扰,让曹操不得安宁,让他疲于奔命,然后我们再来对付的方式时,袁绍就格外感到无味。
因为袁绍他求胜心切,他不耐烦搞什么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还磨蹭三年,才能把曹操干掉,他不耐烦,他不痛快,他不潇洒呀。
郭图是知道袁绍这个人的性格的,郭图说,这个用不着了,兵书上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敌则战之,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力量如果十倍于敌人,我们就把他围起来;如果五倍于敌人,我们就去进攻;如果和敌人正好相当,我们就可以打他一仗。现在我们的军队是曹操的十倍啊!我们为什么还要做这种小动作呢,什么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以我们袁公之英明、神武,以我军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消灭一个小小的曹操那不是易如反掌吗!
其实,若仔细看就能看出,郭图说的话,就是一套空话,马屁精最会说这种话。马屁精的话是最靠不住的,但是袁绍是个喜欢拍马屁的人,他听了以后马上就沾沾自喜了。沮授一看知道情况不妙,就再出来说话,这一回沮授的话就说得比较重了,拒收说:平定****,诛灭残暴,这个叫做义兵;穷兵黩武,仗势欺人,这个叫做骄兵。义兵从来就是胜利的,骄兵从来就是要失败的。现在天子在曹,我们师出无名,于义则违,在政治上就先输了一招;而我们恃强凌弱,仗势欺人,在道义上又输了一招;如果我们再不讲究一点策略,我们还要急功近利,我们还要先发制人,我们还向毕其功于一役,那么我们在策略上又输了一招,这个战争是肯定打不赢的。
这个话时说到了根本上,战争是什么?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所以进行一场战争,政治上是否有利、道义上是否有理是非常重要的,而袁绍的亏是首先就亏在这个地方。
不过呢,袁绍不听,听谁的呢?听郭图的,听审配的,因为郭图和审配的话很好听。
从结果上看,好像是袁绍决策能力差,其实这跟当时的形势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毕竟,曹操在那时,只不过是领兵两万来抗十几万大军的螳螂,谁也想不到螳螂能掀翻滚滚而来的车轮。
所以,在那个虚妄的氛围里,能保持清醒的,真的不是一般人。可惜,那个不一般的人的结局也不一般,被随军给关到了监狱里。
如果按照沮授的做法,先把曹操放在不义的这样一个位置上,把曹操的政治优势变成他的政治劣势,再以强抗弱,以逸待劳,用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办法来对付曹操,那完全可以做到低成本、小风险、大效益嘛,接着步步为营,循序渐进,见好就收,掌握时机来消灭曹操,绝对是一套有理、有利、有节的好做法。这样做的话,就是兵书上所说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至于是哪本儿兵书,大家都知道。
那样的话,历史说不定就会改写。
可惜,历史上没有出现后悔药这种神奇的东西。
中线东部的甄城,是曹军前哨,袁绍主力一动兵,很有可能先拿这个开刀。
而这个地方由智勇双全的程昱防守,手下士兵有多少,说出来吓你一跳,七百来人,当点心还不够。
曹操蛮担心的、慌了手脚,赶紧派人问要不要增援,程昱居然说,不用!难道他有法术不成?
说实话,没有!
程昱的理由是,袁绍主力部队集结十万人,要是真打过来的话,曹老板增援多少人都没用,把全部家当都搬来,也挡不住这十万人。袁绍一向自视甚高,看到我的兵马很少,就会觉得这个地方是碟小菜,不重要,必不放在眼里;你派人来增援了,他反而重视了,很可能引狼入室!
果然,袁绍看见甄城由程昱把守,要打下来相当费劲,而且在战略上不太重要,既然曹操都不重视它了,自己还管它作甚!所以决定不进攻甄城,直接渡河往南。曹操得知这个结果后,感叹道,有程昱这种的胆量和远见的人,还真找不出几个!
这里,袁绍又在战术上藐视了曹操。至于对后来的战局来说,有多重要?
还真没多重要,不过,隐秋不得不佩服的是,那蚊子腿再小也是肉,财大气粗也不能这样吧?
袁绍不理会程昱把守的甄城,直接从黎阳渡过黄河,攻打于禁指挥的延津阵营。于禁马上向曹操告急,在长安指挥总部的曹操,马上派乐进,率领五千精兵前去援助。并且吩咐,指挥调度的权力,必须都交给于禁!
也就是说,在曹操心中,于禁是帅才,乐进只是个将才。为何对于禁这么信任,比别的将领要高一层次呢?且先听一段往事。且说曹操第一次征讨张绣,张绣投降后又偷袭曹操,把曹操打得鬼哭狼嚎退到舞阴城,李典、乐进、曹洪等赶紧组织军队在舞阴城严阵以待。这时有人报告曹操,于禁造反了,曹操一边防御,一边派侦察兵去打听情况。只看到于禁帅军匆忙赶到舞阴城下,马上先布阵,建立防御工事。片刻之间,张绣的追兵就到了,于禁一马当先奋力阻挡,曹操的部队由城里杀出,大败张绣,赶了回去。曹操看,不像造反的样子呀,赶紧问于禁怎么回事。
原来,各路军马在撤退的途中,夏侯惇的青州军纪律松散,不良分子很多,趁机到老百姓家里抢劫财物。于禁知道了,马上率兵阻挡,打击不法分子,安抚百姓。而这些青州军被打溃散后,回到曹操那边报告说于禁造反了,在屠杀自己人呢!当于禁赶到舞阴城说,有人跟他说,青州军告你造反,告到曹操那边去了,你赶紧去辩白吧!于禁说,张绣马上就杀过来了,哪有空说这个,辩白事小,拒敌事大,何况曹操是聪明人,是非曲直他自然会明白!
曹操知道事情的经过原来是这样子,非常高兴,苦中有乐呀。为什么呀?发现这样一个有大局观、处理事情如此理智而忠诚的帅才,比捡了一袋钱还值得呀!所以曹操说,这次战役我们输得很惨,不过于禁将军在一片混乱之中,又能整肃军队纪律,又能迅速抵御强敌,任人诽谤,即便是古代的名将,也未必能做到这份上呀!于是封于禁为益寿亭侯。这是他看中于禁才能的地方。
既然有如此能力,那么这次于禁也不会辜负曹操。于禁知道等待袁绍大军过来跟他正面对抗肯定不行,于是他跟乐禁商量出来一个抓住老虎尾巴的办法,牵制其大军。
怎么抓呢?袁绍大军是从东北面的黎阳渡河的,而且一贯的作风是速度比较慢。他往黄河南岸来,于禁则相反,从延津秘密渡过黄河,到北岸,而且速度非常快,打延津渡北岸的袁军营区,放火焚烧,杀了几千人,还俘虏了何茂等十几个将领。黄河自东向西有白马津、延津、杜氏津三个主要渡口,占领这些渡口过河比较方便,袁绍在军事筹备的时候建立了不少行营,所以够于禁杀一阵子的。袁绍大军一到南岸,想在延津打于禁,却连人影都不见,而于禁在北岸打他尾巴,让他很难受,不消灭掉就会形成腹背受敌的状况。没办法,只好又回到北岸去住于禁。于禁这时候就军队分散,利用地形隐蔽跟敌人打游击,完全是敌后武工队的打法,搞得袁绍一开始就遭到重创!
中线进攻,又以失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