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三国当马超
2277300000350

第350章 两边都走水了

郭嘉绝对没学过什么经济学或者政治学,但他知道,宛城那里三天一小闹,五天一大闹肯定是有原因的。即便郭嘉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但他还是抓住了事物运行的一般规律。

那就是:闹着闹着就要闹革命了。

果不其然,深入到宛城郭嘉发现了张绣跟当地的那些士族大阀们根本不是铁板一块儿,甚至是离心离德的,有的根本就摆明了要跟张绣死磕。而张绣这人不是不够铁血,但他也不傻,知道不能轻易动当地的任何一家士族,那要是一动手,立马就会将全宛城的士族们给得罪,届时士族大阀们发威,煽动者手下蓄养的死士家丁,外加那些性命都被他们捏着的佃农们一造反,自己恐怕就完蛋了。

张绣始终想不通,自己按照马超的办法推行新政。为什么马超那边顺风顺水,自己这里就那么不对味?

可郭嘉不会替张绣考虑这些,他要做的,当然是要加深张绣跟那些士族大阀们的矛盾。

在通天营的配合下,那些早就蛰伏在宛城的细作和奸细就开始有条不紊的运作开来,有郭嘉这个浪子阴谋家来指挥调遣,加上这些人都已经熟门熟路,弄出几个有影响的事端并不太难。

第一件事自然是先挑起一位跟张绣有深仇的士族大家的愤慨,那一夜,士族一家的偏房被人杀得一干二净。虽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是张绣动的手,但细心的人在院子的废井里发现了一把官制的朴刀...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还未在士族大户有所反应的时候,一条不知道从何而起的消息渐渐传入所有士族大阀的耳中:张绣这次兴兵,名义上是打着遥相呼应马超的旗号,实际上是在厉兵秣马,妄想趁机一举拔掉那些不服张绣管理的当地士族大阀,而那户偏房的遭遇,就是一个预演而已。

起初,士族大阀们虽然对这条消息有所怀疑,但也开始上心,可后来的事件,却让这些士族大阀们起了同仇敌忾之心:越来越的士族大阀的支系家族别灭口,有的还能查出些蛛丝马迹,但有的已经做得相当完美了。

不过,事实上,到了这个地步,也不查什么了,是傻子也知道这究竟是谁所为。

张绣这几天一直为这事儿头疼,他实在想不通,偌大的宛城,数万的驻兵,怎么就会让一些小门小户在一夜之间被灭了口?

魏延与李严被派去骚扰曹军腹地,自己身边真的已经没有可堪大用的人才。迟迟找不出何人捣鬼不说,张绣还得低声下气的向那些越来越压制不住的士族大阀道歉,虽然这些道歉越来越没有分量。

矛盾终于在一天被点燃了。

事情的经过还真的让张绣惊掉了舌头:本来那天有人告诉自己,已经在深夜里抓到了灭门案的凶手,张绣喜出望外,自己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可在公开人民大会审理的时候,这些人高喊着‘宛城万岁’、‘张绣万岁’、‘誓死铲除宛城士族大阀’的口号,一个个咬舌自尽了...

这下张绣傻眼了,士族大阀们红了眼,而郭嘉,他笑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士族大阀们在一天的时刻内就达成了统一战线,由外来的神秘人员领导,开始冲击宛城的内城。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魏延跟李严半路上被乐进、李典截击,回援无望。最终宛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被曹操手下的奔袭高手夏侯渊带着三千亲卫军,在内应的配合下,攻占了宛城,张绣抗战至最后一刻,力竭而亡。

得知此消息的魏延跟李严没有在个人问题上计较,合兵一处后,死死抵挡乐进跟李典的追袭,火上浇油的是,郭嘉这个时候又把夏侯渊派了出去,务必要将魏延跟李严打残,歼灭宛城的最后一星火种。

魏延跟李严,有苦难言,不知路在何方,只知路在脚下...

而司隶方面,更是事态严重。

长安那边以荀彧为首,还有一大批阴谋家在出谋划策,弄得也是风生水起。

荀彧跟郭嘉不一样,他于军事上不太优秀,但在政治外交方面可是一等一的人才。虽说老实人不爱耍诈,但一旦弄起来,比那些经常使诈的人都容易让人上当,且信得无怨无悔。

荀彧在卢植的大举进攻面前,作出了一副严防死守的姿态。弄得卢植有心顾及,不敢玩命相拼:自己是来这里打酱油的,可不是真跟荀彧玩儿命的,只要能牵制住长安的兵力,无论你荀彧是攻是守,我都没所谓。

可就是因为这样的心理,让荀彧钻了空子。凭着那一双比贼还亮的眼睛,经过几天的观察,荀彧终于发现了卢植的如意算盘。

这老底儿被看穿了,荀彧也就不顾及了,开始积极转变策略,将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洛阳地区,蓄势以待,而长安那边,只是驴粪蛋子表面光,看着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实际上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卢植没有傻大胆的精神,要是真的玩儿一次二百五,说不定就真攻下长安了。

做好这些部署之后,荀彧就将眼光放在塞外的匈奴身上:他要借力打力...

匈奴早在一八七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便发生了内讧,国人杀死单于羌渠,子左贤王於夫罗即位。而参与者恐被报复不认可新单于,另立一位单于,於夫罗只得前往汉朝申诉求助。正值汉末大乱,只好留在长安。东汉末年以来,周边各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人数最多,史称“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匈汉杂居”,可见当时匈奴虽然内讧,但人数和实力还是不可小觑的。

本来马超以前当权是的时候跟匈奴关系处得不错,尤其是后来高干那件事,更让匈奴对马超有着不好的好感。但可惜的是,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於夫罗到了长安之后,立马被曹操给抢了先,把马超的成果据为己有,跟这个倒霉的单于亲亲我我,取得了於夫罗的信任。后来英明的曹操又实施了以下政策,牢牢控制住了匈奴。

一、留单于於夫罗于长安,以防其惑众生事;二、令比较顺附的右贤王去卑代行国事;三、分匈奴之众为五部,以削其势;四、令汉人为各部司马,以收匈奴贵族之权。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好处自然就是捏住了匈奴的脖子,让他们仰以汉朝的鼻息,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当中枢尚能控制大局时,固无问题,但如遇政治败坏或内乱迭起时,就会失去控制,甚至遭到倾覆之祸。

不过,现在还是曹操捏住匈奴脖子的时候,荀彧这时候请於夫罗办点事还是没问题的。而在曹操的斡旋下,南匈奴那边基本上也都承认於夫罗的单于地位:是啊,不承认就得挨揍,承认了也不掉块肉,反正单于不回来,自己该干嘛还干嘛,挺自在的。

不过,这下单于有令,让他们攻打马超属下的并州,他们即便做做样子,也得弄得跟真事儿一样。

可这样一下玩大了,匈奴们气势汹汹的样子立刻吸引了张燕的注意,将大部分兵马派到北疆防守。可谁也没想到,先动手的居然是洛阳!

荀彧令早就准备好的兵马奔袭河内,张燕猝不及防,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北疆方面积极回援,结果看到有门儿的匈奴们纷纷撒欢儿开始进攻,一下狼烟遍野,并州形势岌岌可危。

这样,宛城和并州两边同时出岔子,上来就大乱了马超的青州大计,正巧跟贾诩商量对策呢,司马懿前来添乱,那不揍司马懿揍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