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同孩子处好关系的100妙招
22779900000006

第6章 了解孩子,把握孩子的特点(3)

当然也不是说对孩子就该放任不管,任其自然发展。单靠提要求、严格管教或者是一味的表扬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善于教育孩子的父母应该创设与孩子共同活动的环境和机会,在共同活动中,既可以了解孩子的行为特征,又能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和孩子共同体验快乐,从而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探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是最重要的。

国际象棋大师谢军的脱颖而出,与她的母亲尊重孩子的选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年,谢军面临着要么去棋队,要么继续上学放弃下棋的选择。她想上学更想去下棋,因为只有她自己知道,只要往棋盘前一坐,她就会无比地畅快、兴奋。而妈妈,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自控系的电子工程师,为独生女儿考虑更多的是她的学业和前途。作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妈妈,既不愿因家长干预断送一个确有天才的棋手,也不愿女儿为此耽误一生。

于是,母女间进行了一次很严肃的交谈,那时谢军才12岁。“你很喜欢下棋,对吗?”小谢军看着妈妈,从没见妈妈这么严肃过,有点儿害怕,但依然点点头。“那好,不过你要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选择了下棋,今后,就要对自己负责任!”

试想,如果当年妈妈硬逼着谢军读书,压制她对国际象棋的爱好,那么,现在谢军也许会坐在大学的教室里,而我国就会少了一位出色的棋手。谢军的身后,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要想发现孩子最真实的一面,首先要亲近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进商店,逛公园,或到树林里散步,留心孩子感兴趣的商品、书籍、景物等。此外,家长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写字、画画、读书、做纸工、修理日用品,一起做家务……孩子在与家长共同活动时,其兴趣和爱好便会清楚地表现出来。

1.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

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不同的,孩子感兴趣的未必是家长感兴趣的,于是,好多家长抱怨:“孩子提问,别理就是了,烦都烦死了……”殊不知,孩子爱提问题正是一件好事,说明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孩子爱提问,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是兴趣爱好的标志,也是其智力活跃的征兆。家长要善于从发问中,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解决“为什么”,认识“是什么”。

2.从孩子喜欢从事的活动中发现他的兴趣所在。

每个孩子根据他们所接触的环境,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手工劳动和绘画为例,有的孩子喜欢做汽车、火车、轮船,描绘打仗的场面;而小女孩大多数喜欢画装饰图案和制作穿着各种服装、梳着花样发式的布娃娃等。从孩子的劳动中,就可以发现出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加以培养和引导。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般地,对孩子感兴趣的选择一二,来作为家长培养孩子的方向。不要把那些孩子不感兴趣的,不符合孩子特点的,不能满足孩子需要的拿来培养,这是毋庸置疑的。可不少家长恰恰不是这样。他们不是把自己的兴趣强加于孩子,当作孩子的兴趣进行培养,就是把别的孩子的兴趣当作自己孩子的兴趣。这些家长无不心存美好的愿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尽心尽力地培养着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一心一意地为孩子设计着美好的未来。

名人谈教育

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

——雨果

观察孩子最在乎什么

天下没有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不是每一个家长的爱都能被孩子理解。总是有家长抱怨说: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我起早贪黑赚钱供他吃喝上学,我培养他各种兴趣爱好,我比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希望他将来有美好的生活。为什么他就是什么也不愿跟我说呢?

家长迫切希望了解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孩子慢慢长大,他毕竟有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思维和个性,只有尊重和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每个父母都担负着帮助孩子,教育孩子长大成人的责任。真正了解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很多父母总是只听别人怎么说,对自己孩子的了解不十分准确,这样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教育是一门艺术,可是大多数的父母工作都比较忙,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对于孩子,往往是让他吃得最好,穿得最舒服,仅此而已,但是对于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孩子到底需要些什么,做父母的往往不能深入了解和洞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形容她所了解的孩子的内心世界的。

那天我正在教室里写表格,小瞳走过来坐在我旁边。她一直静静地坐着,什么话都没说,一直等我把表格写完。我很奇怪,因为往常她这个时候都会在户外活动的,我问:“小瞳,你今天怎么没到户外活动啊?”她说:“老师,我今天晚上要去游泳!”我很惊讶的说:“是吗?谁带你去啊?”她说:“是我爸爸妈妈,我每个星期五晚上都要去的!”我问她:“那你喜欢游泳吗?”她低着头说:“我不喜欢,可是妈妈硬是让我去,妈妈说学会了游泳就会帮我买蓝色的芭比娃娃!”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有种酸酸的感觉,小小的孩子感受到了难以面对的压力。我对小瞳说:“宝贝,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没有人能够支配你做任何事,包括你的爸爸妈妈。你有权利选择你喜欢做的事,也有权利拒绝你不喜欢做的事!”小瞳一脸无奈的表情,对我说:“可是妈妈不会答应的!”我安抚着她:“宝贝,没关系,总有一天妈妈会尊重你的选择的,因为她是爱你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帮助她,安慰她,只有抱着她,因为我感觉到了她正需要我抱着她,需要得到爱……

“爱”是理由,可不是借口。成人往往以“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这种标榜着“爱”的言与行,其实很少照顾到孩子的内心感受。成人选择这样做或者那样做,更多的是成人自己一厢情愿,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只是成人言行合理化的金字招牌。

孩子不会跟一个自以为是、高高在上,跟自己不在一个思维方式上的人探讨自己遇到的问题。孩子也有自己的情感,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的心里最清楚,他无法用成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但是他可以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摔东西,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与爸爸妈妈对抗。

大人不要单纯以自己看到的或者听到的判断孩子的言行。父母除了对孩子给予各方面的关心和照顾之外,还要注意从细小的方面观察自己的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然后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指导、帮助、培养孩子。很多自以为是的父母并不是真正了解孩子,因为他们不愿花时间在这方面下工夫,只是凭借自己的臆想去判断孩子。

名人谈教育

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

——车尔尼雪夫斯基

观察孩子最忌讳什么

1.不与孩子交流沟通。

许多中国家长都有一种自封的权威感,他们骨子里认为,大人应该保有权威,大人说出的话就是命令,根本就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必要。可是,等孩子上了中学、把自己封闭起来或者与父母严重对抗的时候,许多家长这时候才意识到与孩子平等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可这时候孩子却不愿意与你交流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不但不再听父母的话,反而有意地处处跟父母做对,令很多父母头疼不已。其实,想要孩子一直把自己当朋友,就不要总是端着家长的架子。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应该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就孩子的学习、生活、娱乐、运动、社会交往和情绪情感,与他进行坦诚的、平等的交流,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及时给孩子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安全都是非常有利的。

不要总是以命令或者不容置疑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尽量多与你的孩子一同进餐,并一起谈论一些轻松愉快、不致引发争议的话题。要征询孩子对一些家庭重要问题的意见。

2.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

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成长为大人所希望的样子,表面上是为孩子着想,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自私的。父母虽然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大人的附属品。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兴趣和爱好、优点和缺点,他们也可能与父母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志向。

我们爱孩子,不是爱我们理想中的孩子,而是要爱现实中的孩子,接受真实的他,为此,我们必须爱他的一切,爱他的优点和缺点,尊重他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他的志向和人生选择。如果你不能接受真实的他,动不动就数落他,会让孩子觉得大人不喜欢他,这不仅会导致他们怀疑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缺乏信心,而且他们还会因为觉得辜负了父母而感到羞愧和内疚,他就会认为自己令人失望了。

对孩子的评价要做到对事不对人。表扬和批评都只能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能针对孩子本人。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人生志向可以引导,但要小心谨慎地进行,并且以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前提。让孩子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你对他未来的担忧中。

3.不能允许孩子犯错误。

也许很多父母从理论上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可是,当自己的孩子做作业出错、考试出现失利的时候,家长常常就会忘了这句话,而是常常责骂孩子。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虽然可以理解,可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给孩子带来伤害。例如,某次家长会,母亲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责孩子道:别人考90多分,你是比别人笨还是比别人傻啊,才考70多分,你丢人不丢人?考70多分并不丢人,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挨家长的训,那才叫丢人呢。

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我们不能指望孩子不犯错误,不经历失败。如果孩子一犯错误、一失败,我们就责骂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小心翼翼、诚惶诚恐,进而导致更加糟糕的行为表现。如果孩子失败之后我们惩罚孩子,还可能诱使孩子欺骗他人、隐瞒自己的失败,或者根本不敢努力尝试成功。

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尝试,才能走向成熟。我们爱孩子,就是爱他的一切,就要容忍和接受他的一切,包括他犯下的错误,因为孩子正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的。惩罚和侮辱失败的孩子只会使情况越来越糟。

名人谈教育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

观察孩子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

孩子有意识地结交同伴是他们接触世界、认识世界的开始。他们不再把成人作为唯一的依靠对象,开始主动寻求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虽然在一起时总是打打闹闹,但彼此又难舍难分,其实,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寻找合适的游戏伙伴,这一点不用家长包办代替。

1.在有约束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朋友。

交朋友是孩子形成自主意识的开始。孩子有他的独特的交友风格,能和另一个小朋友成为朋友,说明他具有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不管他结交了什么样的朋友(有反社会行为的除外),都应该充分尊重,因为他能从这些朋友身上学到他想要的东西。

孩子毕竟还缺乏完整的判断力,交什么样的朋友应该在家长的监督下。在孩子交往过程中,尽管需要父母的指导,但父母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权。在选择朋友方面,父母和孩子的意见常常会不一致,只要对方不是品行太差,还是尽量先尊重孩子的意见,然后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孩子只有在感受到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学会尊重别人和父母。父母这样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尊重,也可以进一步密切与孩子的关系。尊重孩子的朋友,不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而更加信赖父母,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和交往,促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2.将孩子带入广阔的空间,给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

即使父母感觉到孩子交的朋友在人品或性格上有缺陷,也不要强硬地制止他们交往,因为孩子无法以大人的眼光看待问题,父母要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带出这样的交友圈。要充分利用他们喜欢交往的心理,因势利导,正确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建立纯真的友谊。在家庭生活中,应注意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提供独自交往的机会。

如果孩子不爱交朋友,家长应该积极帮孩子寻找。比如鼓励孩子与家附近的孩子一起玩,与同事或同学的孩子一起玩。并适时和孩子讨论他们交往的情况,帮助孩子分析并做出选择。另外,要欢迎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把孩子的朋友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让孩子的朋友感觉到你对他们的支持和赏识。

3.切勿用成人的观念衡量孩子的同伴关系。

有的家长总是喜欢告诉孩子,要和学习好的孩子交往,或者和听话的孩子交往等。但是他们交友的方式和目的同成年人不同,看起来没有什么交友原则。如果将成人的交往原则灌输给孩子,孩子不但不会真正学会与人交往,还会受到成人功利性交往行为的副作用.

要鼓励孩子和众多不同的朋友交往,在与同伴们的交往中培养群体意识,可以克服孩子过强的个体意识。朋友之间的群体生活可以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让他们遵从群体活动规则,认识到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只顾自己,就会受到朋友们的排斥,孩子会看不起他,不跟他玩儿,将会促使孩子最终向群体规范“投降”。“合群”是人的重要品质和能力,这是父母无法口授给孩子的。

名人谈教育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培根

了解孩子最喜欢吃什么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宁可去吃各种没有营养的小食品,也不爱吃父母做出来的饭菜,还常常埋怨为什么家里的饭菜不如某某同学家做的好吃。听到这些,相信任何家长都会有挫败感。还有的孩子偏爱洋快餐和各种零食,觉得那才是潮流和美味,尽管稍大的孩子们也知道,有些饮食是有害处的,不过还是抵挡不了对他们的诱惑。

中小学生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膳食中某些营养素,如蛋白质、铁、钙、锌、碘摄入不足的现象在某些地区时有发生,其他营养素的不足也会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因此,青少年日常饮食应多样化,以提供充足、全面、均衡的营养,保证身体发育所需。青春期饮食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1.注重饮食多样化,在食品造型上给孩子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