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22782800000012

第12章 发明创造(2)

可可豆是一种植物的种子,营养丰富,功用独特,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由于产量低、价格贵,再加上可可树四季常青,因此被人称为“绿色的金子”。16世纪初,当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第四次出航,经过这块生产可可的土地时惊奇地发现:一种植物的果实--可可作为“货币”使用。在集市上,一个奴隶的标价为2100粒可可豆。见多识广的哥伦布也不禁惊讶不已,他用自己携带的东西向当地的印地安人换了一些可可豆,将它们带回西班牙。可是,当时的欧洲人对可可并不感兴趣。他们只是有时用可可提神,或将它作为利尿的药品使用。

1528年,科尔特斯回到西班牙,向国王敬献了这种由可可做成的神仙饮料。只是考虑到西班牙人的饮食特点,聪明的科尔特斯用蜂蜜代替了树汁和胡椒粉。从那以后,可可饮料风靡了整个西班牙。一位名叫拉思科的商人,采用浓缩、烘干等办法,成功地生产出了固体状的可可饮料。拉思科将他的固体状可可饮料叫做“巧克力特”。拉思科发明的巧克力特,也就是第一代巧克力。

后来大约在16世纪,西班牙人让巧克力“甜”起来,他们将可可粉及香料拌和在蔗汁中,制成了香甜饮料。1763年,一位英国商人将巧克力特引进到英国。英国生产商根据本国人的口味,在原料里增加了牛奶和奶酪,于是,“奶油巧克力”又诞生了。

1876年,一位名叫彼得的瑞士人别出心裁,在上述饮料中再掺入一些牛奶,这才完成了现代巧克力创制的全过程。因为当时的巧克力可可粉中含有油脂,无法与水、牛奶等融为一体,因此巧克力的口感很不爽滑。直到1829年,荷兰科学家豪威发明了可可豆脱脂技术,才使巧克力的色香味臻于完美。这就是第三代巧克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享用的巧克力。

小知识

巧克力会让人发胖吗

很多人认为吃巧克力会发胖,其实,只有食用过量的巧克力才会使人发胖。从巧克力所释放的热量上看,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巧克力会有让人发胖的危险。一整板的巧克力(100克),所含的热量并不比一份麦当劳炸土豆条(200克)所含的热量多。有些厂家建议人们吃淡巧克力,这些淡巧克力所含的脂肪要多于纯巧克力。事实上,淡巧克力主要是减少了含糖量(用甜味物质来替代糖)。从绝对数值上看,淡巧克力所含的热量仅比普通巧克力所含的热量少了14%。再者,淡巧克力的口感很一般,实际上只有担心糖尿病的时候才会去专门去食用淡巧克力。

汉堡包是怎么来的

汉堡包被称为西方快餐之一。汉堡包一词为英语Hamburger的中文名,同时含有音译及义译的元素在内,有时也直接称为汉堡。在英语里头,Hamburger就是指“来自汉堡的”,可以指汉堡包本身,或是汉堡包里面由牛绞肉或其他夹有牛绞肉做成的肉饼。这一种肉饼,在汉语普遍称之为汉堡排,而汉堡包则用来专指夹了汉堡排的圆包三明治。

汉堡包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Hamburger这个名字起源于德国西北城市汉堡(Hamburg)。今日的汉堡是德国最为繁忙的港口,在19世纪中叶,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喜欢把牛排捣碎成一定形状,这种吃法可能被当时的大量德国移民传到了美洲。1836年,一道名为“汉堡牛排”(Hamburgsteak)的菜出现在美国人的菜单上。从一本1902年的烹饪手册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Hamburgsteak的做法与今天已经很接近了,就是用碎牛肉和洋葱与胡椒粉拌在一起。到了20世纪晚期,美国人对汉堡牛排的做法进行了改良,然后把它送进了快餐店,这就是今天招人喜爱的汉堡包的起源。

第二种说法认为,“汉堡包”跟三明治相似,是面包夹牛肉。而这种汉堡包并非来自德国的汉堡,而是当时欧洲的居民大量向北美迁移时,有一艘名叫汉堡-阿美利加的邮轮,船老板为了赚钱,在船上把碎片牛肉剁成肉末,掺上面包渣和洋葱做成一种面包肉饼。这种饼既不是完全的面包,也不是完全的包子,只是以这艘油轮的名字而起名--“汉堡包”。当这些移民到了北美后,觉得那种饼既经济又实惠,便成了人们的日常便餐,久而久之,“汉堡包”便名扬天下。

第三种说法认为,汉堡包发源于中世纪时的蒙古人和通称为鞑靼人的突厥各部落中流行的烹调法:把肉剁碎、加工使其易于消化。14世纪前传到法国,称为“汉堡牛排”;19世纪传到英国,由食品改革家索尔兹伯里进一步改革,使它成为“索尔兹伯里牛排”;19世纪80年代传到美国,取名为“汉堡牛排饼”。后来花样翻新,逐渐与三明治合流,将牛肉饼夹在一剖为二的小面包当中,称为“汉堡包”。这种食物通常在午餐或小吃时食用,是一种常见的快餐食品,少年儿童更是喜爱有加。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汉堡包的发明其实和三明治、热狗一样的。是以前一户美国的人家,有名男子贪迷于打牌,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于是他让他的老婆给他做了两片面包夹着火腿的食物。这就是史上第一个汉堡包。他吃了以后还觉得十分美味,于是他开了一家专卖汉堡包的店,把汉堡包流传下来。随着后人的改进,我们往面包里夹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才成了现在美味的汉堡包。

近年来,除夹传统的牛肉饼外,还在圆面包的第二层中涂以黄油、芥末、番茄酱、沙拉酱等,再夹入番茄片、洋葱、蔬菜、酸黄瓜等食物,就可以同时吃到主副食。这种食物食用方便、风味可口、营养全面,现在已经成为畅销世界的方便主食之一。

水饺是怎么来的

饺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做“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冰糖葫芦是怎么来的

冰糖葫芦酸甜适口,老少皆宜,不仅好吃,而且还十分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出售者往往把一只只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煞是诱人。

提起冰糖葫芦的来历,还得说说南宋的宋光宗皇帝。

话说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了怪病,突然变得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眼见贵妃一日日病重起来,皇帝无奈,只好张榜招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他在为贵妃诊脉后说:“只要将‘棠球子’(即山楂)与红糖煎熬,每饭前吃5~10枚,半月后病准会好。”贵妃按此方服用后,果然如期病愈了。于是龙颜大悦,命如法炮制。

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山楂的药用功效很多,它能够消食积、散淤血,驱绦虫,止痢疾,特别是助消化,自古为消食积之要药,尤长于消肉积。也许是黄贵妃所食山珍海味积住了食,而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曾经说过:“煮老鸡硬肉,入山植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盖可推矣。”

什么是鸡尾酒

鸡尾酒是一种量少而冰镇的酒。它是以朗姆酒、金酒、龙舌兰、伏特加、威士忌等烈酒或是葡萄酒作为基酒,再配以果汁、蛋清、苦精、牛奶、咖啡、可可、糖等其他辅助材料,加以搅拌或摇晃而成的一种饮料,最后还可用柠檬片、水果或薄荷叶作为装饰物。

鸡尾酒的特点是一年四季一般都加冰块,配方有几万种,色彩、味道各不相同,度数一般在0?~30?之间。

鸡尾酒的来源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1775年,移居于美国纽约阿连治的彼列斯哥在闹市中心开了一家药店,制造各种精制酒卖给顾客。一天,他把鸡蛋调到药酒中出售,获得一片赞许,从此顾客盈门,生意鼎盛。当时纽约阿连治的人多说法语,他们用法国口音称之为“科克车”,后来衍成英语“鸡尾”。从此,鸡尾酒便成为人们喜爱饮用的混合酒,花式也越来越多。

第二种说法说的是美国人克里福德在哈德逊河边经营一间酒店,有一个名叫阿金鲁思的年轻男子,每晚都到这酒店悠闲一阵,他是哈德逊河往来货船的船员。年深月久,他和克里福德艾恩米莉坠进了爱河。阿金鲁思性情好、工作踏实,老克里打心里喜欢他,但又时常作弄他说:“小伙子,你想吃天鹅肉?给你个条件吧,你赶快努力当个船长。”小伙子很有恒心,努力学习、工作,几年后终于当上了船长,艾恩米莉自然也就成了他的太太。婚礼上,老头子很高兴,他把酒窖里最好的陈年佳酿全部拿出来,调合成“绝代美酒”,并在酒杯边饰以雄鸡尾羽,美丽至极。然后为女儿和顶呱呱的女婿干杯,并且高呼“鸡尾万岁!”自此,鸡尾酒便大行其道。

第三种说法是相传美国独立时期,有一个名叫拜托斯的爱尔兰籍姑娘,在纽约附过开了一间酒店。华盛顿军队中的一些美国官员和法国官员经常到这个酒店,饮用一种叫做“布来索”的混合兴奋饮料。这些人经常把拜托斯比作一只小母鸡取乐,拜托斯便想出一个主意教训他们。她从农民的鸡窝里找出一根雄鸡尾羽,插在“布来索”杯子中,送给军官们饮用,以诅咒这些公鸡尾巴似的男人。客人见状虽很惊讶,但无法理解,只觉得分外漂亮,因此有一个法国军官随口高声喊道“鸡尾万岁”。从此,加以雄鸡尾羽的“布来索”就变成了“鸡尾酒”,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第四,传说许多年前,有一艘英国船停泊在犹加敦半岛的坎尔杰镇,船员们都到镇上的酒吧饮酒。酒吧楼台内有一个少年用树枝为海员搅混合酒。一位海员饮后,感到此酒香醇非同一般。于是,他问少年这种酒叫什么名字?少年以为他问的是树枝的名称,便回答说:“可拉捷、卡杰。”这是一句西班牙语,即“鸡尾巴”的意思。少年原以树枝类似公鸡尾羽的形状戏谑作答,而船员却误以为是“鸡尾巴酒”。从此,“鸡尾酒”便成了混合酒的别名。

虽然鸡尾酒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它的确诞生于美国。最初的鸡尾酒是一种量很少的烈性冰镇混合饮料,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变化,变成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饮料通过一定的方式,混合成为一种新口味的含酒精饮品。

小知识

鸡尾酒的简单分类

鸡尾酒可以分为短饮和长饮两类。

短饮,为短时间喝的鸡尾酒,时间一长风味就减弱了。此种酒采用摇动、搅拌以及冰镇的方法制成,使用鸡尾酒杯。一般认为,鸡尾酒在调好后10-20分钟饮用为好。大部分酒精度数是30?左右。

长饮,是调制成用于消磨时间悠闲饮用的鸡尾酒,对上苏打水、果汁等。长饮鸡尾酒几乎全都是用平底玻璃酒杯或果汁水酒酒杯这种大容量的杯子,是加冰的冷饮,也有加开水或热奶趁热喝的热饮。尽管如此,一般认为在30分钟左右饮用为好。与短饮相比,长饮大多酒精浓度低,容易喝。

筷子的由来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

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等等。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原因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为没有金属器具,也因为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时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也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

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没有改变。

事实上,筷子的发明使用,对中华民族智慧的开发是有一定联系的。尽管是一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筷子,但它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而与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一份“和为贵”的意蕴。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丧葬等礼仪中。当我们仔细品味筷子的妙用时,更增添对祖先的崇拜之情。

耳环的由来

耳环又称“耳坠”,是人们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可用金、银、翡翠、珍珠、玛瑙等多种材料制成或镶嵌而成。

佩戴耳环的由来,考证较为困难。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称佩戴耳环最早用于辟邪。远古时期,人类佩戴各种各样的动物牙齿、植物果实以及加工过的木石,为了免遭天灾和妖魔的暗算。同时,饰品还使人有别于动物、有别于其他部族。人们在装饰自己的过程中,也渐渐摆脱了原始的野性,塑造了独特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