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来历】
杨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不过,关于杨姓的来源,众说不一,有说是因官得姓的,也有说是以地命氏的,很难找到头绪。然而,有一个被公认的事实——杨姓也是出自姬姓。
据《元和姓纂》所记载,周武王之子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人们又称他为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为唐地也有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封于杨(在今山西洪洞、沁县一带),建立杨国,国君称为杨侯,后杨国被晋国所吞并,杨侯的子孙便以杨为姓。
【姓氏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战国时,已有杨姓南迁到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到了宋代起,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地区;明清时期,杨姓仍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尤其四川、陕西、湖南、安徽、江苏等地区最多。
【姓氏名人】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是名声最大的古代杨姓名宦。杨震从少年起就特别聪明好学,他为了通晓今文经学的深刻含义,就深钻细研《欧阳尚书》。后自费设塾授徒,讲学将近十多年,弟子多达数千人,完全可以同孔子有三千弟子相媲美。所以,当时人们就称杨震为“关西孔子”。
杨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幼年聪敏好学,10岁就被选为神童,待制弘文馆。27岁应制举,补校书郎,官至崇文馆学士。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称“初唐四杰”。其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战城南》等。
杨业:本名重贵,北宋抗辽英雄。其祖上世代为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地方势力首领,居太原,曾赐姓刘,归宋后复姓称杨业。任知代州(今山西代县)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曾因大败辽军,被称为“杨无敌”。太宗雍熙三年,第二次北伐时任西路军副统帅,东路军兵败后护送云、应等四州百姓内迁,孤军奋战,受伤被俘后绝食而亡。其事迹后被演为“杨家将”故事。
杨秀清:原名嗣龙,清朝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太平军著名的军事家。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后为韦昌辉所杀。
杨虎城:原名忠祥,号虎臣,后改为虎城。陕西蒲城人,国民党最著名的爱国将领。1911年辛亥革命时率队加入陕西民军,先后任营长、游击支队司令、国民联军第十路总司令等职务。曾与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兵谏”,促成了国内和平。1949年9月17日被蒋介石杀害。
【国学小百科】
四知堂
据史书记载杨震,东汉时的杨震不仅非常博学,而且为官清正,人称“关西夫子”。一次,杨震去东莱任太守,途经昌邑小县。昌邑县的县令王密为讨好上司,怀揣金银,深夜偷偷前来送给杨震。杨震坚持不受。王密再三请求说:“您老就收下吧,反正深更半夜也没人知道。”可杨震却义正词严地说:“你私送金银给我,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你还是快拿回去吧!”王密自讨没趣,只好怏怏地走了。杨姓后人便以“四知堂”为堂号,寄寓了对先祖的道德风范的一种崇敬与怀念。
【相关链接】
杨业之死
抗辽英雄杨业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爱好打猎,武艺高强。每次外出打猎,他的收获总比别人多一倍。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猎鹰追逐野兔一般。”后来,杨业归附宋朝后,被授环卫官为左领军卫大将军;不久,领命受任郑州防御使。
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辽军南犯宋朝,虽多次被宋军打败,但边境形势仍很紧张。宋太宗任命杨业为代州(今山西代县)知州兼三交(今太原北)驻泊兵马部署,在此屯兵防辽。
次年三月,辽国驸马萧多罗率军十万进犯雁门,杨业派遣少数士兵固守关城,自己率军几百绕道辽军背后发起进攻。他刀斩萧多罗,生擒辽将领李重海,使辽军闻风丧胆。太平兴国七年,契丹三万骑兵分三路攻打大宋。中路袭击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杀死辽军三千人,俘虏一万多……由于杨业多次立得战功,被人们称为“杨无敌”。
雍熙三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辽国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美、杨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
但由于东、中路大军遭遇辽军主力,先后兵败。此时杨业为了掩护新收复的四州百姓迁入关内,与辽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后来由于自己孤立无援,被困在陈家谷口,后因战马受重伤,无法前行被辽军擒住。受俘后,杨业誓死不降,绝食而亡。
杨业死后,宋太宗不仅对杨业进行褒赠,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还录用杨业六子,杨延朗(延昭)自供奉官升崇仪副使,杨延浦、杨延训由殿直升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录用为殿直。杨延昭及子杨文广后来都成为抗辽名将。后世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