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培养谦恭,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人的一生有学不完东西,永远都不要满足、不要骄傲。让孩子明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给孩子心目中树立虚心好学的榜样;另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勤学好问的精神,教育孩子不懂就学、不会就问,不要不懂装懂,让孩子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
6.以身作则,培养踏实
作风踏实,是成功的基础。要想孩子成为踏实的人,家长首先要有踏实的作风,给孩子做出榜样,用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孩子的活动和游戏,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其逐步养成踏踏实实的作风。
7.事实引导,培养正义感
正义感是明辨是非标准。培养孩子正义感,要从身边的小事入手,适时对孩子进行辨明是非的教育。另外,要有目的的和孩子一起看一些时事新闻,特别是有关治安和青少年问题的典型个案新闻,并和孩子一起讨论,诱导孩子分析个案的正、反两个方面,由于新闻是真实的个案,孩子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对善恶之分的认识会特别深刻,无形中会增强孩子的正义感。
8.引领参与,培养责任感
责任感是做人必备的品格。家长身体力行,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参与家务,有事和孩子商量,这些对培养孩子建立责任感是很有益处的。在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有耐心,循序渐进,给孩子一个自己体会、理解的过程。同时,在属于孩子有权作主的事情上,要给孩子发言权和选择的机会。另外,在家长责任以内的事情上,要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发言权和选择的机会。并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让孩子明白:约定好的事,就要按约定的去做,否则就是失责;承诺的事,就要兑现,否则就是没有责任感,会失信于人。
[25包拯]
【原文】
能亲①仁② 无限好 德日进③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④
【译文】
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自己的品德也会自然进步,过错也会逐渐减少。
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无形中产生许多祸害,小人会乘虚而入,围绕在自己身旁,时间久了,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注释】
①亲:亲近。
②仁:仁爱。
③进:进步。
④坏:变坏。
【评解】
一个人若能够经常接触一些有才德的人,看到他的言行善举,不要只是钦佩,还要向他学习,在有才德人的带动下,你的才德也会日渐提升,过错和不足会慢慢减少。
若一个人每天不思进取,整天和一些没有修养、没有素质、品德低劣的人在一起,逐渐地就会沾染上了不良的社会习气,那他有可能把他原有的那点德行都给丢失了。
古今多少帝王因听了小人的谗言失去了江山,多少人因为听了小人的谗言闹得妻离子散,朋友反目。善与恶就在一念之间,不要因为一时的糊涂,导致一生的错误。
【国学小百科】
古人理想的修身人格——君子
孔子的弟子曾参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试图以君子的成立来辅助仁的修养的实现或者是将仁的高标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君子人格上。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曾参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
《曾子立事》篇还有大量的对君子的严格要求:“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
由于曾参学派对“君子”的要求过分严厉,所以有时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
【相关链接】
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在孟轲学走路的时候,孟母就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最初,孟家住在一片坟地附近,常常会看到来上坟扫墓的人跪拜祭奠,哭哭啼啼。幼年的孟轲觉得非常有趣,就和小伙伴们在家门口用土垒起“小坟墓”也哭祭起来。孟母正在堂屋里织布,忽然听得一群孩子干嚎的声音,觉得非常奇怪,便放下机梭起身走到门口,向外一看,只见一群孩子跪的跪,拜的拜,假坟假墓、土香土烛,学得象模象样的在祭奠坟墓。孟母大吃一惊:如果孩子的聪明才智只用在对坟墓的膜拜上,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孩子年幼无知,大人却该知道为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于是,孟母立刻带着儿子离开了这个地方。
孟母将家搬到了一个集镇上。这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是个热闹所在。镇上开着不少的店铺,各式各样的买卖人高声吆喝着、吹嘘着他们的货物,向来往的顾客兜售生意。市场的暄闹嘈杂,买卖之间的斤斤计较、讨价还价,更使小孟轲兴奋极了,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新的满足。日子一久,孟轲和小伙伴们一起用石子、木块在家里摆起了摊位,有的孩子扮演成买东西的顾客,有的孩子扮演成卖东西的老板,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双方满意成交,居然像真的一样。孟母原以为这里人多或许能让孩子学到些有用的东西,谁知孩子却拿腔拿调做起了小商贩,学得些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有何用?
有了上两次的教训,第三次孟母把家搬到了一所学堂边。在这里,孟轲天天看到的是正襟危坐的先生和彬彬有礼的学童,听到的是诲人不倦的教导和琅琅上口的书声。于是,聪明的小孟轲也跟着他们学了起来。孟母这次搬家终于搬对了地方。
亲佞遭祸
齐桓公是春秋时齐国的国君,著名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兵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但齐桓公晚年开始生活腐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掉;而竖刁为了亲近齐桓公,主动阉割自己成为宦官;开方为了讨好桓公,十五年不回家看父母。
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对齐桓公说:“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自己阉割自己、背弃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齐桓公却听不进去。后来,齐桓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封闭宫门,对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终桓公竟然被饿死了。
【延伸阅读】
如何结交良朋益友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有很多良友,胜过有很多财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的确,友谊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在一生中,各类朋友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选择什么样的人作的朋友,应该慎重。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是朋友绝对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所以要交真诚、正直、讲信用、恳切、同甘共苦、学识渊博,以感情和原则为主,敢于直言规谏的人为朋友,千万不要与那种献媚奉承、心术不正、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
那么如何才能结交到良朋益友呢?
1.以诚相待。就是出于真心,诚心诚意。对朋友最怕虚情假意,虚与周旋。朋友之间允许有各自的隐私,但毫无疑问,是否“无所隐伏”,“隐伏”多少,是衡量友谊的标志。
2.信守诺言,互信不疑。“信”被古人奉之为人处世恒常不变的美德之一。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首先是是信用,自己说到做到,一诺千金,言而有信;其次是信任,相信朋友,不无端猜疑。一个让人不相信的人是交不到朋友的,一个总是疑心别人的人也是很少有人来同你交友的。
3.要能听得进批评。把能够给自己提出意见的朋友看成自己最好的朋友,这是需要肚量和胸怀的。一般的人很难做到。古代大凡有道明君都是能够善待“直谅之士”的,而亡国之君多数是只能听歌功颂德,不能容忍直谏之人。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真正的友谊靠的是赤诚相投,而不在于甜言蜜语或重金送礼。至于以物质上的交换,肉麻的吹捧,互相利用,甚至尔虞我诈的则是小人之交。“君子之交”应经得时间的考验,经得外界环境的考验。
虽然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朋友间的礼尚往来和文明馈赠也是有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朋友之间的“雪中送炭”或“千里送鹅毛”等行为能体现朋友间相互关心和友爱的心情,当朋友有困难时,鼎力相助,无私支持,这也是真朋友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