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百科知识博览
22787100000026

第26章 资本主义时期(3)

但是,既然不为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国了。马克思携带全家,变卖掉所有日常用品,来到了著名的雾都伦敦。来英国之前,马克思一家是两手空空,到了伦敦,仍然是身五分文。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举家迁移。

这年的12月,马克思领到了一张英国博物馆的阅览证,从此阅览室就成了他的半个家,他每天从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下午8点左右,回到家里还要整理阅读材料所记录的笔记,一般情况,他都是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曾对别人说,我为了为工人争得每日8小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

为《资本论》做准备:那么,马克思在伦敦博物馆里都做了些什么呢?原来,他是在认真写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巨著《资本论》。他每天所摘录的大量资料,都是在为写作《资本论》做准备的。

其实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了。只不过到这时,他把主要精力集中运用到了这部书上。据有人统计,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余本。

为了更好地完成《资本论》,他广泛收集有关各学科资料,如农艺学、工艺学、解剖学,更不用说历史学、经济学、法律学了。总之,只要与《资本论》有关,不管多么艰难,他也要寻找下去,研究下去,甚至连“蓝皮书”他都一本本阅读了。

“蓝皮书”是英国议会专门发给议员的报告材料,因其封面为蓝色,所以叫它蓝皮书。英国议会的蓝皮书每到一定时候就会下发到议员手中,对于议员来说,此书并没有多大用处,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一本又一本的废纸,在废纸堆里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小册子。

但对于马克思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他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本质,所以这些官方材料是弥足珍贵的。它里面记录着英国每年、每阶段的经济报告及经济政策,因此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手资料。马克思非常认真地阅读着,不时地把其中重要的资料摘录下来。

《资本论》的出版:1856年10月,马克思迁居到伦敦西北的肯蒂士镇,这样离伦敦博物馆更远了。但马克思并未间断工作,他仍然没日没夜地在博物馆里工作着。终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紧紧地捧住了这部刚刚出版的著作。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

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干活付钱,这是错误的认识,就是说工人干活,资本家付给他钱,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实际上,这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这怎么能是“等价交换”呢?那么这多余的部分,即这个工人工资之外的8元或16元或更高的数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无偿地剥削走了。

马克思把这个“帐”算清以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手段、诀窍就给暴露出来了,这使广大工人阶级更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方法,从而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待遇准备了充足了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断然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都是不可改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增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小知识

燕妮

燕妮(1814~1881年),德国人,马克思的妻子、助手和亲密战友,阿莱尔公爵家的小姐。生于德国威斯特华伦的一个贵族家庭,1843年她与马克思结婚。为了马克思的革命事业,她几乎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一词,是日本人从中国的古籍中选用的。“明治”出自《易经》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一句。明治是日本睦仁天皇的年号。“维新”来自《诗·大雅·文王》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句,有革除旧法实行新政的意思。从字面上解释,“明治维新”就是指发生在明治年间的革除旧法,实行新政一事。

倒幕运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自丰臣秀吉把基督教传教土赶出日本后,现在连经商的外国人也无法进入日本了。

到了幕府末期,天灾不断,民不聊生。西方殖民者这回带来的不是《圣经》,而是坚船利炮,叩开了锁国达200余年的日本国门。公元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柏利率领舰队2次闯进江户湾,迫使日本开港通商。幕府屈服于列强的炮火,连续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和关税协定,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因为外货的倾入而纷纷破产。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向西方学习,才是日本的富强之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展开了。

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出面召开了有倒幕派皇族公卿、大名及下级武土参加的御前会议,颁布“王政复古”诏书,宣布废除幕府制,组织成立新的中央政府。德川庆喜不甘心失败,于1868年1月集合军队向京都进军,结果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被以萨、长两藩军队为主力的政府军击败,4月,德川庆喜走投无路,被迫投降,政府军进占江尸,改名为东京,次年3月迁都东京。明治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五条誓文》,纲领表达了地主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愿望和决心。接着,明治政府展开了全面的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的内容: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构:

第二,变革土地制度,进行地税改革:

第三,贯彻“殖产兴业”,大力扶植资本主义:

第四,大搞“文明开化”,实行教育改革。

明治维新是一次以农民为主力、以资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化下级武士为联盟、以资产阶级化下级武士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盟的中央集权国家,开拓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成为日本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而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其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掌握在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武士集团手中,因而使这次革命进行得很不彻底。

明治维新后,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封建因素。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地主阶级始终在政治中占主导地位。这使地主资产阶级专政从一开始就具有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性质,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埋下了伏笔。

第一国际

“为了工人大众的事业,各国人民必须团结一致,对付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要团结起来解放自己!”这是1864年9月28日,伦敦圣马丁教堂里工人们互相发言的热烈场面。

原来,这里正在举行集会,声援波兰人民反抗沙皇统治的斗争。会议大厅里挂满了许多国家的国旗。当时,也来出席大会的马克思看到这种场面非常高兴,他感觉到,有必要把全世界的工人无产者联合起来,组成工人联合组织,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这次大会就是英国工人联系法国工人而召开的,英法工人率先发言,鼓励倡导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斗争。

这标志着工人运动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时机已经成熟。

“第一国际”的成立:在马克思的支持下,各国工人一致要求,大会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还选举成立了其领导机构--中央委员会,后改称为“总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总委员会委员,担任德国通讯书记。大会委托马克思起草纲领和章程,在起草之前,还有一段不小的风波。

本来,大会决定由总委员会领导起草纲领和章程,马克思因为有病而未能参加,这样,各国代表之间便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英国代表起草纲领时,把改善工人的地位放在首位,要求工人阶级为了经济利益而斗争,而意大利代表则要求把意大利工人协会的章程作为第一国际的章程,甚至提出要成立一个以意大利人为首的“欧洲工人阶级中央政府”,这明显是偏向于意大利的工人,会在第一国际中造成不和,甚至分裂。

不管是英国或意大利代表,他们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经济利益,而没有涉及到工人阶级所迫切要求的政治地位问题。而工人的政治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利益,有了政治地位作保障,其他一切问题都好解决。

德国代表看到这么多不同意见,便写信把情况告诉马克思,马克思接到信后,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会产生严重问题,会背离组建第一国际的实质与意义。所以,10月18日,马克思带病来参加会议。

总委员会又经过长时间激烈的争论,于10月20日作出最后决定,由马克思负责对文件作具体的修改。于是,马克思不顾疾病缠身,严肃认真地对所有文件进行了审阅、修改。经过七昼夜的辛勤劳动,马克思于10月28日,向总委员会提交了修改后的文件。文件共有2份:《第一国际成立宣言》和《第一国际共同章程》。

总委员会在随即召开的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了马克思修改后的《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

《成立宣言》是第一国际的纲领性文件,它对国际工人运动的要求十分清楚,它说:“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国际工人阶级要团结起来,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战胜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也只有团结在自己的组织周围,才能促进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赢得自身的解放。

第一国际成立之后,立刻组织各国工人开展运动,掀起了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潮。如1866年英国裁缝工人大罢工,1867年法国青铜工人大罢工,1868年日内瓦建筑工人大罢工等,这些斗争,在第一国际的有力支持下,都取得了胜利。

第一国际在支持各国工人反对各国资产阶级、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的同时,也在同各种机会主义者作顽强的斗争。

这些斗争主要有与普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普鲁东主义:普鲁东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普鲁东,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他主张取消国家、取消政党,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这种想法说透了,就是要求世上所有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主张明显是在捣乱,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但是,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种无政府主义思想居然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有不少信徒,不少人在为之摇旗呐喊。本来,普鲁东在世界各地捣乱,还没有形成什么气候,也就算了,可是,他居然找到了第一国际来捣乱,这就使第一国际的领导们不能视而不见了。

1864年秋,普鲁东趁人不备,加入了第一国际,到1865年1月他就死了。他虽然死了,可是,他的信徒却有不少也偷偷摸摸地混进了第一国际,而且已经形成一股不小的势力,到处捣乱。有时还试图夺取第一国际的权力,用他们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改变第一国际的性质,如1865年9月,第一国际代表会议在伦敦召开,会议刚一开始,就有不少人违背第一国际的纲领,如第一国际要组织工人斗争,他们说,那没有必要!各国有各国的情况,无法指导,更无法组织等。第一国际要援助波兰工人反对俄国沙皇统治,他们又说,那是波兰工人自己的事,第一国际没有必要去把这件小事列入议事日程等。

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委员以及第一国际的其他代表们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些人专门和大多数代表们的意见相对抗?经过调查了解后,委员们知道了,这伙人都是法国第一国际支部派来的,他们都是普鲁东主义者。

认清了他们的身份与目的,马克思对他们作了尖锐的驳斥。马克思指出,各地工人阶级的斗争,是第一国际总行动的一部分。

第一国际纲领中指明了进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不进行政治斗争,就无法赢得被压迫的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政治斗争是第一国际的主要任务,今后仍然要全力支持各国工人的政治斗争。至于援助波兰工人的斗争;实际上也是第一国际争取民族解放的主要任务中的一部分,第一国际就是要反对专制政府,反对剥削制度,提倡被压迫者的彻底解放,实现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

经过斗争,大会代表一致通过了支持波兰工人的决议。普鲁东主义者失败了。

但像所有失败者一样,普鲁东主义者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在会议上又提出了一个荒谬的问题。他们说,第一国际是工人组织,因此,应该全部由体力劳动者参加,不应该吸收脑力劳动者。他们这样说的目的,是想挤走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因为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马克思又痛斥了这种思想,指出排斥一切知识分子就是不要知识作指导,那么,工人运动就会变成蛮干,结果只能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