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众演讲并不是一门封闭的艺术,也不像许多教科书中所说的那样,只有经过多年的美化声音和极艰苦的修辞学训练之后才能取得成功。我的教学生涯几乎全部是在向人们证明一点:当众说话其实并不困难,只要遵循一些简单而重要的规则就可以了。年轻的朋友们,想让你的口才掷地有声、语惊四座吗?本章将为你传授一些有益的技巧。
把强烈的热情传递给听众
演讲者不仅要对自己的演讲话题保持强烈的热情,还要把这种热情传递给听众,使听众觉得他说的话很重要,我们姑且把这种能力称为“老王卖瓜术”或者 “传播福音术”吧。
众所周知,讲演者、演讲内容、听众是构成演讲的三要素。但仅止于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讲演。唯有讲演者使自己的讲演与听众产生共鸣与互动,讲演才真正达到了目的。所以,演讲者不仅要对自己的演讲话题保持强烈的热情,还要把这种热情传递给听众,使听众觉得他说的话很重要,我们姑且把这种能力称为“老王卖瓜术”或者“传播福音术”吧。历史上著名的雄辩家,都具有这样的魅力,他们总是希望听众赞同自己的观点,与自己的感受产生共鸣,一起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忧愁。他们以听众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他们明白,演讲的成败与否不是由自己来决定的,而是由听众的头脑和心灵去决定。
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曾经一度依赖教科书中的信条。我只知道照搬我的老师们长年灌输的习惯,但是事实证明,他们并没有突破虚浮的讲演风气。我永远忘不了自己所上的第一堂演讲课,老师让我将两臂轻垂于身体两侧,手掌朝后,手指屈起一半,大拇指轻触大腿。他还训练我,把手臂举起,画出优美的弧线,好让手腕优雅地转动,接着再将食指张开,然后是中指,最后是小指。当我将这一整套合乎美学的、装饰性的动作完成之后,手臂还得要回溯方才的弧线,再度放于双腿的两侧。这全部的表演显得虚假而装模作样,既没有意义,也不真诚。除此之外,我的老师并未教我将个性融入讲演之中,自然亲切并充满朝气地与听众谈天论地。
在推行节俭运动时期,我到美国银行学会纽约分会开设演讲课,训练了一批学员,其中有一个人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无法与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对自己的演讲内容充满热情。我首先让他静下心来,把自己的题目反复想几遍,直到让自己对演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并且让他记住这样一个事实——纽约“遗嘱公证法庭记录”显示,80%的人去世后,没有给自己的亲人留下分文财产,只有3.3%的人留下了为数不多的财产。我想让他明白,他现在不是去求别人施舍,或者要求别人做根本无法负担的事。我要他这样对自己说,“我是在替这些人着想”,“要使他们老了可以衣食无虑,过上舒适无忧的生活,并且留给妻儿安全的保障”。最后我让他相信,他是在从事一项了不起的社会服务事业。总之,他必须把自己当做一名肃清时弊的战士。
当他按照我所要求的方法去做后,果然唤起了自己对这项工作的强烈热情,使自己在演说中热血沸腾,他感觉到自己肩上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他外出讲演时,总是能用满载信念的语言感染听众,他将节俭的利益告诉大家,并且告诉人们,他乐于帮助他们。他不再只是一个陈述事实的讲演者,而是变成了一名优秀的传教士,努力使人们信奉节俭的信仰。
诉说生命对自己的启示
诉说生命的启示,这是所有人都愿意倾听的。但是经验告诉我,这个观点不是很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的经历带有隐秘性,而且太琐碎、太局限。他们宁愿扯一些一般性的概念或者哲理,或者天马行空地讲一些长篇大论。
几年前,我在芝加哥的康拉德希尔顿饭店倾听学员们的汇报演讲。一位学员在演讲中说:“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是人类字典中最伟大的思想。没有自由,生命便无存活的价值。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行动处处受到限制,会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况?”当他讲完这段话的时候,我向他发问,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产生了这样的感受。于是,这位学员给大家讲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原来,他曾是法国的一名地下斗士,在纳粹的残酷统治下,他和家人遭受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屈辱。在演讲中,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和家人是如何逃过秘密警察追捕来到美国的。最后他说:“今天,我走下密西根大街来到这家饭店,能随意自由地来去。我经过一位警察的身边,他也并不注意我。我走进饭店,也需要出示身份证。等会议结束了,可按自己的意愿,去芝加哥任何地方。因此请相信,自由是值得奋斗的。”话音刚落,全场便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从这位学员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把自己的热忱与经验融入谈话中,是打动人心的好办法,也是必要的条件。如果你对自己所要讲的话题都不感兴趣,又怎么可能打动别人呢?
我平时很少看电视,但最近有个朋友推荐我看一档针对家庭主妇开办的电视节目。朋友告诉我,这档节目有一个观众参与的环节,收视率很高,一定能引起我的兴趣。的确是这样的,我看了几次,很欣赏主持人与观众之间互动式的谈话,而观众的说话方式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些人显然都不是职业演讲家,也没有经过什么沟通艺术的训练,甚至言谈话语中经常念白字。可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所演讲的内容,他们讲话的时候,一点没有紧张和恐惧,完全出于本色,很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怎么会这样呢?让我来告诉你答案吧!这些看上去再平常不过的人,之所以能抓住全国收视观众的注意,就因为他们谈的是自己——不管是自己最难为情的时刻,还是自己最美好的回忆,或是如何与自己心爱的人邂逅……他们没有刻意地为自己演讲的内容拟定提纲,也不关心什么用词造句的技巧,然而他们却获得了观众的欣赏,他们完全倾注于自己所要讲的事情,诉说生命对自己的启示。
诉说生命的启示,这是所有人都愿意倾听的。但是经验告诉我,这个观点不是很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的经历带有隐秘性,而且太琐碎、太局限。他们宁愿扯一些一般性的概念或者哲理,或者天马行空地讲一些长篇大论。比如说,我们渴望听新闻,他们却给我们讲社论。当然,我们不反对听社论,但是得由权威的媒体开演说。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谈谈生命对你的启示吧,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成为你忠实的听众。
爱默生非常喜欢倾听人们的谈话——不论对方身份多么卑微,他都会耐心地聆听。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从他们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我一生中听过的演讲或谈话,恐怕比任何人都多。老实说,一个讲演者叙述生命给他的启迪时,不管经验是多么的琐碎、多么的微不足道,我都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几年前,我们培训部的一位教师为纽约市立银行资深的官员开设了当众讲话的课程。在银行这种单位工作的人,事情多得分身无术,很少有时间为了一次演讲做好充足的准备。实际上,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个人的信念,也懂得从自身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一切都为他们积累了充足的谈话材料,只是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记得有一个周五,一位来自上区银行的杰克逊先生来到训练班,准备参加这次由45个人组成的训练班。来之前,他在报摊上买了一份《弗贝杂志》。在前往上课所在地——联邦储备银行的地铁上,他找了一篇题为“十年成功秘诀”的文章来阅读。他之所以阅读这篇文章,倒不是因为对它特别感兴趣,而是想从中寻找到一些谈话的材料,以便上课的时候有素材供他使用。训练课开始一小时后,他站起身来,准备把这篇准备好的文章讲得妙趣横生,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结果呢?我想所有人都能够猜得到。他并没有把阅读到的东西“消化”成自己的东西,更没有从中吸收到自己“想要说”的东西。他想从文章里发掘一些有深度的内容,可是除了引用以外,他并没有阐述出什么内涵,他的整个仪态和音调明显地透露出这一点。以他这样的方式演讲,怎么可能期望听众比他自己更感动呢?他不断地提及那篇文章,说作者怎么样讲,可是却没有提到自己是怎么样想的。他的整个演讲,似乎是在为《弗贝杂志》做宣传,遗憾的是自己的东西少得太可怜了。
他讲演完毕,老师说:“杰克逊先生,我们对你讲的那位作者并不感兴趣——不知他是何方神圣,他也不在这儿,我们也见不着他。我们倒是对你和你的观点有兴趣。告诉我们你是怎么想的吧,不要谈别人怎么讲。把更多的‘杰克逊先生’放在演讲里,下星期再用同样的题目进行讲演好吗?把那篇文章再读一遍,问问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论点。如果是,以你自己的观察经验来论证。你如果不同意,告诉我们为什么。就让这篇文章成为一个引子,引出你自己的讲演。”
在老师的引导下,杰克逊先生重新阅读了一遍那篇文章,他忽然发现,其实自己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并不赞同。于是,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搜索出一些相关的事例,并以自己身为银行主管的经验,来详尽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对文章的论点进行反驳。他的第二次讲演,充满了由自身背景所得的理念,不再是翻抄杂志文章的内容,他给我们的是自己矿场里的“矿石”,自己铸币厂里铸制的“钱币”。果不其然,他的这次演讲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满足听众的兴趣
成功的沟通,有赖于讲演者使他的讲演成为听众的一部分,也使听众成为他讲演的一部分,康威尔博士很清楚这一点。
年轻的朋友们,你们是否听说过罗素·康威尔著名的讲演“如何寻找自己”呢?这个演讲先后进行过六千次。你或许会想,重复这么多次的讲演,恐怕已经根深蒂固地印在演讲者的脑海里了,就连讲演时的语气和音调恐怕都不会有什么改变了!可是事实上,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样!因为康威尔博士知道,每一次演讲所面对的听众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学识、经历、欣赏层次各不相同,所以每一次演讲都要用不同的方式,适合各种不同层次的听众,呈现给他们特别的、鲜活的东西,而不是千篇一律、老生常谈。正因如此,康威尔博士才能够在一场接一场的讲演中,成功地维系着讲演者、讲演和听众之间轻松愉快的关系!他说:“当我到了某一城或某一镇,总是先去访问那些经理、学校校长、牧师等,然后进店里同人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历史和他们拥有的发展机会。这样我才发表我的演讲,对那些人谈论适用他们当地的题材。”
成功的沟通,有赖于讲演者使他的讲演成为听众的一部分,也使听众成为他讲演的一部分,康威尔博士很清楚这一点。“如何寻找自己”成为最受欢迎的讲演,但我们想找一本真正的讲词副本都找不到,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由于康威尔博士聪敏、洞察人性,而又谨慎勤奋,尽管相同的题材已经讲过六千场,听众不计其数,但同一内容基本不会重复两次。朋友们,你们是否有所领悟:准备讲演时,头脑里应该想着特定的听众。我有一些简单方法,可以帮助你建立起和听众之间和谐密切的关系。
康威尔博士每到一地,都习惯性地将当地人经常谈论或者他们所熟知的内容加入自己的演讲中,也可以说,听众之所以对他的演讲感兴趣,是因为他的谈话内容与他们有关,与他们的兴趣有关,与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有关。这种与听众本身和兴趣相关联的方式,能够牢牢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前美国商会会长艾力克·钟斯顿,现为电影协会会长,他的每一场演讲几乎都运用了上面这些技巧。下面我们来看看他在俄克拉荷马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是怎样机智地使用这个方法的:
“各位俄克拉荷马人,对于习惯于危言耸听的贩子们应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各位稍稍回想一下便会想起来,他们一向将俄克拉荷马州列于书本之外,以为它是永远绝望的冒险。噢,30年代,所有望而却步的乌鸦都告诉其他的乌鸦们说,最好避开俄克拉荷马,除非自己携带干粮。他们把俄克拉荷马的将来,划入新美洲沙漠永远不可以改变的一部分。‘这里永远再不会有东西会开花的。’他们这样形容。但是到了1940年,俄克拉荷马却成了花园,百老汇也要举杯为它祝福。因为那儿‘当雨后风儿吹来,便有小麦波浪起伏、散放清香’。再过短短的十年后,这个干旱肆虐的地带,呈现在眼前的是大地覆盖玉米秆,高到象眼的地方。这是信仰的结果——也是有计划的冒险的结果……因此,我们观望自己的时代的时候,应该总是看到美好的远景,而不是停留在昨天的背景中。当准备访问这里的时候,我去寻找档案里的《俄克拉荷马日报》,看看1901年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我想体会50年前本地的生活滋味。结果我发现了什么?噢,我发现了它描述的全是俄克拉荷马的未来,他们的重心都放在希望上哪。”
根据听众所关注的事情和兴趣来演讲,这是个极好的例子。讲演者根据听众所关注的事情和兴趣而讲,听众就禁不住要去注意了。
在演讲之前,我们先要问问自己:你的讲演能够帮助听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达到他们的目标?然后开始讲给他们听,就会使他们全神贯注、集中思想。如果你是个会计师,你的开场白就可以这样:我现在要教你们如何预立遗嘱。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拥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事实上,在每个人的知识积累中,必然会有某个题目对听众产生真正的帮助。
有人问英国报业巨子诺斯克利夫爵士,什么能够激起人们的兴趣?他回答说:“人们自己。”他就根据这一单纯的事实,建起了报业王国。
詹姆士·哈威·罗宾生在《思想的酝酿》一书里,形容幻想是“一种出于自然而最受欢迎的一种思想”。他接下去说:“在幻想中,我们允许自己的想法各自沿着它们的方向前进,而它的方向以人们的希望或恐惧来确定;以我们自然的个体成功或幻灭来确定;以我们的喜、恶、爱、恨、憎、怨来确定。世上再没有比我们自己更令我们感兴趣的事了。”
许多人只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却让其他人感到无聊透顶。所以他无法成为一名成功的演讲家。那么我们不妨反其道行之,引导听众谈论他的兴趣、他的事业、他的成就;或者,如果对方是位母亲的话,谈谈她的孩子们。专心聆听他人的谈话,你会带给他人很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