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22808700000029

第29章 匪夷所思的动物世界(3)

生物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在这个孤岛上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分析出如下的一些原因:首先,蛇岛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十分适合蝮蛇的生存和繁殖,可以说是蝮蛇的天堂。地质学家发现,蛇岛和台湾岛、海南岛等大岛一样,都是第四纪时从大陆分离出去的大陆岛。也就是说,在二百多万年以前,蛇岛还是大陆的一部分,在蛇岛上的石英岩、石英砂岩和砂砾岩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裂缝。这些裂缝可是习惯穴居的蝮蛇绝佳的栖息之地。同时它还能够留住雨水,保证缺水的孤岛有充足的水源。而且,岛上还有十分适宜的植被环境,为蝮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其次,从蛇岛所处的气候带和海陆环境来看,它位于暖温带的海域里,气候温和湿润,是东北地区最暖和的地方,对植物的生长和昆虫、鸟类的繁殖特别有利。更重要的是,蛇岛处在候鸟南北迁徙的必经之路上,每当春天和秋天,路过这里的候鸟有几百万只,植被茂密的蛇岛就是它们休息的好地方。这一条件却为岛上虎视眈眈的蝮蛇提供了丰富的美食,要知道,蛇可都是伏击鸟类的杀手。拥有热感应器官和极快速度的蛇,能够准确地将敏捷的鸟类逮住。

生物学家在考察岛上土壤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土质结构特别疏松,含有丰富的水分,特别适合蝮蛇在土中打洞,安全度过严寒的冬天。

这个岛上,没有人类的活动,更没有蛇的天敌,蝮蛇自然而然能够独霸一岛,大胆地在岛上安家落户、生儿育女。蛇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母蝮蛇每次可以下十多个蛋,孵化出十多条小蛇。在生得多、死得少的情况下,蛇岛上的蛇也就越来越多了。

可是,这样的环境也许适合任何蛇类在岛上生存,为什么清一色都是蝮蛇呢?

原来,由于蛇岛的面积太小,蛇类的食物范围就缩小了很多。对于那些比较“挑食”的蛇来说,就难以生存,而蝮蛇则是大胃王,不管是鸟、虫、鼠都能吃,捕食和自卫能力都很强,所以在长期的自然演化中,蛇岛便逐渐成了蝮蛇的天下了。

但是,人们还发现,在蛇岛周围海域一共有5个小岛,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都和蛇岛差不多,为什么只有蛇岛形成了蝮蛇王国呢?看来这还是一个有待揭开的谜。

稀少的猎豹

猎豹是食肉目、猫科动物。它生活在非洲和印度、伊朗等地。在干旱、开阔的大草原上长期生存繁衍的它们,为了捕食和逃避敌害,练就了一身一流的奔跑本领。

猎豹的身体呈现流线型,长1.20~1.30米,它的四肢细长健壮,尾巴粗长且超过体长,身体苗条、俊美、刚健,远远胜过它的兄弟——雪豹、黑豹、云豹、金钱豹,可谓是豹中之杰了。它的四肢具有惊人的爆发力,从静止状态起跑,在短距离内,最快时速能达到146千米,实在是陆上第一短跑健将了。

猎豹是一种在白天活动的猛兽。它早睡早起,过的生活很规律。一般清晨5点半左右起来,然后外出觅食。它登上山岩、高树瞭望,就是跑得最快的鹿、羚羊也难以逃脱它的闪电攻击,它的快速和灵活,使它的捕食成功率高达70%,而非洲狮的捕猎成功率仅30%左右。

当然,猎豹跑得虽快,但耐力太差,一般情况下猎豹在250~300米以内可以发挥最佳水平,以后就体力不支了,气喘吁吁的猎豹有时只能对着奔跑的猎物望洋兴叹。

那么,猎豹既然奔跑那么迅速,敌害无法追上它,为什么它现存的数量却只有1500~25 000头这样稀少的数量呢?

首先,是人类的乱捕滥杀。人们为了获得猎豹珍贵的皮毛,对其乱捕滥杀;加上当地农民开垦耕地和新建房屋,猎豹的栖息地日益缩小,以及自然界食物资源的减少,猎豹在亚洲已经绝灭,在非洲也只有少数地区才能看到。

其次,是动物界的弱肉强食。猎豹奔跑虽然极快,在草原上也算是一方诸侯,但是小猎豹由于尚未长成,身体柔弱,就会遭到凶猛、狡猾的狮子和金钱豹的袭击和杀害。在非洲大草原上,它们会突然袭击小猎豹,有时,成群结伙的鬣狗也会向猎豹挑战,将寡不敌众的小猎豹杀害。据统计,在塞伦格蒂草原上,小猎豹中的一半以上会在出生后3个月内因各种原因而夭折。有时,为了寻找食物,母猎豹不得不离开小猎豹,行动十分缓慢的、力量又弱小的小猎豹自然成为其他大型肉食动物腹中的美食了。

再次,就是近亲繁殖。猎豹近亲繁殖比率在动物界中算是比较高的了。这样产下的后代往往体质很不健壮,患有各种遗传病,在日益复杂的气候和环境中,这些个体就显得十分脆弱。而一旦它们再产下后代,就会影响更多的猎豹,无疑,这对于整个种群的发展是致命的伤害。

美国猎豹研究专家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里进行研究,通过电子计算机的统计结果,他们发现,只有10%的雄性猎豹能够产生精子,而且在这10%能够产生精子的雄性猎豹当中,有70%的精子是属于无效的异常精子。难道,这就是猎豹繁殖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这是怎么造成的,是猎豹天生的缺陷还是后天环境所导致的,目前,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种群很难进行自我恢复,我们只有倍加爱护、珍惜这些生灵,不然,总有一天我们会失去它们。

耳聋的松鸡

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针叶林中,生活着一种十分耐寒的鸟类。它全身上下,包括鼻孔和脚上都披有温暖的羽毛,以浆果、嫩草和树叶为食,它就是松鸡。它是松鸡科中最大的成员,约长100厘米,重4公斤。雄性松鸡和雌性松鸡的区别在于其体型及色泽。雄鸡较大,重3.3公斤~6.5公斤,长74~115厘米,双翼展开达1.2米。它们的羽毛呈深灰色至深褐色,胸部羽毛呈金属深绿色。腹部及后尾呈黑色至白色。雌鸡则较小,只有雄鸡约一半的重量,长54~64厘米,双翼展开约阔70厘米。它们上身的毛色呈褐色,有黑色或银色斑纹,下身呈浅黄色。平日里我们都很难见到它,因为它躲藏在高山深林中,只有到秋冬时节,森林中的食物逐渐减少时,它才下来寻觅食物。

但这个“深居简出”的松鸡却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片焕然一新的景象。而此时的雄松鸡也换上了新装,长出了漂亮的羽毛,站在高大的树上,向雌松鸡展示着美丽的新衣裳和动听的歌喉,来一获芳心。求爱中的雄松鸡变得格外的嫉妒、好战,它一旦看到其他的雄松鸡也在炫耀,就一定会扑上去与之搏斗,不分胜负誓不罢休。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此时的松鸡竟然是个聋子,它连自己的歌声都听不到,任凭多大的声音也无法使它恢复,这是怎么回事呢?

前苏联著名鸟类学家斯米尔诺夫试图通过解剖的方式来揭开这个难题。他曾经解剖了很多处于发情期的雄松鸡,发现松鸡的耳道里有许多腺体分泌物和布满血管的褶皱,松鸡的耳朵就被这些物体塞得满满的,因此,斯米尔诺夫认为这就是松鸡在发情期耳聋的原因。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前苏联另一位科学家乌赫托姆斯基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昏迷”。他从神经学的角度指出,松鸡唱歌的时候,神经中枢极度亢奋,导致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受到了很大的抑制,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当你全神贯注地思考或者做事的时候,你就很难会注意到周围其他的人和事;又如,当你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物体时,周围的东西就都模糊了,不会引起你的注意。同样,当松鸡极度亢奋时,受到抑制的部分就包括了听力,所以,它的听力就会暂时失去。

还有的科学家提出一个有趣的解释:松鸡之所以耳聋是因为它们唱歌唱得太响了,以至于产生了共振现象。它们的歌声越响亮,共振现象就会越明显,这样耳朵中的鼓膜受到的振动也越大,鼓膜的振动过于频繁,就导致它们失去了听力。除了松鸡以外,山雀、梅花雀等鸟类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因而很多人认为这可以解释松鸡的失聪现象。

世界真奇妙,好奇的人类总会发现许多奇特的现象,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往往引发激烈的争论,到底谁的说法更有理,更加可靠呢?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松鸡耳聋的秘密能大白于天下。

长颈鹿为何拥有长脖子

在动物世界中,有一个天生的高个子,它身高一般都在5米~6米。可以说,在陆地上,它令所有生物都要仰望瞻仰一番,可谓是动物界中引人注目的一大明星了。

长颈鹿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国,生活在非洲热带、亚热带广阔的草原上。它们喜欢群居,一般十多头生活在一起,有时多到几十头。每当遇到天敌时,它会撒开四条长长的腿,立即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逃跑,而它的独门绝技就是那铁锤似的巨蹄。

长颈鹿长得这么高,自然给它带来了很多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好处。出众的身高加上一对大眼睛,使得它天生就拥有一座监视四周的瞭望塔,视野十分广阔。它的耳朵也可以听到很细微的声音,所以,它只有在充分确定没有敌情后,才会专心进食。当然,有利也有弊,过长的脖子和过高的身高使它无法吃到地上的食物,只能时常咀嚼从树上够下的树叶,这就使得它们的下颚肌肉不停地运动,而脸部因缺少运动而生长缓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长颈鹿总是一副僵硬的表情。此外,由于腿部过长,长颈鹿饮水时十分不便。它们要叉开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因而在喝水时十分容易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

也许你会问,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特别长呢?

根据古生物学的发现,长颈鹿的祖先原先生活在亚洲,那里植被茂盛,气候湿润,这些地方的长颈鹿化石,与今天所见的长颈鹿相比,就真的算不上长颈鹿了。但后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这些地方成为干旱地带,牧草一天比一天稀少。个子并不高的长颈鹿为了活下去,就只能抬起头来,不断伸长脖子,努力吃到高大树木上的叶子。长颈鹿的祖先,脖子本来就有长有短,这并不是什么大的差异。但是,一旦环境变化,短脖子的长颈鹿慢慢地被淘汰,而那些长脖子的个体因为能够吃到树叶,就活了下来,而它们的优势则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遗传和变异而不断地延续下来,直到变成今天这个动物界里的高个子。

当然,除了这种遗传学的解释之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他们指出,由于长颈鹿经常要用脖子吃树上的叶子,它就要时刻努力伸长脖长。由于经常使用的器官越用越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这样经过许多代以后,长颈鹿的脖子就慢慢变长了,最后形成今天这个样子。

现在世界最高的动物长颈鹿,是非洲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中国自古不产长颈鹿,明永乐十二年(公元 1414年)九月二十日,郑和手下的杨敏带回榜葛剌国(今孟加拉)新国王赛弗丁进贡的一只长颈鹿,明朝举国上下为之喧腾。因为长颈鹿的形态、习性与中国古籍中描述的麒麟太过吻合,进一步了解后更发现长颈鹿的原产地在东非一带,当地的索马里语称之为“基林”(Giri),发音与麒麟非常相近,使得中国人更加确信长颈鹿就是麒麟。

蟒蛇如何吞象?

俗话说,贪心不足蛇吞象,它是形容人的贪婪欲望永无止境,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样。中国古代就有蛇吞象的传说,晋朝郭璞作注的《山海经》里,就有“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的记载。

但是,蛇真的具备吞食大象的能力吗?虽然,谁也没有见过蛇吞象的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蛇吞羊、鹿、幼猪等小动物的事,却是经常发生。

1981年,有人在非洲刚果的原始森林中,亲眼目睹了蟒蛇吞食狮子的场面:一条蟒蛇将正在河边喝水的狮子拖入了水中,号称百兽之王的狮子在水中挣扎了好一会儿,水面又再度恢复了平静。只见一条头大如斗的蟒蛇慢腾腾地爬上岸来,腹部胀得很大,里面装的,不正是刚才那只狮子吗?

百兽之王的狮子尚且难以抵挡蟒蛇的进攻和吞食,那些小动物就更不是蟒蛇的对手了。1982年,在我国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里,傣族人曾经发现一条6米长的蟒蛇,以硕长的身躯把水鹿紧紧地缠绕起来,使水鹿窒息而死。最后,蟒蛇张开血盆大口,把水鹿吞进肚里。蛇身就立刻胀得粗大,蟒蛇就只能横躺在林中草地上,动弹不得。当地人就用一辆马车把蟒蛇拉回了村寨,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蟒蛇等大型蛇类还经常潜入到牛羊群中、猪圈中,将小牛羊、小猪等整个吞食,一点都不留痕迹,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这就令人费解了,蛇那么小的头部和口,怎么可能张得比那些动物的身躯还大,吞下比自己头部大几倍的动物呢?生物解剖学家决定研究一下蛇的构造,结果实在是令人惊奇。

原来,蛇的身体有一套特殊的构造。我们人类的嘴巴只能张大到30度的角度,可是蛇的嘴巴却可以张大到130度,甚至180度的角度。这是为什么呢?人类嘴巴的骨骸,各关节之间是由软骨联结成的,但是蛇却由韧带相互联结。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类似的例子,比如,我们使用的火钳,由于用榫头镶嵌着,火钳嘴就不容易张大。如果把火钳分成两半,在原先装榫头的地方绑上橡皮筋,就会自如地张开角度了。蛇的嘴巴能张得很大,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蛇在吞食大动物之前,已对动物做了加工。它缠绕猎物时,边缠边收紧,就能把猎物挤成长条状,便于自己吞食。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蛇在吞食大动物的时候,它不会被噎住吗?我们都有个经验,就是一下子吞食过多的食物,就会被噎住,特别难受,一不小心还有可能断气,这是因为气管会被堵住的缘故。那么,蛇就不会吗?原来,蛇的喉头的开口处位于口腔底部的前方,气管就是在这里开口的。蛇在吞食猎物时,可以把活动的喉头伸到了口外,这样它就不必担心气管被堵住了。

等到蛇费了大力气把大动物吞进肚子后,它的胃就开始发挥特殊作用了。蟒蛇的胃不是像普通动物那样的圆球状,而是像一只长得出奇的袋子。蛇的肠子也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不是弯弯曲曲的,而是一条直通通的管道。笔直的肠子对于吞下较大的食物,是十分有利的。

当然,蛇吞食大动物也不都是轻而易举的,有时还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人们有时会看到,蛇吞大动物时,食物卡在口中,难以下咽。有时候,蛇虽然吞下了大动物,但动物的刺、骨却戳穿了蛇的内脏,令它痛苦万分。

迁徙的候鸟之谜

我们总会发现,周围的动物具备我们无法理解的能力。例如,马哈鱼靠着无比灵敏的嗅觉就能洄游产卵;响尾蛇能够接收到极弱的红外线信号,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就能寻找、攻击猎物,我们还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响尾蛇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