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从小就要做个小淑女
“现在的男孩子说话细声细语,动作扭扭捏捏,可是女孩却打扮越来越中性化,言行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啦,男孩子没有男孩样,女孩也不像个女孩……”说起现在的孩子,很多父母都非常无奈。
应该承认,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一直羞于启口的性知识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父母也加强了对孩子的性教育。然而,父母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别教育。专家呼吁,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教育。
前段时间,随着《快乐男声》中伪娘刘著的出名,似乎“伪娘”成了一种新的潮流。在这个流行伪娘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提到更早时期继“春哥”、“曾哥”之后,“伪哥”、“伪爷”的流行。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有一种不正常的趋势,那就是男孩越来越女性,女孩越来越中性,由此可见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紧迫,更重要。
让我们看看以下几位家长的叙述:
一位妈妈说:“女儿从小到大没梳过长头发,也从没穿过长裙子,是一个十足的‘假小子’。令人担忧的是,女儿平时性格大大咧咧,言谈举止也像个男孩子,现在都9岁了还是这样。”
退休在家专门照看孙女的张奶奶也有这方面的担心:“我那7岁的小孙女就像个假小子,一点女孩儿样都没有,只要我让她穿裙子等女孩该穿的衣服,她都会不高兴,甚至会哭闹来反抗。唉,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一位做小学老师的爸爸这样说:“我女儿已经读小学六年级了,她们班就有好几个性格比较直爽的女孩子,经常和男孩子一起称兄道弟。女儿说她班里很多女孩都非常喜欢李宇春,觉得她非常洒脱,很帅,因此也都愿意模仿她。我从其他老师那里了解到,现在的孩子‘阴盛阳衰’,刚入学的学生中有很多小男孩不能适应学校生活而哭闹,可是女孩子却很少哭,甚至吵嘴、打架比男孩都厉害。”
从几位家长的叙述中不难看出,现在很多女孩已经把中性打扮视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这反映了有些女孩性别感错位的事实。在为女孩担忧的同时,家长也要明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危害以及纠正措施。
专家指出,造成女孩中性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家庭教育的失误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现在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女,家长把男孩当做女孩养的情况非常普遍,同样把女孩当男孩养的事实也非常多,这就造成了女孩过于中性化、男性化的现象。
性别教育是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教育的缺失对女孩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非常不利。性别教育错位或者缺失,会让女孩产生倒错心理,从小认为自己是异性,甚至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女孩过于男性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表现出男性化的气质与性格,喜欢男孩子那些“冲冲杀杀”的游戏,不喜欢和女孩一起玩,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很容易造成女孩的性角色畸形,对女孩的性格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女孩出现心理问题,扭曲女孩的心灵,甚至成为同性恋、异装癖及易性癖等性变态心理的根源。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家长在对女孩进行性别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两个误区:
其一,不要把自己的性别期望强加在女孩的身上。有些父母期望要个男孩,即使女孩出生后也会按照自己的期望培养,把女孩从小打扮得像个男孩子,过分粗放的教养方式,对女孩提出“不许哭”等要求,长此以往,女孩就会混淆性别认识,影响女孩的性别行为和心理选择,引起认同障碍,阻碍她的成长。
其二,误认为性别教育就是性教育。有些家长对性教育和性别教育认识不够,以为性教育就是性别教育,甚以为“女孩这么小不需要性教育”,因此而忽略了这些教育内容。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那么父母应该如何着手呢?希望以下几种方法对父母有所启发。
方法一,提高性别教育的认识。
对女孩进行必要的性别教育,父母提高自己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知道,中国的父母比较保守、含蓄、传统,在对女孩进行性教育的时候往往羞于启口。其实,父母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对女孩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错综复杂的今天,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地给女孩进行必要的性别教育和性教育,那么女孩很容易接受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并受其误导。父母应该明白,女孩能否身心健康地成长,和性别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说男女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女孩的性别角色却是从小受到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小时候性别教育的缺失,对女孩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父母在为女孩提供一个良好成长环境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认识,积极采取有效的性别教育方式,恰当引导,对女孩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
方法二,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
父母是女孩最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别特征,善于引导,让女孩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
8岁的晓紫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女孩,虽然年纪不大,可是与那些性格大大咧咧的同龄女孩相比,晓紫俨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小淑女。
晓紫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非常注重对她的性别教育,并且注重寓教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来加强晓紫对不同性别角色的认识。例如,平时妈妈衣着非常优雅,并且给晓紫买一些花裙子、蝴蝶结等服饰,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是一个女孩子,就应该穿裙子,这样比较漂亮。”妈妈经常这样对晓紫说。有时爸爸在家加班,工作非常辛苦,妈妈会对晓紫说:“乖女儿,去安慰安慰爸爸,这可是女孩子的强项呢。”
一次,家庭聚会,爸爸要把厨房里的餐桌搬到客厅里去。由于桌子太重,爸爸喊比晓紫大5岁的堂哥帮忙。晓紫也想帮爸爸,可是爸爸却对她说:“男孩有力量,这些事情是男孩子应该做的,你还是帮妈妈收拾碗筷吧。”
……
在爸爸妈妈的精心教育下,晓紫不知不觉间就明白了:作为女孩子她应该像妈妈那样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堂哥应该像爸爸那样拥有力量和坚强的个性。
为女孩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晓紫的爸爸妈妈做得非常好。在平时的生活中,妈妈在衣着打扮上为晓紫做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她,让她明白了女孩子就应该穿裙子,应该善解人意,应该温柔体贴。在这方面爸爸做得也很好,他让晓紫明白了男孩子就应该做重活,并展现其力量与坚强的一面。显而易见,这样的家庭教育对晓紫的性别意识非常有帮助。
方法三,告诉女孩“男女有别”。
研究表明,在女孩6岁之前的性别教育中,父母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女孩最好的性教育启蒙老师,也是女孩最重要的性别教育老师。因此在女孩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及时地告诉她“男女有别”的道理,给女孩上好性别教育这一课。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3岁的宛菡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公园里玩。爸爸妈妈一人拉着宛菡的一只小手,一家人非常幸福。
在公园里的草地上休息的时候,旁边有位妈妈也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正在休息。过了一会儿,那个小男孩跑到一棵大树旁边小便。看到这种情景,宛菡非常好奇:“妈妈,为什么我要蹲着小便呢?我也要站着小便。”说着,宛菡便站起身进行了一次尝试,结果把裤子尿湿了。
妈妈感到非常尴尬,也很好笑。但是妈妈并没有嘲笑宛菡,而是温和地对她说:“宝贝,你是女孩子,那位小哥哥是一个男孩子,女孩和男孩是不同的。男孩子站着不会尿湿裤子,是因为……”接着,妈妈循循善诱,把男女有别的道理详细地告诉了宛菡。
看到宛菡因为好奇做出模仿行为,妈妈并没有盲目地斥责,而是借此机会向宛菡传授一些相关的知识,让她从小明白男女有别的道理。这样的教育方式更能让女孩自然地接受性别教育,父母不妨借鉴参考。
3岁前就要培养女孩的性别意识
对有些父母来说,女孩的性别教育似乎再简单不过:女孩就是女孩,顺其自然就好,没什么教育可言,其实不然。
儿童教育专家特别强调,父母对女孩进行一定的性别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女孩的性别意识越早培养越好。现实生活中父母越来越关注女孩的性教育,但是往往局限于青春期女孩的生理教育,让女孩学会保护自己等,却忽视了在女孩小的时候就应该实施的性别教育。
性别教育是性教育的基础,是女孩了解自己的启蒙教育。父母应该及早培养独生女孩的性别意识,帮女孩形成健全的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女孩的性别角色意识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建立了,这时候父母就应该培养女孩的性别角色意识。3岁左右的女孩,能够意识到“男女有别”,但是并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到学龄前,女孩就会逐渐产生明确的性别观念,随着一天天成长,女孩对男女不同着装、性格、举止等都形成了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心理性别也逐渐成长。
为了避免女孩的性格发展出现偏差,父母最好在3岁之前就培养女孩的性别意识,让女孩对男孩、女孩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女孩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进入青春期之后,而小学阶段则是女孩性别意识的蒙胧期。女孩的性别意识越早培养越好,父母一定要及早对女孩进行性别教育。
让我们看看妞妞妈妈的手记:
妞妞出生前,爸爸妈妈的同事就送了很多衣物。因为不知道性别,所以什么颜色的衣服都有,粉的、蓝的、绿的、黄的等。后来,即使知道妞妞是一个小公主后,妈妈依然按照自己的喜好给她买一些浅绿色的衣服。
妈妈发现,浅色的衣服非常好看,可就是不耐脏,往往穿上没多久就会变得脏兮兮的。尤其是妞妞吃过饭后,衣服脏得更快了,口水、菜汁、果汁等,非常难洗。没办法,妈妈只好用消毒液清洗,可是用消毒液泡过几次之后,衣服粉嫩的颜色就褪得差不多了,几乎成了白色的,看上去旧旧的,让人心里不舒服。
于是,妈妈决定给妞妞买一些深颜色的衣服,这样耐脏、好洗、经穿。深颜色的衣服使妞妞看上去有点像个小男孩,加上妞妞天生头发稀少、发黄,妈妈忙着上班索性把妞妞的长头发剪掉了,这样一来,妞妞更像个小男孩了。很多第一次见到妞妞的人,都以为她是一个“小男孩”。
把妞妞送进幼儿园,妈妈才发现妞妞小班同学的女孩子,个个都穿着花裙子,梳着小辫子,一眼就能看出是一个女孩子。可是妞妞深色的T恤和短裤,加上短头发,俨然一个假小子。“妈妈,原来小朋友都以为我是一个小男孩呢。”一天妞妞从幼儿园回来对妈妈说。妈妈意识到是自己忽视了妞妞的性别,造成了妞妞比同龄的小女孩少了一些女孩样,妈妈为此很自责。
于是,妈妈将功补过,去童装店给妞妞买来蕾丝花边的花裙子,在妞妞的短头发上别上一枚漂亮的发卡。经过妈妈的精心打造,妞妞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公主。这让妈妈非常有成就感,更加坚定了好好打扮妞妞的决心。
此外,妈妈也加强了对妞妞的性别教育,及早培养她的性别意识。妈妈告诉妞妞那些不穿裙子的小朋友和她是不一样的,她和妈妈一样是女生,女生就应该有个女孩样,不能像男孩那样淘气……
现在,妞妞的衣橱里面都是妈妈精心挑选的裙子、裤袜等衣物,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把妞妞精心打扮一番,才会送她去幼儿园。现在,妞妞看上去更多了一些淑女气质,更像一个小公主了。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刚开始妈妈并没注意对妞妞进行明确的性别教育,并且按照自己的喜好把妞妞打扮得像个假小子。幸运的是,妞妞进入幼儿园后,妈妈意识到了教育的不足之处,开始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妞妞的性别意识,告诉她一些相关的道理。与此同时,妈妈还注重培养妞妞的仪表美,每天都把妞妞打扮得像个小公主,这对妞妞性别意识的培养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女孩的性别意识越早培养越好,性别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在对女孩进行性教育的同时,家长一定不要忘了及早培养她的性别意识。
方法一,3岁起给女孩一张“明性片”。
专家建议,为了女孩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在女孩3岁的时候就给女孩一张“明性片”,及早培养女孩的性别意识。当然,对女孩进行性别教育可以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
由于爸爸妈妈工作非常忙,寄琴从小就是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
在孙辈中,只有寄琴一个小女孩。从3岁多开始,寄琴就经常和堂哥堂弟一起玩,渐渐地就成了一个“假小子”,剪了短头,行为举止也和堂哥堂弟似的,男孩气十足。看到寄琴的变化,爷爷觉得这样对孙女的成长不利,决定对孙女进行特殊教育。
平时,爷爷给寄琴买的都是一些《花仙子》、《白雪公主》等故事书,并且刻意地让她少和堂哥堂弟爬墙、上树等,要她多和奶奶在一起编织、刺绣等。爷爷经常带着堂哥堂弟下棋,喜欢艺术的奶奶便经常带寄琴去参观一些画展等,提升她的艺术欣赏能力。为了陶冶寄琴的淑女气质,奶奶还带着寄琴到楼下的舞蹈室报名,让她学舞蹈。
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下,寄琴明白了自己是一个女孩子,不能像堂弟那样大大咧咧,因此在言谈举止上也非常注意。现在,寄琴说话做事非常有分寸,举手投足之间都透出淑女的气质。对此,爷爷奶奶也非常满意。
给女孩一张“明性片”其实很简单,培养女孩的性别意识也不像家长想象国那样难。女孩小的时候,尤其是有些“假小子”气质的女孩,家长要通过刻意地引导,让女孩明白自己的身份是“女孩”,通过教育让女孩做一个真正的“女孩”。
方法二,女孩就要当女孩养。
培养女孩的性别意识,父母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方式对女孩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阴差阳错的事情,父母想要一个男孩,可是上天偏偏给他们一个女孩。有些父母为了圆自己的男孩梦,便把女孩当男孩养。其实,这种模糊的态度很容易使女孩产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女孩性别意识的正常形成与发展。
6岁的桐桐一点儿也没个女孩样,平头、牛仔裤、运动鞋,仅凭打扮很容易把桐桐看成一个小男孩。事实上,桐桐就是一个“疯丫头”,从她平时的说话、走路看,男孩气十足,在学校她也非常喜欢和男孩子一起玩球。
其实,这和爸爸妈妈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桐桐是大家庭中最小的一个小公主,她有一个堂姐,两个表姐,爸爸妈妈以及爷爷奶奶都希望桐桐是一个小男孩。愿望落空后,他们就把桐桐当做男孩子来养。爸爸妈妈以为桐桐还小,对她不会有什么不良的影响。结果桐桐从小就穿男孩的衣服,剪男孩的发型,玩具也多是刀、枪、汽车等男孩子喜欢的东西……
看到桐桐越来越像个男孩子,爸爸妈妈心里非常着急,也非常后悔没把桐桐当女孩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