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从小就要做个男子汉
目前中性化的孩子越来越多,男孩子喜欢留中长发型,还喜欢各种小饰品。这让父母很担心,感到不知所措,认为孩子的心理是不是有问题。导致男孩“中性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其一,独生子承担“双重角色”是诱因。现在的男孩绝大多数是独生子,有些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既有男性的刚毅、坚强、独立,又同时具备女性的温柔、体贴、细腻,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或许父母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但是这种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使男孩有了“女性化”的倾向。
其二,追赶潮流是男孩“合群”的需要。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时尚和潮流是令他们无法抗拒的。男孩大多喜欢看电影,喜欢追星,当下许多“反串”明星也十分受追捧,这些“伪娘”形象在男孩的心目当中是美丽、漂亮的,如此一来,许多男孩就将自己打扮成“花样美男”。
另外,如今我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家庭生活中父母一方角色的缺失,也很容易让男孩更加“中性化”。
峻峻正在上小学三年级,他学习成绩很好,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一向斯斯文文的,既讲礼貌又懂事,即使被女同学欺负,峻峻也不会反抗,而只会躲到一旁抹眼泪。
可是,峻峻的妈妈对这个乖孩子很担心,因为峻峻最喜欢看的课外书竟然是妈妈的时尚女性杂志。他对于杂志里的各种化妆品、时装、发型等都特别感兴趣。只要放学回到家,峻峻就会把杂志捧在手里,津津有味地坐在沙发上看。甚至有时峻峻会看着杂志对妈妈说:“这位姐姐的卷发多漂亮啊,我也要留长发,烫成这个样子。”“妈妈,你看这双高跟鞋多好看啊。”峻峻对妈妈的化妆品也很好奇,有时,他会偷偷地跑进妈妈的卧室,将一些美白霜涂抹在脸上,并且还会问妈妈:“妈妈你看,我的脸是不是变白了?”……妈妈很纳闷:这些不都是女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吗?
妈妈为此感到万分苦恼,认为峻峻有心理问题,所以经常训斥他。而峻峻就是不悔改,并且很困惑:“这样有什么不好呢?”
在现实生活中,像峻峻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其实,男孩的“中性化”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趋势,有些男孩只是单纯追逐流行,外表与内心其实是两码事。所以,父母不必过于担忧,更不要斥责孩子,只需要在改变自身思想观念的同时对孩子稍加引导即可。然而,适度的“中性化”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兼有男性和女性性格的人更加独立、灵活,容易被社会和环境所接纳,生存能力更强,更有利于人际交往。因此,男孩应该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但是,一旦“中性化”发展过了界甚至造成行为上的偏差,就对男孩十分不利了。因此,为了预防男孩过度的“性别错位”,应该从小注意对男孩的性别教育。
有些父母可能会有疑问:性教育和性别教育有什么区别?直接对男孩进行性教育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性教育就是从性别教育开始的,性别教育是性教育的前提。
1.反复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
在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时,父母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育儿观,千万不要因为喜欢女孩,就把男孩当女孩养。平时,可以反复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尤其是让孩子知道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恒恒10岁了,他长着一双大眼睛,皮肤也白白净净的,假如穿上小女孩的衣服,简直就是一个小美女。有一次,恒恒放学回家时遇到了邻居家的叔叔,叔叔和恒恒开玩笑:“哟,这是谁家的姑娘呀,长得真漂亮。”恒恒听到了,不高兴地说:“我不是姑娘,我是个男孩!”逗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
恒恒为什么对自己是男孩的认识这么强烈呢?原来恒恒的妈妈从小就告诉恒恒:“你是个男孩。”小时候,恒恒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喜欢蹦蹦跳跳地来回跑动,这期间,肯定免不了磕磕碰碰。许多时候,恒恒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他都会忍着不哭,因为妈妈说过:“你是男孩子,不能轻易掉眼泪。你是一个男子汉,这点伤不算什么。”就这样,恒恒十分坚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轻易掉眼泪。
一个星期天,恒恒和邻居家的小女孩玩搬运工的游戏。恒恒很快地就将自己的物品搬运到了合适的位置,而邻居家的小女孩呢,总是输给恒恒,她急出了一身汗。这时,妈妈走过来了,对恒恒说:“你是男孩,力气比较大,应该帮助女孩才对呀。”听了妈妈的话,恒恒赶紧过来帮忙,不一会儿,就帮小女孩做完了所有的事情。
妈妈看到后,对恒恒竖起了大拇指:“宝贝,真不错,像个男子汉!”
经常对孩子重复他的性别,相当于给孩子心理暗示:“我是男孩不是女孩!”如此一来,孩子不仅能够适当地理解男女的不同,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2.承认、赞赏孩子的性别
性别认同是男孩进行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只有对自己的性别感到十分满意时,男孩才会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希望拥有这些性别特征。所以,父母不要由于孩子的性别没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就把孩子颠倒过来培养,这样一来就会让孩子厌恶自己本身的性别而发生性别错位。
需要注意的是,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并不是将性别模式化,比如,让男孩穿深色衣服,说话豪爽粗犷,长得勇猛高大,而是要培养他具备勇敢、刚毅、有责任心的性格特征。
另外,父母就是孩子在性别角色中最重要的模仿者和指导者,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性别行为,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榜样,并且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同性伙伴。
3.男孩一定要去男厕所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学会抓住有利时机,让孩子适当地理解男女的不同,这对孩子健康性别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父母可以从孩子上厕所开始。
妈妈对轩轩能够理解的性别差异非常看重,从小,妈妈就会精心地为轩轩挑选合适的男婴用品,有时,因为颜色款式的缘故,妈妈还会不放心地向营业员询问,生怕搞错了。尤其是轩轩上厕所的时候,在公共场合,妈妈绝对不会带轩轩去女厕所。
有一次,轩轩和妈妈一起坐汽车去外婆家。在车站,轩轩想去厕所,他便拉拉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要上厕所。”于是,妈妈带着轩轩找到了厕所。人很多,得排队。轩轩从来都没在外面上过厕所,现在,要他和这么多陌生的成年人去同一个厕所,他有些害怕,想让妈妈陪着他一起去。妈妈有些哭笑不得:“那是男厕所,妈妈不可以进去的。”轩轩想出了一个办法:“那我和你去女厕所。”妈妈一口拒绝了轩轩:“那样也不行,你是男孩,要去男厕所的。”接着,妈妈告诉轩轩:“你是个男子汉,妈妈相信你,肯定可以勇敢地一个人去厕所的。”
在妈妈的鼓励下,轩轩消除了内心的胆怯,像平常在家里一样,大摇大摆地进了男厕所。
上厕所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生理需要。这时,对男孩进行性别教育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上述案例中妈妈的做法就很正确,她不仅坚持让男孩上男厕所,还灌输给男孩这样的一个信念:是男子汉,就要勇敢。
大大方方和男孩谈性
从懂事起,孩子就会对生命的产生开始感兴趣,他可能会出其不意地问一些关于孩子出生的问题,令父母不知如何解答才好。渐渐地,孩子也许就不会再问类似的问题了,那是因为孩子已经意识到父母不愿意回答这样的问题,或者他自己在内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关于性的问题时,父母首先要弄清楚他到底想要了解什么样的信息,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经历,给予他最合适的答案。假如一个年龄较小的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其实他有可能只是想知道确切的地点,而不是整个生理过程。这时的孩子可能会认为,小孩是父母从商场里买回来的,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父母想要个小孩了,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小孩。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他就能够意识到小孩子是不会“突然”就出现的,肯定是经过一个过程而被“制造”出来的。于是,他就会对这个“制造”过程以及小孩是如何从妈妈的身体里生出来而感到好奇,在他的头脑里会产生诸多想法。这时,孩子就会将他的疑惑抛向父母。假如父母给孩子讲解生殖的生理过程,孩子或许不会完全接受并相信,因为这个答案根本不符合他的想法或不能够满足他的好奇心。假如父母既简单又正确地告诉孩子“小孩是在妈妈的肚子里面长大的”,那么孩子有可能会继续问:“妈妈到底吃了什么东西就能让肚子里长出一个小孩子来呢?”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的肚子里面有一个特殊的器官叫做子宫,小孩就是在子宫里面长大的。刚开始的时候,小孩就像一颗种子,然后在妈妈的肚子里面发芽长大。”这样来回答孩子,会使孩子从字面上就能理解父母所说的话,他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因为他知道种子发芽后就会长出植物。
昌昌今年5岁了,他是个古灵精怪的小男孩。一天,昌昌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呀?”妈妈摸了摸他的头,告诉他:“几年前,爸爸和妈妈想要个小孩子,然后就跑到了医院,在走廊里看到了你,看你长得很可爱,就悄悄地把你带回了家。”“是真的吗?”昌昌睁大眼睛问。见妈妈点了点头,昌昌就信以为真了。
有一次,昌昌感冒生病了,妈妈就带他去医院看病。这时,昌昌想到妈妈之前跟他说过,自己就是从医院里捡到的。于是,昌昌嚷嚷着要妈妈给他捡个小孩子回家。妈妈就哄骗昌昌等他病好了再来捡。昌昌趁妈妈不注意,跑到医院的走廊里,希望自己能捡个小孩子回家。可是,令昌昌失望的是,居然没有一个小孩子是躺在走廊里没人要的。
妈妈好不容易找到了昌昌,拉着他去看医生。昌昌顾不上看病,他很困惑地问妈妈:“我怎么没捡到小孩子呢?”妈妈哭笑不得,对昌昌说:“哎呀,小孩子不是捡来的,是生出来的。”昌昌更加疑惑了:“那是怎么生的呢?”妈妈告诉昌昌是从肚脐里出来的。昌昌也抠抠自己的肚脐,但是,不行啊,那里面根本没有小孩子。妈妈看见昌昌这一系列的动作,呵呵地笑了起来,随后就转移了昌昌的注意力:“快点走了,去看医生,把病看好就不再难受了。”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对“生孩子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而产生好奇心,面对儿子的提问,昌昌的妈妈含糊其辞地进行解答,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即使父母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他也能够从许多渠道获得与性有关的信息。与其这样,还不如由父母亲自与孩子谈性知识,以及时纠正孩子道听途说而来的一些谬论。假如父母从来没有跟孩子谈过性方面的问题,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着手准备吧。假如孩子没有向父母提问过有关性方面的问题,父母完全可以创造机会主动跟他谈。比如,当某位亲朋好友怀孕时,父母可以借此跟孩子说:“你有没有发现隔壁李阿姨的肚子越来越大了?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她的肚子里面有了一个小宝宝……”父母将话题一扯开,相信孩子就会将堆积在自己心里的疑问一并提出。如此一来,父母就很容易地找到了与孩子谈有关于性知识的机会了。
性问题对孩子来说不可避免,对他而言越早知道越好。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父母不知道应该如何直接面对孩子关于性的敏感问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和孩子谈“性”呢?
1.以健康的心态传授给男孩健康的性观念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当中,父母跟孩子谈性似乎是一种既羞涩又艰难的事情,而如何对孩子谈性,更是许多父母相当挠头的一件事,很难从个人经验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父母都放弃了,任由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去摸索探究。
然而,假如孩子在摸索过程当中发生了不当的性行为,那么就会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极大的伤害和影响。怎么样避免这种伤害和影响呢?最正确、直接的方法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性观念。作为父母,要教育男孩将“性”和“爱”这样正确的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孩子对性负责任,就是父母给予男孩最宝贵的一笔人生财富。
7岁的晓理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总会提出一些令妈妈尴尬的问题,比如“我是妈妈怎样生出来的?”“爸爸都那么大了为什么还和妈妈一起睡?”尤其是在看到一些“少儿不宜”的画面和暧昧的镜头时,妈妈都感觉不好意思,不知道怎样给晓理解释才好。但是,妈妈转念一想,与其让晓理自己懵懂地去理解,倒不如入情入理地去引导他。
于是,在晓理又一次对某些问题产生疑问时,妈妈拿出来了一本有关于儿童早期性教育的图书,告诉晓理:“所有的人都需要爱,爸爸妈妈彼此就非常相爱。爱一个人就要有所表示。可以相互亲吻、拥抱。特别相爱的男人和女人之间有一种特别亲密的拥抱,可以让女人的肚子里产生小娃娃。妈妈手里的这本书,就是介绍小孩子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在妈妈的肚子里面长大的,喏,还有可爱的图片呢,想看吗?”
晓理将书捧在手里,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看完后,晓理明白了,他再也没有问过妈妈类似的问题。
上述案例中晓理妈妈的做法很正确,她通过儿童早期性教育的书籍,不仅含蓄地让孩子了解了一直令孩子困惑不已的难题,而且合适的书籍能够补充和提高父母的认知能力和教育水平。因此,晓理妈妈的方法值得每位父母学习。
2.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和孩子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