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指尖的呵护:培养情智健康的宝宝
22927300000014

第14章

当婴儿小于六个星期时,一次抚触的持续时间大约只需要10分钟。抚触时,用你的手轻轻抚摩婴儿的小脸、腹部和背,轻轻移动婴儿臀部、大腿、小腿和胳膊皮肤下面的肌肉。注意不要给新生的小婴儿使用精油。

进行抚触的时候,要从婴儿的左侧开始。这一方面是遵循两极对立的原理,另一方面也顺应了东方的观念:身体一侧易于接收,而另一侧则强于排出。

在抚触婴儿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看看婴儿的身体两边有无对称,移动婴儿时他的反应如何,或者头部有无斜颈、双手是否一样在摆动,最好在进行抚触的同时和婴儿说话,不但能增加亲子间的互动,还能观察到婴儿的反应,判断婴儿是否有听力问题等。

婴儿抚触好处多多,它不但可以刺激婴儿的淋巴系统,增强婴儿抵抗疾病的能力;还可以改善婴儿的消化系统功能,增进食欲,平复婴儿的不安情绪,降低其哭闹的次数;婴儿抚触对加深婴儿的睡眠深度,延长睡眠时间也非常有好处。可以说,促进亲子间的交流,抚触是最好的手段,它可以让婴儿清晰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如何处理与新生儿之间的情感障碍

婴儿内心有强烈的依附于某个可信赖、可热爱的养育者的欲望,在孩子长大以前,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摧毁这种情感的。所以只要父母努力,一定可以与婴儿建立牢固的情感关系。

很多父母都会在维持与婴儿的情感关系上遇到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多,通常是由于他们在几个最基本的方面没有做好。以下是有些父母在生产之后为什么会与孩子出现感情障碍的原因:

一些妇女怀孩子不顺利或生孩子时难产或受了创伤,产后便很有可能在情感上或体力上无法得到很好的恢复。由于她们对生产的辛苦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导致其产生失望、不满、萎靡不振的情绪。

年轻的新生儿父母可能一下子无法适应角色的转变,而以躲避孩子的方式来躲避自己的恐惧。

父母由于体力上和精力上的疲惫而导致无法给孩子过多的关心。

有过流产经历或把生产过程想象得过于痛苦的妇女,容易在孩子出生后的一段时间不大愿意与孩子相处,导致母子关系在开头便出现了问题。

生产后由于住院或者没有将孩子放在父母房间里的亲子分离情况,致使母亲与孩子相处时间不足而影响双方的情感关系。这种方式所产生的问题即使是大人回到家与孩子同处一室后仍然会有所遗留。

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都会有一些期望。一旦这些期望未能实现、而且他们今后永远也无法弥补,那么一些父母便会对此感到沮丧。而这种期望越高,那么他们面对现实时的失落感便会越大。而这种情绪如果导致这些父母不能马上对孩子产生爱意,那么这种心情和情绪就会妨碍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果孩子出生后样子有点丑陋,母亲可能会觉得失望,因而不想与这样皱巴巴的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母亲担心自己的举动会意外伤害脆弱的新生儿,所以不敢去抱孩子。她们总是担心自己无法做好一个母亲。这种心态导致母亲一开始便与孩子有了感情障碍,而在以后面对接踵而来的困难时,这种脆弱的母亲更无法招架。

父母陷入自己的痛苦、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全感中或在经济上、时间上、人际关系上出现了种种问题,或沉溺于某种不良嗜好,这种情况导致他们无法体会孩子的感受。

父母不能够全力的去爱孩子,比如他们觉得孩子有病、身体不健全、残疾、有智力障碍、长得丑或性格不好,因为对孩子存在的各种原因的不满意,因此无法好好的爱孩子。

医疗、生活环境、父母的个性,以及因孩子出生导致夫妻减少沟通等问题

这一切都会影响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情感关系。必须尽早纠正问题而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那么要纠正问题改如何做呢?

首先你得承认自己还没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的这个情况,不能否认这件事的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良的关系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因此,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正在形成的与孩子之间的不良关系。久而久之他们与孩子便生分了。

其次,父母要对自己的感情、情绪有充分的理性认识,管住自己的情绪就等于完成了一半的任务。对于孩子本身给你带来的某种失望,你必须先承认这种失望情绪的存在,然后进行有效的排解,比如,你可以和亲友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然后想办法去做点什么来弥补。如果你刻意回避这类负面感受,它们也不会“马上消失”,反而会让你变得压抑,无法全身心地照料孩子。调整好心理后,你要积极参加与孩子的交流活动,尤其是肌肤对肌肤的接触、喂奶以及目光接触等,这些行为能够有效使孩子与你产生亲密感。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父母与孩子之间变得越来越无法沟通。这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你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爱,更重要的还有沟通,只有沟通才会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分享对方的一切。

所以说,除了爱我们还需要用交流来分享一切。要想融入对方的生活,就要懂得付出和包容,要彼此间能够对对方的需求保持敏感,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心甘情愿地带着关爱去与对方商量而不是强迫。这个真理同样适用于婴儿,分享你幼小孩子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苦痛,才能更好的了解婴儿,进而建立起亲密的、牢不可破的亲子关系。

只要父母努力,就能与幼小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哪怕是孤僻的或情绪有障碍的孩子,或者身体和生理上有残障无法与人正常沟通的孩子,只要你努力,都会取得成功,与之建立很牢固的感情关系。

孩子咬人是因为要发泄情绪

婴儿一般都会用咬人的方式来发泄愤怒,你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带离引他发火的地方,等他冷静以后,再进行教育。你可以做出夸张的动作来表现自己的疼痛,婴儿往往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的敏感,他们自己会从我们的表情中得知这种方式是否欠妥。

婴儿总有些让父母觉得奇怪,甚至是不可理喻的坏习惯,比如有的孩子就喜欢乱咬人。

那么婴儿为什么咬人呢?

那是因为,12个月以内的婴儿正处于“口欲期”,此时,他们更擅长用嘴而不是用手指来探索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不管是咬人,还是咬其他东西都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会在这种体验中感受到各种物品的软硬度、质地、温度和味道。

婴儿咬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长牙,因为咬东西可以帮助婴儿缓解他们出牙期间的牙床酸痛、发痒等不适的症状。

所以,要想解决婴儿长牙期的这个生理问题,你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磨牙棒,或者干净的软毛巾放在他手边供他咬。

上面我们说的都是生理原因,心理原因也是婴儿咬人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美国育儿专家指出,情绪发泄是导致婴儿咬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会说话的时候,婴儿常常用咬人来吸引你的注意。当婴儿表达不清,大人又理解错误的时候,婴儿会感觉自己非常受挫,这时候他们就会因为急躁而去咬人,用这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如果婴儿因为情绪问题而引发咬人,那么父母应该予以制止,但不要过于严厉的斥责,只需表现出不高兴或极严肃的样子,告诉婴儿“这样做是不对的”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来帮助父母详细的了解婴儿咬人的原因:

婴儿不懂得怎样表达感情,不懂得区分自身感觉和其他人之间的差异,也许对婴儿而言,咬人的经验是愉快的,但为何对其他人来说却是痛苦的,婴儿还不理解这些事情。

婴儿因为模仿而咬人。我们常常也会看到这种情形——一些大人看到白白胖胖的小婴儿时会忍不住因为疼爱而假装咬咬他的小手小脚,在婴儿看来,这是一种表现友好的方式,因此他们会记在心头,当自己要表达喜欢的时候也用咬人的方式。

面对婴儿咬人的情况,父母应该首先分清他咬人是因为生理原因还是情绪原因,是发泄还是单纯为了表达喜欢。

千万不要因此婴儿咬人而打骂他,或者表现出极大的愤怒。这样做的后果会让婴儿迷茫,不知所措。打骂和恼怒虽然能够有效的制止婴儿咬人,但同时会使婴儿无法懂得怎样去正确表达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喜爱之情。

有的父母面对孩子咬人会反咬回去,这样做更不对。这些父母这样做的动机是想让婴儿知道被咬的人会感觉到疼,但是,婴儿接收的却不是这个信息,他会因此表现得更加兴奋,因为父母的这种行为在婴儿看来是对他咬人的行为的一种回应,是在向他传递这样的一个信息:喜欢一个人就是要这样咬他。所以说采用咬回去的方式来劝阻婴儿咬人,效果自然适得其反。

婴儿一般都会用咬人的方式来发泄愤怒,你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带离引他发火的地方,等他冷静以后,再进行教育。

当父母被咬后做出夸张的动作。夸张的动作可以让婴儿感受到他这种举动会伤害到他所喜爱的人,婴儿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更懂得看大人的脸色,他会从我们的表情中知道自己这种示爱的方式有点欠妥。另外还要明确地告诉婴儿:“被咬的人很疼”,然后把婴儿的小手放到他嘴里让他自己咬一口,问问他:“疼不疼?”

与此同时,要尽量用正面的方式来表达对婴儿的爱,比如可以用热情的拥抱来表达对他的爱,用行动来告诉婴儿,咬人不是表达喜欢之情的最佳方式,引导他用语言、手势、拥抱等方式来表达情感。

把握婴儿最早的交际欲望

只有满足了婴儿的社交需求,婴儿才会有安全感、幸福感,才会更愿意发展他的社会性。满足婴儿的社交需求不但有利于他的智力发展,更可能促使他长大后成为一个性格开朗、有良好交际能力、受人欢迎的人。

婴儿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大脑处于一个高速的发育期,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成人与婴儿的交往和情感互动,能够使婴儿在情感上与父母产生共鸣,帮助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性格。

婴儿生来就需要得到回应。在他们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具有发出信息和乐于接受父母回应的本能,这种最初的与父母的双向交流是孩子以后一切社会交际的基础。

事实上,婴儿有很强烈的社交欲望。还在1个月大的时候,婴儿看到人脸或者听到人声音时就会微笑,他喜欢凝视着母亲的笑脸,可以与别人进行目光的交汇,看到人来到他身边他会安静下来,醒着的时候如果视野里没有人就会感到不安。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婴儿在刚刚出生的时候便已经有了与人交往的欲望。

等到婴儿2个月的时候,除了微笑还会表现出苦恼、兴奋和快乐,除了会对母亲微笑外,还会把微笑献给身边逗他开心的人,嘴里还会发出类似“啊”、“哦”这样的声音来回应。这个时候对成人逗他、抱他、微笑等举动他可以做出点头、摇晃、微笑的回应,会用蹬腿和摆手的方式表达快乐。这些表现都可以看做是婴儿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形式或“社会关系”。

等到婴儿3个月左右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婴儿会对照顾他的成人,特别是母亲发出非常强烈的反应。例如,当他看到母亲或其他熟悉的人时,他就开始手舞足蹈起来,脸上带着渴望的神情,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想要扑过去,而对于陌生人他却并没有如此热情的反应。根据婴儿对亲疏远近的不同反应,我们可以判定婴儿开始具备了最基础的社交能力。

对于婴儿的社交需求父母不但要仔细体察,准确地捕捉、判断各种需求信息,更要尽力的给予婴儿满足。

父母是婴儿最初的社交对象,也是帮助他们走上社交之路的第一任导师。婴儿时期,父母若能够第一时间对婴儿的社交本能给予关注和回应,那么孩子的社交性才能够在最合适的时间得到最好的发展。

父母可以经常逗孩子笑,这样孩子的社会性微笑会比较早地出现;父母还应该用亲切的声调多和婴儿说话,用慈祥的目光注视他以吸引他的目光与你交流。

父母还要与婴儿建立“对话”联系,要多跟婴儿说话,多给婴儿讲故事,不要管他是否能听的懂。让婴儿在最初的社交接触中体验到快乐;而在交往互动中,父母要开朗、快乐,因为这种情绪会直接感染婴儿。

只有满足了婴儿的社交需求,婴儿才会有安全感、幸福感,才会更愿意发展他的社会性。满足婴儿的社交需求不但有利于他的智力发展,更可能促使他长大后成为一个性格开朗、有良好交际能力、受人欢迎的人。

而如果婴儿的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婴儿要么变得表情呆滞和淡漠,要么变得暴躁不安。

天才宝贝0岁智力开发

天才通常不是天生的,而是早期教育的结果。儿童智力发育的关键期是婴幼儿早期,对婴幼儿的智能开发越早越好。智能开发可以从婴幼儿感官训练开始,这其中包括发展孩子的听力、视力、触觉、语言以及孩子的交往能力等等。

早期教育越早越好

儿童心理专家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50%是在4岁前完成的,30%是在4~8岁完成的。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大都在婴儿早期,所以,对婴儿的早期干预和智能开发越早越好。

爱尔维修说:“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环境的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个言论是否让你为之一振,我们无法做天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成为天才的父母.

孩子的天赋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孩子聪明一点,有的孩子愚笨一点,但最终决定孩子品性优劣的是教育,尤其是早期的家庭教育。

人体有4000亿个细胞,其中,有l40亿个脑细胞。这l40亿个脑细胞存在于每个人的体内。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不管是美国人、英国人还是非洲土着人,这些细胞的基本构成都是差不多的。但在孩子刚刚出生时,这140亿个脑细胞并没有多大作用。感受光线,观看外面的世界,倾听声音的出处等都是在出生之后受到外界刺激才开始拥有的功能。人所有的能力都是从出生之后才开始发展的,这是大脑发展的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一个人与生俱来就能够聪颖过人,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一样。

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优秀,而有的孩子却看似蠢笨?其实这都是因为孩子们的大脑得到开发的程度不同所致,并不是所谓遗传决定孩子是否聪明。大脑生理学家认为,正常人在遗传方面并无太大的差别,如果遗传真的会影响人的头脑,那也仅仅是白痴与普通人的区别。对此很多教育学家都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在出生后之所以有优秀与平凡之分,完全与是否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