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指尖的呵护:培养情智健康的宝宝
22927300000019

第19章

因此,宝宝的睡商会直接影响他的智商,进而影响宝宝的情商。研究结果还发现,除了保证婴儿的睡眠时间外,婴儿睡眠的持续时间也非常重要。那些夜间睡眠中被多次打断的宝宝,对学习过的东西记忆能力较差,也很难察觉周围环境的变化。

在中国,新生宝宝夜间持续的睡眠时间只有2~4小时,6个月的宝宝可连睡6小时,1岁的宝宝开始能整夜睡眠。

不过由于很多妈妈选择在半夜给婴儿换尿布,不恰当的夜间喂食等因素导致80%以上的婴儿常常被打断睡眠,致使这些婴儿较睡眠正常的婴儿每晚要少睡1个小时。

如果你留意观察,你会发现,穿着优质纸尿裤,夜间更换次数少的宝宝要比夜间多次更换尿布的宝宝在白天活动中的敏感程度及对声音反应能力更佳。

所以,提高宝宝的睡眠质量即睡商,可以直接影响宝宝的智商和情商。

如何才能够知道自己宝宝的睡商是否高呢?很简单,平时父母要多注意观察。婴儿一般要到晚上11点后才愿意闭上小眼睛,如果他每天睡觉时都会张大嘴巴呼吸,甚至还会打鼾,从睡梦中突然惊醒哭闹,那么他的睡商就很低。如果宝宝每晚在9点前就睡着了,睡中惊醒哭闹时父母轻轻哄拍15~20分钟就乖乖静下来了,那么他的睡商就很高。

婴儿的睡商低,很大原因在于他没有安全感。  比如,有些婴儿喜欢开着灯睡觉,不是他怕黑,而是怕身处黑暗时脑中产生的恐怖幻觉,而如果开着灯,他就能看到自己心爱的玩具,看到熟悉的室内摆设,这熟悉的一切都会让他有安全感。

安抚奶嘴也是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的一个很好的替代品,把它塞进孩子嘴里,孩子通过吸吮奶嘴会得到安慰,然后慢慢地进入甜美的梦乡。

孩子准备睡觉前,就不能让他过于疲劳或情绪太兴奋,以免造成孩子入睡困难。找不到安抚奶嘴时,妈妈可以软言安慰或温柔的抱起他来哄哄,这样他就会感觉到妈妈的关爱,进而产生浓浓的安全感,快速的入睡,时间久了,孩子就不再需要安抚奶嘴了。

睡眠对每一个都很重要,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孩子的睡眠质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智商和情绪,所以父母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睡眠质量,及时的解决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带来的睡眠障碍。

看看天才是怎样长成的

很多天才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这个观点并非无稽之谈,也不是空穴来风。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的理念,让你的孩子尽早的接受科学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天才并非是天生的,孩子的能力和父母给予他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那么天才是如何长成的呢?下面我们就从三个哈佛大学学生的故事说起。

1914年,名字叫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的15岁美国少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了。这真是让人惊叹的事,而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的求学过程更加充满了传奇色彩:

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不到两岁就开始接受教育,3岁时已经能用母语流利地读写了。5岁时开始学习生理学,不久竟然达到了执业医师水平。6岁完成了小学的全部课程。8岁的时候,被中学破格录取。他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很快便不用上课,而开始协助老师批改其他同学的数学作业。不仅如此,他还在中学期间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

不久,由于中学课程已无需再学,他就退学了。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用自己在德国读博士时感到头疼的难题来考他,没想到他很快答了出来。这一年,他才9岁。11岁时,他考进了哈佛大学。入学后不久,他就能讲解四维空间这样的数学难题了,这使教授们大为惊讶。15岁那年,塞德尔兹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了,并随即在该校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

这一年,哈佛大学还来了两个小神童。一个叫阿道夫?伯利,13岁半进入哈佛大学,比塞德尔兹稍晚一点,但他只用了3年时间就读完了4年的课程,毕业后在该校研究生院继续学习法学。另一个叫诺伯特?威纳,10岁就考入了塔夫托大学,14岁大学毕业,随后考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父母们看了上面的故事,一定会说,这是神童,是天才,离我们的孩子太遥远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些孩子们过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的父母通过科学的早期教育给予他们的。

关注早期教育的父母一定比较熟悉卡尔威特的父亲——老威特的教育理念。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可谓是早期教育的推动者的老威特是如何对他的儿子实施早期教育的。

老威特是一位乡村牧师,但对于教育儿子这件事,他却有着惊人的独到见解。他的教育理念有一个中心思想——孩子必须从婴儿时期开始教育。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婴儿出现智力的曙光时,教育就应该开始了。抓住这一点完全可以让普通婴儿变得才智过人。

老威特的儿子小威特在婴儿时期显得特别痴呆。但这并没有让这位乡村牧师灰心,他开始认真地按自己的计划对小威特进行教育。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小威特在8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6种语言,并擅长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和化学,而数学还尤其出色。

小威特9岁的那年,他考入了莱比锡大学。13岁的时候已经发表了数学论文,并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的时候,又被授予法学博士学位,并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20岁的时候在布赖斯芬大学任法学教授,并开始对但丁进行深入研究。

23岁时发表了论文《对但丁的误解》,终于成为这方面的权威。

让人高兴的是,威特的父亲把他14岁以前的受教育情况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是一本中外教育史上的奇书,据说,从问世至今,凡是有幸读到此书并照书中方法去做的父母,都成功地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孩子。

以上这些故事可以说明,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这个观点并非无稽之谈,也不是空穴来风。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的理念,让你的孩子尽早的接受科学的早期教育。

婴儿早期教育误区

关于早期教育,家长会有一些误区,比如将孩子完全交给老人,交给早教机构,或者将早期智力开发理解成为给孩子灌输抽象的知识……这些都是不合理的。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以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的而不是去扼杀他们的兴趣,科学的早期教育必须是尊重儿童的,包括尊重他们的人格、兴趣、需要、发展特点……

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早期教育进行的越早越好,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才能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父母应该主动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很多人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也不懂,谈教育为时过早,很多父母会说,我们小时候姊妹一大帮,也没有经过早期教育,都是大的看小的,现在也成才了,就好比森林里的树木也没经过修剪,照样长成了栋梁之材。事实上这就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识。

时代不同了,我们不可能还是沿用祖辈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在这个英雄辈出、竞争日趋激烈的年代,恐怕任孩子自然发展是不行的。有人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但“无痕”的前提还是教育。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婴儿时期,一定要对其情商和智商进行合理有效的干预。

其实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孩子从0岁到3岁,是自身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都知道狼孩的故事,狼孩的出现足以说明教育环境对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性,如果在孩子的婴儿时期不给予他适当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智力将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婴儿期是智力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没有早期教育意识的父母,由于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脑潜能,将白白错过孩子的智力开发黄金期,实在是对孩子大脑资源的浪费。

除了智力,情商也是如此。一个拥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孩子。婴幼儿时期的情商培养更是重要。通常这个时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婴幼儿没有生活经历,分辨是非能力较差,行为自控能力较弱,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对待这时期的孩子,父母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如果只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而对孩子情感的需求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那么孩子很容易养成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

很多父母之所以忽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在学校由教师来完成的,而自己并不懂得如何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这些父母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但家庭才是教育孩子的大本营,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最合适的场所。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的想法等于放弃了孩子早期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智力、情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实不管你有无意识到,父母都在充当这孩子最早的老师,区别在于,有些人做的合格,有些人做的不合格。

作为父母,你是孩子的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婴幼儿期的孩子与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所以,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孩子就会在你的培养下长成什么样的庄稼,所以,不要说自己不懂教,要积极的去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多给自己灌输些正确的家教观,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老人的教育观念大多比较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无法承担婴儿早期智力教育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所以易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等许多不健康的性格和品行。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负担重,生活压力大,没有更多的经历花在孩子身上。因此,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觉得老人帮着照顾孩子自己放心孩子也安全,既省心又省力,他们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然而这些父母却不知道这看似非常合理的安排却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老人的教育观念陈旧,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无法承担婴儿早期智力教育的任务的。而且他们容易娇惯孩子,使孩子养成不健康的性格和人格,孩子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偏差,甚至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情感所不能取代的。

很多老人也都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害处,但是放在自己身上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甚至有些父母也不了解自己家里到底有没有溺爱。“溺”,就是“淹没”的意思。如果老人的爱泛滥起来就会“淹没”孩子,这是一种失去理智的爱,它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溺爱正是源于爱,所以面对老人的溺爱,父母首先要表示理解。两代人在教育观念上持有不同的意见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正常的,因此,在与老人就教育孩子的问题出现矛盾的时候,应该先肯定老人的劳动成果,然后再向老人陈述正确教育孩子的责任以及溺爱孩子的危害性,这样说服老人配合来共同教育好孩子就不难了。

不同的时代对于教育的观念是不同的。在我们父辈的年代,早期教育实行状况几乎为零。现在婴儿教育更重要的是感官经验的体会、良好情商的培养。所以,父母可以在生活中让婴儿自己抱奶瓶、自己试着吃饭、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自由地涂鸦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的视、听、嗅、触等感官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这些方式让婴儿自己体验生活、接受不同的刺激、自己作决定,对他们的成长更加有利。而很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为爱孙心切,是不会让婴儿做太多事情的,因此间接地让婴儿失去了早期智力开发的机会。

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不要将孩子单独交给老人带,而是与老人共同带,并且要与长辈有职责上的划分。父母承担孩子的智力培养、情感教育,而祖父母则承担孩子的最基本的看护工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起到主导作用,而祖父母只是起到配合的作用,这样即解决了带孩子辛苦的问题,也解决了老人溺爱孩子的问题。

早期教育等于早期智力开发

早期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以激发和培养婴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的而不是去扼杀这种兴趣,科学的早期教育必须是尊重儿童,包括尊重他们的人格、兴趣、需要、发展特点的教育。

很多人会把早期教育等同于知识灌输型的早期智力开发,这样理解并不准确。早期教育不等于提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或者每天忙于知道婴幼儿能识多少字、能算小学几年级的算术。因此要用整体的观点看待早期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50%的学习能力都是在成长的最初3年内掌握的,这3年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提供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最关键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而不是培养孩子学习认字和数学这些抽象知识。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很多早期智力开发所依据的理论基础都是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多以知识灌输型为主。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知识灌输并不能取得提高孩子智商的预期效果。

美国社会学家最新研究结果表示:“孩子的智商是完全可以被人为干预的,但是当人为干预消失后,这些被提高的智商基本上会降回来。”

美国华盛顿大学在2008年公布了这样的一个研究结果:每天给8~16个月的孩子看1个小时的关于掌握词汇的DVD,孩子的这种能力反而会降低17%。

美国一个心理机构对“学习知识技能型”和“社会交往型”的早教机构进行比较,之后得出结论:5岁之前,学习知识技能型的早教机构要比社会交往型的早教机构培养出来的孩子认识更多的数字和单词,但是5岁之后,这一优势就消失了,而后一组孩子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上则有明显优势。

所以说,单一的培养孩子知识技能的早期教育模式很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建立。

我们知道,决定孩子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就是孩子能否主动积极地思考。而思考并不是单单通过知识性学习就能获得的。

事实上,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感受身边的世界而开始了自主学习,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每个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迫使孩子耗费太多的精力来过早地认识文字和数字这样抽象的符号,那么,他们便没有精力更好地去了解和感知身边的世界,渐渐的失去感知、理解和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