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时间知识篇》(上)
22934400000004

第4章 天体运行的周期(4)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蛰居地下的蛇虫百脚。我国大部分地区正进入春耕繁忙季节。

春分,“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清明,是明洁的意思。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发,改变了不久前冬季寒冷枯草的景象,而江南各地正是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

春去夏来,“夏,假也,宽解万物,健生长也”。说明气温升高,促使万物生长发育。

立夏,夏意盎然,南国已是一派初夏风光,而北方也漫天柳絮送春去,江南一带樱桃、枇杷、梅子应市,正是“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满,“物长至锄,皆盈满也”。麦子等结出累累丰满的果实,这时候我国北方夏热作物籽粒渐熟,南方开始了夏收夏种季。

芒种,正是种植有芒之谷的时候,麦子、油菜成熟,开始收割,接着又要忙着播种插秧,农事繁忙。

夏至,至是极的意思,是太阳光直斜到北部的终极,白昼最长,黑夜最短。这时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害滋长蔓延,需要加强田间管理,正是“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

小暑,“暑,热也”。小暑,天气虽热,却还没到极点。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炎热季节,农业正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大暑,“乃热之极也”,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热在三伏”,三伏是指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这时往往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水稻、玉米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夏尽秋来,古书说:“秋,成也,万物成就也。”春天播种的作物,快要收获了。

立秋,时令进入秋季,气温开始下降,人们经过辛苦的春种夏耘,丰收在望了。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也忙于移栽和管理。

处暑,“处”字是休止的意思,这时候暑热逐渐隐退或休止,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作物开始由绿逐渐变黄。

白露,天气开始转凉,低空的水气在草地上凝结成亮晶晶的露珠。

秋分,“阴阳适中,当秋之半也”,又是昼夜相等的时候了,呈现出一片金秋景象。

寒露,露白而后寒,天气变得更凉,露水也更冷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凉爽,进行秋收秋种。

霜降,“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前后,黄河流域开始初霜,南方地区忙秋收、秋种。

冬天来了,冬是四季之末。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时令进入冬季,天气更冷,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开始结冰,昆虫蛰伏地下。各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小雪,“气寒而将雪矣”,这时候,天空开始飘雪,树木凋零,景物萧索。

大雪,雨雪纷飞,大地银装素裹。大者盛也,到此雪更甚矣。“瑞雪兆丰年。”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数九严寒”,九九是由冬至这天起算,每“九”为9天,从“一九”到“九九”,共81天。

小寒,天气骤冷,还没冷到极点。小寒正值三九天,冷在“三九”。

这时候常有低温天气出现。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冷到极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大寒,天气更冷,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的最冷时期。

有趣的干支与生肖我国古代历法有个创造,以10天干12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什么是干支?干支是树干和树枝的意思,是古人用来表示次序的符号,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天干”有10个数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数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曾被广泛地应用。例如,12地支用来计时,将一日分为12辰,一辰等于2小时,子时(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整),1时到3时为丑时等等。古人还根据动物出没活动时间规律,把12种代表动物同12时辰相配。

相传在黄帝时代,中国人民就创造了干支纪日法。有历史记载的这种记日方法已有2600多年历史了,而且从来未中断过。这是世界上最长的一种系统纪日法。例如1988年元旦是乙卯日,以后每隔60天后(3月1日、4月30日、6月29日、8月29日……)都是乙卯日;1月2日是丙辰日,以后每隔60天(3月2日、5月1日、6月30日……)都是丙辰日。同样道理,知道1987年元旦为庚戌日,也可向前推算。

现在,干支纪时、纪日、纪月已很少用了,可是,我国的历书为照顾民间的习俗,还用干支来纪年。

天干、地支相互搭配,可以组成60干支(也叫60花甲子),古人常以此来纪年、纪月、纪日。干支更多的是用来纪年。60干支中,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甲和子分别位于干、支的首位,从甲子一直到癸亥,正好60年一个循环,为1个花甲子。成语“年逾花甲”说的就是年龄超越了60岁。

一个甲子终了以后,另一个甲子又开始循环。有首古诗说,“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史书上说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这些都是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用12种动物来做标记,同它相对应,那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由纪年借用为人的生肖,即12生肖,也叫12属相,如子年生的人肖鼠,丑年生的人肖牛等等。

除龙带有神话色彩外,其他动物都同人类关系密切,为人们所熟悉了的。它们那种生动的形象便于人们记忆和推算岁月。记住干支年比较难,记住鼠年、牛年,就不易忘记。

地支与生肖对应图

西方月份名称里的故事除夕之夜,钟声敲响12下,12月结束了,1月刚刚开始,鞭炮声声,人们辞旧迎新。公历一年有12个月,12个月的英文名称的来历,反映了许多有趣的事。

1月(Januey),这英文名是由拉丁语Januarrus演变而来的,是为了纪念罗马人崇拜的守护神雅努斯(Janus)。据说,雅努斯天生有两副脸孔,前面的一副展望未来,脑后的脸孔回顾过去。这倒是很确切的,带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2月(February),是由拉丁语Februarius演变而来的,罗马有个节日叫菲勃卢姆节(Februum),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常常想起自己在过去一年里的罪过,为此而忏悔,祈祷将来,使自己的“灵魂”变得洁净。

另一说,古罗马在2月中旬要举行宗教仪式,来“医治”那些不育的女子,因为当时人口增长率很低。在台伯河畔的岸洞里举行,选两个青年担主角,把祭献的山羊杀死后,割下山羊皮交给他俩。他们手执这种叫Februa的皮鞭,在村里奔跑,碰到不育的女子就抽打,这样可“医治”不育症。据说生育的女神Juno又叫Ahruaria。

3月(March),是拉丁语Marfius转变而来的,这是原来历法的1月,是为了对战神玛尔斯(Mars)表示崇敬,凯撒改革后,把它变为3月。

4月(April),是由拉丁语ApriliS演变而来的,古代4月的罗马是鲜花初放的季节,拉丁语这一词的意思是“开花”,也是“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意思。

5月(May),这是一个百鸟齐鸣,鲜花怒放的季节,可是西方人迷信在5月结婚不吉利,这可能是这月有贞洁女神BomaDea节和鬼节的缘故。May来源于罗马神话中的女神Maia,她是司春天和生命的神,是神话中的信使Hermes的母亲。

6月(June),罗马神话中的女神裘诺(Juno),是众女神之王,罗马人非常崇拜和信任她,就称6月为裘诺之月。

7月(July),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在改历中塞进自己的“私货”:

把7月的名字改为“儒略”,因为他是在那个月诞生的。另一说法,凯撒死后不久,元老院议员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Julius)命名他出生的那个月——7月。英语的名称是由此演变而成的。

8月(August),罗马的另一个统治者奥古斯都(Augustus)是凯撒的义子,他为了表示同凯撒同样的尊严,将自己的名字加在8月上,并把原来的小月的8月改为大月,这样,奥古斯都就和儒略·凯撒平起平坐了。

9月(September),最早的罗马历法中,共10个月,7、89、10月都按次序命名,拉丁语第7叫septem,第8叫octo,第9叫norem,第10叫decem,凯撒改历时,把它们依次移后了2个月,使7月变成了9月。

10月(October),拉丁文octo是第8的意思,同样原因,使8月变成了10月。

11月(November),罗马皇帝儒略·凯撒、奥古斯都有了他俩名字命名的7月、8月,罗马人有人要求当时罗马皇帝梯比里乌斯也选择一个月来命名,可是,梯比里乌斯并不赞成,他明智地说:“如果你们有11个凯撒,又该怎么办呢?”这样,11月也是由拉丁文第9(Novem)变化而来的。

12月(December),拉丁文Decem是第10的意思,同样原因,使10月也变成了12月。

星期与礼拜

有些学生常问:“今天是礼拜几?”当然问者及被问者都明白,他要了解的是星期几,这与他应上什么课、带什么书和笔记本有关。但岂不知,礼拜与星期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

礼拜乃是基督教的规定,因为基督教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在六天里创造的,第七天“上帝”见已万事俱备,就安心地休息了。公元1世纪时,新创的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圣经》,但对其中某些传统包括星期制稍稍作了些修改。犹太教的安息日是放在星期六的,但基督教因为耶稣死后三天复活时正在星期天,所以他们把安息日改为星期的第一天即星期日,称为“主日”,并规定教徒到时应上教堂去作参拜——叫做礼拜,做礼拜的日子当然应叫“礼拜天”。

公元321年3月7日,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专门发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地方执政官、市民和工匠在“尊敬的太阳日”应停止工作和劳动,去教堂做“礼拜”。由此可见,“礼拜”实际是个宗教名词。

星期与罗马神

但是“星期”却是一个与历法有关的概念,是一种介于月和日之间的时间单位。因为在古代,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所获不多,所以隔几天就得举办“集市”进行交换,一个月的时间太长了,除了新月的这一天见不到月亮外,28个可见月亮的日子可均分为4份,每份正好7天,而且“7”这个数字,在古代星占家眼中又是最神秘的数。从考古得到的资料表明,早在公元前20世纪,特别注意月亮的古巴比伦人就已开始把一个朔望月用1日、7日、14日、21日分为四个部分,并按此举行集市,进行贸易,这或许就是“星期”最早的起源。

我国在周代初期(公元前11世纪),也有与星期制类似的分法,即把一(朔望)月大致分为初吉(大约相当于初二到初八,长7天)、既生霸(初九到十五,长7天)、既望(十六至二十二,长7天)及既死霸(二十三至初一,七至八天)。但可惜这种纪日法并未能流传下来。

罗马帝国最早把星期天与天体联系起来。他们当时误以为天体从远至近的次序是土、木、火、日、金、水、月,从而编出了一套星期的顺序。后来又改为土(星期日)、日(星期一)、月(星期二)、火(星期三)、水(星期四)、木(星期五)、金(星期六)。直到公元321年,君士坦丁大帝才把次序改为日、月、火、水、木、金、土,并把“星期制”正式固定下来。

一些东方国家(如日本、朝鲜)至今仍保持着日曜日(星期日)、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水曜日(星期三)、木曜日(星期四)、金曜日(星期五)、土曜日(星期六)的名称。

在拉丁语中,星期中七天的每一天都与神话人物挂钩的:例如,星期日属于太阳神(Sunday),星期一是月神(Monday),星期二为战神玛尔斯(法文为Mardi),星期三为通讯及商业神,至今法文中还称它“Mercredi”,星期四是主神裘匹特(法文为Jeudi),星期五是爱神与美神(法文为Vondredi)……当然经过多少年的历史变迁,有的原来的意义已有了不同的变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星期制早已没有宗教中的封建迷信含义了。

明天的“世界历”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追求更加完美的历法。作为一部好的历法,应当基本反映天体及天象规律,四季变化,以更好地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它必须简单易记,同时还要有通用性,能为最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