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理想篇
22955800000011

第11章 人生价值的取向与实现(3)

1马克思主义从个人和社会的联系来考察人生价值,认为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生价值是一定社会关系发展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我是作为个体而生存和发展的,而人类社会则是由无数个体有机结合而成。任何人生价值观念也总是一定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任何一种人生价值总有它的个体性(自我价值)同时又有它的社会性(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否定或夸大某一方都是不科学的。有一些青年学生,把"自我设计"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精心为自己绘制一个美好的蓝图并为之不断奋斗,就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推祟"存在主义",认为人的选择具有绝对自曲,不受任何外来约束。实际上就是夸大了人生价值的个体性,忽视了社会性。其实,任何人都只能在社会为他提供的舞台上来施展才能、发挥作用。个人生命价值的大小也只能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实现。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价值是劳动的产物,人生价值是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

人生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劳动和实践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某种价值,只不过这些价值有时隐藏在事物内部(称之为潜在价值),只要遇到某种条件,它就会发生变化,转为现实价值。因而,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人生。人生潜在价值也需要积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和锻炼人生潜在价值转化的能力。青年学生在学校阶段,是处在人生潜在价值培养和积蓄阶段。我们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品质,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通过辛勤劳动使潜在价值变成现实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任何人的人生价值都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肉体生命是人生价值的物质基础,而精神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升华,一个人一生中能够创造许多价值,这些价值往往是有形的、具体的,但也有一些价值是无形的、不具体的。一个人的肉体生命的价值是有限的、有始有终的,而一个人的精神价值却可以是无限的。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有形的物质价值,却常常忽视了精神价值。例如:在对待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舍身救一位70多岁的老农这个问题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张华救老农不值得,用一个年轻的生命去换一个年老体弱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再如济南军区的一名19岁战士,为了救一位80多岁的老者,舍生忘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在年龄上是一个差距多么大的不等式啊!然而这恰恰就是一种崇高思想境界的体现,同时也是张华精神的再现。我们说如果用物质价值衡量,张华和这名小战士确实能为社会创造出许多价值,但这毕竟是有限的。他们虽然牺牲了,献出了自己肉体生命,但他们的行为却创造了无限巨大的精神价值,这种价值将会鼓舞、感染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价值是等价值与不等价值的统一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在理论上承认所有成员都具有完全相等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强调的"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强调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但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经历与客观机遇不同,导致了个人能力大小不同,对社会的责任、权力、义务、地位等等的不同,而这种种差别造成人们为社会贡献大小的差别。一个国家的元首和普通百姓在社会生活中起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一个军官和士兵在战场上起得作用也是不同的,必须承认这种差异,才能端正人生价值观念。同理,不同性质的政党,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上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今天香港的回归,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得以实现。"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既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也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香港的回归并非仅仅是"弹丸之地"在地图册上的归属,而是祖国强大、繁荣的象征。它结束了150年的殖民统治,恢复了历史的公证。基于这一点,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等价和非等价是统一的。一个国家既需要国家元首出思想出智慧,也同样离不开黎民百姓具体地落实。也就是说战斗中既需要有军官,更不能没有士兵,社会要平衡发展,任何职业都需要有人承担,任何岗位都需要有人坚守。社会既需要杰出的贡献,又需要平凡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社会成员素质的普遍提高,这种等价与不等价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缩小。

(二)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评价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人们在自己的人生活动实践过程中,在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和评价中逐步形成的。从形成的原因看,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其形成过程是客观外因影响和主观内因发展的辩证统一过程。

从客观上看,首先,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物质资料的具体生产方式起着基础作用。比如在阶级社会,它从总体上决定了人的价值观不能超越一定阶级的价值范畴,即个人的价值观总要代表某个阶级的利益和需求。这种基础作用能说明一般人的价值观为何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但不能说明个体人生价值观的差异,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它当作外因条件。其次,个体总是生活于某个特定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的发展状况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不平衡的,这就使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受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领域的深刻影响。它更能说明个体价值观产生差异的原因。

从主观上看,人生价值观主要由人的人生观所决定。而人生观又是由人的世界观所决定。因此,个人的世界观就是决定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由于世界观的不同,在相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相同社会生活特定环境下生活的人就会具有时代特色的、但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同一个家庭,可能会出现两个具有完全对立人生观的子女。在革命战争年代,这种情况显得尤为突出,比比皆是。

当今社会,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与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就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人生价值观。正确把握两者的差别,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很有帮助。两种人生价值观的根本区别在于:

第一,决定人生价值观的世界观不同。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科学、系统的世界观,它坚持人生价值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原理,科学地解释了人生的历史使命和人生真谛。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价值观都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它们否认人的价值的统一性,否认人是价值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为代表的价值观否认人的社会性,完全以个人利益和需求出发,,片面强调个体的主体性,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第二,两种人生价值观对人生意义的评价标准不一样。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和作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只有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全人类的事业才是最有意义的。虽然,从人生价值的内容来看,社会应当满足个人的需要,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讲,个人合理的索取乃是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杠杆之一。然而,无论如何,对人生价值大小具有决定意义的还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把对社会的奉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这是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的显著标志。资产阶级是以个人的自我价值能否实现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尼采,把个人权力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并由此创立了极端反动的"超人哲学",结果害人害己。

第三,两种人生价值观的发展前途不同。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代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我们要像雷锋同志那样,即使作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只要能融人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就感到无尚光荣。因为这种人生价值观必将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一致价值取向。而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价值观,从个人利己主义出发,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哲学。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而一旦个人目的达不到,就悲观失望,愤世嫉俗,遁人空门。这种人生价值观,最终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

(一)追求人生价值的两个认识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价值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对社会(包括他人、集体、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贡献和作用,即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如何正确认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这是我们在追求人生价值时必须首先要解决的认识前提问题。

正确认识人生价值问题要解决两个认识前提;一是承不承认人生价值是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二是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孰重孰轻。

中国封建社会的价值观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片面强调人的社会价值,但它所指的社会价值又不是指个人对人民、民族和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的贡献,而是对封建伦理和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国家的忠诚与奉献,从本质上说,是对封建皇帝个人的奉献,因而毫无合理之处,这种封建的道德价值观把那种所谓的社会价值绝对凌驾于个人的自我价值之上,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无视个人需要,抹杀个人的自我价值,压抑和摧残个人的个性发展以及主体的独立性、创造性,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宣扬的人生价值观,从另一个极端出发,片面地强调自我价值而否认人的社会价值。他们宣扬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个人利益是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在物质需求上,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吃喝玩乐,人生价值在于能够获得个人物质利益和私欲的满足。"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便是他们的人生格言。在精神上,他们鼓吹个人至上主义,要求个人意志的绝对自由,认为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攫取权力,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和价值。人只有成为"超人"或"天才"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而广大人民群众不过是供"超人们"驱使的奴役;是他们手中的稀泥,是培养他们的肥料。

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有多种表现形式。有奉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极端利己主义人生价值观;有奉行人生在世,吃穿行乐的享受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有奉行人生如梦、万事皆空的悲观主义人生价值观;也有奉行"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还有奉行人生的目的就是尽力谋取超级权力,实现"权力意志"的权力意志主义人生价值观。资产阶级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的人生价值观,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禁欲主义的革命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价值观所起的积极作用已日见萎缩,而其消极作用却愈来愈明显。它所要反对的封建专制和禁欲主义已没有存在的社会基础了,但它所提倡的个人至上主义的自我价值观却与社会发展的潮流、与人的本质、与人生价值的统一性相抵触,成为人们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思想障碍。比如,有人奉行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为了出名,便不惜欺世盗名,以至出卖灵魂。有人甚至以希特勒为偶像,企求"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为此目的,身败名裂也在所不惜。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反对任何一种对人生价值的片面强调。既要对中国封建儒家思想中,片面强调人的所谓社会性的人生价值观进行批判,也要对西方资产阶级片面强调人的个性人生价值观进行批判。当前尤其要注重防止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思想的侵蚀。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把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我价值结合起来,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统一起来。既要强调人生价值的社会性,因为离开了社会,个人就无法生存,也要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保证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离开了个人的利益和满足,也就谈不上社会的利益和对社会的贡献。把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它们看成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个相互依赖、促进、作用和转化的方面,这就是我们追求人生价值必须把握的第一个认识前提。

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关系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但它们并非处于同等地位,作为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既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也存在着对立或排斥。当个人自我价值的追求与社会价值的追求出现排斥时,我们就必须作出选择,是要自我价值还是社会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价值的真正含义是使自己潜在的力量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就是我们应该树立的正确人生价值观。中国的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人生价值观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因为他觉得他应该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评价个体的人生价值,不在于他是否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多少,而在于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贡献和责任。人的社会价值重于人的自我价值,这就是我们追求人生价值必须把握的第二个认识前提。

为什么说人的社会价值重于人的自我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