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22970000000028

第28章 民间刻绘(4)

云南纸马的印刷情形比较简单,都用水印法,一般用墨汁、靛青等染色剂用红、蓝、黑墨水作印料,纸质不讲究。只有腾冲是生产棉纸的地方,所以用棉纸,质地算最好的,其他地区都是有什么纸就用什么纸,纸的颜色大多用本色。少量的纸马则必须用有颜色的纸来印制,例如:灶君纸、封门纸等用红色或黄色,又如红河州有36张一套的请神纸,只有首张“请神娘娘”用红色,其余都是白纸。所以云南纸马对于纸的颜色之选择是有讲究的,但感觉上不太严格。在实施印刷时,先用刷子醮色刷在木刻版上,复盖上纸之后即用手按摸一遍,揭下就是一张纸马完成品,看纸吸水的程度,吸水的纸可刷一次色印制两张左右,不吸水的纸可印制五张左右,往往第一张因水分过多而浸出线外,使画面模糊,第二张水分恰当,因而效果最好,之后数张因水分不够而渐淡,甚至画面不全,但也可以充数。绝大多数购买纸马的人并不留意纸马的印制效果如何,只要所需要的纸马名称符合即可,因为它最终是要烧掉的,而不像年门画要张贴于门墙,尚有观赏的价值。可以说,民众的心理因素是导致纸马的印刷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

§§§第十节 唐卡:佛光禅影灵气生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它是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

唐卡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以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

人们现今所见到的唐卡,伴随着佛教在西藏高原的弘传,外来文化艺术渗透,唐卡艺术犹注入新鲜血液。它一方面发扬并更新原有艺术特色,一方面吸取汉地或印度、尼泊尔等异域之艺术精华,久而久之,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

一、历史渊源

唐卡类似于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下轴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绢及双条彩带。裱成后,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模。也有极少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考究,颜料全为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年不褪。唐卡作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集中反映媒体,融集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

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

唐卡的绘制要求特别严格,绘制的每一程序都应遵循宗教仪轨,丽《造象度量经》更是对每幅唐卡的内容、着色、尺寸都作了明确规定,画师不得有任何僭越。唐卡包括的内容也极为广泛:有反映藏传佛教和各种佛神的宗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学成就的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唐卡;有记载历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记录人物的传记唐卡。

由于佛教的普及性,所有唐卡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唐卡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珍宝,是西藏文化艺术成就的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制作工艺

(一)唐卡的分类

1.布面唐卡

是先将白布绷在木框上,涂上一层胶质白灰,再用滑石磨平,然后勾勒作画。

2.刺绣唐卡

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

3.织锦唐卡

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

4.贴花唐卡

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

5.缂丝唐卡

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缕之像,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

6.印刷着色唐卡

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

(二)唐卡的绘画

绘制唐卡前首先要根据画面的大小来选择尺寸合适的画布,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画框的四条框都是用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j多的树枝制成),把细木画框上的画布绷紧,再用结实绳子把细木画框牢j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绳路式样把细木画框的四个边同大画架的四个边绑在一起。

画布一般是浅色画布,不要太厚大硬,最合适的画布是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棉布,没有图案的白丝绸做画布也非常合适。如果一块画布不够,就把好几块画布用非常细密的针脚缝合在一起,缝好的两块布的接缝不能有碍于唐卡画面的完整。

把画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后,就着手进行以下工作:首先在画布上涂上薄薄一层胶水作为“底色”,然后晾干。涂淡胶的目的是防止画布吸附,渗入颜料,防止颜料在画布上“变花”,使颜料涂上面布不会失掉本色。此后,再薄涂一层有石灰的浆糊。等第二层涂料干后把画布铺到木板或桌面之类的平坦地方,用一块玻璃或贝壳、圆石等光滑的东西反复摩擦画布面,一直到画布的布纹看不见时为止。

接下来便是画出主要的定位线。其中有边线、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任何需要标出的轮廓线。用炭笔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白画”之后,再用墨勾成墨线(墨线草图即线描草图称“黑画”)。勾墨之后再根据画面描绘的水泊、岩石、山丘、云雾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涂上相应的颜色。一次只上一种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绘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画布饰,最后画佛身。画背景时,先浅色后深色。把上面所说的部分画完后,用金色画衣服上的图案(这些金色图案称“金画”)。一些画面装饰和画面其他地方也用金色来勾边,称“金线”。最后,将所有需要用墨勾的线再勾勒一遍,然后再画上眼睛。

除了用水色(指用水调和的颜料,犹如现在的水粉和水彩)画的唐卡外,还有另外三种类型的唐卡:金唐(金色唐)卡)、朱红唐(朱红唐卡)、黑唐。这三种唐卡的名字来自于唐卡空白背景所填的颜色名称。举例来说:金唐的背景全是金色;朱红唐的背景全是朱砂色;黑唐的背景则全是黑色。以上三种唐卡所有颜料都掺有石灰和胶水,轮廓线必须用与底色对比度鲜明的色彩绘制。如:金唐的底色是金色,就用朱砂画轮廓线;朱红唐和黑唐的底色是朱色和黑色,就用金色画轮廓线。假如没有金色,黑唐的轮廓线可以用朱砂来画。

(三)唐卡的裱制装磺

唐卡绘好之后,要在画面的四边缝裱丝绢,这缝裱的丝绢叫“贡夏”。“贡夏”可以用各种丝绢制做,其尺寸大小是固定不变的。“贡夏”的下幅长度占画面部分的1/2,下幅显得稍长;上幅长度占下幅长度的1/2,或者说占画面部分的1/4。例如:一个唐卡画面宽40厘米,高60厘米,那么下幅长度就是30厘米,上幅长度是1.5厘米,侧幅宽7. 5厘米。

此外,有很多的唐卡在画面的四边围有两道红色或黄色的丝带贴面,藏语称之为“彩虾”。每道丝带的宽度是侧幅(即所裱丝绢的左心边)的一半;如果仅有一条丝带,宽度便是侧幅的1/4,侧幅的其他3/4自然是丝绢衬裱面。

唐卡背面的裱衬物可以是棉布、丝绢、绵缎等。一般来说,里衬只裱糊唐卡的“贡夏”部分,不裱糊画面部分,但也有给唐卡整个背面都裱上黑衬的。还有一些唐卡,虽然背面全裱,但裱好之后用揭开画面与衬布之间茬口的办法把画面正对的里衬部分切开三个边,以便能够看到写在唐卡背面边上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人们要揭开衬页看背面文字的情况外,平常唐卡画面的背面与里衬的两个底边都固定在一起。

唐卡前面的两个边最后是用红线锁边的。必须注意的是,在缝裱用一个叫“唐薪”(即“唐卡木”)或“止薪”的圆木棒将唐卡的底边卷好并将其撑住。根据唐卡的大小确定“唐薪”的粗细。一般“唐薪”的长度是与唐卡的宽度基本相同,两端可再长出唐卡宽度的3厘米,两端套上用金银或青铜制成的套盖。有了“唐薪”之后,把唐卡卷起来就方便多了,故唐卡又称卷轴画。

在唐卡的顶端还有一根扁平木条叫“卡薪”或“贡薪”。木条越往两端越细,以致于从截面看就像一个小木楔,把“卡薪”缝粘在“贡夏”和里衬之间,长度与唐卡宽度相同,两边不要突出来。

唐卡前面常有一幅面盖盖住整个唐卡。通常用丝绢制做面盖(最好的一种丝是“面子绫绢”,质软、色黄、带有红绿色的斑色)。面盖用红色、黄色、蓝色丝绢条交替缝合而起,或者就用一种颜色的丝条作面盖。面盖缝在唐卡的顶端,面盖中央还有一些褶子。画有本尊、护法神的唐卡,其面盖丝绢也有白色、黄色、蓝色、绿色等,不过这类唐卡的面盖丝绢条彼此不缝合在一起,都是相互分开的。沿唐卡面盖上部缀有一排有褶子的挂布,下垂约8厘米,用红色丝绢制作。

假如将唐卡宽分为四份,其中左右两边的1/4处垂有两条彩带,每条彩带的宽度等于“贡夏”侧幅的一半。彩带一直垂到唐卡的底边,彩带底端呈鸟喙形,叫“小鸟嘴”。当面盖放下之后,两条彩带便垂在面盖的外面,并和面盖隔开。这样可以只把面盖向上卷起,让两边彩带直接垂在面画的前面。在唐卡顶端,两条彩带的中间有一条系住上卷面盖的红绳,待面盖上卷后用这条红绳把它折叠系好。红绳上面还有一条布绳用来挂整幅唐卡,或在唐卡卷装后用布绳把它扎牢。

裱制装磺唐卡所用材料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向和委托制作唐卡的施主的财力。

§§§第十一节 内画壶:图艳工精造型美

在中国工艺品中,有一种工艺集我国的烧瓷、玛瑙、料器、玉石、水晶雕琢、金漆镶嵌、雕漆、景泰蓝、象牙、竹木雕刻、金属工艺、书法、绘画等各种工艺技术于一身,成为我国工艺美术的一个浓缩的结晶,它就是内画壶。

内画壶又称鼻烟壶,但作为鼻烟使用早已成为历史的过去。人们喜爱它,主要因其用料器或名贵的白玉、水晶、玛瑙、翡翠等制成。小扁平的壶,先用铁沙在瓶内摇磨,使内壁平滑呈乳白色,然后用竹签制成纤细白头画笔,伸进壶内将画稿临摹在内壁上,内容主要有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仕女、书法、山水、花鸟等。由于造型美、画工精、图文艳,深受中外游客所喜爱。

一,历史渊源

内画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乾隆末年,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进京办事,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径得到办理。由于朝廷官员办事效率低,外加上他没有进行贿赂,所以他的事一拖再拖。这时他的钱粮耗尽,只好寄宿在京城的一所寺庙里。他嗜好鼻烟成癖,当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他便用烟签去掏挖壶壁上粘有的鼻烟灰,在内壁上形成许多的划痕。这个鼻烟壶让一个有心机的和尚看见了,这和尚通过实验,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烟壶的内壁上画上图画,这种奇特的画就诞生了。

这只是内画鼻烟壶形成的传说,关于它的真正起源还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清朝道光年间,北京有个能写会画的人叫胡金录,喜好闻鼻烟,家境破落后买不起鼻烟,就用筷子挠鼻烟壶内壁上的烟垢过瘾。有一回他发现筷子在烟壶壁上划出的条纹挺好看,就把筷子削尖,在烟壶内壁画上花卉。内画鼻烟壶的雏形便产生了,经过画家们的发展完善,使它成为工艺品。另一说法是清朝嘉庆年间,一位南方的年轻画家,叫甘桓,将小钢珠、石英砂和少量的水灌入壶内,来回摇动,将壶内壁磨砂,再以弯钩竹笔在内壁作画。后来经过不断的完善,在鼻烟壶内作画成为一门手工艺。

不管怎么说,鼻烟壶内的绘画艺术可以确定是始创于大清道光年间,距今大约有170多年的历史,主要产于北京和山东博山两地。在清代上层社会作鼻烟壶用,后来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广为中外博物馆和艺术收藏家收藏。迄今,海内外已涌现出许多研究者及协会组织,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品种。然而,这方面的艺术大师却凤毛麟角。

二、制作工艺

(一)内画鼻烟壶四派

1.京派

当今内画鼻烟壶四派均起源于北京,其中京派的历史最为久远。北京是中国明清两代王朝的皇都,也是内画鼻烟壶的发祥地。百业兴旺、人才咸集、经济文化发达的北京与内画鼻烟壶艺术有着必然性,内画画工们汲取京都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地形成诗、书、画、印并茂的京派艺术风格。京派内画以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为代表,当今京派首屈一指的为刘守本先生。

2.鲁派

鲁派画工云集地在山东博山,鲁派最有特色的是能够利用瓷器上的釉彩在鼻烟壶的内壁上作画,然后烘烧形成内画鼻烟壶的瓷釉画,即使盛水画面也毫不受损。鲁派内画的代表人物是毕九荣,当今的内画艺术名家为李克昌先生。

3.冀派

冀派是当代形成的,虽然形成时间较晚,然而现在冀派内画鼻烟壶及其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是最多的。冀派内画的艺术特点是精皴细染、造型准确、风格典雅,以国画色和油画色综合表现手法摹拟多个画种的画面效果,尤其是在肖像题材方面的创作上非常突出。冀派使用的内画工具为王习三首创的金属杆钩笔。冀派内画画工云集地为衡水,饶阳县是衡水内画鼻烟壶从业人员最多的地方。冀派的开山鼻祖为王习三先生。

4.粤派

粤派以艳丽的色彩和装饰风格著称于世,是一个年轻的派系。粤派在广东汕头的代表人物为吴松龄。

(二)工艺流程

内画壶的制作工艺考究,一件完美的内画壶,需经选料一制胚(壶)壶内书画一装潢四项工艺流程。其用工少则几同,多则数月。画师用勾笔通过不及盈寸的纤细壶口,在壶的内壁反向做画,从花鸟鱼虫、流云飞瀑的诗情画意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典故,均在微小的内画天地里,表现得惟妙惟肖,因此常被世人称为“鬼斧神工”的绝技。

内画鼻烟壶概括地说,就是用自制的行笔,在口小如豆的方寸瓶内反手作画。作画时,画师须全神贯注、气沉丹田、发力于腕、行气于笔,将大画之精神融于方寸天地之间。内画极费目力,内画家工作半小时后稍事休息,每两小时便要闭目养神。为此,只有真正了解内画之难度的收藏家,才会特别珍惜这些艺术品。由于内画创作十分艰辛,100多年来,这门艺术仍为我国所独有。目前,我国从事外画的画家不计其数,然而从事此项工作并有一定水平的内画家,历百年来却不足100.人。

§§§第十二节 葫芦绘:别具一格馈亲友

“葫芦”在中国民间视为吉祥物广为流传,以葫芦为题材的民间故事数不胜举,曾有“宝葫芦”之美誉。佛法无边的神仙、超凡脱俗的道人大都离不开葫芦。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将烙画艺术绘制于葫芦上更是别具一格,更显其古朴大方、庄重素雅之特色。它既能陶冶情操,又具收藏价值,葫芦烙画不仅是艺术殿堂里的一株奇葩,更是馈赠亲朋好友之上等佳品。

一,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