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气虚,人就会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血虚,人就会心悸失眠、形体消瘦、皮肤干燥、面色萎黄。
气为血之帅。在脏腑之气的作用下,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化作用。所以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强健;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减弱,甚则可导致血虚。
气是将军,血就是士兵,将军(气)对士兵(血)具有统摄和固摄作用,使血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这种功能,实质上是通过脾统血的功能来实现。若气虚,气不摄血,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
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可概括为 “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不居集》)。若血气不和,则百病丛生。
气——人之根本,女人的健康之基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不居集》)。若血气不和,则百病丛生。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人活的就是一口气”,那时候,我以为说的“气”就是争气的意思。于是,我努力学习,接触中医后,逐渐喜欢上了这门学科,才发现,老人所说的“气”并不是争气的意思,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活一口气,是和死相对应的。活着,才有气,若是死了,气就没了。
那么,气又是什么呢?
这个我也不能形象地给出答案。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东西,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
在西方,有一个传说,上帝最初造人时,用泥土按照自己的形状捏成人的样子,但这个人没有生命,上帝想了想,往泥人的鼻孔里吹进了一口气,泥人立刻便有了生命。所以,气是生命之本。古人说:“气聚则生,气散则亡。”意思说,气是生命的精髓。今天,老百姓形容某某人死了,常会说:“某某昨天断气了。”断气实际上就是指人体的气散了,气散了,身体没有了动力,生命也就结束了。
有的人肯定越听越迷糊,说了半天也没有说明白,气是什么?
那好吧,打个比方,汽车没有动力,就不能行驶;轮船没有动力,就不能航行;飞机没有动力,就不能在天上飞;再以此类推,人体没有动力,生命就会结束。那么,气就是人体的动力。
生活中,我常常看到这样一类人,说话时底气十足,声音洪亮而绵长,走路稳健,精神抖擞,这类人一般都活得比较长,因为他的底气足。底气足的人体内气的运动有力,气化功能强大,可以化邪、化湿、化寒、化毒、化脂、化瘤、祛百病,即便是吃了一些有害物质,也没有多大关系,身体很快能将它“气化”,代谢出体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相反,体内气虚,说话有气无力的人,一般身体都不太好,经常大病小病不断。这样的人,即便天天吃无毒无害的食品,也可能由于运化不良,残渣留存在体内,各种疾病便由此而生。
如果说,气是人体的动力,那么,血就是这个动力的源泉。如果我们将气比作汽车的动力,那么,血就是汽油。气和血,一阴一阳,气无形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气有温煦推动的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的作用;血的生成离不开气,气也不能离开血而独存。这一点对于女人来说,尤为重要。
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气虚,人就会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血虚,人就会心悸失眠、形体消瘦、皮肤干燥、面色萎黄。
气为血之帅。在脏腑之气的作用下,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化作用。所以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强健;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减弱,甚则可导致血虚。
气是将军,血就是士兵,将军(气)对士兵(血)具有统摄和固摄作用,使血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这种功能,实质上是通过脾统血的功能来实现。若气虚,气不摄血,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
从管理学上来说,士兵去哪里打仗,都得听将军的指挥。所以,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在病理上,如气虚无力,或气滞,均可形成血瘀。若气机逆乱,血行失序,血随气升,则出现面红、目赤,甚至吐血、衄血;或血随气陷,出现下腹坠胀,甚至下血、崩漏等。比如,有很多女人一到临近绝经期,就容易出现月经崩漏,其实是气不摄血。
我们通常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另一方面,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赖血的运载功能而达全身。如果士兵有一天不听将军指挥,那会是什么情况呢?则气浮散无根,无以所归而发生气脱。所以,在电视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有人大出血时,整个人看上去就像气若游丝,这个时候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好在气和血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那就是血能养气。若血虚时,气亦衰,适当补血就会生气。
总之,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可概括为 “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不居集》)。若血气不和,则百病丛生。
我们常说女人是水做的,女人生来柔情似水,那只是说出了女人的形,其实血才是女人内在的神韵,是女人真正的生命源动力,血是女人健康的根本,美丽的根本。由于特殊的生理因素,女人一生都在失血耗血。因此,女人的一生,与血有着不解之缘。
在我周围,我常听到许多爱美的女性抱怨皮肤粗糙、松弛老化,长斑、掉发,她们对着镜子叹息完之后,便将钱大把大把送进了美容院,结果换来的仅是短暂的美丽,过不了一个星期,皮肤又原形毕露。其实,这些症状都是气血失衡引起的。
气血失衡,就是该管的不管,负责运输的不运输,肯定会引起场面失控。当气不能将血液按时送到皮肤,皮肤缺少营养物质的滋养,当然就会粗糙、松弛、老化。气血失衡,血就会停留在皮肤表面,形成色素,积淀在哪里,哪里就成了斑。斑是什么?斑就是气滞血淤的标志。发为血之余,气血失衡,头发就会脱落。
因此,真正的美容应该从调理气血开始。一个人只要气血平衡了,面色就会白里透红,神清气爽,吃得下,排得出,睡得香,浑身上下充满活力,无病无痛,既健康又美丽。
说到底,人体虽然复杂,但最根本的东西只有两样:一是气,一是血。就像天地,纵然世间万般复杂,但事实上只有男人和女人之分。气与血就像一对夫妻,一阳一阴,谁也离不开谁,二者和谐,身体就会健康。
好心态可以防“气病”
《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拥有好心态,凡事想得开,那么80%的气病不会有,再有20%的病通过养生手法避免掉了,活到百岁当然很正常了。
前几年,一本名叫《病由心生》的书很畅销,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内科医生,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总结出一个规律,说人将近80%的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只有20%左右的病是因为细菌感染等外来因素所导致的。这和《黄帝内经》把“疾”和“病”区分开来是一个意思。两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怎么讲呢?比如说胃病,其实胃病的根源就是你的心,问题就出在你的心理情绪上。很多人生完气之后,觉得头晕肚子胀,甚至胃也觉得疼,老觉得有一股气堵在那儿。为什么说“生了一肚子气”呢?就是因为肚子这一块确实胀鼓鼓的。这时候,你用拳头敲敲肚子,或者推两下,再摸摸,就会忍不住打两个嗝儿或者放个屁,顿时就觉得十分痛快,同时,心情自然也好起来了。
我们知道,肝是生气之源,气大伤肝。有些人老爱生气,跟别人一句话不合就暴跳如雷。或许身上这股气一会儿就消了,但就在您产生它的那一刹那,一种病理症状也就“应运而生”了。
气,并不可怕,就怕它堆积。当一个人生完气之后,不去想就没事了,但所生之气都在体内的肝上存着。日积月累,体内就产生了大量的浊气,导致新鲜血液无法快速、顺利地流动。原本,肝产生浊气可以通过小肠以放屁的形式排出去,可是下面堵住了,它就只能往上走,通过胆,最终在胃那儿撞击胃壁。
胃要消化食物,就需要新鲜的血液,可血液被浊气挡住了不能完全进来,时间一长,胃粘膜就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然后感染细菌病毒。这时候,我们先把浊气排掉,再引来新鲜的血液,胃的溃疡面就能很快得到恢复,因为新鲜血液本来就是最好的修复工具。
美国医学专家通过调查发现,生气所引起心律不齐的心电图比一般心律不齐来得更加混乱,也更加不稳定,会提高造成突发性心脏衰竭的概率,所以也是最致命的。
所以,很多育儿专家常常告诫正在哺乳期的妈妈,千万不要生气,一旦生气,孩子吃的就不是奶,而是毒药了。
当然,我所说的气,不单单指脾气暴躁,还包括恐惧、焦虑、忧郁、悲伤等多种情绪。
《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临床上,气病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气虚证,是指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征候。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一脏器所致。临床表现为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邪气内阻,或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因素导致气机阻滞而成。临床表现为胀闷,疼痛,攻窜阵发。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征候。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我有一个好姐妹,四十来岁,文化层次比较高,年轻的时候在铁道部做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后来由于裁员,就下岗了。下岗后,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一直呆在家里。丈夫是一名火车司机,无固定上下班时间。自己还有两个儿子,比较调皮,学习成绩也不太好,经常为孩子的事头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她发现自己的乳房有点异常,好像有硬块,可又不敢对丈夫说,丈夫的工作性质容不得分心,又不敢对自己的孩子说,只好天天在网上查。网上有的人说是乳腺癌,有的人说是乳腺增生,有的人说没有关系,究竟哪个是真的,她自己也弄糊涂了。将近半年时间,她就一直在怀疑,确认,再怀疑,再确认中纠结着,导致她的睡眠状态一差再差。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到医院检查,发现是乳腺增生,开了点药回家了。
很多人会想,故事应该没有下文了吧!有的,下文还长着呢!吃药的同时,她又对比自己的乳腺,发现硬块还是没有消失,就一个人瞎想,“会不会是这药对我没有效果?”“会不会是医生弄错了?”“会不会是我的情况恶化?”直到有一天,我恰逢有事去她家拜访,一开门我简直惊呆了,她消瘦,皮肤暗沉,精神状态极差,和我以前认识的那个容光焕发的她简直判若两人。
见到我,她像见到救星一样,把苦水全倒出来了。听完她的讲述,我深吸一口气,说:“其实,你根本就不用吃药,也不用白白痛苦自己一年多。有病看病,没病就好好吃饭。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别让自己闲着,你会快乐很多。”其实,还有一句话我没有说出口,那就是她那犹犹豫豫,自我否定,颠三倒四的性格得改改,可是几十年都这样了,她一下子也难以改过来了,只好让她找点事情做,别让自己的心闲下来,这样她就不会胡思乱想,无端生事了。
女人和男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天生感情细腻,情感末梢特别发达,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闹情绪。生活中,有一种人不爱生病,最受欢迎,那就是性情中人。他们喜怒形于色,直言不装腔。尽管有时候会得罪人,但是这样的人不爱生病,因为他们早已经把致病的“心火”发出去了。
在我老家,有一位98岁的老太太我叫她奶奶,至今生活还能自理,除了耳朵有点聋之外,其他都好,偶尔还能下地帮着七十多岁的女儿干活。她长寿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想得开”,也就是我所说的好心态。
那么,如何保持自己的好心态呢?一是心态要平和,以乐观的情绪,平和的态度为人处世。一个人的快乐,常常不是因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他计较的少。二是心胸要开阔,对周围的事、身边的人宽容大度,容人容事,容他人之过,增加心灵的欢乐。三是心地要善良,多做善事,多行善举,常为他人送快乐,自己才会更快乐。
拥有好心态,凡事想得开,那么80%的气病不会有,再有20%的病通过养生手法避免掉了,活到百岁当然很正常了。所以说,好心态是养身的营养素、防病的免疫剂、健康的特效药、长寿的不老丹。
养气,首选是人参
《本草纲目》记载,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耳聪目明、轻身,使人肌肤泽润,精力旺盛不易老,开心益智。久服可轻身延年”。
前面,我们了解到了气的重要性。于是,有人说,既然气这么重要,那么是不是只要补气,就能保持健康的体魄,就能避免疾病的侵袭?
还真有人这么做过!
在众多补气的佳品中,首选的就是人参。我的一个朋友听了我的讲座后,回家就买了很多人参,天天用人参泡水喝,不光自己喝,还鼓励十几岁的女儿喝,结果没过多久,就出现了头痛、烦躁不安、手足心发热、胸闷如堵、腹胀如鼓等症状。这下,她找到我,质问,“你不是说吃人参补气,怎么我越补身体越差,我女儿前几天还出鼻血了?”
听她这么说,我简直哭笑不得。气虽然很重要,但是气又不能太过,过犹不及,这就是咱们中国哲学和医学最智慧的地方。著名的中医大师朱丹溪曾说过:“气有余便是火。” 张景岳说:“气不足便是寒。”气大伤血,气太过了,血就会虚。常有病人问我,上火了,口腔溃疡,牙齿疼痛,咽喉干痛,身体感到燥热,大便干燥,应该吃什么药才能祛火。这个火,实际上就是我们身体内多余的气。气太过了,就形成了火,火太大了,就会催逼着血在身体内肆无忌惮地乱行。人不能太寒,也不能火大。
像我朋友的女儿,喝了人参流鼻血还是好的,如果是小伙子喝了,鼻血就长流,因为他们的气本来就不缺,一补就补过了头,这样既伤了气又伤了血。
我认识一个老太太,常年有头痛头晕的现象,以为自己老了体虚。一次,她很久不见的女儿从外地回来了,一看老母亲身体差成这样,就去药店买了点红参,回来蒸鸡吃,希望能一下把老人家的阳气调动起来,结果吃完以后当晚就不省人事,经医生检查确诊为“脑溢血”。女儿听到这个消息后,懊悔不已,本来是好心,结果办了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