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顶尖学生的5种能力
23033100000020

第20章 增强高超的记忆能力(4)

无论资料有多少,若能先找出容易记的来记,在不知不觉中,你就已记不很多了,等到自己发现原来已经记了那么多时,心里的负担将会减轻许多,而且也有助于消除因资料太多所产生的厌恶感。同样地,当中学生有很多事情必须处理时,可以先从较容易的做,或是自己喜欢做的入手,等到工作的情绪进入状态后再做其它的事情,如此一来,就能顺利地把事情处理完毕。总而言之,要消除量或质所带来的厌恶感时,应该设法减少量,或改变质,这点看起来似乎很麻烦,事实上它却是一条捷径。

使妨碍记忆的因素成为促进记忆的诱饵

记忆本身并不是一件令人感到快乐的工作。因为记忆会使脑部增加负担。所以每当中学生要记忆时,脑中就会浮现出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使精神分散,妨碍正常报表记忆功能,这时如果再想记忆,妨碍就会更多一层,因此必须先排除杂念,再集中注意力,然后再来记忆。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中学生能够找出这些足以分散你注意力的杂念,并利用它来刺激你记忆的诱饵,那么,你必定更容易突破这种记忆的障碍。举个例子来说,当你需要记忆,而心里却浮现看电视、洗澡、喝咖啡等杂念,你就可以把这些杂念作为达到某一记忆目标后的奖品。当你记到某程度时,就去享受一下心中所想到的某个杂念,这么一来,原本是记忆的杂念反而成为不记就得不到的奖品,因而成了刺激记忆的最佳诱导剂。

如果能把这些杂念区分等级,其刺激记忆的效果就更显著。比如,记了10篇文章,要喝杯咖啡并休息15分钟;记20篇,可以淋浴,喝清凉饮料,并休息30分钟;要是记了30篇,就可以到外面玩一个钟头等等。像这样,把自己的杂念由小到大,逐次排列,并把最大的杂念摆在最后,做为记忆的终极目标。表面上看来,这好像是一种哄骗小孩的把戏,实际上却有惊人的效果。

兴趣是记忆的向导

不论是谁,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都能显示出优异的记忆力。

有这样的人,他把亲密的朋友或老师的名字,甚至把家属的出生年月日都忘记了,却只对有关棒球方面的事显示出惊人的记忆力。

此外有这样的人,在电影、音乐、文学……各个方面,一旦说开了头就说个没完,还有人对一些上场的股票行情了解之详细,也十分惊人。

但是相反,也有人连棒球的“棒”字都不知道,因为他对此毫不关心。尽管身边家里人每天都在看电视里的棒球表演,听收音机广播的棒球消息,而他却毫无感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有“只有爱好它,才能十分精通它”这样一句话,说的是有了兴趣,才能有好记性。

有人虽然厌恶英语,但是在非学不可的时候,如喜欢推理小说,就把英文推理小说选为教材,那他就会多少发生一些兴趣。有人一面看电影,一面从中学习英语会话。

和那个人很合不来,但是又不得不和他一道工作,怎么办好呢?那只有设法喜欢他。只要对方在趣味上与自己有相同之处,那就通过这一点建立同对方的关系,只有这样克制自己才能渐渐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都愿意找趣味相投的伙伴。在运动、唱歌、骑车、昆虫、照相……方面的记忆力不亚于大人的孩子多得很。

中学生也应该向孩子们学习,要使自己对记忆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就能相应地提高脑细胞的活动能力,集中自己的精神。兴趣与好奇心也是相通的,若是在街上走时一点好奇心也没有,头脑里只想的是工作,就会把对工作上有用的信息也错过去。老人缺乏记忆力,这与其说是由于生理上衰退,倒不如说是由于失去兴趣和好奇心,更为有理。

理解记忆记得更牢

中学生们常常有这种经验:对应该记忆的东西未能记住,甚至完全忘记了。这多半是由于只注意枝节,对本质的东西,比如对原理或大纲等没能理解。

在学校准备考试时,有时想死记硬背。这样得来的记忆量固然很多,不过很容易忘掉。完全靠死记就可作答的考题,暂且不去说它,如果出应用题,就会一筹莫展。靠死记硬背得到了满分的人,并未懂得所答的内容,这种情形,时有所见。

与此相反,对数学中的基本知识,例如一条公式,你如果把它完全理解了,那就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应用题,也不会慌张。

假如把死记硬背下来的部分,作为具有某一广度的平面的全部,你又理解了基本的事项,那你只要记住该平面中的几个点就足够了。只要你抓住了重要的点,很快就可以把点利点连结起来求出平面。比方说历史考试当中,出了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哪个在先这么一道考题,你只要知道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结果才缔结了南京条约,就会很容易记住哪个在先。然而如只记住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南京条约订立于1842年,那么一旦把年代忘记了,前后因果关系就不清楚了。所以,只要抓住了历史的“来龙去脉”,你就可以较快地理解其中一个个事件的意义了。

记人的名字也是如此,理解有助于记忆。如记外国人的名字,若能了解那个人的生活、家属、朋友、职业、趣味等,就能完全记住那个人的姓名。

触景生情能记得更住

闭门读史书,有时只是白读,产生不出什么表象来,这样的知识置之不顾,很快就会忘记。

你到过历史上有名的地方,比方说去过奈良,见过石头舞台吗?那个用大石头堆砌起来的古坟,只要是看过一次,不管谁都会深受感动,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时在历史上发生的有关苏我氏(大和朝廷时代的豪族)的一桩桩事件,就会在脑子里打转转。

中学生如果亲自到那样的地方去,脚踏实地亲自看看那些历史遗迹,把它弄个清楚,在那里去玩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知识,想像当时的风景,缅怀历史上的登场人物如何行动,曾发生过什么事件。那里的小石头,也许就是那个登场人物踢过来的呢。只要站在那里,闭上眼睛,就可以心向往之,引起无限感慨。历史事件一旦和这种感慨结合起来,就会被牢牢地记住,什么时候都可以和实地观感一道回忆起来。

接触实物引起的这种现实感,能够加强理解和记忆。另外亲临现场看看,就会增加对历史的感情,回来之后,就会引起学习和研究有关历史的动机,并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历史事实。

好奇心,大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哪怕是读一本历史小说,也会引起广泛的好奇心。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固然可以去翻阅各种文献,但如订立一个称为历史纪行那样的计划,去访问小说的广阔舞台,那就会使好奇心得到更大的满足,而且旅行的情趣也会增加。

了解“遗忘曲线”,加强记忆力

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淡薄的,这是任何人凭经验都知道的。但是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记忆才会淡薄下去呢?换句话说,遗忘的量同经过的时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呢?研究过这个问题的是19世纪末的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把实验结果绘成图表,这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他用3个希腊字母构成“无意义”音节,以此作为记忆的对象。在心理学中作记忆实验时,使用有意义词如人、语言、男人、俏皮话、树梢等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即使是同一个词也会在个人之间引起不同的联想。如用无意义音节,对什么人都是无意义的,所以唤不起联想。

他所使用过的无意义音节是PIJ或CAZ或VEC,在两个辅音之间加上一个元音,由3个字母构成音节,使发音容易一些。

把这些无意义音节8个作为一组,共分8组,把自己作为被试者,测定完全记住所需时间。其结果是用了约1000秒。而过了20分钟之后,把同样内容再反复记一道时,缩短为420秒。就是说快了580秒。这个快的时间,用百分率表示它就是“省时率”。所以20分钟之后的省时率为58%,反过来说,“遗忘率”为42%。

由此可知,20分钟后的遗忘率为42%,初期的遗忘率是很迅速的,而在这以后的遗忘率却是缓慢的,1个月以后的省时率约为20%,就是说1周以后也好,1个月以后也好,为了恢复最初时的记忆,只要最初记忆所需时间的80%左右即可。

这件事还告诉中学生们,遗忘是在学习之后急速进行的,要想防止它,必须尽早地加以复习。

代价记忆记得更深

学什么东西的时候,如果老师杰出而且有善心,名声好,学费又便宜,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

但是,真正想扎扎实实地学到点东西,到学费高的地方去求教,也是一种方法。到那种地方一定会在每一次听课中,对老师的每一个举动都会瞪大眼睛去看,对他的每一句话都去侧耳倾听,越是多花钱,听完课回来之后,越能认真地把所见所闻加以整理,反复去记忆。这种心情是自发的,比什么都难以买到的,这是出高额学费所得到的十二分报酬。

反之,如学费便宜,那么即使学得不出色,也觉得没啥关系。

在家庭中,常常看到哥哥教弟弟读书的情形,由于辅导者是家里人,所以被辅导的人总觉得不起劲。因为不需要另付学费,老师也不厉害,弟弟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结果十分被动,精力也不集中,对哥哥教的只是默默地听完了事。因此,无论如何也记不住本质的东西,中学生要想理解事物的本质,首要的是靠学习者本人的积极性。

但是,要是弟弟必须对哥哥这位教者付出某种代价时,弟弟的态度也会变化,这时他要向哥哥问个一清二楚,另一方面,哥哥因得到了报酬,那就不得不一本正经地教。同样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读书。

非看不可的书即使是高价,自己也愿掏出血汗钱来买,因为不看不行,若是同别人借的或人家送给的书,那就是不读也不会耽心有损于自己。

想要记住什么,必定要作出某种牺牲,这种牺牲有时是时间,有时是金钱,有时是交友,要收回放心,专注于学习对象,预先就得付出牺牲。

在求知的好奇心旺盛的中学生时期,即使把三餐饭减为两餐,也是不在乎的,如果认定了此书对自己有用处,那就要买到手,哪怕是节衣缩食也在所不惜,这样弄到的书,即使他长时间放着不读,也是抱着总有一天要读的心情,若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连一页都不读就送还的也不乏其人。

以阅读的4倍时间来记忆最有效

记忆的能力随着年龄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年龄越高的人,记忆的能力就越低,年龄大的人在学习外语时进步迟缓,这就是记忆能力较低的缘故。

我们在年轻时候所背过的东西,到了成年之后仍然能应用自如,因此,中学生必须趁着年轻的时候,学会记忆最多事物的方法。

至于要用什么方法呢?以研究记忆和心理学而著名的杰兹博士曾做过下面的试验:将所有被试验的人分成4组,给每一组9分钟的时间,记忆16个毫无意义的拼字。A组以全部的时间花在阅读上;B组以3/5的时间阅读,2/5的时间记忆;C组以2/5的时间阅读,3/5的时间记忆;D组则以1/5的时间阅读,4/5的时间记忆。然后,再调查看看一组所能够记忆的程度。

一般说来,记忆的时间分配得越长,记忆量就越增加。比如,将全部时间花在阅读上的A组,读完以后,能够记忆35%的内容。而最后4/5时间记忆的D组,能够记忆74%,也就是比第一组多于1倍。

不仅如此,在4小时后,再调查的结果显示:以全部时间阅读的A组,能够记忆的只剩15%。而花4/5时间记忆的D组,剩下38%的内容,等于是还有一半保留在记忆里。而且,经时间越久,其间的差别也越大。

由此可知,在记忆上经一些时间,不但能增加记忆量,而且,还可以使记忆保持长久。根据杰兹实验的结果,以1/5的时间阅读,4/5的时间记忆,效果最好。

常常有人说:“记忆中文很简单,可是,要记忆英语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是不正确的说法。我们往往会有一种错觉,总以为看起来很难的东西,就一定很难学会,事实上,英语也有一定的条理和法则可寻,所以,只要反复地记忆,必定能够学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