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身体语言密码大全集(超值金版)
23051100000075

第75章 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演讲和致辞时的身体语言密码(2)

演讲时,常有听众提出较尖锐的问题,欲“将你一军”。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要学会从容地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乍看起来十分棘手的问题。有的人采取压制的方法,发火批评,喊“别吵了,安静下来”,这样只会使自己陷入窘境。有的人则采用以诚相待、妙语解脱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

3. 巧妙穿插,活跃气氛

如果会场沉闷,要尽快调节,巧妙穿插,活跃气氛。演讲者使用穿插的方法,除了把事理说得更形象、更深刻外,还可活跃现场气氛,增加听众兴趣。比如,讲个笑话,讲个故事,谈点趣闻,唱支歌儿等。

4. 将错就错,灵活处理

要想在演讲中不说错一句话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一旦出错,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两点:一是搔头挠耳,二是冷场过久。有人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演说过程中冷场十五秒以上,听众中就会有零星笑声;冷场三十秒以上,就有少数听众的笑声;冷场时间再长一点,听众就会普遍不耐烦了。

演说过程中,如果是漏了个别字句的小错误,只要无伤大雅,不予更改为好。如果是讲了一段之后突然忘了下一段该说什么,那该怎么办?卡耐基介绍了几种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就地换掉话题,用上段结尾中的句子来发挥;向听众提出问题;如果实在是大脑一片空白,就应该临时编一段较完整的结束语,有礼貌地结束。

当你怯场时

在演讲中若出现嘴巴干渴、喉咙紧张、手心出汗、手脚冰凉或发颤、恶心、心跳加快、膝盖发颤、嘴唇发抖等症状,那就说明你怯场了。不过也不要因此而更加紧张。大多有过公众演讲经历的人都知道,很少有人能心情平静、信心十足地登上演讲台。即使如鲠在喉,即使深感荣幸,或毛遂自荐,随着演讲日期的临近,绝大部分演讲人都会心中忐忑不安:我是否已准备充分?听众会喜欢听吗?我会不会一上台便把演讲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演讲怯场的原因多种多样,往往也因人而异。但下面几点原因却带有极大的普遍性。

对听众的评价感到忧虑。这是造成怯场心理的最主要因素。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任何存在评价的场合,人们一般很难发挥自己原有的水平。大多数人都会对自己在初次约会中的表现不十分满意。在演讲中,由于评价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听众在“裁判”演讲人,所以演讲者的忧虑更多,心理负担更重。

过分注重听众的地位。如果我们面对的听众比我们的地位高,或者我们认为听众比我们重要,我们讲话时便感到特别紧张。求职者在评估小组面前的表现往往很不自然。试想面对讲台下一个个正襟危坐的评委,心里怎能不怯场呢?

听众人数所带来的影响。这点与个人爱好和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一般人都愿意在“小范围”内讲话。如果听众人数很多,演讲者便会倍加谨慎。因为他们觉得一旦出错或表现不佳,“那么多人”一下子都知道了。过分的小心谨慎加大了怯场的可能性和程度。

对听众的熟悉程度。大多数人在“熟人”面前讲话比较自然。面对陌生的听众,之所以紧张是因为对他们几乎一无所知,而他们在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内便会对我们做出评价。

太在意听众的观点。如果你知道听众或大多数听众所持观点和你的观点一致,那你便会信心十足。反之,你便会有很多担心。

准备是否充分。若演讲者自己心里觉得自己对演讲准备得不充分,觉得有“出丑”的可能,那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可能出卖他。

接下来我们介绍几种克服怯场的方法和技巧。

充分准备。对付怯场心理最有力的武器是诚心实意地告诉自己你对本次演讲准备得十分充分;你的选题不仅对自己而且对听众很有吸引力;你对该题目已深思熟虑,而且收集到了所有需要的资料;你的演讲稿紧扣主题,安排有序;经过反复演练,你已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演讲时间;你对自己的仪表和临场表现有充分信心;你有能力很好地对付讲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适应变化。如果你原计划给二三十人做演讲,到场后发现听众有二三百人,你会怎么办?你准备了一份非常正式的演讲稿,走上演讲台你却发现大家都穿着牛仔服和T恤衫之类的衣服,你将如何想?你准备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内容,可上场前主持人告诉你,你只有15分钟的演讲时间,你又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情况在演讲中绝非偶然事情。所以,如果你被邀去演讲,不要忘了事先搜集如下信息:

有无固定论题,论题范围是什么?

听众成分。包括人数、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工作性质以及来听演讲的原因等。

演讲地点。包括其地理位置、场地大小、有无话筒等内部设施)。如果有可能,最好亲自去演讲地点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

演讲时间。何时开始,规定时间是多少,会有多少人来等。

有无听众提问。有则可在演讲中留一些意味未尽之处,在提问时借以发挥;没有就要在演讲中尽量阐明自己的观点。

放松练习。演讲前,如果你仍感到紧张,下面几种方法有助于你放松。

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是供给你充分的氧气,帮助你在演讲中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声音。这里所讲的“呼吸”当然指的是腹呼吸而不是肺呼吸。歌唱家和演员们都知道腹呼吸在控制声音方面的重要性。

肌力均衡运动。肌力均衡运动是指有意识地让身体某一部分肌肉有规律地紧张和放松。比如你可以先握紧拳头,然后松开;你也可以固定脚掌,压腿,然后放松。做肌力均衡运动的目的在于让你某部分肌肉紧张一段时间,然后你便不仅能更好地放松那部分肌肉,而且能更好地放松整个身心。

转移注意力。演讲前要积极听取主办人和听众意见,这样你便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更好地放松身体和思想。

要有幽默感。幽默是演讲中的食盐。优秀的演讲人和有吸引力的演讲内容只有加上恰到好处的幽默才能创造出成功的演讲。所以当你遇到怯场心理的袭击时,不妨将之“幽默”而去,在听众轻松的笑声中解脱自己。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演讲就是冒险。冒险家的事业中总是存在着恐惧,但成功的冒险家都有对付恐惧的办法。所以,做演讲应时刻铭记这一点。

看懂听众的身体信号

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演说家天生就富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知道听众们何时兴致高涨,何时兴趣索然。空洞的感觉则是每一个节目主持人都竭力避免的,因为那会让嘉宾们对自己的节目主持反应冷淡,难以挤出只言片语,只是漠然地观看。幸运的是,有大量的用手接触脸颊和下巴的身体语言,可以被当做测量他人情绪冷热的温度计。有大量的用手接触脸颊和下巴的身体语言,可以被当做测量他人情绪冷热的温度计。通过学习这些身体语言,人们在发言过程中就能够判断自己的表现是否到位。

厌倦:当听众做出用手支撑着头的动作时,表示他们心中已经产生了厌倦情绪,用手作为支撑,就是为了不让脑袋低下去,以免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睡着。听众们的厌倦程度与手臂支撑头部的尺度相关。一般来说,最开始人们只会用一个大拇指撑着下巴,然后随着厌倦程度的提升,逐渐变成用整个拳头支撑下巴。当兴趣极度缺乏的时候,人们会用手掌完全地把脑袋托住。最为厌倦的身体信号则是用两只手一起撑着头,同时鼾声大作。

很多职业演说家误以为听众用手指敲击桌面和用脚频繁地轻叩地板,是厌倦情绪的反应,实际上,这些动作是急躁的表现。当你在一大群听众面前发言时,如果看到这些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就必须有策略地采取某些措施,让那些敲着桌面和踢着地板的听众将注意力集中到你的演讲中来,避免让这些听众的负面反应传染给其他的听众。一旦有听众同时做出表示厌倦和急躁的手势,那就是在告诉演讲人,是该结束演讲的时候了。

手指和脚底敲击的速度取决于听众的急躁程度有多高,敲击速度越快,表示听众的心里越不耐烦。

思考:思考的手势是将握住的手放在下巴或者脸颊处,通常还会将食指竖立起来。当人们开始对说话人的话题失去兴趣,然而出于礼貌又想装作感兴趣的样子时,这个手势就会悄悄发生变化。随着厌倦袭来,原本轻挨着脸部的手腕渐渐成为了头部的支撑。

在公司的董事长发表冗长无趣的报告时,很多中层管理人员常常用这个手势伪装出一副颇有兴趣的样子。但是对他们来说,不幸的是只要他们将手作为头部的支撑,不管是采取何种姿势,这样的动作都会泄露他们的真心。于是董事长很可能会认为这些经理们个性虚伪,或者是拍马屁只知道往马脚上拍。如果人们只是把手轻轻地靠在脸颊上,而不是作为头部的支撑,就是真正感兴趣的表现。倘若这时将食指竖起来,挨着脸颊,同时把大拇指抵在下巴底下,就表示听者的内心产生了与说话人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有时候随着异议的持续,听者可能还会用食指摩擦眼睛。

这种姿势常常被误认为是听得入迷的反应,但用以支撑头部的大拇指会显示出听者批评的态度。其实,身体语言也会对人们的情绪造成影响,如果人们维持这个姿势的时间越长,那么他心中批评的态度就会持续得越久。因此,说话人在看到这样的信号以后,必须马上有所动作,或是将听众带入正在进行的话题之中,或是中止自己的发言。我们推荐一个简单的举动:随便拿一样东西,递给那位有异议的听众,巧妙地让他改变自己的姿势,这样会促使他的态度随之发生转变。

以后如果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发言的话,你不妨在阐述观点的同时仔细观察下面的听众,你会发现大部分听众在聆听的过程中,都会将一只手放在脸颊旁边,这意味着他们正处在思考当中。随着你的演讲接近尾声,请求听众们就你的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时,听众们往往会停止思考的手势,转而用手抚摸下巴。这一体语言是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如何做出决定。

当听众们抚摸着下巴考虑该如何做决定时,他们接下来的手势就变得格外重要,因为那往往预示着他们会给出肯定还是否定的回答。这个时候你最应采取的策略就是冷静地观察,努力捕捉他们的肢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比如,听众在抚摸下巴之后,双臂和双腿彼此交叉,或者后背紧紧地贴着椅背,那么他很可能要提出反对的意见。于是,借助准确的预判,你可以抓住机会抢先发话,重申自己的观点中最有说服力的部分。要是等到别人已经提出反对意见再进行申辩的话,那大家就更难达成一致了。

如果听众在做出抚摸下巴的手势后,双臂舒展身体前倾,或是拿起了你提供的诸如建议书、试验样本之类的材料,那么他极有可能给出肯定的意见。你完全可以将这些肢体语言视为听众对你的观点表示默许,只管放心大胆地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

迟疑:并不是所有人在有思考的手势之后就紧接着做出抚摸下巴的动作。有些带眼镜的人会把眼镜取下来,用嘴咬着一端的眼镜架,默默沉思;有些吸烟的人会在考虑如何做决定时缓缓地吐出一口烟。这些肢体语言都是迟疑的表现。当你向某个人征求意见,而他却把钢笔或者手指放在嘴唇中间,那就表示他还在犹豫,需要更多的时间或者信息帮助他做出决定。放置在嘴唇中的东西,为他的迟疑提供了合适的借口,让他觉得不需要那么急切地给出答案。

有时候,人们会同时做出厌倦的手势、思考的手势和做决定的手势,这些不同的手势代表了组成当事人意见的不同要素。

掌握了解读听众身体语言的能力,你就能够在对方亲口说出或做出不利于你的决定之前,“洞察”先机,“看破”对方的心思,从而使得你有充足的时间来扭转不利局面,改变对方的想法,从而扳回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