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点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23053200000004

第4章 经典语录(3)

【译文】所以,在喜爱某个人的同时,能知道那个人的缺点和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能了解那个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谚语说:“溺爱子女的人不知道孩子的缺点,盼望庄稼长势旺盛的农夫不知道自家禾苗的壮硕。”这就是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就不能管理好家庭的原因。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大学·传》第九章

【译文】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仁爱相亲,那么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如果每个家庭都能谦让相敬,那么整个国家都会崇尚谦让;只要有一个人贪婪暴戾,那么整个国家都有可能陷于混乱。以此类推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大学·传》第九章

【译文】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先让自己具备美德,然后才去要求别人具备美德;自己身上没有恶习,然后才去批评别人,使其弃恶从善。如果自己不讲究恕道,而去教导别人讲求恕道,这样的事情是不该发生的。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大学·传》第十章

【译文】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说国君能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崇尚孝道;国君能尊敬长者,百姓就会崇尚恭顺;国君能怜抚孤儿,那么,百姓就会同样跟着去做体恤孤贫的事。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大学·传》第十章

【译文】得到民心就能守住江山,失去民心就失去了江山。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传》第十章

【译文】所以,国君首先要在道德修养上慎重从事。有了道德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了土地才会拥有财富,有了财富就会使国家财用充足。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学·传》第十章

【译文】道德是立国的根本,财富只是枝末。如果国君轻视道德这个根本,而重视财富这个末节,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说,国君聚敛财富,就会失去民心;国君散财于民,就会得到民心。这就是说,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得不明不白,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此谓惟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大学·传》第十章

【译文】这就是说,只有具有仁德仁心的人,才能够做到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发现了贤人却不能举荐他,举荐了却又不能亲近信任他,这是以怠慢的态度对待贤人。发现了不善的人却不能斥退他,斥退他却不能将其流放到边远地方去,这是一种过失啊。喜爱大家所憎恶的事物,憎恶大家所喜爱的事物,这就违背了人的本性,这样的话,灾祸一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大学·传》第十章

【译文】仁德的人通过疏散财富来争取民心,使王业兴盛;没有仁德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财发财,以致失去民心。没有君王爱好仁德,而臣民不爱好道义的事;没有听说过热衷道义而事业不获成功的事情;没有听说过百姓爱好忠义而国库里的财货不属于国君的事。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大学·传》第十章

【译文】所以说,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只会失去民心。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大学·传》第十章

【译文】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大学·传》第十章

【译文】当权者应该爱民之所爱,恨民之所恨,才能算得上是百姓的父母。

《中庸》二十则

作者作品简介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合,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中庸·治国》

【译文】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发表言论,事先想定,就不会说不下去;做人行事,事先计划好,就不会发生困惑;有所行动,事先筹划好,就不会因做不下去而抱愧;要实行中庸之道,必须事先用功勤勉,然后再实行,这样道就无穷无尽了。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修身》

【译文】君子既不抱怨说上天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没有人了解我,君子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不仅不会抱怨、呼天抢地,甚至还会“反求诸己”,更加修养自己的德行。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程子提示》

【译文】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纲领》

【译文】人们秉受天赋的理叫做性,遵循本性的自然发展行事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到众人就是教化。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纲领》

【译文】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知人》

【译文】君子的言行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小人的言行则完全违背中庸的道理。这是因为,君子能时时省察对于中庸的理解,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小人对于中庸的理解,则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正心》

【译文】天下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官爵俸禄是可以放弃的。雪白的刀刃是可以践踏而过的,但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中庸·知物》

【译文】君子所秉持的道,往大了说,天下没有什么能承载得了;往小了说,天下没有谁能剖析得了的。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知物》

【译文】君子所秉持的中庸之道,是从普通男女之间的浅近道理开始的,但推究到精深深奥处,就能明察天地上下一切事物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修身》

【译文】君子安心于此时此刻所处的地位去做本分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向来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向来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该做的事;向来处于边远的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向来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修身》

【译文】君子身处上位的时候,不作威作福,不欺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君子身处下位的时候,不钻营攀附,不会乞求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只求端正自己而不乞求于别人,那么心中就会泰然而没有怨恨。上不怨恨苍天,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安处现状来等待天命的安排,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齐家》

【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从低处起步。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中庸·知天》

【译文】所以说,上天生养万物,必定会根据他们的资质而厚待他们,能够栽培的就一定去栽培它,而要倾覆的就让他倾覆。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治国》

【译文】所以国君处理好政事的关键在于获得贤才;而获得贤才的方法就在于国君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就在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就在于存有仁爱之心。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知性》

【译文】由于内心诚实而明察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察事理而达到内心的诚实,这叫做后天的教育感化。内心诚实了就能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同样能够达到内心诚实。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叁矣。——《中庸·诚意》

【译文】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才能充分发挥天下一切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天下一切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对万事万物进行演化和发展;能帮助天地对万事万物进行演化和发展,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修身》

【译文】君子一定要恭敬地奉守天生的德行,广泛学习,探究事理,使自身的学问和德行日益广大深厚,达到精深高妙的境界,不偏不倚,遵循中庸之道。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中庸·修身》

【译文】在学习方面,经常温习过去所学到的知识,以便有新的体会和新的发现;在道德修养方面,要使专诚之心更加充实,用以崇尚礼仪。所以,身居高位的人不骄傲,身处下位的人不违背礼仪法度。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昏庸无道的时候,他的沉默自守也足以使其处于乱世而远避灾祸。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庸·知法》

【译文】天地间万物一起生长却不会互相妨害,天地之道相互并行却不会互相违背,小德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德使万物敦厚淳朴,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中庸·正心》

【译文】君子在内心省察自己,就不会有过失和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因为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

《论语》三十四则

作者作品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传世经典《论语》。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政事而又恪守信用,既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按照农时的忙闲去使用民力。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调节和约束,也是不可以的。”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安逸,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不断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用法制命令去管理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百姓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是无法从心里意识到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约束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还会改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遇事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正确地对待各种言论;到了七十岁时才能够随心所欲,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也不会超出规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但不以私情相互勾结;小人善于拉拢勾结,而不在道义上团结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那就危险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美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