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对家乡饮食情有独钟。在未入官时,一次,左宗棠由家步行进省应试,腹饥就餐于息机园柳德芳汤圆店,饱食一顿汤圆后,感觉味鲜香甜,余兴遐思,环顾店堂,虽座无虚席,却四壁空空,顿感文化味不足,连称可惜!不经意中被机灵的老板听见,连忙施礼求字,左宗棠见柳情怀恳切,欣然应诺,当即挥毫写下“枵腹而来,君休问价;从心所欲,我亦垂涎”的楹联相赠。
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要从江浙一带筹集粮草,由于路途远,路上一走就是几个月,为了保证车夫们的营养,他给胡雪岩的马队出了一个保证路上营养的好主意,采取晒的办法将“营养”带在马车上:鸭子清炖好后,将大白布浸入汤中,鸭子肉晒干。路上饿了,取一段大白布浸入水中下干鸭子肉,用碳火一煮,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这清炖鸭子成了最美味的充饥营养品。而大白布到新疆一洗又成为士兵们缝制新衣的好布料,一举两得。
和湘菜名菜东安子鸡相反,左宗棠鸡的质量标准是强调酥香。要做好这道菜不容易。选料严,制作精。要求选用未下蛋的土鸡,鸡块去骨,经过腌制,旺火过油,复合调味,成菜色金黄,外焦酥,内鲜嫩,味多样。集酸、甜、脆、辣、鲜香于一体,典型的湘菜特色。
最会吃的美食家张岱
张岱(公元1597—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为著名散文家、史学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所处时期为明末清初时期。
明中叶以后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不但货物种类繁多,且谷布丝棉、盐糖茶酒等日用消费品的比重上升,以致交换的领域,从地方市场走向跨区域市场,甚至远达海外。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方面提高了城镇生活的水平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则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以致饮食消费尤其惊人。于是富豪之家的穷奢极欲,文人雅士的精究饮食形成风气,集两者之大成的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里,用了不少篇幅忆述了自家的饮食生活和饮食品。
自称“越中‘好吃’的人没有超过我的”张岱,喜欢吃各地的特产,但是不合时宜的不吃,不是上佳的食物不吃。比如:“北京的一定要吃苹婆果、马牙松;山东的一定要吃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的一定要吃福橘、福橘饼、牛皮糖、红腐乳;江西的一定要吃青根、丰城脯;山西的一定要吃天花菜;苏州的一定要吃带骨鲍螺、山楂丁、山楂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嘉兴的一定要吃马交鱼脯、陶庄黄雀;南京的一定要吃套樱桃、桃门枣、地栗团、窝笋团、山楂糖;杭州的一定要吃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笋、塘栖蜜橘;萧山的一定要吃杨梅、莼菜、鸠鸟、青鲫、方柿;诸暨(今浙江诸暨)的一定要吃香狸、樱桃、虎栗;临海的一定要吃枕头瓜;台州的一定要吃瓦楞蚶、江瑶柱;浦江的一定要吃火肉;东阳的一定要吃南枣;山阴的一定要吃破塘笋、谢橘、独山菱、河蟹、三江屯蛏、白蛤、江鱼、鲥鱼。”而且不管多远,只要是自己想吃,就不惜时间去品尝,如不一一弄到手,绝不善罢甘休。
而且,张岱善于吃蟹,他认为食物不加盐、醋的,够滋味的就是河蟹。河蟹到十月时更加肥大,连蟹足都有很多肉。尤其足壳里面的蟹黄、蟹膏厚实而实惠。因此,他每年一到十月时节,就与友人举行吃蟹会,所搭配的菜色,则是肥腊鸭、牛乳酪等,在蔬菜、果品上则搭配兵坑笋、谢橘、风栗、风菱,饮品上则是兰雪茶。
博学多才的美食家纪晓岚
纪晓岚(公元1724~1805年),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曾经担任过《四库全书》总纂官(即总编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学者。他一生步履遍及华北、西南、西北,见多识广,学问渊博。纪晓岚由于长期担任清廷高级官吏,出入皇室及显贵之门,门生旧友遍天下,所以得以品尝各种山珍海味、名肴佳馔、奇瓜异果、香茗陈醪(即好酒的意思),对饮食有独特见解,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纪晓岚在新疆时,品尝了许多珍奇的新疆肉食,如吃了骡肉后,感到其肉“肥脆可爱”。吃了北疆大漠中的独峰野骆驼,感到其峰肉切小块后烧了吃“极肥美”。他还吃了许多新疆盛产的水果,认为葡萄当以吐鲁番所产的为最佳,甜瓜当以哈密所产的为最好(即哈密瓜),指出北京人把绿色葡萄看成是最上乘的葡萄不妥,其实“绿色乃微熟,不能甚甘;渐熟则黄,再熟则红,熟十分则紫,甘亦十分矣”,这是有道理的。
纪晓岚还和哈密王苏来满讨论了种哈密瓜的诀窍和技术,问哈密王为什么在北京种哈密瓜不香甜的原因:“在北京种哈密瓜,第一年时形状和味道没怎么改变;第二年时,味道就改变了,形状虽然变化不大,但也和原来不同了;到第三年时则形状和味道全改变了。”是不是因为地气不同的缘故?哈密王认为是哈密地区不下雨,温泉甘醇的原因,所以瓜味浓厚。放到内地种植,形味虽然会有变化,主要是因为“养籽不得法”,即培养处理种子欠妥的缘故。
纪晓岚在贵州时,得知苗人部落酋长以寄生在兰花中、吃兰花芯长大的一种类似蜈蚣的虫子为美食。具体的做法是:捉住这种虫子后,放少许盐末,把它放在酒杯之中,用盖盖住,即化为水,用它代醋。功用是能使齿颊留香,半日不散。但遗憾的是,纪晓岚自己说当时没有问那种昆虫的名字叫什么,而使后人无从考证。
在人们吃名菜的风尚和爱好上,纪晓岚认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进行研究得知,金代时,当时的人们重视天鹅肉,但到清代时人们就不重视了;辽代时人们重视宣化(今河北宣化)黄鼠,到明代时还受到重视,但到清代时就不被重视了,他的研究结果说明:人的口味,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纪晓岚的饮食习惯与一般人不同,他一生很少吃米饭,吃饭时只喜欢吃猪肉,喝浓茶。他宴请客人时,饭桌上应有尽有,但他只是拿着筷子让客人吃,自己则光吃肉而已。有一次纪晓岚吃饭时,他的仆人端上火腿一大碗,约有3斤,他边说话边吃,一会儿便碗底朝天。纪晓岚也不爱吃鸭子,为此,他曾就为什么不吃鸭子,写过一首解释性的诗:“灵均滋芳草,乃不及梅花;海棠倾国姿,杜陵不一赋。”纪晓岚写这首诗的意思是以屈原赞美百花而不赞美梅花,海棠虽然有倾国的美丽而杜甫却不作一首诗赞美为例子作比,表明自己虽然不吃鸭子,但是鸭子仍应该被列为美食,可见,他的这一看法倒是挺客观的。
谭延闿雅食为乐
谭延闿是20世纪早期中国政坛一位集士子、官僚、政客、书家于一身的风云人物。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民国完人”,说他是“休休有容,庸庸有度”的大政治家;有人称他为“党国柱石”、“药中甘草”,也有人说他是八面玲珑“水晶球”、“伴食画诺的活冯道”。但不可否认,谭延闿对饮馔之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他调制和品尝的菜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称这些菜为“谭家菜”。
谭延闿好吃,而且以雅食为乐。他有自订的食谱,比如大白菜只吃当中的嫩心,每天伙房得从一筐白菜里削出心来供给他;还有鸭舌,也是他的喜欢之物。
谭延闿还爱吃狗肉,同时也是狗肉宴上的常客,曾作打油诗颂扬道:“老夫今日狗宴开,不料诸君个个来;上菜碗从头顶过,提壶酒向耳边筛。”诗句虽粗俗,却把吃狗肉的热闹场面亮相在世人面前。
因为谭延闿食不厌精,家里虽然请了许多名厨,却仍有满足不了他的时候,后来就只好隔三差五,自己亲自下厨,与厨师一道钻研菜品,以饱口福。有一次,谭延闿嫌厨师菜切得不对,反复解说仍不如愿,遂自行操刀示范。但他于美食之道虽天分很高,基本功毕竟不扎实,一刀下去,切伤了左手手指,他又不肯服气,忍痛换右手执刀再来,结果又切伤了右手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