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千古食趣:关于吃的那些事儿(超值金版)
23054600000026

第26章 传奇原料:蚱蜢作食美味多(3)

鲤鱼用作菜肴,自古以来即为民间喜庆各种宴席所不可缺少的原料,是河南的名产之一。黄河鲤肉质细嫩鲜美,早在三千年前《诗经》有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又有“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向为食之上品。春秋战国时代,黄河鲤鱼就被当作贵重的馈赠礼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景王十三年,即鲁昭公九年(公元前五三三年),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小官──委吏,但却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视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后世孔氏子孙以此讳鲤鱼而称之为“红鱼”,祭祖时不用鲤鱼而用鲫花鱼)。汉代的《羽林郎》有“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的赞美诗句,可见鲤鱼已是当时的名菜。梁代陶宏景说鲤鱼为“诸鱼之长”。宋代《图经本草》把鲤鱼列为“食品上味”。《清稗类抄》更为明确地道出“黄河之鲤甚佳,以开封为最……甘鲜肥嫩,可称珍品”,其他则“肉粗味劣……非若豫省黄河中所产者”,这充分说明鲤鱼在我国虽然分布很广,但独以河南黄河鲤鱼最为名贵。

黄河鲤还以其金鳞赤尾、体形修长的优美形态,千百年来广为人们喜爱,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旧时科举那“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据《三秦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见春季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来赴之。一岁中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故而鲤鱼又有“龙鱼”的美称。李白《赠崔侍卿》诗曰:“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似乎在为黄河鲤鱼未能成龙而惋惜。因为“凡鱼”能变成“龙”者毕竟寥寥无几,若跳不过龙门者,则有“点额不成龙”的下场,所以唐代以后对在科场考试中落榜者不直接称其落榜,而是婉转称为“名落孙山”或者说成是“点额而还”。

古都汴梁(开封)的传统名肴有“龙须面溜鲤鱼”和“糖醋溜鲤鱼”这两道菜谱,历代相传,脍炙人口,驰名中外。“龙须面溜鲤鱼”原是宋朝皇宫举办大型喜庆宴席或招待外国使节才烹制的菜肴,黎民百姓是难以品尝的。此菜由龙须面及鱼组成,连鱼带汁浇在面上,成品色泽金黄,丝面蓬松,酥酸脆口,微有咸味,面鱼合吃,老少咸宜,妙不可言。至于“糖醋溜鲤鱼”更是名闻遐迩的名菜。也有一段趣话: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为逃避八国联军之难,取道开封返回北京的时候,开封府衙派有名厨师为其制膳。此菜肴色泽鲜红而明亮,甜中透酸,微带咸味,十分可口。光绪皇帝和慈禧食用后,连声称好!光绪帝赞为“古汴一佳肴”,慈禧则说“膳后忘返”,起驾行前书写了“溜鱼出何处,中原古汴州”题匾,御赐给开封府。从此便广为流传,各地餐馆酒店,竞相仿制,成为经久不衰的名菜。

黄河鲤鱼,自古可入药,据《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和《食疗本草》等古代医书所述,黄河鲤鱼是入药的上佳补品,具有养肝补肾之功能,认为它有开胃健脾、利小便、消水肿、去寒气、下乳汁的功效,对中耳炎、赤眼病、孕妇浮肿、月经不调等,均有一定疗效。

红薯:最常见的抗癌蔬菜

武汉人说人傻,常以“苕”称之,“像个苕!”有鄙夷也有同情。成都人形容某人穿衣、打扮老土,通常也会说:“这个人好苕!”所谓“苕”,学名“甘薯”,南方人称“红薯”、“甘薯”,北方人叫“地瓜”。用植物的名字形容人的智商和品性,大概是从其多而大,形状丑陋引发的联想。“大”显其蠢重,“多”显其廉价。苕是植物中的“老实人”,最大的优点和最大的缺点,都是太容易养活,太多产了。

其实,“中国苕”的身世很坎坷,它是从外国移到本土繁殖开来的。此物原产中美洲,传到我国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其间有三个人为苕的引进冒了极大的风险。一个人叫陈益,他在万历八年来到今越南一带,当地酋长设“苕宴”款待他,他觉得苕味极美,于是贿赂了当地人,获得苕种,夹带出境,当地得知走失了“苕种”之后,就发兵追击。

还有一个叫林怀兰的医生,也是到今越南一带行医,医好了国王女儿的病,国王很高兴,要赐最高档的食品——煮熟的苕给他吃。林怀兰多了个心眼,要求赐食生苕,吃了一半,留了一半藏进怀里带出来,过关的时候,被查出来了,关员被林怀兰的行为感动,又担心不好交差,于是“赴水死”。“林乃归,种遍于粤”。

还有一个人叫陈振龙,他从吕宋岛将苕引入福建,更是煞费苦心,将红薯藤绞入汲水绳之中,蒙混过关,才得以渡过茫茫大海。回到家后,先在家中种植,然后大面积推广。

苏东坡写过一首题目超长赛裹脚布的诗歌,此诗题为“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他在诗中极力渲染一种叫“山芋”的美食,说用山芋煮的羹,“比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就连海鲜的味道也比不上它,“莫将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有人说诗中的“山芋”就是甘薯或者红苕。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文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等。当代《中华本草》说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主治脾虚水肿、疮疡肿毒、肠燥便秘”。除供食用外,红薯还可以制糖、酿酒,以及制酒精等。

附:

日本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20种抗癌蔬菜“排行榜”为:红薯、芦笋、花椰菜、卷心菜、西兰花、芹菜、茄子、辣椒、胡萝卜、黄金花椰菜、油菜、苤蓝、芥末、芥子菜、西红柿、小松菜、洋葱、大蒜、青瓜等,其中红薯名列榜首。日本医生通过对26万人的饮食调查发现,熟红薯的抑癌率(98.7%)略高于生红薯(94.4%)。美国费城医院也从红薯中提取出一种活性物质——去雄酮,它能有效地抑制结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生。

蛤蜊:天下第一鲜

蛤蜊肉质鲜美,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江苏民间还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灵”之说。蛤蜊不仅味美,营养也比较全面,实属物美价廉的海产品。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钙、磷、碘、维生素、氨基酸和牛磺酸等多种成分,是一种低热能、高蛋白,能防治中老年人慢性病的理想食品。

蛤蜊味咸寒,具有滋阴润燥、利尿消肿、软坚散结作用。《本草经疏》中记载:“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

常见蛤蜊品种很丰富,有文蛤、青蛤、杂色蛤子等多种。其中价格低廉、味道肥美者当属青蛤。青蛤的大小无所谓,关键在于是否肥。最简单的吃法是蛤蜊汤。把青蛤洗干净,放入凉水锅中,不用加盐,加点姜片去腥就好,因为青蛤本身就带有咸味。待大部分蛤蜊都张了嘴以后就可以关火了,不必等所有的蛤蜊都张嘴,因为免不了会有个别的蛤蜊是死的,永远也张不开嘴了,可以用勺子搅动锅里的蛤蜊。使之转动甩出体内的沙子。稍加沉淀,在汤里加少量香葱末儿和香菜末儿,就可以盛出吃了,因为锅底有青蛤吐出的沙子,注意盛时不要用力搅动。

青蛤汤很好地保持了青蛤的原汁原味,鲜香异常,吃过就会还想吃。以青蛤为原料的名菜还有盖韭炒青蛤、青蛤汆鲫鱼等,这都是鲁菜中的海鲜菜。

文蛤也是蛤蜊中的美味,大文学家欧阳修就是文蛤的“粉丝”,他在诗中描写过吃文蛤的盛举,“共食唯恐后,争先屡成哗。但喜美无厌,岂思来甚遐”。

宁波有一道名菜:文蛤蛋花汤,做法至简,其味至鲜。将鸡蛋液打好备用,凉水煮文蛤至贝壳张开时徐徐倒入蛋液,撒上葱花,黄白翠绿间杂,诱人食欲。

在南北朝时还有一个关于“食蛤”的典故。《南史·王融传》中有这么一段:因遇沈昭略,未相识。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谓曰:“仆出于扶桑,入于旸谷,照耀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说的是王融这个“名人”遭到了沈昭略的蔑视,在王融自我介绍了自己的“英雄事迹”后,沈昭略只是淡淡地说“我不知道你这些事,先吃蛤蜊吧”。

陈寅恪在诗作中多次以此为典,如在《重庆夜宴归作》中的“食蛤那知天下事”,在《乙未除夕诗》中有“那知明日事,蛤蜊笑虚盘”等,引这个典的含义,只是取其“不知”,不再有蔑视的意味了。

附:蛤蜊食谱

蛤蜊粥

原料:冷冻蛋炒饭1包、蛤蜊12颗、高汤5杯;姜丝1大匙、葱花适量、盐1大匙、糖2小匙、香油1小匙

做法:

将所有材料准备好,冷冻蛋炒饭包装打开备用。

将高汤5杯煮沸,放入冷冻蛋炒饭,熬煮成粥状,约需15分钟。

放入盐、糖及蛤蜊、姜丝一起煮至蛤蜊壳全开,即可熄火,再放入葱花、香油,即可盛入碗中食用。

蛤蜊豆腐汤

原料:蛤蜊250克、豆腐200克、咸火腿肉1大片;葱1根、姜2片、高汤1碗、盐1小勺、白胡椒粉适量。

做法:

蛤蜊用冷水淘洗几次,放入清水中静置2小时吐净泥沙备用(水中放少许麻油能够促使蛤蜊尽快吐沙);

热锅,把咸火腿肉切小块放入锅中煸出香味,再放入葱姜一起爆香;

倒入一碗高汤大火煮开;

放入切块的豆腐煮开;

再放入蛤蜊,中火加盖煮5分钟;

最后调入盐和白胡椒粉即可。

蛤蜊肉拌黄瓜

原料:嫩黄瓜三根、大蒜、沙蛤蜊一斤。

做法:

沙蛤蜊洗净,加没过的凉水,大火煮开;

取出蛤蜊肉;

把煮蛤蜊的原汤汁倒入蛤蜊肉中,用笊篱旋洗蛤蜊肉,捞出备用;

用擀面杖拍碎黄瓜,用手把黄瓜掰成小块;

把洗好的蛤蜊肉和黄瓜块混合,加入捣好的蒜泥和切碎的香菜碎;

调入适量盐、糖、陈醋、凉拌酱油、味精、香油拌匀装盘即可。

松露:最奢侈的食物

松露是一种主要生长在橡树须根部附近的泥土下、一年生的天然真菌类植物。种类约有30多种,其中白松露、黑松露是最美味的。

通常,松露的外观均是不规则形的球状,有的小如豆,也有大如富士苹果,切开来看,里面则是犹如迷宫般的大理石纹路。由于松露对于生长环境非常挑剔,只要阳光、水量或土壤的酸碱值稍有变化就无法生长,所以松露非常稀有。

古希腊与罗马人对松露非常的着迷,他们相信松露是闪电的女儿,具有壮阳的作用。著名的作曲家兼美食家罗西尼称赞松露为“蘑菇中的莫扎特”。松露曾生长于意大利的林地之中,其中最优质者产自意大利皮德蒙特地区罗埃洛与兰格山丘的边缘,同时,这里也是意大利最好的葡萄酒产地。

松露,特别是佩里戈尔松露,只有受过严格训练的雌性的猪和狗才能嗅得出。自古以来,法国就有厨师利用野猪来寻找松露以满足贵胄们需求的历史。时至今日,意大利与法国的松露猎人仍使用经过训练的猪和猎狗来寻找松露。其奥妙在于松露含有阿尔法男性荷尔蒙,这是一种类似男性类固醇荷尔蒙的复合物,有人认为正是这种气味诱导雌性动物搜寻,使其误以为自己在追踪异性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