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高贵的海参,食用的历史并不太久。据目前所见最早者,是元代贾铭著的《饮食须知》:“海参:味甘咸,性寒滑,患泄泻痢下者勿食。”这里仅言其性,未知其食法。直到清代时,言海参入馔者才日见增多。如孔府名馔“竹影海参”的传闻就是其中之一。相传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一生酷爱书法,对画竹也颇有兴趣,时常约一些文人作诗绘画。一次,孔令贻聚朋饮酒时,厨师用鸡脯肉剁泥制成竹节形,加入海参,冲入三套汤上席(此菜原名“清汤海参”)。主人即景生情曰:何不以“竹影”为名。遂易其名流传至今。以后海参菜成为“满汉全席”中的名菜。继而又有“海参席”的出现。不过这种海参席,并非席中菜皆海参,而是以海参菜为主菜而得名的。
山东传统名菜“蝴蝶海参”是清代大型宴席中的“八珍菜”之一,是热菜造型中极有特色的菜肴。其制法是将上好的刺参顺长片成薄片,在沸水中烫过,捞出,用洁净布吸干水份,加工成“蝴蝶”形。鸡料子放碗内,加入精盐、湿淀粉搅匀成料品。将白油均匀地抹在平盘上,海参片面朝上,平铺在盘内。鸡料捏成蝴蝶身子形,以火腿丝做“嘴”和“身上”的纹路,鱼翅针作“须”,黑芝麻安在头部作“眼”,香菜叶作尾部飘带,成“蝴蝶”状。然后放入笼内蒸约5分钟取出。把炒勺放中火上,加入清汤、酱油(数滴)、精盐、绍酒烧沸,盛入大汤碗内,将蒸好的“蝴蝶”推入汤碗,即成。此时,蝴蝶海参多数应飘浮汤面,汤鲜肉嫩,造型美观。
此菜浓汁白汤,味鲜醇厚,海参片形似蝴蝶,入口滑润,软韧而嫩,深受中外宾客的称赞。
贵州名奢香玉簪
贵州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山川纵横,四季常青,土特产丰富。贵州菜又称黔菜,由贵阳菜、黔北菜和少数民族菜诸流派组成。大约在明代初期,贵州菜即已趋于成熟。许多贵州名菜均有600年的历史。到清代咸丰年间,进士出身的贵州平远(今织金)人丁保桢的家厨所创的以旺火油爆鸡球加辣而食的名菜——宫保鸡丁即已达到脍炙人口的境地。贵州菜辣相适口,酸辣浓郁、淡雅淳厚。
“奢香玉簪”便属于贵州菜中享有600年历史的传统名菜。原名叫油炸犀牛角,是以瘦猪肉为主料,配白壳辣椒等炸制而成的。因其形似玉簪,里嫩外酥,香辣可口而得名。
相传明代,贵州当地的统治者曾以此菜招待过明朝皇帝派来招降的使者。由于当时辣椒刚传入中国不久,栽培和食用尚未普及,这位使者仁兄不识辣椒,也不习惯辣味,误认为对方用毒药陷害他,致使谈判中断。所幸统治者的夫人聪明,当即向朝廷奏本,说明原委,待朝廷查明真相,便封夫人为“奢香夫人”,贵州因而臣服明朝。历史竟能因一道菜而差点改变,可见饮食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至此之后,贵州人为纪念奢香夫人,将此菜改名,流传至今。
太爷鸡的历史
清朝末年,广东新会有个叫周桂生的县令,因辛亥革命丢了乌纱帽,彷徨之际,跑到广州经营起卤熏鸡的生意来。
周桂生原是江苏武进人,酷爱吃鸡,在江苏和广东为官时尝遍两地名食,是典型的“老饕”。当时广州的鸡馔不多,几乎是“白切鸡”为主。但是能与“四大菜系”同名的江苏菜,鸡馔的制作相对来说就丰富得多,不过欠缺的是鸡种。周桂山看准了这个市场,用江苏的烹调方法,广东的名鸡种,而且选用未下过蛋的“鸡项”。于是,一味鸡身枣红光润透亮,熏而不焦,皮爽肉香,香入骨髓,嚼之生津的鸡馔应运而生。
初时,此鸡还未有正式的名称,后来人们知道制鸡者居然是一个旧县令,于是,“太爷鸡”呼之若出,周桂生便顺水推舟,挂招牌为“周生记太爷鸡”。
不久,“太爷鸡”在广州出了名,几年后,在广州长堤二马路甫新开张的“六国大饭店”的老板招宽鱼看中了“太爷鸡”的做法,一心要让“太爷鸡”做招牌,于是以50两白银为“束修(学费)”,派梁焯卿跟周桂生学艺。
梁焯卿亦是烹鸡高手,素有“油鸡卿”的美号,在他师成之后,便开展广告之术,每当附近的影剧院开张,必有“六国大饭店”的贺匾。于是,“六国太爷鸡”亦一炮而红。
可惜,抗日战争时“六国大饭店”被焚,一度辗转到香港开业,抗战胜利后,又重新在广州长堤擂鼓喧天地东山再起,“六国太爷鸡”依然大受欢迎。
1959年,“六国大饭店”所处被列为危楼,主制“太爷鸡”的师傅被调去了“大三元酒家”,从此,“六国太爷鸡”由“大三元”接手,成为该酒家的“四大名菜”之一。
扬州干丝堆细缕
扬州菜中有一道既普通而又高级的菜,那就是“大煮干丝”。说其普通,因为它的主料采用的是豆腐干;谓其高级,乃是因为它制作精细,风味独特。
“大煮干丝”又名“鸡汁干丝”或“鸡火干丝”。这只菜的刀工与火候要求特别严格。首先得将约1厘米厚的特制的豆腐干切成24张均匀的薄片,然后再切成如同火柴梗般的细丝。用沸水烫两遍,以去除豆腥味。接着配以鸡丝、鸡肫肝、腰花、笋片等辅料,加鸡场、调料烧制而成。烧时先用武火,最后用文火稍焖片刻,方能人味。装盘时盖以熟虾仁、豌豆苗、火腿丝等(配料随季节而定,夏令可加脆鳝,冬月可加冬菇)。这只菜色彩鲜艳,干丝绵软,配菜香嫩,风味十分佳美。
“大煮干丝”所以做得如此佳美,是由于继承传统的缘故。我国人民食用豆腐制品的历史是颇为悠久的。据传,淮南王时就发明豆腐了。及至宋代,已出观了“雪霞羹”、“东坡豆腐”、“蜜渍豆腐”、“啜菽”(五味拌豆腐条)等豆腐名菜。而以豆腐干为主料的名菜,更多见于明清。在清代,扬州盐商、官僚、文人云集,茶社应运而生,相互竞争。就这样,扬州厨师创制出了“加料干丝”。清人惺庵居土有一首《望江南》词写道:
“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丝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烧酒水晶肴”。
这词简直是一幅风俗画,描绘了当时的食客一边抽烟,喝酒,吃肴肉,一面吃“加料干丝”的情景。应当说,昔日的“加料干丝”正是今日扬州“大煮干丝”的前身,只不过如今做得更精致罢了。
除“大煮千丝”外,扬州还有一种大众化的“烫干丝”。是将干丝用沸水多次浸泡后,挤干入盘,浇以麻酱油,撒上开洋(虾米仁)、嫩姜丝而成的,也非常爽口。
由于“大煮干丝”、“烫干丝”既富有营养,又味美、清淡,所以深受广大顾客的欢迎。如今,到扬州富春茶社或富春花园茶社进餐的顾客,每每要点上一客“大煮干丝”或“烫干丝”。有些老食客干脆就是一壶香茗一客干丝,别的什么也不要,足见干丝的诱人魅力了。
龙眼蜜汁火腿
“龙眼蜜汁火腿”是扬州最著名的风味菜。
火腿以金华产品最有名。关于金华火腿,至今还流传着不少趣闻。宋康王南渡时,爱国名将宗泽的家乡金华府义乌县把腌制的肉劳军,这种肉芳香味美,将士们高兴地称为宗泽的“家乡肉”。有一次,宗泽用家乡肉在汴京宴请宾客,宰相张邦昌吃得很有滋味,啧啧称赞此乃肉中佳品。
“龙眼蜜汁火腿”,原名“蜜汁火方”,此菜卤汁透明、浓郁,火腿酥烂,口味鲜甜。清代著名文学家、烹饪学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曾介绍“蜜火腿”的制法:“取好火腿,连皮切大方块,用蜜酒煨极烂最佳。……余在尹文端公苏州公馆吃过一次,其香隔户便至,甘鲜异常,此后不能再遇此尤物矣。”
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来沪视察工作时,莫氏兄弟曾应邀前往宾馆为毛主席制作菜肴,其中就有“蜜汁火方”。毛主席品尝后,非常满意。同行的有关人员还特地找莫氏兄弟询问此菜的制作方法。许多外国来宾在上海锦江饭店品尝“蜜汁火方”后,赞不绝口。
麻婆豆腐的来历
麻婆豆腐是中国豆腐菜肴中最富地方风味特色菜之一,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川菜名肴。此菜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成都“陈麻婆豆腐店”传世佳肴。凡到四川的游客莫不以一尝为快事。麻婆豆腐由于名声卓著,已流传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1824年,闻名中外的四川陈麻婆豆腐饭店在万福桥头开业了。当时这只是一个经营素饭小菜的夫妻店,饭铺由刘氏掌灶,因为她夫家姓陈,脸上又有麻子,人们以背后都把她叫做陈麻婆。
万福桥头是开饭馆的好去处,南来北往的客商不断。一天,一位来万福桥歇脚的“油脚子”(贩油的脚夫)买来两块豆腐和一点牛肉,从自己的油篓子里舀上一勺菜油,请求陈麻婆代为加工。陈麻婆立即应允。当香气四溢,颜色诱人的牛肉末烧豆腐端上饭桌时,其他“油脚子”也馋涎欲滴,纷纷买来豆腐和牛肉,并也舀上一勺子菜油请陈麻婆代为烹制。因为油大火旺,豆腐雪白绵软,下锅不烂,牛肉又鲜又嫩,所以陈麻婆烧制的豆腐可口异常。从此,一传十,十传百,不但“油脚子”,后来连一些文人雅士,富商巨贾也慕名前来这里品尝陈麻婆烧制的豆腐了。久而久之,陈麻婆烧制的豆腐遂成为四川一道风味独特的名菜。人们为了称呼方便,便把陈麻婆店烧制的豆腐称作“麻婆豆腐”,她所在的陈家小店也自然地被命名为陈麻婆豆腐店了。
出了名之后,陈麻婆依然采取廉价招客,味美取胜的策略,小店依然是旧式方桌和高脚板凳,只以麻婆豆腐待客,而且门前不挂招牌。麻婆豆腐另一个吸引人之处是当面操作。炉灶设在店堂之中,一排三眼焦炭炉,火力从大到小,灶头上放着辣椒、豆豉、酱油、川盐、花椒末等佐料。顾客交来豆腐、肉和油之后,可以坐等,也可以在灶前观赏操作。陈麻婆有条不紊,先用大火煸炒肉末,下豆腐及佐料后,再移至中灶小火煨靠入味,最后勾芡盛碗上桌,宛如现在烹饪技术表演一样。别的饭馆见麻婆豆腐有名,纷纷效尤,有的大饭店还把麻婆豆腐当作一款名菜。但品尝过的人却评论,无论哪家饭馆,总不及陈麻婆豆腐店烧制的麻婆豆腐那样具有魅力。
麻婆豆腐色泽淡黄,豆腐软嫩而有光泽,其味麻、辣、酥、香、嫩、鲜、烫,豆腐表面盖有一层淡红色的辣油,可保持豆腐内的热度不使很快散失,趁热吃滋味更佳,花椒面也扑鼻。在数九寒冬季节食用,更是取暖解寒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