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23104000000014

第14章 公冶长第五 感情和欲望要在理智的控制下(2)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之木是不可以雕刻的,粪土一样的土墙是不可以粉刷的。于宰予何必谴责他呢?”孔子又说:“当初我看一个人,是听他的言谈然后相信他的行动;如今我看一个人,是听他的言谈,也要看他的行动。从宰予的事情上,我改变了看法。”

【说明】白天睡觉,昼寝,这在古代是不允许的。现代的午觉,是从西方过来的。而宰予居然在大白天睡午觉,或是睡懒觉,这当然要引起老师的评论。实际上本节是孔子借宰予白天睡觉一事而对学生作出的评价。宰予是孔子学生中的高才生,思想活跃,能言善辩,是唯一敢对孔子学问提出疑问的人。对这种人,孔子是不应该骂他“朽木不可雕”的。从现代医学研究得知,长期从事于脑力劳动者,也就是脑力劳动过度者,身体都是不大好的。由此而知,宰予为脑力劳动过度者,身体不好,所以大白天睡觉。就象是一段木头,里面已经坏了,外面虽然可以雕刻,但为时已不长了。就象一段土墙,里面已经粪了,外面再粉刷也为时不长了。意思就是宰予的身体很差了,何必谴责他呢?那么,从宰予白天睡觉一事,孔子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这就是看一个人不仅要看其言谈,还要看其行为。宰予的言谈很好,能言善辩,可是他的身体不好,不能去做事,这种人只好去当当顾问之类的人,而不能去管千乘之国,或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的。

11.欲求越小,人也就能越坚强不屈

【原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坚强不屈之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孔子又说:“申枨这个人也有欲望,有欲望的人怎么能坚强不屈呢?”

【说明】本节亦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这段谈话对人生是很有作用的。刚者,坚强不屈、刚正不阿也,不屈于什么呢?不屈于名、利、欲望。人的一生是靠欲望而生存的,吃的欲望、穿的欲望,而最要命的就是名利欲望。想名想利想富贵荣华,想出人头地等等,人一旦有了这些欲望,就会被别人利用。老子也说过:“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就是说明人的欲望是一切的祸根。就如淡泊明志的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而不得不出来卖命了。人的感官的快乐能俘虏、奴役和驱使人去进行痛苦的追求,比如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摸等,思想上的贪就不计其数了,从贪男欢女爱的爱情开始,到最高扬的理想主义,到最低沉的悲观主义,皆是人们贪求执著的事物。当然,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说要灭绝人的一切欲望。人有欲望是正常的,饿了就想吃,渴了就想喝,这些正常的欲望不是孔子所反对的。孔子所反对的是超出正常欲望的贪欲,贪欲就是过度的追求,而欲求不可能得到的事物则是荒唐的、痛苦的。然而,对于有欲望的人来说,要在生活实践中察觉他的欲求过度是什么,是很困难的。因为生命的存在不可能也不会灭绝欲求,相反只会不断地欲求,甚至发展为贪求,就如那些蹲大牢的贪官污吏。所以,在对待生活中的欲求时,我们就应该时时刻刻警惕与远离过度的欲求。欲求越小,人也就能越坚强不屈,刚正不阿。你“礼贤下士”?我不贪求名利色相、荣华富贵,你也就无计可施了。所以,申枨有欲望,就不能称为“刚”了。想想现在那些功成名就的高级官员,居然为了贪求那区区几十万几百万就弄得身败名裂,真是可悲得很呀!

12.不能强加于人

【原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说:“我不希望有人把事情强加于我,我也不想把事情强加于别人。”孔子说:“端木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说明】本节是孔子就子贡所说的话对子贡的评价。加诸于人,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形,“你必须这样,你必须那样”,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丈夫对妻子、领导对下级等,甚至于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加诸于人有什么不好呢?这是在帮助他呀,教育他呀!我们应该知道,人的个性性格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是不相同于别人的,而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发展道路,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我们只能教给他知识,教他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他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父母教育儿子,玩家家是女孩子的游戏,你不能玩。而教育女儿,则是爬树玩打仗的游戏是男孩子的事,你不能去玩。这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有的男孩子生性文静,有的女孩子生性活泼,这是各人的天性,每个人都不一样。对每一个不一样的人,教育者只能采取引导的办法,而不能用强加于人的办法。尤其是朋友间、夫妻间更是如此,不能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给对方。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经常遇到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经验、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对方的事。所以子贡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后,孔子认为他做不到。确实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都是错误的。当然,这其中排除“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情形,但即使碰到这种情形,也只应该采取引导的方法,而不能用强加于人的方法。把不好的事情强加于别人,那显然是不对的;然而把好事情强加给别人,也是不对的。比如冉雍这个人嘴笨,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若非要让他去当老师、教授,看来是好事,实际上却是坏事,不仅他自己痛苦,还误人子弟。又比如一个性格较柔弱的人,非要让他去当官,看来是好事,但他缺乏刚强的决断能力,该罚的不罚,该奖的不奖,必然也就当不好这个官。每个人的人生经验、知识水平都是有局限的,一个人不可能学会学懂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知识,所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水平来加诸于别人,是很不明智的。

13.子贡确实没有智慧

【原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老师的学问文章,我们可以听得到老师讲解;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的论述,我们所听到的都不是根本的东西。”

【说明】在本篇中,从一至十二节都是孔子对学生们的评价,在这些评价中,我们看到孔子学问的中心“仁义礼智信”在不同的人的身上的具体体现。公冶长正直不畏强权,南容很有智慧,子贱是个君子,子贡象是瑚琏,冉雍嘴笨不会花言巧语,漆雕开谦虚,子路有勇无谋,冉求可以为宰,公西赤适合当外交官,颜回闻一知十,宰予能言善辩而身体不好,申枨的欲望过重,子贡亦有强加于人的缺点等等。而本节则转为子贡对老师的看法。子贡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冤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从《学而》一直看下来,孔子关于人性的言谈思想比比皆是,其主要中心学问“仁义礼智信”也都是关于人性的。就如本篇一至十二节,也都是孔子关于人性的评论。至于“天道”,孔子于《为政》第四节,《八佾》十三节中都曾经提过,天道即是天的道路及规律,是指包括宇宙中万事万物自己独特的运行的道路。子贡这句话也就说明他没有听懂老师的讲课,没有弄懂孔子学问“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所以本节仍然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只不过是用反衬的方法,说明子贡确实没有智慧,是个“器”。

14.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

【原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凡有所闻,在没有行动之前,害怕又有所闻。

【说明】这一节不知是谁对子路的评价,也许是孔子,也许不是孔子,但都是对子路的评价。子路这个人,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了解到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看这一段评论,更加深了我们对他的了解。子路为什么害怕有所闻呢?这是子路为人的正直之处,当他听说了一个道理后,他就要做到,比如“仁义礼智信”中的任一样,说到“仁”,就要亲身去实践,要与人相互亲爱;也就是说,要做到没有区别之心,人人平等。而“未之能行”,还没有做到人人平等,与人相互亲爱,又去学另外一个道理,就等于是没有做到事理合一,就等于是自欺。他追求的是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说“仁”,就要心里有“仁”,就要做到“仁”。说“礼”,就要心里有“礼”,就要做到“礼”这个社会行为规范。所以他害怕听到新的道理,听了做不到,就有愧于学,就有愧于老师。这就是子路!子路就是这样一个人!就此,还能说他是有勇无谋吗?子路这样的人,是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学习的,我们现在往往都是学了而不做,知道这些道理,但却懒得去实践,害怕去实践;因为你对别人“仁”,而别人对你却是竞争,把你甩在一边,爬上去了。其实大可不必害怕竞争,只要真正有本事,肚子里有货,那些没有本事的人是永远竞争不过你的。你对别人“仁”了,作为对等原则,别人终是会回报于“仁”的。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文子为何要谥号称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这个人敏捷而好学,能不怕羞耻而向地位低下的人询问请教问题,所以谥号称他为‘文’也。”

【说明】文: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用现代话说,孔文子可以就称为孔文明。这个“文”是谥号,所谓“谥”,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之意。之所以谥号称为“文”,是因为孔圉生前多讲精神文明,故他死后,被追认为是最讲文明的人。那么,孔圉是怎样讲文明的呢?孔子对他作了描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不耻下问”里面,就包含了人人平等之意,也就是说,虽然有一个地位很低很低的人,但他有我所不懂的知识学问,我都应该向他学习,而不能因为他的地位低下而瞧不起他,而耻于向他请教问题。这实际上也是“仁”的思想,与人相互亲爱,就必须做到人人平等。若耻于下问,必然就要弄得个不懂装懂,或是知其一不知其二,肤浅敷衍。若是一般人到还罢了,“滥竽充数”,不至于有大害,若是当官的不懂装懂,冬天种水稻,夏天种小麦,那还不“祸国殃民”?本节开始讲到孔子对于当时及其前一代人物的评论,这些对人物的评论,包括了如何作学问,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实践“仁义礼智信”的整体文化精神。

16.行为谦虚谨俭

【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在谈及到子产时说:“子产这个人有君子的四种道德品行。他自己的行为是很谦虚谨俭的,他侍奉君主是恭敬有礼的,他养育人民大众是给人民恩惠的,他役使人民是符合最佳行事方式的。”

【说明】子产是早于孔子几十年前的人物,相隔年代不远,故孔子很熟悉他的事情。郑简公元年(前565),其父公子发率军攻蔡,大胜,郑人皆喜。他却指出这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而使夹在中间的郑国饱受战祸。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导致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亦被劫持到北宫。子产沉着机智,布署周密后始率家兵攻打北宫,遂在国人支援下平息变乱。新任执政公子嘉制订盟书,强调维护个人特权,引起贵族大臣反对。公子嘉打算强制推行,子产又力劝他焚毁盟书,平息众怒,以稳定政局。郑简公十二年,公子嘉终因专权被杀,子产得立为卿,任少正。在同霸主晋国的一系列交涉中,他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尽量维护郑国的权益。简公十八年,他随执政公孙舍之攻打陈国,也能注意军纪,遵守传统礼制。事后在向晋国献捷时,又有理有据地驳回了晋人的责难,迫使其承认郑国的战绩。为此郑简公给予子产重赏,他却只接受了与其地位相称的部分。次年,楚康王为慰抚许国率军伐郑,子产主张坚守不战,让楚军获取小利后满意而归,以换取较长期的和平。郑人照此办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简公二十三年,郑国大臣内讧,执政伯有被杀。子产严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数人的尊重,遂在显贵首领罕虎的支持下,出任执政。子产治国特别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顾大贵族的利益,团结依靠多数;一方面对个别贪暴过度的贵族断然给以惩处,以维护政府威信。他不毁乡校,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吸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却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对于晋、楚两霸,他既遵照传统礼制谨慎奉事,不给对方寻衅的借口,又在有条件时大胆抗争,驳斥其无理苛求。他被孔子称为仁人、惠人。孔子在这里举出他的四种君子之道,不只是称赞而已,而是要让他的学生们都能学习子产的这些道德品质。这些道德品质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所应具有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尽力效仿的。如果我们拿这四点来作人,来处世,我们的人生也就有成功的希望了。

17.交往时间越久,情谊就越深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孔子说:“晏平仲这个人善于与人交往,交往愈久,别人愈尊敬他。”

【说明】本节是对晏婴的评价, 这个评价就落实在一个“义”字上。子产“使民也义”,“义”字,我们曾在《里仁》第十节里讲过,“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子产对普通人民讲的就是这个“义”,而晏婴亦是如此,而且还进了一步,“久而敬之”;就是说,相交往的时间越久,情谊就越深;情谊越深也就越是相互敬佩。这种情形在现代已经很少见了。

18.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原文】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辨别占卜用的大龟,用隆起的龟背为准则,华美而尖锐,怎么称得上他知道占卜之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