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所有父母的心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父母做到了孩子才能做到。父亲的言行举止,不知不觉地浇灌着林则徐幼小的心灵。受父亲的潜移默化,林则徐最终成为了民族英雄。一副对联便能折射出少年的胸襟。在林则徐的故事当中,你觉得哪一件事更有意思呢?
178朱元璋一言一行都要为国家前途着想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是一个云游四方、以乞讨度日的和尚。也许正是因为他早年历尽了人间的饥寒困苦,又亲眼目睹了元代统治阶级荒淫奢侈遭致的亡国历程,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提倡节俭。
有一年,宫中的房屋要进行修缮和调整,而朱元障的住房也在规划之中,准备另作他用。于是负责宫中事务的太监向朱元璋启奏,说要为皇上另建一处宫室。起初,朱元璋根本不肯,后来听太监陈说了事情原由,才勉强答应下来。
负责工程的官员接到任务以后,丝毫不敢怠慢,一头钻进了历代建筑的资料当中。没几天工夫,宫室的图纸设计出来了。它汇集了历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并极尽了帝王居所的豪华和雄伟。
太监拿到这份图纸以后非常满意,就拿去征求朱元璋的意见,谁知朱元璋一看图纸,原来长得很长的脸拉得更长了。他把图纸往旁边一扔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居室,为什么要搞得这样奢侈豪华?”
太监听了一时转不过弯来,心想:历代帝王住所都是这样,我们根据前人的做法来设计房子,有什么过错呢?太监虽然没说话,但朱元璋已看出他心怀委屈,于是稍稍缓和了口气说:“营造居住的房屋,只是为了实用,搞那些雕梁画栋,无非是为炫耀自己的气派,这不仅会造成钱财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会助长奢靡之风。朕曾听古人说过,上面爱好什么,下面的人一定会模仿,甚至会远远超过他。我是一国之主,如果造了这样的宫室,下面的文武大臣就会积极仿效起来。这种风气一旦传播开来,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你要使我高兴,就一定要照我的意见去办——把那些多余的东西统统去掉!你是宫中管事的人,一言一行都要为国家的前途着想才行。”太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捧着图纸走了。
重新建造的宫室不久落成了。整个建筑朴实大方,一点多余的豪华装饰都没有,厅内只绘制了一些著名历史故事和古代杰出人物的画像。清风徐来,皓月当空,朱元璋在太监的陪同下,前来视察所建的宫室,走进宫门,远远望见素朴雄壮的建筑物和苍松翠柏交相辉映,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由于朱元璋开创了一代简朴之风,明代的建筑包括家具用品,大都保持了简朴庄重的特色,极少有华而不实的装饰。
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就是那些掌权的大人物是老百姓模仿的对象。如果上面的人奢侈,下边的人也俭朴不了。正因为朱元璋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以身作则,带头提倡俭朴,在他为政期间全国上下果然掀起了简朴的良好风气。小朋友,你还能不能说出一些关于朱元璋的其他故事呢?
179岳飞少年时期就熟读孙、吴兵法的名将
岳飞,古代著名爱国将领。公元1103年生于河南汤阴县。宋朝杰出的抗金民族英雄。
岳飞出生后不满一个月,家乡遭了大水。从此,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贫困的境地。岳飞童年时期就参加劳动,常到野地里去拾柴割草,稍长大一点又耕田种地。
贫困的生活并没有减少岳飞强烈的求知欲望。缺钱买灯油,他就拾取枯柴晚上燃点照明,由父亲教他识字。当他能够自学时,就更加勤奋,往往读书到半夜,甚至通宵不寐。他特别爱读《左氏春秋传》和学习孙、吴兵法。
《左氏春秋传》又叫《左传》,是秦代以前学者用来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传之一。这部书提倡德义,主张从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推尊中央王朝,叙述了许多古代打仗和人物的故事,十分引人入胜。书中的这些故事和人物深深地吸引着岳飞,使他手不释卷,反复探究其中的道理,不知不觉地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忠义为国的种子。
岳飞少年时期就喜欢学习军事,钻研兵法,很早就熟读孙、吴兵法,这就为他日后的军事指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岳飞从小就热爱劳动。长期的劳动,使他受到很好的锻炼。他身体结实,力气超人。在少年时,就已经能拉开300斤的硬弓和8石的腰弩。
离岳飞家不远的永和乡,有一位老人名叫周同,擅长弓箭。岳飞便拜他为师,很快就学会了一手好箭法,并能左右开弓。
岳飞的外祖父姚大翁,特别喜爱岳飞,他特地请当地的神枪手陈广给岳飞传授“技击”。在陈广的精心指导下,不久岳飞的枪法就非常高超,成了远近闻名的“无敌枪手”。
年轻的岳飞平日少言寡语,深沉宽厚,但生性刚直,心里想说什么,决不有所顾忌。他很有礼貌,对师长非常尊敬。
良将出寒门,岳飞少年时候的生活经历,对他以后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的名将,是很有影响的。
岳飞是怎样读书与习武的呢?他拾取枯柴照明读书,并且拜周围的能人为师学习射箭与枪法。年少时的勤奋好学,才使他成为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名将。可见一个人的童年与少年时期的经历对其一生的影响是多么大!听完这个故事,你对少年岳飞的故事中哪一点印象最深呢?
180陈省华勤俭持家清正廉明的楷模
北宋初期,朝廷中有一位谏议大夫,名叫陈省华。他当了大官却清正廉明,特别是他的勤俭持家是远近闻名的。
陈省华的三个儿子都当了大官,大儿子中了状元,官至宰相。陈省华为了使家人养成节俭的习惯,在家里只雇了几个必需的仆人和丫环。他的夫人每天亲自带着儿媳一同下厨房做饭。
他大媳妇的父亲叫马亮,当时在朝中任尚书。大儿媳从小娇生惯养,过惯了豪华奢侈的生活,衣食住行从来都是由专门的丫环伺候,父母一直视她为掌上明珠。
可是,马小姐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出身名门的千金小姐,到婆家后,衣食住行非但没人伺候,而且还要照顾公婆。最不能让她忍受的是儿媳要同婆婆一块下厨房。
大儿媳第一天下厨房,心里不自在。来到厨房中,她两眼发直,不知干什么才好,虽然她什么也没干,可一天下来却已累得筋疲力尽。
这天晚上,她哭着恳求丈夫:“你去向父亲说说,你家的清苦我能忍受,但能否让我不下厨房呢?
丈夫听了为难地摇了摇头说:“父亲治家一向很严,这一关恐怕很难过。”
这件事传到了娘家。有一次,在上朝的路上,马亮碰见了陈省华,他带着埋怨的口气对陈省华说:“亲家,我女儿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这么大,连饭是如何做出来的都不知道,让她下厨房,这不是有意为难她吗?”
陈省华听了,立即回答:“你女儿下厨房,只不过是替我妻子当帮手,如果连这也不干难道就让婆婆独自干吗?
马亮一听,陈省华的妻子亲自下厨房,一时倒也无话可说。过了一会儿,他又对陈省华说:“以前,只听说你治家节俭,现在才体会到确实不假啊!”
陈省华尽管是古人,但他家过的却是现代人的生活呢。贵夫人也好,千金小姐也罢,都得自己下厨房亲手做饭。他家的大儿媳——堂堂宰相夫人还得替婆婆做帮厨、打杂呢!他们倒是敢于打破常规。这样以身作则的家长,怎能不培养出勤俭持家的后代呢?
181魏徵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理财高手
魏徽(580—643)是唐太宗时一位著名宰相。他刚直不阿,大胆进言,给唐太宗提出过许多勤俭治国的意见。
公元627年,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后来被称为唐太宗。他推行了一系列于国于民有利的政策,农业连年丰收,人民生活安定。公元633年,有些大臣上书皇上,请求唐太宗举行盛大的封禅仪式。
封禅,是古时候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重大庆典。照例,皇帝先去泰山顶上祭天,然后再去泰山脚下祭地,表明自己是皇天之子,受天命统治万物。唐太宗以为国力强盛,全靠自己的功劳,也骄傲起来,于是听从了众大臣的劝说,准备举行封禅大典。
一天上朝,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封禅的事情。大家七嘴八舌为举行封禅大典献计献策,也有人忙着乘此机会向皇帝大献殷勤,唯独魏徵坐在一旁一言不发。唐太宗发现了,马上请魏徵说说自己的看法。
魏徵对唐太宗说:“我认为陛下搞封禅是不应该的。”
唐太宗见魏徵这样说,便满脸不高兴地问:“你为什么不同意我封禅呢?是我的功业还不够高吗?是天下还不够太平吗?还是收成不好呢?”
“都不是。”魏徵回答说:“您功业虽高,但老百姓受到的好处还不多;天下虽然太平,但是国库里的财物并不是很丰厚……”
魏徵看了看唐太宗,发现他满脸疑虑,便停顿片刻,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就像一个人害了十年大病,刚医治好,瘦得皮包骨头,还未恢复原来的体力,如果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一百里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隋朝之乱不止十年,陛下像一位医生,治国几年,已大见成效。但病虽然是治好了,但国家的元气尚未恢复,更谈不上富足,搞封禅必定兴师动众,耗费大量钱财,对勤俭治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魏徵的话说得句句在理。唐太宗边听边点头,最后他终于决定:停止封禅。
公元643年,魏徵病逝。唐太宗闻讯悲痛万分,他命令九品以上官员都要去吊唁,还送去一顶鸟羽装饰的车盖和一支鼓乐队,准备为魏徵举行隆重的葬礼,并破例允许把他的遗体葬在皇陵附近。可是这一切都被魏徵的妻子斐氏婉言谢绝了。她说:“魏徵一生崇尚节俭,厚葬恐怕不是他的愿望啊!”于是,斐氏用一辆布篷车载运遗体,为魏徵举行了一次俭朴的葬礼。唐太宗还亲笔为他写了碑文,以此表示对这位终身节俭的谏臣的敬仰和悼念。
魏徵恐怕是最早提出“开源节流”的理财高手了。小朋友,魏徵病逝的时候,皇帝的一切行为都被魏徵的妻子斐氏婉言谢绝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182祖逖闻鸡起舞的古代军事家
古代军事家祖逖,公元266年生于河北涞水县。他是晋朝名将,为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祖逖早年丧父,从小跟着哥哥生活。他原先不肯用功学习,喜欢结交朋友,不拘小节。哥哥为之操心,经常加以劝导。祖逖在哥哥的劝说下,立志上进,决心做一个文武双全的能人。
祖逖一边读书,一边练武,刻苦用功,坚持不懈。他和好朋友刘琨情同手足,同睡一条被子。两人相互勉励,振作精神,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练习武艺。“闻鸡起舞”的典故,就出在这里,用来比喻有志之士奋发图强。以这个故事为典源,便派生出了许多相类似的典故,例如鸡鸣起舞、起舞鸡鸣等等。古代著名诗人李白、陆游、辛弃疾都在诗词中引用过这个典故。
由于祖逖勤奋读书、刻苦练武,后来成了文武双全的名将。西晋政权灭亡以后,他多次要求北伐,被晋元帝封为奋威将军。他率领部队渡江北上,船行江中时,慷慨地对大家说:“不扫平中原,死不回江东!”他的决心大大鼓舞了部队的斗志。后来,他在与石勒的血战中,大获全胜,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成了东晋的疆土。祖逖为了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最后病死在军队驻地。死时才57岁。老百姓为之失声痛哭,许多地方还为他建立祠堂,以示纪念。
早就听说“闻鸡起舞”的成语了,看看祖逖是怎样习文练武的吧。现在有的小朋友:早晨不等大人叫起床,他连学都不想去上呢,就更别说听到鸡叫就起来锻炼身体了;放假时有的小朋友,晚上玩游戏,第二天睡到太阳晒屁股了还没起床呢!小朋友,听完这个故事,你对祖逖有了初步的认识了吧,那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183羊续为官一方却无钱养家
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羊续(字兴祖,平阳人)被任命为南阳太守。
太守是一郡的最高长官,地位十分显赫,可是羊续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他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旧衣服,坐的是瘦马拉的破车。有时,他装扮成百姓,到街头巷尾察访,了解民情。那时,南阳郡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们花费大量的钱财追求享受,对这些奢侈腐败的歪风,羊续和老百姓一样深恶痛绝。
羊续到南阳郡上任,连妻儿家室都没有带,让他们留在家乡种地,和百姓一样,靠务农生活。
有一次,羊续的妻子儿女来南阳探亲,羊续竟然关着门,不让他们进屋,不许他们留住下来。他儿子挺不高兴,生气地说:“父亲,母亲认为你的官做大了,就变心了,现在看来,你确实是变心了,竟这么容不下我们!”
“好儿子,别激动,你还是跟我进屋看看再说吧。”
于是,羊续带着儿子进了内室,只见床上铺着布被,床边叠着几件旧短衣,台子上放着一点盐,墙角里堆着几斛粮食。羊续温和地对儿子说:“孩子,我虽然做了太守,但日常的供养就这么一点,并没有多余的财物可以用来养活你们啊……”
羊续耐心地勉励儿子,要养成自力更生、勤劳节俭的好习惯,要靠自己发奋图强,将来才能做大事,有所成就。听着父亲亲切的话语,一种理解和敬重之情在羊续的儿子内心渐渐涌起,他毅然地说:“父亲,孩儿明白了,我马上陪母亲回乡去。”
一眨眼三年过去了,羊续身体力行的俭朴作风受到南阳老百姓的爱戴,汉灵帝想提拔羊续到朝廷做太尉。太尉是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然而,那时想升官,先得给皇帝身边的宦官送上许多礼钱,还得在自己任职的地方为宦官安排隆重而盛大的宴席,再进贡厚礼。只有讨好了这些宦官,宦官才会“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而羊续从未搜刮过民脂民膏,并没有多余的钱财。自然,宦官在南阳受到了冷落,他们得不到什么厚礼,还被安排坐在一张薄席上,顿时变了脸色。这时,羊续缓缓地说:“请公公奏明皇上,臣全部的财产,只有一件旧棉袍,公公可以察看。”
宦官们回去以后,果然在皇帝面前大讲特讲羊续的坏话,汉灵帝听了很不高兴,于是打消了提升羊续做太尉的念头。
羊续虽然没有当上太尉,但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故事,却在民间流传下来,成为千古美谈。
为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白薯。羊续尽管没有升官发财,但他深受百姓的爱戴,这比任何高官厚禄更有价值。小朋友,羊续为什么不让妻子进屋留宿,他的穿着共有几套?为什么在民间人们都特别尊敬他,皇帝最终却没有提拔他?
184蒙恬将兔尾巴变成笔
传说,毛笔是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由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蒙恬领兵与楚国交战。为了让秦王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定期写战况递给秦王。
在蒙恬那个时候,纸还没有发明出来,笔也没有完全成形。人们用竹签蘸了墨将字写在丝做的绢布上,这种“笔”称作“聿”。“聿”硬硬的很不方便。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聿”的念头,现在,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