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类愚行大记录:大癫狂
23109500000024

第24章 决斗之风四处蔓延(3)

准备工作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国王也说自己会亲临决斗场观战。弗朗苏瓦自认胜券在握,就事先在决斗场边搭了一个豪华帐篷,准备在决斗之后邀请国王和150位朝廷重臣一起吃晚饭。盖伊这边,虽然下定决心要决一死战,但却不怎么自信。决斗当天的中午,两位决斗士上场后,都按规则起誓说自己没有佩戴任何护身符和符咒,也绝不利用别的任何巫术帮助自己和对手决斗。而后,他们剑拔弩张地展开了战斗。弗朗苏瓦精力充沛,身体强壮,自信异常;盖伊虽然敏捷灵活,但还是小心翼翼,并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决斗进行了一会儿后,盖伊被对手重重一击,伏在马上,处于劣势。于是他只能用盾牌挡住头部,并试图用自己的灵活来弥补力量上的不足。考虑到袭击对方的大腿不会受任何阻碍,他便弯下身子,用矛瞄准对方未做防护的左大腿,猛地刺了两矛,结果他成功了。弗朗苏瓦在所有观众的惊呼声和国王极度懊悔的叹息声中滚落沙土之中。他抄起匕首,竭尽全力地刺向盖伊,试图作最后一搏,但是他却无力地倒在了助手怀中。决斗就此结束,获胜的盖伊取下头盔,双膝跪地,紧握双拳,对着天大喊:“啊,上帝,清楚一切的上帝!”而这个时候的弗朗苏瓦却对决斗结果感到羞愧,他拒绝别人为他包扎伤口,还把医生给他缠的绷带扯下来扔掉。两天后弗朗苏瓦含恨而死。

亨利二世非常惋惜自己失去了一位最要好的朋友,悲痛之余,他庄重地发誓,只要自己在世,就绝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决斗(从那以后,任何私下的、狡猾的攻击都被法国人称做“雅尔那克的仅供”)。包括梅塞莱在内的一些作家证明说亨利二世的确发布过这样的禁令,但另外一些作家却提出了异议。这部分作家说,亨利的命令极有可能没有颁布,因为历代朝廷的文告中都没有这样的记载。有一个事例可以进一步证实后一种说法更可信——两年之后,枢密院又批准了一场类似的决斗。不过,该场决斗的双方身份卑微,场面没那么壮观。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亨利试图去阻止这场决斗,相反地,他还给予了鼓励,还派出王室司法长官拉马尔克到决斗场去监督这场决斗是不是严格按照规则进行的。参加决斗的芬迪尔和达盖尔都是皇室的顾问。有一天,两位顾问在王宫吵了起来,后来还在王宫大厅里打了起来。枢密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让两位绅士进行决斗。拉马尔克在经得皇帝同意后,将决斗的地方定在了法国北部的色当城。芬迪尔剑术不精,总是在想方设法地避免与当时因精熟剑术而闻名的达盖尔交手。但枢密院容不下他争辩,要他一定参加决斗,否则就剥夺他的所有荣誉称号。达盖尔在沙尔特尔伯爵旺多姆的弗朗苏瓦的陪同下出现在比武场,而芬迪尔则是在奈维尔斯公爵的陪伴下出场。芬迪尔不仅是个愚蠢的剑客,而且还是一个十足的懦夫。考雷在诗中是这样写他的:“死神虎视眈眈地将可怕的剑带入清平世界。”只用一个回合,芬迪尔就从马上摔了下来。他在对手让他招的事情都招供完之后,带着耻辱从决斗场溜走了。

后人把亨利二世的死看成是对他就禁止决斗的事情发伪誓的报应。在女儿的婚礼上,亨利二世召开了一次盛大的比武大会。当时几位最勇敢的骑士被他击败后,他意犹未尽,雄心勃勃地想要再添战果。但却遇上了年轻的蒙哥马利伯爵,蒙哥马利伯爵用矛刺伤了他的眼睛。不久,亨利二世就去世了,终年41岁。

决斗狂时代

之后的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统治期间在法国,由于决斗发生得很频繁,史学家将这个时期称为决斗狂的时代。——译者注,决斗的数量之多让人瞠目结舌。此时的其他欧洲国家,决斗次数也非常多。巴黎议会也努力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竭力制止决斗发生。在一份落款日期为1559年6月26日的文书中,巴黎议会宣布,无论是谁,只要他实行、帮助或怂恿决斗,就将被视为“背叛国王、违反法律和破坏和平”而受到处罚。

1509年,亨利三世在圣克劳德被人暗杀,一位名叫里尔·马利奥的年轻绅士是他生前非常喜欢的朋友。这位朋友悲痛欲绝,决心追随国王而去,但自杀在当时却是一件十分不体面的事。由于他非常希望能光荣地为他的主人和国王捐躯,他便发表声明说,亨利三世的死是国家的一大不幸,不同意他这个观点的任何人必须和他决斗。一个性格刚烈,勇猛如虎的年轻人马洛尔斯接受了他的挑战。在决斗那天,马洛尔斯在决斗场上回头问他的助手,对手是不是只带了头盔,有没有穿铠甲。“这就好多了,如果我不能将长矛插进他的头颅将其杀掉,我就是世界上最笨的人!”当他听说对手只戴着头盔时,他异常兴奋地说。

讲述这个故事的布朗多姆说,不出所料,刚刚一开战,可怜的里尔·马利奥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呻吟就命丧黄泉了。获胜的一方原本可以随意处置对手的尸体,可以割下对手的头,扔出决斗场或者是扔向一头驴子,但是马洛尔斯是一位理性而又有礼的绅士,他让对手的亲属体面地将尸首埋葬。因为这次胜利的光坏,马洛尔斯受到了巴黎的太太和小姐们的青睐。

亨利四世登基后,决定反对决斗,但他从来没有认真地惩罚过违反禁令进行决斗的人。大概是因为他早年受到的教育和社会成见对他造成了太深的影响。在他看来,决斗可以让人们养成好战的习惯,整个国家才能因此而强盛。据说,当时,一位名叫克雷吉的、有武士风度的人请求他允许自己和塞维尔的唐·腓力普决斗时,亨利四世回答说:“去吧,假如我不是国王,我会做你决斗时的随从。”既然国王对决斗是持这样的态度,那他反对决斗的命令很少有人注意就不足为怪了。罗梅尼先生在1607年做过一个统计,亨利四世自1589年即位以来,共有4000位法国绅士在决斗中丧生。也就是说,在他在位的18年里,每月都有18人因为决斗丧命,再算到每周,也有4~5人在剑下丧命!苏利在他的回忆录表示,他一点也不怀疑这个数据的真实性。朝廷、城市及整个国家之所以会置禁令于不顾,主要是因为国王优柔寡断的性格和不理性的好心肠。

苏利这个理性的大臣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这个问题。他说,决斗盛行让国王和他本人的内心都非常痛苦。这个国家竟然持这样一种观点——一位绅士不管是亲自上阵,还是作为助手,如果从未参加过决斗,那他就无颜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故意找别人的茬,和别人争吵,然后用刀剑来洗刷自己从未参加决斗的不光彩历史!苏利多次给国王写信,请求国王重新发布禁令,禁止这种野蛮风气,并严惩违犯的人,规定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也不宽恕参加决斗者,也不管他是杀死了对手,还是只是伤害了对手。他还建议成立一个处理案子严厉而迅速,使受伤害者能够尽快得到抚慰,冒犯者能够快速受到相应惩处的道德裁判所来处理恶语伤人以及诽谤他人的事情,以免进一步演变成决斗。

这位朋友兼大臣的建议深深地打动了亨利四世。亨利四世立即在芳丹白露宫召集了一次专门会议来讨论这件事。所有的人都到齐后,亨利四世要求他们中对决斗了如指掌的人向他作一个关于“决斗的起源、发展和各种不同形式”的报告。苏利在回忆录中扬扬自得地说,由于皇帝手下的顾问们谁也不了解这方面的东西,因此都默不作声;苏利这位办事周全的大臣,为了顾全他无知的同僚们的面子,他和其他人一样,也是正襟危坐,保持沉默,但是他的表情却是相当自信。当皇帝转向他说:“我的大学士,从你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对这个一定十分了解。我请求你,或者说是命令你,把你想到的和知道的全部告诉我们。”在皇帝一再催促后,他才从古到今详细介绍了决斗的历史。在他的回忆录中,并没有记录他当时的发言内容。此次会议的结果是,王室颁布了一项敕令——禁止任何人进行决斗。苏利以最快的速度将这项法令传达了出去,即便是最边远的省份也传达到了。他四处宣称,皇帝将严格按照法律打击那些违反这条法令的人。苏利没有详细介绍这个新法令的具体内容,但蒂亚斯神父介绍说,法国的高级军官们组成了一个道德法庭来审理“贵族以及绅士的尊严受到侵犯”的案件。如果出现违反法令去决斗的事情,决斗者将被处以绞刑和没收财产。助手和护卫的地位、尊严或职位也将被剥夺,而且还会被驱逐出他们所属领主的领地。

让人遗憾的是,国王虽然威胁说要严惩决斗者,但决斗次数却一点也没有减少的迹象,苏利深感惋惜。赫伯特阁下是路易十三当政时的驻英大使,他在信中多次提到过法国在亨利四世统治时的社会状况。他说几乎没有一名上层社会的法国人没有在决斗中杀过同胞。修道院院长米洛特也叙写过这个时期的情况。疯狂的决斗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破坏,男人们都成了决斗狂。是幻想和虚荣导致了拔刀相见。一个人被迫和他的朋友一块儿同别人争吵,如果不愿参加,则会受到朋友的责难,从而不得不成为冲突的一方。报仇的信念在很多家庭代代相传。

据统计,由于亨利四世的放纵,在20年的时间里,皇帝共赦免过8000个在争斗中杀死对手的人的罪过。还有一些作家也证实了这个说法。胡塞的阿姆洛在他的回忆录中就提及过此事——路易十三当政前期,决斗变得如此风行,连普通人早上碰见朋友时的第一句话也成了“你知道昨天谁决斗了吗?”晚饭后则问,“你知道今天早上谁决斗了吗?”在此期间,最臭名昭著的决斗者是德·布特维尔。人们很害怕和这个恶棍发生冲突,担心不得不与之刀剑相向。他只要听说有人很勇敢,就要找上门去说:“别人告诉我你很勇敢,因此我们必须决一胜负!”每天早上都有许多远近闻名的暴徒和决斗狂聚集在他家里吃早餐。他们饮酒,吃面包,然后切磋剑术。他和后来被提升为红衣主教的德·瓦朗塞在那群人中的威望很高。德·瓦朗塞每天都要参加一两次决斗,有时是自己亲自动手,有时是做别人护卫。德·瓦朗塞还挑战过自己的好朋友德·布特维尔,原因是德·布特维尔在刚刚进行的决斗没有邀请他当副手。因此,德·布特维尔向他保证下一次一定请他效力。德·布特维尔当天就出去向鲍尔特斯侯爵挑起了一场争吵。根据达成的协定,德·瓦朗塞就兴致勃勃地作为副手随他的朋友前往决斗。在决斗中,他杀死了鲍尔特斯侯爵的副手德·加弗瓦,而德·加弗瓦从未伤害过他,也从未和他见过面。

黎塞留治理决斗收效甚微

在其后的几个国王统治时期,决斗之风继续蔓延,而且还愈演愈烈,一直到红衣主教黎塞留(Richelieu)上任首相为止。黎塞留对这种公众道德境况感到十分痛惜,因此也十分重视。他和他的前辈苏利的观点一致,那就是只有用最严厉的刑罚才能制止这种恶性事件继续发生。而黎塞留比苏利更善于同邪恶斗争,他拿地位高的人来开刀,杀一儆百。黎塞留敌人的行为更加深了他同世俗作斗争的信念。据记载,黎塞留还在卢松地方担任主教时,因为和梅地西斯德玛相关的几项陈述得罪了泰米尼斯侯爵。因为根据当时的惯例,人们不能向神职人员挑战,于是这位侯爵向黎塞留的一位兄弟提出了挑战。泰米尼斯侯爵很快就找到了机会。一天,泰米尼斯将黎塞留的兄弟黎塞留侯爵叫来,用侮辱的口气向黎塞留侯爵抱怨卢松主教亵渎神灵,不守信仰。黎塞留侯爵十分讨厌泰米尼斯说话的内容和说话的态度,立刻接受了他的挑战。他们在安古莱姆大街决斗,可怜的黎塞留侯爵被刺穿心脏,当即死去。

自那以后,黎塞留主教就成了决斗的坚决反对者。理智同手足之情一起坚定了他革除恶习的决心。当他的地位在法国得到巩固后,他便积极地履行他之前立下的誓言。他在自己的《政治遗嘱》一书中,将自己的观点写在了题为“阻止决斗之办法”的一个章节里。不过,虽然法令出台了,但仍然有贵族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是一些十分荒谬的理由展开决斗。黎塞留最终决定给他们颜色看。臭名远扬的德·布特维尔在和勃弗隆侯爵展开决斗之后,虽然这场决斗并未给交战的双方造成致命伤害,但后果还是让他们送了命。虽然他们两个身份高贵,但黎塞留决定拿他们开刀,在判他们有罪之后,将他们斩首示众了。这两个嗜血成性、败坏民风的害人精终于在社会上消失。

1632年,两名贵胄在决斗中双双命归黄泉。消息传到裁判所后,裁判所官员立刻赶到现场。这个时候,交战双方的家属还未来得及把尸体搬走。为了维护法令的权威,裁判所官员下令剥光这两具尸体的衣服,并将他们的头朝下吊在绞架上示众了数小时。这种严厉的惩处的确让公众从决斗热中清醒了一段时间,但他们还是很快就忘记了严厉的处罚。关于错误的荣誉观已经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想要彻底根除并非易事。黎塞留严厉处理的几个案子虽然可以预防他们采取极端做法,但却未能说服他们走上正道。虽然他很聪慧,还很敏锐,但却不清楚发生决斗的最根本的原因。决斗者并不畏惧死,而是受不了羞辱。就像艾迪逊八十年后说的那样,“死亡并不能震慑住以不怕死为荣的人。但如果将所有的决斗者都放在绞架台上示众,那些试图为荣誉而战的人会放弃决斗,决斗人数将大大减少,甚至停止这种荒唐的战斗。”不过,黎塞留却没有想过这些。

社会发展到找决斗机会

在苏利所处的那个年代,决斗在德国也很普遍。在当时的德国,人们在弗朗索尼亚的威茨堡、斯瓦比亚的乌斯帕克和哈勒这三个地方决斗是合法的。在法律的鼓励下,这三个地方有很多人每天无数次决斗。如果一个只是受了伤但还有能力战斗的人向对手和解,就会遭到鄙视。那些根本就不愿意决斗的人更是被人看不起。在德国,这样的人不能刮胡子、赤膊,连马也不能骑,更不要说担任公职了。而在决斗中战死的人却能以豪华而隆重的礼节进行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