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接下来的一个王朝里,有一个人声称他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就是约克郡布里德林顿的牧师乔治·里普利。他曾经在意大利的大学里学习了20年,教皇英诺森八世十分宠爱他,还任命他做教皇的家庭牧师,在教皇家中主持一些仪式。1477年,他回到英国,将他的名著《复合炼金术——合成点金石的十二个窍门》献给国王爱德华四世爱德华四世(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兰国王,于1461年3月4日至1483年4月9日在位。是约克公爵理查之子。——译者注,在这本书中分别讲解了煅烧、熔解、分离、连接、腐烂、冷凝、摄食、提纯、发酵、精炼、增殖和喷射这些方法。然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就是自寻烦恼。人们确信他能把铁变成金是因为他相当富有。在《英国名人传记》中富勒(Fuller)讲到,据一位可靠的英国绅士报道,他去国外旅行到了马耳他岛时,发现那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每年里普利都会资助该岛和罗德岛上的骑士们10万英镑去打土耳其人。等到里普利老了后,他就隐居到了波士顿附近,还写了25卷关于炼金术的著作。在他去世之前,他好像认识到了他研究的这些都没有意义,并请求人们都不要相信他的书,看到就将它烧毁。因为那些书中描述的都是他个人的想法,而且没有依据,人们后来也在实验中证实那些方法是错误的和徒劳的。
希拉西尔·瓦伦丁
在15世纪的德国也涌现出了许多有名的炼金术士,其中主要有希拉西尔·瓦伦丁、特雷沃的贝尔纳德(Bernard)及修道院长特里特姆斯。希拉西尔·瓦伦丁出生在美因茨,大概在1414年被选做埃尔富特埃尔富特市(Erfurt):是图林根州的首府,人口21万。位于图林根盆地的南部。市内有医学科学院。1970年3月19日东西德政府首脑的首次接触会谈在此市举行。——译者注的圣彼得修道院院长。很显然,他曾经孜孜不倦地寻求点金石,还就金属转化过程这一问题写了许多相关著作,多少年来都被误以为失传了。但就在他去世后,人们很快就在修道院的一个石柱里发现了这21本书。这件事被朗格莱记载在《炼金哲学史》中。炼金术士们说这些奇书被奉献给世人是天意。因为据说是一道霹雳将那个石柱给劈开的,等取走手稿后,石柱自己又合上了。
特雷沃的贝尔纳德
这位哲学家就是典型的将天才和耐性集为一体的错误化身。他对幻想的追求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的,同时,他的希望也不会被连续的挫折打击磨灭。从14岁到85岁,一直以来,他都在实验室里与药剂和熔炉打交道。对长寿的希望使他将自己的生命耗费,而对富有的渴望却使他穷困潦倒。
1406年他在特雷沃或帕多瓦出生。有人说他父亲是帕多瓦的医生,还有人说是特雷沃马尔谢斯的伯爵,是国内最富有的贵族之一。总之,不管他父亲是医生还是伯爵,都是个大富豪,留了大量的家产给他的儿子。贝尔纳德在14岁的时候开始钟情于炼金术,还为此找来原版的阿拉伯著作开始阅读。对于自己的工作和旅行,他做了很有意思的记录。我们主要从他的记录中摘出了如下的内容。他读的阿拉伯哲学家里兹写的那本书是他的读的第一本书,读完后他认为自己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将一块金增加一百倍。因此,他拿着里兹的书连续4年都在实验室里工作。后来,他发现自己除了火和烟之外一无所获,还为了做那些实验花掉了不少于800克朗挪威克朗(或瑞典克朗)(标志:KR;代码:NOK):是挪威和它属地的货币。——译者注。后来,他对里兹失望了,又转而研究贾比尔的书。为了研究贾比尔的著作,他又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由于他这个人既年轻、富有又很容易相信别人,因此所有城里的炼金术士整天围着他,好心地帮他花钱。当2000克朗——在那时候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都被他花光之后,他对贾比尔也失望了,同时也开始厌烦那些饥饿的助手了。
围绕在他身边的这些人中,和他一样专注且无私的只有一位。这个人是一名修士,来自圣弗朗西斯修道院。他和这个人形影不离,成为很要好的朋友。后来,一些鲁佩西塞和萨克罗博斯卡写的晦涩难懂的文章被他俩发现了。他们发现酒精在高度提纯之后将可以溶解任何东西,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转化工作。酒精被他们提纯了30回,最后甚至把装它的容器都炸裂了。就这样,他们持续做了3年,光是买酒钱就花费了300克朗,最终才意识到他们的方向错了。于是,他们又用明矾和绿矾做实验,依然没有破解这个秘密。后来他们又觉得所有的粪便都有奇效,特别是人的粪便,随后他们竟然真的花了两年的时间用粪便和水银、盐、熔铅等做实验。后来在他身边聚集了许多来自各地的炼金“高手”,他们给他一些建议,他都友好地接受了,还大方地将他的财产赠与那些人。因此,他被这些人称做“特雷沃的大善人”。炼金术方面的相关书籍中这个称呼常常被提到。在这12年中,他每天都在白天时拿新物质来做实验,而到了夜里和早上就向上帝祷告助他早些将转化的秘密破解。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修士朋友离他而去。然而与此同时,特雷沃城中又有一名和他一样钟情于这项研究的官吏加入了他这一行。他的这位新同伴觉得既然海洋是金的母亲,那么可以用海盐将铅或铁转化成贵重的金属。贝尔纳德听说后,下决心尝试一下。因此,他将他的实验室转移到了波罗的海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它因芬兰湾沿岸从什切青到的雷维尔的波罗的山脉而得名,波罗的海被西欧各国(如英国、丹麦、德国、荷兰等)称为东海,而被东欧的爱沙尼亚称为西海。——译者注海滨。这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一直用盐做实验。他们把盐熔化、蒸馏、再结晶,有时候出于一些别的实验需要,他甚至还喝一些。但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依旧一无所获。这位奇怪的工作狂仍然没有放弃,一次实验的失败只能激发他做下一次实验的决心。
这时,他已经快50岁了,也没去过外面开开眼界。于是,他决定去旅行,到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这些国家走走。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询问一下这里有没有炼金术士,每次他都会有所发现。要是遇上贫穷的,他就帮帮忙,要是富裕的,就鼓励一下。他在斯德克斯时,结交了一位当地的修士,名叫若弗雷·卢维耶。他听这位修士说蛋壳中的元素很有利用价值,便尽他所能地做了实验。多亏佛兰德公园贝赫姆的一位律师的观点扭转了他的错误,他才没有为此而浪费一两年的时间。那个律师说,秘密的关键在于醋和绿矾。然而,他按律师的意思去做,差点把自己毒死,这时,他才发觉这是个多么荒谬的想法。在法国,他住了将近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点金石已经被一位给国王腓特烈三世做忏悔的亨利大主教发现了,他马上启程去德国拜访这个人。这时,依然有一群食客围在他身旁,还有几个要跟他一起去,他不忍心拒绝,于是就带了其中的5人到了维也纳。贝尔纳德很绅士地邀请了这位神父,热情地款待了他以及维也纳当地所有的炼金术士。亨利大主教坦率地讲自己根本没有发现点金石,但他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寻找它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么死,要么找到它。这两个志同道合的人成了一生的朋友。而且在他们吃饭时,为了凑足42马克,要求在场的所有炼金术士都奉献出一些马克马克:古代欧洲的货币计量单位,最早时相当于8金衡盎司(249克)纯银,后来演变为半磅。“马克”作为古代货币单位名称,曾通用于古代的欧洲西部地区,包括英格兰。——译者注金币来。亨利大主教信心满满地说,他的熔炉在5天之内就能制造出5倍的金来。首先,作为这里最富裕的人,贝尔纳德出了10马克的金币,占了总数的很大一部分,然后亨利大主教拿出了5马克,别人各两马克。而跟随贝尔纳德来的那些人为了交他们的那部分,只能从他们的资助人那里借钱。人们立刻着手实验,他们将金马克和一些盐、绿矾、浓硝酸、鸡蛋皮、水银、铅和粪便一同放入一个坩埚。炼金术士们满怀希望地看着这宝贵的杂烩,盼望着看到它们锻造成一大块纯金。三个星期之后,由于坩埚不够坚硬,还有就是少了一些必要的元素,他们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实验。据说他们根本没有放进42马克,因为实验结束后那里还剩下16马克的金币,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小偷拿走了坩埚里的钱。
在维也纳,贝尔纳德不仅没能造出一点金子,而且还花掉了许多钱。由于这次损失,他又开始心疼钱了,下决心再也不去想该死的点金石。虽然他为这个明智的决定坚持了两个月,但他自己却感觉异常郁闷。他就像个赌徒似的,在诱惑的驱使下,哪怕还剩一分钱,也会带着挽回损失的念头继续尝试,致使最终绝望到无法生存也在所不惜。于是他又下定决心,重整旗鼓,带着“去寻找一个发现了这个伟大秘密并且和他有共同语言的哲学家”这样的目的继续他的旅行。他从维也纳动身,先后到过罗马、马德里,又从直布罗陀直布罗陀(Gibraltar):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城市和港口。在直布罗陀海峡西端的北岸,是大西洋同地中海的交通要道。——译者注坐船去了摩西拿摩西拿(Messina):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港口城市。——译者注,此后他还先后到过塞浦路斯塞浦路斯(the Republic of Cyprus):在地理上是个亚洲岛国,隶属欧洲,位于地中海东部,如今是地中海地区最热门的旅游地之一。——译者注、希腊、君士坦丁堡、埃及、巴基斯坦和波斯波斯(Persia):伊朗在欧洲的旧称译音。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帝国,全盛时期领土东至巴基斯坦,西北至土耳其、欧洲的马其顿、色雷斯,西南至埃及。——译者注。这样,他在外漂荡了8年之后,又从波斯回到摩西拿,然后又去了法国,再漂过英吉利海峡到了英国,这又耗费了两年的时间,他始终没有放弃那伟大的幻想。这时候他已经62岁了,为了生存,他不得已将大部分祖业都卖掉了,又穷又老。去波斯旅行那次,他就花掉了1.3万克朗,其中有一半被耗费在炼金炉里,而另一半则是被他大方地送给所到之处费力找出来的那些类似小人的趋炎附势的炼金术士了。
等到他返回特雷沃后,他伤心地发现自己沦落到跟个乞丐差不多了。他被亲戚们看成是一个疯子,甚至都没有人愿意见他。他不肯求助于任何人,依然坚信未来的某一天他会变得很富有。为了不让人看到他这落魄的样子,他决定隐居到罗德岛去。很不幸,他又遇到一个像他一样疯狂研究炼金术的修士。虽然他们都没钱买做实验的材料,但他们依然毫不气馁地认真钻研炼金哲学问题,并阅读相关名著。
在罗德岛居住了一年以后,贝尔纳德得到了曾与他家交往过的商人资助他的共8000弗罗林,并用他们家以前大庄园仅存的最后一部分地产作为担保。在别人的资助下,他如同个年轻人般热情高涨地重操旧业。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甚至都没时间洗手、刮胡子,他就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过了3年。令人惋惜的是,像这样惊人的毅力竟浪费在这种徒劳的追求中,像这样充沛的精力竟没有发挥到有价值的领域中去。甚至在他老年时,就连最后一个金币也被他熔完、连温饱都不能解决时,他也依然坚信他终有一天会成功。虽然他已经是白发苍苍的80岁老者了,却还在读有关炼金术的书,从贾比尔时期一直读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认为,这样一来就算是某些过程被他误解了,他也还有机会重新开始。炼金术士们说,他终于在82岁时成功地发现了这一伟大的秘密,还说他人生的最后3年生活得很富裕。当然,他在将近83岁时确实有一个比金子和宝石更有价值的发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哲学上最大的发现,即知足常乐。他要是早一点发现这个秘密,就不会这么老了还像乞丐一样到处流浪。
1490年,他在罗德岛去世,欧洲所有的炼金术士都不约而同地为他唱起挽歌,将他称做“特雷沃的大善人”。针对他那个幻想,他还写了几篇论文,主要有《化学之本》和一个小品文《自然之卵》。
特里特海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