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糊涂
23175800000015

第15章 交际——真心相待,广结人缘(3)

有一个星期天早晨,卡尔说,“牧师讲道时的主题是:要施恩给那些故意跟你为难的人。我把每一个字都仔细听了。就在上个星期五,我的竞争者使我失去了一份25万块砖的订单。但是,牧师却教我们要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而且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他的理论。当天下午,我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时,发现住在弗吉尼亚州的一位我的顾客,正因为盖一间办公大楼需要一批砖,而所指定的砖型号却不是我们公司制造供应的,却与我竞争对手出售的产品很类似。同时,我也确定那位满嘴胡言的竞争者完全不知道有这笔生意机会。”这使卡尔感到为难,需要遵从牧师的忠告,告诉给对手这项生意的机会,还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让对方永远也得不到这笔生意?卡尔的内心挣扎了一段时间,牧师的忠告一直盘踞在他心田。最后,也许是因为很想证实牧师是错的,他拿起电话拨到竞争对手家里。

接电话的人正是那个对手本人,当时他拿着电话,难堪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卡尔还是礼貌地直接地告诉他有关弗吉尼亚州的那笔生意。结果,那个对手很是感激卡尔。

卡尔说:“我得到了惊人的结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关我的谎言,而且甚至还把他无法处理的一些生意转给我做。”卡尔的心里也比以前好受多了,他与对手之间的阴霾也获得了澄清。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这就是迎战那些终日想要让你难堪的人所能采用的最上策。

从小事开始“以德报怨”,不仅锻炼了你的容人之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就是:在小事的“以德报怨”里,你能够于无形之中化解将来可能出现的更大的“怨”与“仇”。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能够做到“以德报怨”的人,往往并没有太多的太大的“怨”发生在他身上。

有理你何妨再让三分

或许是生活中我们承受了太多的负荷:被老板骂了,被妻子怨了,被儿子气了……这些似乎都需要无条件忍耐。有的人忍一忍,气就消了;有的人忍耐久了,心中的不平之气就如堤内的水位一样节节攀升。对于后者来说,一旦逮住一个合理的宣泄口子,心中的怒气极易如洪水决堤般汹涌而出,还美其名曰:“理直气壮”。

李四踩了张三的脚,连对不起都没一句就扬长而去。你说气愤不气愤?追上去,找他理论!张三理直气壮地拦住李四:“你有没有教养啊?踩了我的脚连气也不吭一声就走。”李四一听,有些理亏,忙说了声对不起。其实,李四之所以没有及时道歉,是因为心里正专心地想着一件重要的事,没有注意到自己踩了别人的脚。可张三还不依不饶,认为自己有理在手,一定要对方把自己被踩脏了的皮鞋擦干净。结果两人由斗嘴,上升到打架,谁也没落个好。

有那个必要吗?笔者发现:多数人看自己的过错,往往不如看别人那样苛刻。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犯错误的来龙去脉了解得很清楚,因此对于自己的过错也就比较容易原谅;而对于别人的过错,因为很难了解事情的方方面面,所以比较难找到原谅的理由。因此,大多数人在评判自己和他人时不自觉地用了两套标准。例如:如果我们发现了旁人说谎,我们的谴责会是何等严酷,可是哪一个人能说他自己从没说过一次谎?也许还不止一百次呢!做人要学会给他人留下台阶,这也是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在与人相处时,相互间的冲突和争斗在所难免——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还是非利益上的争斗。

大部分人一陷入争斗的旋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旦自己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这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因为这对“战败”的一方而言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他当然要伺机“讨要”回来。

最容易步人“得理不让人”误区的,是在能力、财力、势力上都明显优于对方时,也就是说你完全有本事干净利落地收拾对方。这时,你更应该偃旗息鼓、适可而止。因为,以强欺弱,并不是光彩的行为,即使你把对方赶尽杀绝了,在别人眼中你也不是个胜利者,而是一个无情无义之徒。

《菜根谭》中说:“锄奸杜佞,要放他一条生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所谓“狗急跳墙”,将对方紧追不舍的结果,必然招致对方不顾一切的反击,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这也算是一种让步的智慧吧。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么一句引人深思的话:“航行中有一条公认的规则,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也应遵循这一规则。”如果你读懂了这句话,心里一定会亮堂无比,再与人发生纠葛时,也能做到糊涂处之了。

忘记自己对朋友的好

朋友之间,本来就无所谓恩惠,不过是互相帮助、你来我往、取长补短而已。但有些时候,朋友处于难关,需要你拔刀相助而你也做到了。事后,你最好是尽快忘了自己对朋友的所谓“帮助”与“恩惠”。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或生活中看到这一幕——某个人气呼呼地控诉:“我当初真是瞎了眼了,在你艰难的时候那么铁了心帮你,今天你不仅不记得我的好,还要……”这样的话,似乎很能煽情,很解气。其实,仔细分析,或许正是“我”牢记着对别人的好,才在交往里无意间扮演了“恩人”的角色,而正是这份不对等的关系,最容易导致友谊出问题。

打个比方,怀有“恩人”心态的人,可能会在无意中以一种“恩人”“救星”的姿态说话、办事。毫无疑问,在这种心态下,难免有居高临下的做派。

老张做分公司的总经理已有5年。这些年中,他原来的下属中有8名被公司提升为经理,分配到其他部门,有的独当一面,有的还和他一样做了分公司的总经理。看到自己曾经招聘和培养,又一起打拼过的下属发展很快,本来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但是老张心里却有种说不清的酸涩。

那种感觉来自于那些被提拔的下属对待老张的态度。以前他们在老张手下的时候,总是毕恭毕敬,既客气又礼貌。但自从做了经理以后,老张觉得好像谁都不再把自己当回事。有的表面上还过得去,但也只不过是见了面打个招呼,赔个笑脸;有的就索性忘本了,甚至因为工作的事情在大伙和老板面前和他争执。老张想:早知道你们是这种忘恩负义的小人,我当时一定不培养你们。想到这,老张不禁注意到了自己和现在下属的关系。他想,他们或许以后也要被公司提拔,我可不能让他们将来对我这么没良心。于是,他一方面感叹世态,人情太过现实;另一方面,收敛了自己平日在育人上投入的心血。老张见了自己的老板就直接表达出了对公司的抱怨。他说,公司提拔员工时,没有把提拔的权力交给被提拔者的直接上司。老张抱怨,当时关于他的那8名下属的提升,都是公司高层决定的,而且提升任命的通知也没有交给他发布。所以,被提升的人不会感激老张,而是感激公司。公司这样做,对老张现在的领导工作也没有多大好处。但老板听了,并不买账,反怪老张的逻辑古怪。看老板的意思,似乎将来也不打算采纳他的意见。所以,我们说“施恩宜忘”,付出不要有回报的预期。但很多时候是,你忘了别人不一定会忘,绝大多数人还是恪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的。别人要报答你怎么办?接受!

也许你读到这里开始纳闷了。不是说“施恩宜忘”吗,不是说不要有回报的预期吗?怎么又冒出接受对方回报这一档子事情来了,岂不是很庸俗?是的,施恩本来就是不要图回报的。但对方的回报既然来了,你不妨庸俗一回,接受一把。因为只有你接受了,对方的心中才会平衡,才能将你们之间的关系从“恩人”与“受惠者”的频道,重新调整回“朋友”的频道。当然,你接受的回报要基本合理,不要超过当年的给予或超过对方能力范围。比如你当年在朋友万分紧急时给了他一万元应急,后来他赚了钱,还你一万,你完全应该笑纳。赚了大钱,多给你三两千,你也可以略微推辞后说声“谢谢”并笑纳。如果的确给得太多了,你可以收一部分,其他当面退还。总之,对朋友付出后要不图回报,但回报真的来了也不要过于推辞。前者是一种糊涂,一种健忘的糊涂。后者也是一种糊涂,一种朋友之间情感的糊涂。这两种糊涂你只要好好体会,一定会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加顺畅润滑。

交际场中的说话之道

善于说话的人,在交际场中,当然能获得优势。有的人,无论多么陌生,都能一见如故;有的人,却无论新交旧识,总是落落寡欢,如此不同,有如天壤之别。一见如故的,当然大家都欢迎他,而使他成为交际场中的重心。相反的当然大家不会和他发生亲热的关系。

会说话的人,绝不肯单和同一个人讲话,他们一定能够周旋于大众之间,而且和每个人都有相当的接触,绝不会对于某甲特别亲热,而对某乙特别冷淡;会说话的人,绝不会用一个方式,与每个人接触,他们对于每个人,一定各有一种说法,或者追述故事,或者触景生情,或者谈偶发事件,或者谈朋友近况,或者谈生意经略,或者谈国家大事,或者谈某种学问,或者谈某种艺术,或者谈业余生活,或者谈茶经茗道,或者谈金石书画,或者谈评剧京腔,或者谈稗官野史,或者谈本地风光,或者谈对方的近况,或者谈对方的著作……他们谈话的资料,有新有旧,有浅有深,有俗有雅,有远有近,各随对方的生活情形而定:对于新人,不讲旧话;对于旧人,不说新话;对于浅人,不讲深义;对于深人,不说俗论;对于俗人,不讲雅事;对于雅人,不说俗情。他们所说的话,都不是自己要说的话,而是对方要说的话。说话的目的,不在炫耀自己的长处,而在引起对方的热情。

说多少话,不能只根据你自己的需要而定,而要配合对方的兴趣,说得对方兴趣淋漓,便可乘机中止,且要留一点儿余味不尽的感觉。说话最忌唠叨不休,使得对方讨厌,所以真正会说话的人,绝不以多话见长,而以句句配合对方兴趣为长。

如果大家围坐一桌,谈笑风生,有的人往往好出风头,抢着说话的机会,表示自己的能言善辩,在这种交际场所,用这种竞胜的方法,给大家的印象未必很好,因为这时所说的话也许因为多言而有缺失,使人可以窥视到你内涵的深浅,不如多听别人说话,随时表示会心的微笑,反而好些。而且对于每个人的说话,都要凝神倾听,中间不妨用简洁的语句,表示你的见解,这种淡合微中的方法,比竞胜方式要高明得多呢!

王君在某次宴会席上,很少发言,始终抱着谦恭安静的态度。席中某位客人,学有深度,反而因此特别注意王君,认为他是全桌中最杰出的人才。事后询问主人,才获得王君的底细,便去和他认识,商讨某种学问,结果欣然如遇故人。可见以静取胜,也是一法。

但是呆板、拘谨、严肃、轻佻、锋利、狂放、粗野、鄙夷、卑怯、傲慢等种种态度都是要不得的;这些都足以引起对方不快。若自知自己偏于呆板,就要特别活泼些,偏于拘谨,就要特别大方些。交际场好比舞台,你是在扮演一个角色,不能太表露你的真性情,这叫做人。人着重在做,做要有功夫,要有修养功功夫。

运用幽默,赢得爱戴

当你与人争辩一件事时,幽默常常能够使你获得惊人的胜利。

不相信吗?当约翰·爱伦竞争一场极艰难的国会选举时,就会因为用了几句幽默的话,而获得最后的胜利,并扬名全国。

那时与爱伦竞争的对手,是一位与他旗鼓相当的人物陶克将军。这位陶克将军曾在内战时有卓著功勋,并曾任过数届国会议员。

当竞选时,陶克将军在演讲的结论里说:“诸位亲爱的同胞记得就在十七年前的昨夜。我曾带兵在山上与敌人经过激烈的血战,在山上的树丛中睡了一晚,如果诸位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绩,诸位在预选时,请不要忘记吃尽苦头、风餐露宿的那个创造伟大战绩的人!”

这种演讲辞,在当时最能打动人心,但是爱伦却能够在眼看对手快要成功时,用几句轻松言辞把他那篇演讲的功效一笔勾销,稳操胜券。

他说:“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他确是在那场战争中享有盛名。但那时我在他手下当一员无名小兵,代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还不算,当他在树丛中安睡时,我曾携了武器,直立荒郊,饱尝寒风冷露保护他。诸位想起那时的情景,如果是同情陶克将军的,当然应选举他,反之,如果同情我的,我或可对于诸位的推选当之无愧!”几句话说得听众心感神服,立刻对他争相推选,不久,便把他拥进国会。

爱伦在国会奉公守法,还是常常运用幽默排解种种艰难的问题。一次,他想在国会发表一篇演讲,但被一议员所拒,于是他立刻装出一副哭丧脸,抽噎地说:“既然你们拒绝我说话,但是请你们在会议的记录上代我再插入几声欢呼喝彩,我想这一点小小的要求,总不会也被你们拒绝吧?”一番话说得全体议员们禁不住撇开严肃的面孔,哄堂大笑。本来爱伦之所以演讲,是为了要修改会议记录,那位议员的拒绝,是根据国会法律。但是现在他即说出这样隽永的言辞,便使人觉得并无坚持那条法律的必要,而把事情看得如此严重。于是一致通过爱伦发表那篇演讲。

爱伦在演讲终了时,又使用他的幽默手腕,使人格外爱戴他。他在结尾时说,“议长!我已经把我所持的理由全盘托出,对不对由你们去评判,现在我要回休息室,去愧受朋友们的贺词了。”这真可说是一段千古罕见、妙不可言的演说结尾,他充分表现了演出者的坚定自信,因此,博得全席的不少掌声。

幽默运用得当,是争辩时极其佳妙的武器,它能使你一鸣惊人,但如用错便易伤人感情,被人看做一种恶毒的讽刺,结果之糟,定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