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姿态叫低调
23176400000017

第17章 知退会进,低调之本(2)

理解——沟通——人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很有才华的政治家,也是很有修养的人。从小,他俩就是好朋友,无论干什么,总是形影不离。长大了,鲍叔牙邀管仲一同去做买卖,管仲有些为难,说:“我家自从父亲死后,母亲和我吃上顿没下顿,哪儿有钱做买卖?”鲍叔牙说:“我还有点儿钱,足够咱俩用的。钱由我出,你出主意就行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他俩儿真的做起了生意。每次赚了钱,鲍叔牙总是多一半给管仲,少一半给自己。管仲有些过意不去,鲍叔牙诚恳地说:“我们是朋友,你家有困难,我们互相帮助。”后来,他们又一起去当兵。每次打仗,鲍叔牙总是紧跟着管仲,只要一遇到危险,鲍叔牙都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去掩护他。后来他们果然在齐国做出了成绩。由于鲍叔牙在齐国做官的时间比管仲长,一旦管仲的官职超过了鲍叔牙以后,一些大臣议论纷纷,为鲍叔牙抱不平。鲍叔牙知道自己再继续做官,会对管仲不利,于是毅然向齐桓公辞官还乡。他说:“为了使管仲更好地施展才能,我辞官还乡。”齐桓公挽留说:“你是一位高尚的人啊!管仲是你推荐给我的,现在为了他,你又要辞官还乡。我要管仲,也需要你,请你留下吧。”管仲也劝鲍叔牙:“你不要走,别人议论什么,我不在乎。”第二天,鲍叔牙还是悄悄地离去了。人们都敬佩他的为人。管仲说:“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的是鲍叔牙!”他俩儿的无私友谊,表现了他们的君子之风。

管仲和鲍叔牙的相交,历史上称为“管鲍之交”、“管鲍遗风”。这里面揭示了交友的许多真谛,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互相的理解:做生意赚了钱,多给家贫的管仲一些,这是理解,而没见利忘义;当兵打仗时,在最危险的时候,鲍叔牙用身体掩护管仲,这是舍己救人的思想;因为管仲而辞官还乡,这更是出于理解,是更高层次的境界。他们的友谊之所以稳固长久,就是理解使然。

谦虚处世的妙处

人际交往中,“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倔傲,则去之者多”。谦虚待人,愿意和他亲近交往的人自然就多;如果骄傲自大,盛气凌人,原来和他亲近的人也会离他而去了。谦虚是人品、学识、修养高的表现,骄狂傲慢的人往往是浅薄无知的人。这种人摆出一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俗态,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

《庄子》中有多则斥骄的故事。其中有一则说: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替宋王出使秦国。去的时候他得到几辆车马,回来后宋王很高兴,又赏给他一百辆车马。曹商扬扬自得,对庄子说:“在陋巷过苦日子,我没有这种本事;游说大国的君主,使其悔悟,因而得到百辆车马,这是我的长处。”庄子对他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痛溃痤者得车一乘,舔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你难道为他治痔了吗?为何得了这么多车?”

《庄子》对这种得志小人的骄狂之态刻画得活灵活现,而其人木三分的辛辣讽刺更是发人深省。这种人的人品已亏,又如何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呢?

曰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讲述人生时用了盲人走路的比喻,他说:

“盲人的眼睛虽然看不见,却很少受伤;反倒是眼睛好的人,动不动就跌跤或撞倒东西。这都是眼睛好的人自恃眼睛看得见而疏忽大意所致。盲人走路却非常小心,一步步摸索着前进,脚步稳重,精神贯注。人的一生中,若不希望莫名其妙地受伤,或挫败,那么,盲人走路的方式就颇值得引为借鉴。”

《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在元妃省亲时,排出的场面是极度铺张的。大观园的奢靡繁华达到极致,权势赫然冲天,可是正应了元妃的话,有权有势不可使尽,金山银山也有挥霍尽净的一天。荣国府最终因不懂谦和韬晦,骄纵太过,结果被人参本,举府查抄,家道一落千丈。历史上有过多少这样的覆辙啊!谦虚者多益,骄矜者易损,这确实是古往今来人类的经验之谈。

一个人即使在事业上做出了成绩,在仕途上春风得意,也不能忽视谦虚待人,特别要注意尊重别人。

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都要求维护人格的尊严,不受侮辱,不被歧视。因此,在和别人交往时,要尊重他的人格,做到平等待人,礼貌待人。不能以势利之眼,掐上而慢下,媚富而傲贫。

另外,还要有自知之明,须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个人的知识、能力总是有限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有地位的不要以地位骄人,有才学的不要以才学骄人,有财富的不要以财富骄人。如果有这样的胸襟,自然能以谦和平等的态度待人,不致给人以骄狂傲慢的俗态。

清人申涵光说:“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一个人有地位、有才学而能谦虚待人,就越能使别人信服。因为谦虚是美德,有巨大的吸引人、感召人的力量。

懂得谦虚就是懂得人生无止境,事业无止境,知识无止境。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其广。人生像一局胜负无常的棋局,我们无法奢望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况且“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只有建立在谦虚谨慎、永不自满的基础之上的人生追求才是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

得理也应让几分

为人处世,做事不要太绝,而要与人为善。因此,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宽阔的道路,给别人三分便利又何妨。

刘宽是我国汉朝时代的人,为人仁慈宽厚。在南阳当太守时,小吏、老百姓干了错事,他只是让差役用蒲鞭责打,表示羞辱。他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下属集会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把肉汤泼在他的官服上,结果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汤烫了你的手吗?”还有一次,有人曾经错认了他驾车的牛,硬说这牛是他的,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后来,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还给刘宽,并且向他赔礼道歉,刘宽反而安慰那人。

刘宽的雅量可谓不小,有礼也让人三分。他感化了别人,赢得了人心。他对待一般人是这样,对待朋友更是这样。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为什么不得理也让人三分,显示绰约柔顺的君子风度呢?可有些人就是不这样想,对一些小小不然的皮毛问题争得不亦乐乎,非得说上点儿什么,谁也不肯甘拜下风,说着就较起劲来,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结果大打出手,或者闹得不欢而散,朋友结怨,反目成仇。假如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给朋友一台阶,满足一下朋友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不但朋友之间的友情会得到加深,而且还显示出你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以。”对待朋友的错误,不应当以指责为能事,方法更不能粗野,不能刺伤朋友的自尊心。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即使你说的和做的千真万确,别人也是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又怎么能达到改过的目的呢?

《呻吟语》中说:“责人贵含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责他人的过失时,要讲求一点儿策略,最好不要一次把心中要说的话完全表达出来。“指责他人之过,需要稍做保留,不要直接地攻讦,最好采用委婉暗示的比喻,使对方自然地领悟,切忌露骨直方。”“即使是父子关系,有时挨了父亲的骂,也会无法忍受而顶嘴,更何况是别人呢?”父子有血缘关系,无论如何不能割舍,但朋友就不一样了,过激的言辞很可能会断送友谊。因此,“你这话说得太不对了!”“你做的事还不如三岁小孩子!”之类的话最好不要说,要说的话,必须改变语气。

《论语》中有句话:“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这是交友的学问。意思是对朋友犯错,以诚意提供忠告,如果对方不听,就要中止劝告而暂时观察情况。如果过于嗦,只会惹得对方厌烦,毫无效果。要不要接受你的忠告,终究要看对方,勉强只会损害友情。

劝说朋友,朋友往往认为自己的意见、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从而与你争辩。你以严密的辩论将对方驳倒固然令人高兴,但未必需要把对方驳得一无是处。因为这样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得不到对方的认可,而且终有一天会自食恶果,受到对方的攻击。那如何劝说朋友改正过失呢?最好的办法是先了解对方的想法,然后在顾及对方颜面的前提下,陈述自己的意见,给对方留有余地。

以退为进的学问

退一步,进三步;退是为了更好地进。交朋友也是这样。凡事退一步想想,总比盲目前进,钻进牛角尖要好得多。

宋代韩琦任定武帅,夜里写信时,让一名士兵在一旁端着蜡烛。士兵不小心烧了韩琦的胡子,韩琦用袖子扑灭了,然后像没事一样继续写信。不一会儿看那士兵,已经换了人。韩琦担心长官会鞭打那名士兵,急忙叫道:“不要换人!我让他剔灯,所以才烧了胡子。幸好信没有烧着,有什么过错?”

韩琦有一次花一百两银子买了一只玉杯,很是珍爱。手下一名官员不小心把它掉在地上打碎了,在座的客人惊呆了。那名官员趴在地上等着挨罚,韩琦笑着说:“东西命中注定是要碎的,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过?”

胡子已经烧了,杯子已经碎了,发脾气又有什么用?但这是最使人发怒的事情,韩琦度量过人,把事情看开了,所以遇事胸怀坦荡。假如韩琦度量狭小,换掉士兵,惩罚碎杯官员,恐怕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不具备韩琦的度量,但可以向韩琦学习,学习“遇事退一步想想”的观念,这样,或许能使自己逐渐变得大度起来。

古代具有宽容大度的人很多,流传不衰。

宋代富弼小的时候,有人骂他。一个人告诉他说:“他骂你呢!”富弼说:

“恐怕是在骂别人吧!”那人又对他说:“他指名道姓地骂你,怎么是骂别人呢!”富弼说:“恐怕是同名同姓吧!”骂他的人很是惭愧。

宋代还有一个叫娄东顾的人,与富弼有同样的度量,在处理同一件事时,用的是同样的态度和方法。娄东顾,勤奋好学,品行端正,在邻里间有很高的威望,待人接物,和蔼平易,从不恶声恶气,给人脸色看。有一次,邻居夜里喝醉了酒,到他家门前骂街。仆人告诉娄东顾,娄东顾说:“他骂他的,与我有什么相干?”醉人又指名道姓地骂他,仆人又告诉了娄东顾。娄东顾说:“同名同姓的人多了,怎么知道他骂的一定是我?”丝毫也不在意。邻居酒醒之后,非常惭愧,登门道歉。娄东顾好心宽慰他,对他很有礼貌,当时人们被他的美德所感动,互相劝戒,一心向善。

富弼、娄东顾等人可谓大度之至,大度给他们赢得了好名声,更重要的是感化了一批人。可以说,他们也是遇事退一步想想的人。用这种态度对待朋友,没有不好的。

低调忍耐是幸福的源泉

有的人,尚未起床,就开始为这一天发愁;有的人,刚干些事,就想着尽快结束这一天;有的人,未过午,就已经坠人夜幕之中;有的人,三更已过,还为这恼人的一天辗转……对这些人而言,日子是敌人,日子是泥坑,日子是愁山,日子是恨谷……

700年前,一位名闻四方的女尼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在一个月朗气清的圆月之夜,云门文偃禅师对众僧说:“十五以前的事情莫问,十五以后的事情,大家却说一句试试看。”

不等别人开言,文偃禅师便满怀深情地说:“天天都是好日子。”(“日日是好日。”)文偃禅师讲到这里,深有感触地说:“‘天天都是好日子’,这一句话把佛法和世间法都说尽了。没有必要去刻意地寻求幽邃玄奥的意义,只管每天吃饱两顿饭就行了。”

天天都是好日子,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开朗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心理。有了这种心态,还有什么不能忍耐?

“狂犬吠影”这个成语出自《说法经》中的一则“吠犬投井”的寓言:

有那么一只狗,在井边汪汪地叫。它一低头,看到井里也有一只狗汪汪地叫,瞪着好大的眼睛,全身的毛都耸立起来,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

井边的狗以为井里的狗是要和它打架,不禁大怒,便狂吠着向井里的狗影子扑去,最后自己葬身在水井里。

寓言的旨意在于宣扬忍辱以度愤恨的佛理。佛家认为,世人由于不明而常生愤恨,无端仇怨别人,故造出许多恶业。井边之狗不知万物为虚有,对水中之影狂吠,可见是愤恚之心太重,丧身井底也就势所必然了。

要想得到正果,就须常念“忍”字诀,不但是要忍别人所加的侮辱詈骂,而且要在穷困痛苦的逆境中能忍颓丧卑鄙之念不生;在富贵顺遂的顺境里,能忍骄矜沉迷之心不起。这样才能做到根除烦恼,心静如水。这与“人能百忍自无忧”的道理是相通的。

激流勇退的智慧

对于名利权势,不同的人态度不同。有的人很明智,知道权势不一定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所以不去争权夺势,而是忍耐住自己对权力的渴望,在事业成功时全身而退。

西汉张良,字子孺,号子房,小时候在下邳游历,在破桥上遇到黄石公,替他穿鞋,因而从黄石公那儿得到一本书,是《太公兵法》。后来追随汉高祖,平定天下后,汉高祖封他为留侯。张良说道:“凭一张利嘴成为皇帝的军师,并且被封了万户子民,位居列侯之中,这是平民百姓最大的荣耀,在我张良是很满足了。愿意放弃人世间的纠纷,跟随赤松子去云游。”司马迁评价他说:“张良这个人通达事理,把功名等同于身外之物,不看重荣华富贵。”

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伯父和父亲曾是韩国宰相。韩国被秦灭后,张良力图复国,曾说服项梁立韩王成。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所杀,张良复国无望,重归刘邦。楚汉战争中,张良多次计出良谋,使刘邦险中转胜。鸿门宴中,张良以过人的智慧保护了刘邦安全脱离险境。刘邦采纳张良不分封割地的主张,阻止了再次分裂天下。与项羽和约划分楚河汉界后,刘邦意欲进人关中休整军队,张良劝阻,认为应不失时机地对项羽发动攻击。最后与韩信等在垓下全歼项羽楚军,打下汉室江山。

公元前201年,刘邦江山坐定,册封功臣。萧何安邦定国,功高盖世,列侯中所享封邑最多。其次是张良,封给张良齐地三万户,张良不受,推辞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同皇上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有意把我交给您使用。皇上对我的计策能够采纳,我感到十分荣幸,我希望封留县就够了,不敢接受齐地三万户。”张良选择的留县,最多不过万户,而且还没有齐地富饶。

张良回到封地留县后,潜心读书,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军事著作,为当时的军事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一种处世的智慧,它不仅仅可以宽解人于一生终结之事,也可以宽解人于一事终结之时。古人云:“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真可谓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