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规范
23202700000013

第13章 克己复礼(3)

子日:“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意思是说:“对待上级和工作,应该把敬业放在首位,把‘俸禄’的事情放在后边。”唐代的著名的谏诤之臣魏征就做到了这一点。唐太宗对忠谏之臣魏征的礼遇,使他获得了“贞观之治”的伟大政绩。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因为经常给唐太宗提意见,让唐太宗很难堪,心里也很不好受。一日,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我,使我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从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和礼遇,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这样一来,君臣合壁,相得益彰,唐太宗也获得了善于听取意见的美名。唐太宗与魏征正是君臣关系的典范。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个凡人,对于魏征因为尽忠而失礼的行为,也是十分恼怒,但他毕竟是个开明的领导者,非常懂得君臣应该如何相待的道理,正如孔子说:臣子对与君王首先要忠,当然,也应该照顾君王的面子。在礼和忠面前,魏征选择了忠,正是因为他正确的选择和尽忠职守,才成就了唐太宗万世英主的盛名。

六、做一个体恤上级的部下《论语·八佾第三》

孔子时常带领他最亲近的弟子们周游列国,游说各国的君主效忠周王,可是这时的春秋列国看到周室暗弱,都有自己称霸中国的野心。所以,孔子为了维护一个统一的周王朝,不断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希望列国安守本分。

由于孔子的行为和言论妨碍了列国的野心,于是,各国对于孔子的行为多有微词。他们认为孔子的行为是讨好周王室,也是想捞个一官半职。

孔子听到这样的言传之后,对学生们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呢。”

为了维护大局,而以礼对待自己的君主,这正是孔子高尚品德的体现。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员工,对于自己的上级,从维护领导的威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角度,多和领导沟通,增进了解,是一个下级和员工的基本行为准则。

通过“事君尽礼”,达到与上级相互理解,配合默契的良好的关系,在私人的关系上是好朋友,在工作关系上是一个得力的下级,这不但对企业管理有好处,对于自身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把“事君尽礼”的行为看作拍马屁、献媚、“擦鞋”,有这样想法的人不但不懂得孔子的“礼”,而且也不容易成为一个忠诚可靠的下级。体恤领导的下级,才能得到领导的信任。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是一个好的执行者和合作者。

春秋时代,晏婴是一位“事君尽礼”政治家他之所以能当三年齐国大臣,同他善于和国君相处有密切的关系。保持和领导的好关系,并不是唯唯诺诺,首先还是要忠诚敬业。晏婴经常劝齐景公要爱民,但齐景公却总是扰民。可是,晏婴不但在口头上劝谏,在实际行动上,也不惜牺牲个人的名誉,来维护君王的威信。

有一次,齐景公强令民工造大台,闹得齐国民不聊生,众百姓苦不堪言。正巧晏婴出使回来目睹了这一情景,他马上进言齐景公不要造台,齐景公总算同意了。晏婴却不急于回家,而是立即赶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紧干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婴骂累了、打累了,这才回家。他刚离开工地,齐景公的传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解散,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了。民工一听此令,齐声欢呼,好像遇到大赦一般,高高兴兴地赶回家去了。

晏婴这样做,是故意把“贤名”让给君王,把“恶名”留给自己。孔子对他大为欣赏,说他既纠正了君王的过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义。晏婴体恤上级的忠心,在这个故事中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领导的忠心,当然是取得领导信任的最好的途径,但是,与领导相处还要有方式方法。这些方法,有时并不是靠工作能力所能解决的。一个聪明的下级,如果打算干一番事业,没有领导的支持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同领导沟通的方法,也就成了一个下级保存自己,发展自己的重要途径。

z作为一家报纸的总编辑是成功的,但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在报纸办得红火后,他竟然被免职。

从公正、勇敢这两点说,z做得很好。这张报纸刚办时,一张纸没有,一分钱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人没有。z用自己的朋友资源,请他们兼职编报纸,让内部的编辑趁机向他们学习。有的内部编辑人员业务不熟悉,z手把手地教,并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工资奖励取得进步的人。

按说,z应该青云直上,但实际上他被免职了。因为他说话一点也不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事君尽礼”。

一次,领导说:“你们报纸可以在头版登故宫的照片,宣传中国文化。”z却说:“登故宫的照片是知识,不是新闻。如果故宫游客突破多少人数或正在修缮,这是新闻,可以刊登;如果只是把一张故宫的照片登在报纸上,不符合新闻规律。”当场给领导下不来台,此时还有四、五位编辑人员在场,后果可想而知。

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批评对方时,要注意熟悉对方的心理,特别是批评上级时,如果不熟悉上级的心理特征,就不能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就做不到以礼待人。

《战国策》中《触聋说赵太后》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问题。赵太后刚刚当政时,秦国发兵进犯,形势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救,而齐国却要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出兵。太后合不得让长安君去,大臣们纷纷劝太后以国事为重,结果太后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君臣关系形成了僵局。

这时候,左师求见,他避而不谈长安君之事,先从饮食起居等有关老年人健康的问题谈起,来缓解紧张气氛,嘱咐太后关心一下他的小儿子,引起太后感情上的共鸣。太后不仅应允,而且破颜为笑,主动谈起了怜子问题,君臣关系变得和谐、融洽起来。这时,触砻因势利导,指出君侯的子孙“如果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是很危险的,太后如果真疼爱长安君,应该让他到齐国做人质,以解赵国之危,为国立功,只有这样,日后长安君才能在赵国自立。这番人情人理的劝导使太后幡然醒悟,终于同意长安君人齐为质‘。试想,触聋不掌握太后怜子的心理,劝说不仅不能够成功,还真有可能受“唾其面”之辱。

同领导沟通,应该学习孔子的做法,无论是汇报工作,还是交换看法,还是批评劝谏,一定要符合“礼”的精神。行为和言谈要符合长幼尊卑以及上下级关系,不可开口就大讲其弊。历史上固然有开明的君主唐太宗,但是,开元盛世又能遇到几回呢?所以,作为下级,不妨采取点以“迂为直”的战术,走走迂回路线,这样,不但能达到好的效果,还能通过沟通交流增进与领导的感情,增加自己在领导心中的分量。

七、对待上司的敬重要发自内心《论语·约改第二》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游询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孝是指能养,人们对狗马都能饲养,不恭敬,有什么区别呢?”

在许多企业中,有这样一类员工,他们认为,作为一个员工,首要的就是把工作做好,工作做好了,上司也就无话可说了,自己也算是一个尽职的员工了。至于对于上司的尊敬和对工作的敬业精神也就不做更高的要求了。

这就是孔子所批评的那么一种人。他们对待长辈孝敬的只有片面的理解,很多人觉得给长辈生活上的保障也算是尽到了作为晚辈的责任。很多人在外工作,顶多给家里一些钱,常年在外不回家,跟长辈也没有交谈,就不谈如何尊敬长辈了。孔子说,这样对待长辈,从行孝道的更高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孔子打了一个很恰当的比方,这样的孝养同养一匹马一只狗没有什么差别。人养狗养马只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不存在尊敬。如果我们对长辈的孝缺少尊敬的话,那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孝顺的根本在于“敬”,就是要对长辈发自内心的敬爱。

对待自己的上司和工作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只是出于工作的角度,服从指挥,听从命令,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上司,显然也是远远不够的。上司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需要别人真诚的爱戴和发自内心的尊敬。如果一个下级在同自己的上司打交道时,不仅仅是从职务的高低的角度来机械地对待上司,而是发自内心地尊敬上司,对于这样的员工,上司一定会加倍信任。这样一来,上下级关系融洽了,相互理解的程度也会增加,工作的默契配合便可以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

那种“我只要把我该干的活。都干了,就可以了,不要看任何人的脸色”的观念是错误的。遇到君子式的上司还好说,他只看工作,对别的不会很计较。如果是个小人上司,你的麻烦就大了,他很可能给你穿小鞋。要知道你没有权力选择上司,而上司有权力选择你。

小李从50多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公司,人事经理当时给他的评价是热情、积极、自信。一进公司,小李就和新老同事“打成一片”,可渐渐地,小李的自信显得不合时宜,有人甚至开始对他“敬而远之”。

一次,总经理亲临销售部业务会议,销售经理在做完月度总结后,大家开始自由发言。小李头一个发言,在他看来,部门工作有太多不足需要改观,而众所周知,造成这些弊病的原因复杂而微妙,销售经理和总经理早就达成协调,很多事情也非一时能解决。发言中,小李雄心勃勃,好几次说到“如果我作为销售部经理,一定会……”销售部经理的脸色开始发沉。

一周后,在部门会议上,经理发言时谈到一个医学专业术语,由于经理并非医科出身,当时一带而过,说需查查资料,而小李不仅当众抢着将那个术语解释一遍,还做了一个心得总结:“我认为不管是普通职员还是领导者,每天都不能放弃学习,在这点上我在天天坚持…-,’销售经理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而其他职员则目瞪口呆。

销售部计划精简人员,当月小李销售业绩排在倒数第三,他正式接到辞退书。在采访中,小李依然愤愤不平:“排名最后的职员依然在岗,为什么被辞退的是自己?难道自信和敢于直言也是错吗?”

子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子说:“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为别人忠心诚意。这几种品德,纵到外国去,也是不能废弃的。”

对此,该公司人事部经理赵先生认为,小李作为新人,其冲劲和雄心应当值得鼓励,但他并未摆正自己的位置,说多做少,虽是无心,但屡次用言谈“刺伤”上司,这对职场新人来说可谓大忌。对于新人来说,摆正自己的位置,融入和适应自己所在的团队,并学会尊重上司,才是应学的第一课。

英特尔总裁安迪·格罗夫对员工提出这样的建议:“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别把自己当成一个员工,应该把公司看成自己开的一样。”把公司作为自己开的,就如同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对待上司,对待老板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不但在工作上要敬业,在人格上也要尊敬自己的老板,特别是对待自己的顶头上司,因为,自己的前途往往掌握在自己的顶头上司手中。

那种认为公司是老板的,最终的受益者是老板而不是自己,并且还认为自己只是替别人工作,工作付出的再多,最后得到好处的只有老板。存有这种想法的人,首先已经放弃了主动权,只知道天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缺乏创造力事实上,持有这样想法的人,已经彻底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可能性。

上司之所以成为你的上司,一定有他的长处,而这个长处就是你学习的地方。也许你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上司强,但他肯定有些地方是自己所不及的,比如年龄、经验,某些方面的资源、阅历、性格,某些特殊的技能、知识,与整个企业组织的感情资本,与上司的上司或其他周边关系相互的了解程度高,或使组织刚好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或与某人刚好互补关系,等等。这些也许正是组织需要的,而你恰恰不具有的。如果对上司不恭敬,上司怎么可能教你呢?

如果上司不如自己,那么你就应该尽力帮助上司工作,出主意,想办法,这是下属的职业准则,不要袖手旁观,不管不问,或等着看上司出丑。支持上司,帮助上司并不是讨好、拍马屁,而是组织工作的需要。企业组织的发展需要组织全体成员群策群力,需要大家共同的智慧和力量。你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上司,就是贡献给自己所在的组织,最终受益的肯定也有你自己。

上司有时候并不是真的不如你,不过是工作技巧和艺术手法罢了。上司有时候故意示弱,也许是想探究下属的真才实学和对问题的看法以及性格,也许是走民主方式收集各种意见方案,便于更正确决策,也许是想满足下属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达到激励下属的目的。如果作为下级,真的把上司看成只会埋头拉车的骡子或者是摆摆样子的宠物狗,而不心存尊敬的话,恐怕“兔死狗烹”的命运就真的会落在自己头上。

八、有领导在和没领导在一个样《论语·八佾第三》子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