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规范
23202700000017

第17章 尽善尽美(3)

一番话使仲由明白了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就连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也需要不断学习。仲由躬身行礼问道:“老师,您真是什么都知道啊!”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我的一点知识也是刻苦学习得来的。”

在这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说,一个人或一个公司,都应该有自知之明不但应该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东西,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无知的地方,什么地方欠缺,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学习。

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现代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的出现,才能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世界各企业界所共识的现代管理理论。许多企业之所以走向衰落,是因为企业内部存在妨碍企业学习和成长的因素,正如孔子所言:最可怕的无知正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

那么,怎样才能把一个企业从“无知”状态变成“有知”状态呢?首先,管理者必须使全体员工全身心投入,成为有学习力的人。所谓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动力是由目标产生的,毅力是由意志决定的,能力靠培养。

在当今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竞争的本质是学习力的竞争。一个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有时从表面看,树叶很茂盛,树上的果实累累,结果过一年半载,发现树枯萎了。检查原因,原来是树根烂掉了。缺少学习力的企业也像这棵大树一样。如果这棵大树没有善于学习和吸取知识养分的树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是不可想像的。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5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有1/3已经销声匿迹了。依照壳牌石油公司的估计,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及40年。因此,看到自己身边的某个大公司在一夜之间垮掉时,不必感到惊奇。虽然这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新陈代谢”现象对于整个社会是有利的,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却是非常痛苦的。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人们发现,大部分公司失败的原因在于,组织学习的障碍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及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所侵蚀,乃至最终吞没了。因此,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建设一个学习型的企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建设学习型企业,就是建设一个能够在工作中体会生命意义的团队,一个全体员工都能做到努力学习的团队。学习型企业非常强调活出生命意义。既重视企业的发展,又重视员工的发展,这正是儒家以人为本思想在建设学习型团队中的应用。

第二,学习型企业通过学习创造自我、创造未来能量。为了学习而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整天学习而不能把学习转化成创造能量,那就是一棵只会长树干枝叶而不会结果的没用的果树。因此,应该强调把学习转化成创造力。

第三,学习型企业要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完全开放。企业所收集到的各种新知识和新信息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员工分享。员工可以随时咨询他所需要的信息,各级各类型的部门组织应完全对所有人开放。

第四,学习型企业员工之间互相学习,员工关系非常和谐、融洽。大家在交谈和工作时都能彼此尊重和信任,人们把彼此当作工作伙伴,无论地位高下,相互之间都可以自由地提出疑问。在这个组织中员工不仅可以分享组织中的共同知识,也可以分享彼此的知识。

第五,学习型企业需要有浓厚的学习风气。管理者和员工在思想上必须确立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与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省理者不能总是高高在上,要平等待人,多与下属和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和学习目标。

第六,学习的重点在于落实。落到实处就需要建立一套学习的激励和约束制度,以确保学习的顺利进行。除了企业管理制度要符合学习的需要,还可以成立“读书会”、“分享会”,使学习的形式丰富多彩,并把学习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定期检查考核,这样才能保证学习顺利实施。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已经给过我们很多建议。孔子说:“见到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比自己差得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思考以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以及自己需要学习和补充知识的地方。”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

孔子还说:“我很少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在企业内部,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却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

六、学习型的企业

需要教学型的管理者《纶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有教无类。”《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认为,教育人,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机会。孔子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技术、知识、经验、性格也各不相同。一个好的管理者,也应该是一个好的教育者,要善于教育和领导众多的员工,激发他们爱岗敬业、努力工作的精神。教育力也是体现一个管理者领导力的基本指标。

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但如颜回、曾参、子路、子贡等多来自平民家庭。

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人们习气不同,水平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对于员工实施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立德的”的认识,所以管理者必须坚持“有教无类”教育方针。

一个教学型的管理者就好像一个网球教练,员工如同参加网球训练的运动员。教练告诉他们如何反手击球、正手击球和发球,教练员自然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在企业中,管理者不但要有“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还应该形成一整套价值观。从广义的角度看,就是企业必须形成自己企业文化,以价值观形成的企业文化正是教育员工的内容。

管理者或其他专业知识高级代表对下级员工的业务指导、工作技能培训和商业思想传播,是员工提高员工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现阶段大部分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往往自身具有极强的业务能力,同时在商业实践中领悟到很多商业理论和管理知识。因此,管理者不仅有可能做教育工作,而且能使员工快速获得相应知识并可直接运用于今后的工作中。

管理者亲自教育员工,并且以此去激活员工互相学习,这是一个由彼及此的过程,首先是教,然后是学,最后就是互学。

教学型的管理者对员工实施的教育,还有利于领导力的提升。因为从管理者到教育者之间还需要有一些过程和要求,管理者“知而教”可以再次对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一番梳理,从而使自己也得到提升,并且在企业里树立领导形象,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从而提升领导力。GE通用电器是CEO的摇篮,这个企业最著名之处就在于虽然涉及多达11种基本业务,并没有直接涉及教育产业,却培养出多位财富500强企业家。他们都从位于纽约州的克罗顿村走出来,或者领导GE继续前进,或者转投其他企业继续创造奇迹。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坚持教育和学习并重的原则,从管理者角度重视教育,从员工角度重视学习。事实上,教育和学习是建立一个好的学习型组织两个重要的方面。

GE每一届CEO换选的时候,总会有几位候选人同时接受最高领导人的培训并且候选,但是最后留下的只有一位,其他的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会离开。GE很显然明白这一点,因此会有另外两个甚至更多的人来接替未选上CEO从而离开的那两位领导人的位置,而且这些人至少都接受了6个月以上的领导力培训。

韦尔奇出版的书籍《领导力的引擎:成功的公司如何在每个阶层培养领导》和《领导力的循环:伟大的领导怎样教会公司取胜》,说明他开始把视角转向了管理者的教授技巧。韦尔奇认为:老板必须和员工一起学习一样多的知识。企业需要发展,员工就需要一天比一天聪明。什么技巧可以使员工变得更聪明?答案就是互动式的教学。

作为一个教学型的管理者,仅仅做到孔子说的“有教无类”的教学精神是不够的,还应该注重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对员工的教育必须采用互动式教学,其重要特征就是参与性。通过管理者与员工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只有互动,才能了解员工的全部思想。

下面这个故事是一个不注重互动教育,而不能“因材施教”的笑话。

有一个年轻的牧师,被派往一个乡村教堂去传教。在头一次的聚会前,他准备了一篇长达一小时的讲道辞。但是令他惊讶的是竟然只有一位老农夫前来聚会,于是他跟那位老农夫说:“我真知道该怎么办,为了这次聚会,我准备好了一篇很长的讲道辞,但是只有你一个人来,我是不是应该讲给你听呢?”

农夫以一位乡绅哲士的姿态,恭敬地答道:“牧师啊!你知道,我只不过是个种田的粗人罢了,对讲道可是一窍不通;牛和草料才是我唯一在行的;假如我有一大车的草料要喂牛的话,不管是有100头牛或是只有1头牛,我都要喂它的。”

牧师似乎听懂了农夫的意思,于是便开讲他那段绚丽而长达一小时的长篇大论。讲完后,他骄傲地问那位农夫“你觉着我讲得如何?”

农夫则平静地答道:“牧师啊!你知道,我只不过是个种田的粗人罢了,对讲道可是一窍不通,牛和草料才是我唯一在行的;假如我有一大车的草料要喂牛,而只有一头牛来吃的话,我不会将这一整车的草料通通倒给这头畜生的。”

年轻的牧师虽然贯彻了有教无类的精神,却没有在教学中注重互动,因此,也不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七、反省——学习型管理的精神《论语·掌而第一》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是孔子的门生,也是《论语》的编辑者之一。

一次,有人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在外面杀人了,仇人马上要找到家里来报仇,您老赶快躲躲。”曾参的母亲摇摇头说:“我的儿子在孔子哪里学习,不会杀人。”又有一个人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有些动摇了。第三个人又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真的杀人了,仇人要来报仇。”这时,曾参的母亲相信了,也顾不得儿子,自己越墙而逃。

事实上,曾参根本没有杀人,曾参的母亲因为听人说得多了,便犯了三人成虎的愚蠢错误。

曾子有一位不善于自省的母亲,但是曾子每天都多次自省,检讨自己的行为。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曾子所说的反省,正是加强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修炼完善理想的人格。

《论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孔子也要求学生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作为一名管理者,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自省特别强调人在进行道德修养时的发挥人的自觉性。多次反省就是多次学习,向别人学习忠诚,向朋友学习信用,向老师学习知识。

曾子不但反省自己对朋友的忠诚,而且还反省自己为人处世的信用,反省自己对于学习的态度,反省的角度不可谓不全面,反省的深度不可谓不深刻。如果一个管理者,能时常保持反躬自省的谦虚态度,这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自然会获得完善,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也会逐渐减少。这样的管理者自然会受到员工的拥戴,威信的建立也就不难了。

汉宣帝时,有一个叫地方官员叫韩延寿。一次,他巡察至高陵时,发生了一件民间的官司,原因是有兄弟二人,因为争夺父亲遗留下的田产。而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

这只是发生在民间的一点小小的争议,相对于今天的大大小小的官司,简直不算什么,别说是争田产的官司,就是打破脑袋,现代的管理者们不也都司空见惯了么?有谁会真的动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