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情欲得而恶失,欲安而恶危,故当攻战而不可不非。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抱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
墨子说:古时王公大人都想得到而害怕失去,想要安宁而讨厌危险动乱,所以当攻打发生战争时,却不能不反对了。现在有这样一个人,进入别人的果园,偷摘人家的桃子、李子,大家知道后一定说他的不是,上边当权的如抓到他一定会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盗窃别人家的鸡犬、牲畜,他的不义又超过到别人的果园里去偷桃李。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给别人造成的损失更大,他也就更不仁义,他的罪过也就越大。至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内偷取别人的牛马,他的不仁不义,又超过了盗窃别人鸡犬、牲畜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给别人造成的损害更严重。如果给别人造成的损害越重,那么他的不仁也就越重,罪过也就越重。至于枉杀无辜的人,剥去别人的衣服、抢走人家武器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了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盗取别人牛马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给别人造成的损害特别严重。如果给别人造成的损害特别严重,那么他的不仁也就特别严重,他的罪恶也就特别重大。遇到这些事,天下的君子都能明辨是非而加以反对,称它为不义。可是现在有大规模地攻伐别人的国家,却不知指责其错误,反而去赞誉它,称之为义。这难道能叫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原文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译文
杀一个人,叫做不义,必定有一项死罪。如果按照此种说法类推,杀掉十个人,有十倍不义,则必然有十重死罪了;杀掉一百个人,有一百倍不义,则必然有一百重死罪了。对这些事,天下的君子都知遵并且指责它,称它为不义。但是现今有人大规模地攻打别人的国家做出不义之事,却不知道指责其错误,反而称赞它,并称之行为义举。他们确实不懂得那是不义的,所以记载那些称赞攻国的话遗留给后代。倘若他们知道那是不义的,又怎么解释记载这些不义之事,用来遗留给后代呢?
原文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
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见少许黑色就说是黑的,看见很多黑色却说是白的,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黑白不分:少尝一点苦味就说是苦的,而吃到很多的苦东西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甘苦不分。现在看到别人做了一点点坏事,就都知道指责其错误;可是碰上了大的不对,像侵略别的国家这样的事惰,却不知道反对,反而随声附和、大加赞赏,说这是“义”。这难道是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因此我知道天下的君子,把义与不义的分辨弄得很混乱了。
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情欲毁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故当攻战而不可为也。
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劼、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往碎折靡弊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
译文
墨子说道:“现在的王公大人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如果确实想做到批评和表扬准确,赏罚恰当,行政政务没有差错,那么攻打出兵是不可以做的。
假如现在军队启程出发,冬天出兵怕遇上寒冷,夏天出兵怕遇上暑热,这样就不可以在冬、夏二季行军打仗了。春天么,就要影响百姓耕田播种;秋天么,又会有误农时,使百姓无法收割庄稼储藏粮食。这又是不能在春秋两季行军的原因了。现在如果荒废了一个季度,那么百姓因饥寒而冻死、饿死的,就会多得数不胜数;现在我们试着计算一下:出兵时所用的竹箭、羽旄、帐幕、铠甲、大小盾牌和刀柄,随军行动损坏腐烂而带不回来的东西,又是多得数不胜数;再加上戈矛、剑戟、兵车,用后破碎损坏而不可返回的,多得数不胜数:再说,牛马带去时都很肥壮,回来时全部瘦弱,至于去后死亡而不能返回的,多得数不胜数;战争时因为道路遥远,粮食的运输有时中断不继,百姓因而死亡的,也多得数不胜数;战争时人民居处都不安定,饥饱没有控制,老百姓在道路上生病而死的,多得数不胜数;丧失掉军队的士兵数不胜数,阵亡的士兵更是无法计算,鬼神因此丧失后代祭祀的,也多得数不胜数。
原文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兼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馀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译文
国家发动战争,剥夺百姓的财用,荒废百姓的利益,像这样的事情很多,然而又为什么还去做这种事呢?(他们)回答说:“我要的是攻伐战胜的美名,和通过战争所获得的利益,战争对于我来说是名利双收的事,所以要这样做。”墨子说:“如果是为了他自以为胜利的美名,这美名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计算战争可以得到实惠,那得到的实会还没有他在战争中失去的多。”现在进攻一个三里大小的内城和七里大小的外城,攻占这些地方,难道不用精锐之师,不经过拼死血战,而能白白地得到它吗?争城一战,死亡多是有上万人,少的也有几千人,然后这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才能得到。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管辖的小城邑有上千座,分兵把守还来不及:领土辽阔有上万里,许多地方还没有开辟。这样看来,大国的统治者多的是土地,而缺少的是士兵和人民。现在发动战争,让士兵和百姓去送死,加重了全国上下的祸患,去争夺一座虚城,这实际上是抛弃自己本来就缺少的,而看重自己本来就多余的东西。这样来行使国家大权,不能说是抓住了治国的要务!
原文
饰攻战者言曰:“南则荆、吴之王,北则齐、晋之君,始封于天下之时,其土城之方,未至有数百里也;人徒之众,未至有数十万人也。以攻战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是故攻战之速也。”子墨子言曰:“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譬若医之药人之有病者然,今有医于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万人食此,若医四五人得利焉,犹谓之非行药也。故孝子不以食其亲,忠臣不以食其君。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何以知其然也?东方有莒之国者,其为国甚小,间于大国之间,不敬事于大,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是以东者越人夹削其壤地,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计莒之所以亡于齐、越之间者,以是攻战也。虽南者陈、蔡,其所以亡于吴、越之间者,亦以攻战。虽北者且一、不著何,其所以亡于燕代、胡貊之间者,亦以攻战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
译文
掩饰攻战的人说道:“南方有楚国、昊国的君王,北方则有齐国、晋国的君王,他们最初被封于天下的时候,他们的土地城郭,方圆还不到数百里,人民的总数还不到数十万。因为攻战的缘故,土地扩充到数千里,人口增多到数百万。所以攻战是不可以不进行的。”墨子说道:“即使有四、五个国家因攻战而得到利益,也还不能说明它是正道。打个比方,就像医生给病人开药方一样,假如现在有个医生在这里,他配好他的药剂给天下有病的人服药。一万个人服了药,若其中有四、五个人的病治好了,还不能说这是可通用的药。所以孝子不拿它给父母服用,忠臣不拿它给君主服用。古时在天下封国,年代久远的可由耳目所闻,年代近的可由亲眼所见,由于攻战而亡国的,多得数都数不清。”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东方有个莒国,这国家很小,而处于(齐、越)两个大国之间,不敬事大国,大国也不给它好颜色,东面的越国来侵削莒的疆土,西面的齐国兼并并占有了它。分析莒国被齐、越两国所灭亡的原因,乃是由于攻战。即使是南方的陈国、蔡国,它们被吴、越两国灭亡的原因,也是攻战的缘故。即使北方的且国、不著何国,它们被燕、代、胡、貉灭亡的原因,也是攻战的缘故。所以墨子说道:“古代有这样的说法‘谋划了却没有得到。从以往的推断未来的,根据明显的推知隐蔽的事情。”这样谋划,就可以知道怎么做了。
原文
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谁敢不宾服哉!”子墨子言曰:“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古者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于冥隘之径,战于柏举,中楚国而朝宋与鲁。及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战于艾陵,大败齐人,而葆之大山;东而攻越,济三江五湖,而葆之会稽。九夷之国莫不宾服。于是退不能赏孤,施舍群萌,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志,怠于教。遂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越王勾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仇。入北郭,徙大内,围王宫,而吴国以亡。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故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车舟之众,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又攻兹范氏而大败之。并=三家以为一家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及若此,则韩、魏亦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赵氏夕亡,吾朝从之。诗曰:‘鱼水不务,陆将何及乎?’”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戮力,辟门除道,奉甲兴士,韩、魏自外,赵氏自内,击智伯,大败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今以攻战为利,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
译文
为攻战辩饰的人又说:“他们不能收揽、利用他们的民众士卒,所以灭亡了;我能收揽、利用我的民众士卒,用他们在天下攻战,所向无敌,谁敢不心悦诚服呢?”墨子说道:“您即使能收揽、利用您的民众士卒,您难道比得上古时的吴王阖闾吗?”古时的吴王阖闾教战七年,士卒披甲执刃,奔走三百里才停止歇息,驻扎在注林,取道冥隘的小径,在柏举大战一场,占领楚国中央的都城,并使宋国与鲁国被迫来朝见。到了吴夫差即位,向北攻打齐国,驻扎在汶上,与齐人大战于艾陵,大败齐人,使之退保泰山;向东攻打越国,渡过三江五湖,迫使越人退保会稽,东方各个小部落没有谁敢不归附。战罢班师回朝之后,吴王不能抚恤阵亡将士的遗族,也不施舍民众,自恃自己的武力,夸大自己的功业,吹嘘自己的才智,怠于教练士卒。而且开始建筑姑苏台,历时七年,尚未造成,至此吴人都有离异疲惫之心。越王勾践看到吴国上下不相融洽,就收集他的士卒用以复仇,从吴都北郭攻入,迁走吴王的大船,围困王宫,而吴国因为这些而灭亡了。从前晋国有六位将军,而其中以智伯为最强大。他估量自己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想要跟诸侯抗衡,以为用攻战的方式取得英名最快,所以指使他手下的谋臣战将,排列好兵船战车士卒,攻打中行氏,并占据其地。他认为自己的谋略已经高超到极点,又去进攻范氏,并打败了花氏,然后他合并三家作为一家但还不肯罢手,又在晋阳围攻赵襄子。到此地步,韩、魏二家也互相商议道:“古时有话说:‘唇亡则齿寒。’赵氏若在早晨灭亡,我们晚上将随之;赵氏若在晚上灭亡,我们早晨将随之。古诗说:‘鱼在水中不快跑,到了陆地,怎么还来得及呢?’”因此韩、魏、赵三家之主,同心协力,开门清道,令士卒们穿上铠甲出发,韩、魏两家军队在外面,赵氏军队从城内,合击智伯。智伯大败。
所以墨子说道:“古时有话说:‘君子不使用水来照自己,而是用人来照自己。用水照自己,只能看到自己的面貌;用人来照自己,则可以知吉凶。’现在用攻战已取得好处,那么为什么不将智伯好战亡国的事件作为借鉴呢?这样做不是吉而是凶,这是已经可以知道的啊。”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誉善者,其说将何哉?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虽使下愚之人,必曰:“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今天下之所同意者,圣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免攻伐并兼,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是故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意而后为之。行是以动,则不疑速通。成得其所欲,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焉率天下之百姓以农,臣事上帝、山川、鬼神,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赏之,鬼富之,人誉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参乎天地,至今不废。此则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