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墨子》学生活
23211700000057

第57章 公孟(2)

原文

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鸟鱼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谓子墨子曰:“先生以鬼神为明知,能为祸人哉福,为善者富之,为暴者祸之。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乎?我何故不得福也?”子墨子曰:“虽子不得福,吾言何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子亦闻乎匿徒之刑之有刑乎?”对曰:“未之得闻也。”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什子,子能什誉之,而一自誉乎?”对曰:“不能。”“有人于此,百子,子能终身誉其善,而子无一乎?”对曰:“不能。”子墨子曰:“匿一人者犹有罪,今子所匿者若此其多,将有厚罪者也,何福之求?”

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为明,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虽使我有病,何遽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哉?”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徇通,欲使随而学。子墨子曰:“姑学乎,吾将仕子。”劝于善言而学。其年,而责仕于子墨子。子墨子曰:“不仕子。子亦闻夫鲁语乎?鲁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长子嗜酒而不葬,其四弟曰:‘子与我葬,当为子沽酒。’劝于善言而葬。已葬而责酒于其四弟。四弟曰:‘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子不葬,则人将笑子,故劝子葬也。’今子为义,我亦为义,岂独我义也哉?子不学则人将笑子,故劝子于学。”

译文

墨子与程子辩论,称赞孔子。程子问:“您一向攻击儒家的学说,为什么又称赞孔子呢?”墨子答道:“孔子也有合理而不可改变的地方。现在鸟有热旱之患就向高处飞,鱼有热旱之患则向水下游,遇到这种情况,即使禹、汤为它们谋划,也一定不能改变。鸟、鱼可说是够无知的了,禹、汤有时还要因循习俗。难道我还不能有称赞孔子的地方吗?”

有一个人来到墨子门下,问墨子说:“先生认为鬼神明智,能降祸赐福,使行善的人富裕,使施暴的人得祸。现在我侍奉先生已经很久了,可是福没有降临,或许先生的话有不对的地方?也许鬼神不明智?要不,我为什么得不到福呢?”墨子说:“即使你没有得到福,我的话为什么就不对呢?而鬼神怎么就不明察呢?你也听说过隐藏犯人是有罪的吗?”这人回答说:“没听说过。”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他的贤能胜过你的十倍,你能十倍地称誉他而只是一次称誉自己吗?”这人回答说:“不能。”墨子又问:“现在有人的贤能胜过你百倍,你能终身称誉他的长处,而一次也不称誉自己吗?”这人回答说:“不能。”墨子说:“隐藏一个犯人都有罪,现在你所隐藏的这么多,将有重罪,还求什么福?”

墨子生病了,跌鼻进来问他说:“先生认为鬼神是明于事理,能降祸赐福,行善的人奖赏他,从事不善的人就惩罚他。现在先生是圣人,为什么还会得病呢?或许先生的言论有不对的地方吧?鬼神也不明察事理吧?”墨子答道:“即使我有病,而鬼神为什么不明察事理呢?人得病的原因很多,有从寒署中得来的,有从劳苦中得来的,好像房屋有一百个门,只关上一个门,盗贼从什么门不可以进来呢?”

有一人来到墨子门下,身体健壮,思虑敏捷,墨子想让他跟随自己学习。于是说:“暂且学习吧,我将举荐让你出仕做官。”用好话勉励他,他才学习了。过了一年,那人向墨子请求出仕。墨子说:“我不举荐你去做官。你应该听过鲁国的故事吧?鲁国内有兄弟五人,父亲死了,长子嗜酒不葬。四个弟弟对他说:‘你和我们一起安葬父亲,我们将给你买酒。’用好言劝他葬了父亲。葬后,长子向四个弟弟要酒。弟弟们说:‘我们不给你酒了。你葬你的父亲,我们葬我们的父亲,怎么能说只是我们的父亲呢?你不葬别人将笑话你,所以劝你葬。’现在你行义,我也行义,怎么能说只是我的义呢?你不学别人将要笑话你,所以我劝你学习。”

原文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未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我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译文

有一个人来到墨子门下,墨子说:“为什么不学习呢?”那人回答说:“我家族人中没有学习的人。”墨子说:“不是这样。爱美的人,难道会说我家族中没有人爱美,所以我也不爱美吗?想要富贵的人,难道会说我家族中没有人想要富贵,所以我也不想要傅贵吗?爱美的人和想要富贵的人,不用看他人行事,仍然努力去做。至于义,是天下最贵重的宝器,为什么看他人呢?一定要尽力去做。”

原文

二三子有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哉?”

译文

有几个弟子告诉墨子,想要学习射箭。墨子说:“不行。聪明的人一定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办到然后才去做某种事。国士一边作战,一边扶人,他肖且兼顾不到。现在你们并非国士,怎么能够既学好学业又学好射箭呢?”

原文

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告子曰:‘言义而行甚恶。’请弃之。”子墨子曰:“不可。称我言以毁我行,愈于亡。有人于此:‘翟甚不仁,尊天、事鬼、爱人,甚不仁’,犹愈于亡也。今告子言谈甚辩,言仁义而不吾毁;告子毁,犹愈亡也!”

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告子胜为仁。”子墨子曰:“未必然也。告子为仁,譬犹跂以为长,隐以为广,不可久也。”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

译文

有几个弟子告诉墨子说:“告子说:‘墨子嘴上说仁义而行为很坏的人。’请抛弃他。”墨子说:“不行。他称誉我的言论而诽谤我的行为,总要比没有毁誉好。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说:‘墨子行为很不仁义,嘴上讲尊重上天、侍奉鬼神、爱护百姓,行为却很恶劣。’这胜过什么毁誉都没有。现在告子讲话虽然强词夺理,但不诋毁我讲仁义,告子的诋毁仍然胜过没有任何毁誉呀!”

有几个弟子对墨子说:“告子能胜任行仁义的事。”墨子说:“未必是这样。告子行仁义,如同踮起脚尖使身子增长,卧下使面积增大一样,这是不可长久的。”

告子对墨子说:“我可以治理国家,管理政务。”墨子说:“政务,嘴上讲了,自身就一定要实行它。现在你嘴上讲了,自己却不去实行,这是你自身的矛盾。你不能管好你自身,哪里能治国家的政务?你姑且先防备你自身的矛盾吧!”

解读

这篇文章记述了墨子与弟子或与他人的对话,公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对墨子提出了质疑,如:义祥之辩、三年之丧等,同时还载有其弟子所说的“告子胜为仁”、弟子对于告子对墨子的批判“言义而行甚恶”的言论表示不满而告诉墨子,墨子不但不生气,反而说有毁誉总比没有强。

公孟子坚持“三年之丧”,这正好与墨子所提倡的“节葬”是矛盾的,墨子认为厚葬久丧不利于国家发展,它使人们精神疲惫,上层阶级不能从事政治,国家的安全无法保证;劳动者不能耕种、妇人不能织布,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公孟子认为守三年的丧期就如同小孩子依恋父母一样。

在说明“非儒”的主张时,他与儒者讨论“为什么要从事音乐”,儒者说以音乐作为娱乐。这就如同问“为什么盖房子?”回答说:“建造房屋是建造房屋”。从这里首先可以知道墨子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因为墨子是小生产者的代表,而他们既不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不是精神财富的享受者,他们不知道精神财富的功用,不知道精神财富之利,因此往往会导向禁欲主义。

这篇文章中墨子谈话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申明他“非命”、“明鬼”、“节葬”、“非儒”的主张。墨子虽然认为儒家的学说足以丧乱天下的有四种,但他也认为孔子也有不可改易的主张。可见墨子对儒家的态度也有比较客观的方面。从一些片断可以看出,当时有一些人怀疑墨子的主张,而墨子总是力辩自己学说的正确,真是不胜辛劳。

活学活用

夏桀、商纣王统治时期之所以会亡国,主要是因为他不行仁政,暴虐成性。不管人民的死活。秦国最后之所以亡国,是因为嬴政也是这样一个人。在他刚掌握政权时就大肆诛杀百姓,这样国家怎么可能长久呢?

茅焦与秦王

当初,秦王嬴政即位时年龄尚幼,太后赵姬时常与文信侯吕不书私通。嬴政渐渐长大,吕不韦担心此事败露会为自己招致祸患,便让自己的舍人嫪毐假充宦官,进献给太后。太后非常宠信嫪毒,与他生了两个儿子,并封嫪毐为长信侯,把太原作为□国,国家政事都由他来决定,宾客中请求作嫪毐舍人的人非常多,嬴政身边有人曾与嫪毐发生过争执,因此向嬴政告发嫪毐其实不是阉割过的宦官,嬴政于是下令将嫪毐交给司法官吏治罪。嫪毐惊恐异常,便盗用御玺,假托秦王之命调兵遣将,企图攻击嬴改居住的蕲年宫,进行叛变。嬴政派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兵讨伐嫪毐,在咸阳展开大战,斩杀叛军数百人,嫪毐在兵败逃亡时被秦王的军队擒获。秋季九月,嬴政下令诛灭嫪毐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并将嫪氏党羽部处以车裂之刑。在杀灭其党羽的宗族的行动中,舍人中因罪过较轻被放逐到蜀地的共四千多家。嬴政并将太后迁移到雍城的贫阳宫囚禁,而且杀了她与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嬴政还下令说:“有敢为太后之事对我进行规劝的,一律斩首,砍断四肢,堆积在宫阙之下!”此后,有二十七人为此而死。

秦始皇一生可谓暴行累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征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数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二、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的奢欲,在首部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服兵役的多达二百万,占壮年男子的三分之一。重税苦役实老百姓怨声载道。三、严刑峻法,民怨鼎沸。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四、箝制思想,焚书坑儒。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于思想领域,大肆统制思想,禁锢思想自由。如此独断专行的残暴统治,就算是盛极—时的强秦,也难免短命而亡。

马不必骐骥贤不必圣人

三国时,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国,后又辅佐刘禅直至“死而后已”,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诸葛亮在用人上也有独到见解。“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这是他的一贯主张。他曾经打比方说:“治理国家就像调理人的身体,调理人体必须注意修养精神,治理国家必须注意选贤任能。辅佐国家的人就好像房屋的柱子,柱子太细小,屋子就会倾倒,辅佐国家的人不称职,国家就会倾覆。”那么,选人的标准是什么呢?他提出“挑马不一定非要挑到像麒麟那样的,只要马跑得快就行;选贤才不一定拿圣人作标准,关键是知识渊博,能力强。”

诸葛亮以自己的实践实现了他的主张。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群贤治蜀,使蜀国的政权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在西南得到巩固。

杨洪,原是犍为太守李严手下一个地位很低的功曹。诸葛亮在与他的交谈中,发现杨洪很有远见,立即表奏他为蜀郡太守,官位与李严并列。杨洪手下一个负责文字工作的小官何祗很有进取精神,诸葛亮破格提拔他为广汉太守,又与扬洪同职。

诸葛亮用人,不仅不重资历,也不论门弟。张嶷,家境贫寒,而且平素有些放浪。但这个人很有见识,屡建奇功,诸葛亮就把他提拔为太守。士卒出身的王平,虽然没多少文化,但他“遵履法度”,很有实战经验。街亭之战时,他为裨将军,坚决反对马谡的错误主张。马谡失街亭后,王平率领残余部队归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加封王平为参军。后来王平在对魏军作战中,屡立战功,成为蜀国一名善战的将军。马超、黄忠都是降将,诸葛亮把他们提拔到同关羽、张飞、赵云并列的“五虎上将”地位。诸葛亮开始提拔马超时,关羽不服气。诸葛亮写信给关羽,信中写道:“马超文武双全,刚烈过人,堪称一代俊杰,是黥布、彭越一类人物。可以和张飞并驾齐驱,只是比不上关羽的超群绝伦。”关羽读完信后,觉得有理,便也服了气。刘备、诸葛亮入蜀后,派司马费祎将封关羽为前将军的敕令送去。关羽一见老将黄忠也被封为将军,与自己同职,很不高兴,发誓说:“大丈夫决不与老卒同列!”不肯受印。费祎便按照诸葛亮事先的嘱托,对关羽说:“成就大业必须并用群贤。将军不应该计较官位高下,爵禄多少,也学习萧何、曹参的品格。”一席话,说服了关羽,关羽很快地接受了前将军的印授。

不求全责备,用人之长,是诸葛亮用人的又一特长。他在选拔做长史的人时,要求既有军事才能,又要有施政的本领,还要有一定的德行修养。张裔就是被诸葛亮看中的一位人选。张裔文武兼备,既带兵打过仗,又当过太守,后又担任参军从事。在任职其间,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为了进一步考察他的实际才能,诸葛亮请来越骑校尉杨洪,询问有关情况。杨洪认为,张裔精明能干,是个长史的材料;但他气量太小,不能容人之过,不宜单独担负此任。相比之下,如让向朗担任此职,让张裔在向朗之下办事,更稳妥一些。诸葛亮采纳了杨洪的意见,也有意再考验一下张裔,任他为射声校尉。后来,张裔听说杨洪在诸葛亮面前说了自己的弱点,就嫉恨在心,总以为是杨洪别有用心,自己想争地位。诸葛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给张裔写了一封信,坦率地批评了他以个人私见度人的这种思想。张裔看完信很受感动,他深服诸葛亮的知人善察和杨洪的荐贤无私。这以后,他和杨洪握手言和,并且与向朗一道,竭力辅佐诸葛亮处理政事,后来果真当上了长史。

智慧金言

君主选举贤才时,必须注意到目光平常很少到的地方去寻找,有的人德才兼备但没有出来为国效力,甘当普通百姓;有的人才干突出,但乡里不推荐;有的人追求自己的某种志向不愿出来当官;有的人真心实意忠于国家,想干一番事业,但被政见不同的人所攻击。因此,选举贤良,要舍得悬赏,要安排适当的位置,还要广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