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墨子》学生活
23211700000059

第59章 鲁问(2)

子墨子士出曹公子而于宋,三年而反,睹子墨子曰:“始吾游于子之门,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弗得祭祀鬼神。今而以夫子之故,家厚于始也。有家厚,谨祭祀鬼神。然而人徒多死,六畜不蕃,身湛于病,吾未知夫子之道之可用也。”子墨子曰:“不然。夫鬼神之所欲于人者多。欲人之处高爵禄则以让贤也;多财则以分贫也。夫鬼神岂唯擢季拑肺之为欲哉?今子处高爵禄而不以让贤,一不祥也;多财而不以分贫,二不祥也。今子事鬼神,唯祭而已矣,而曰:‘病何自至哉?’,是犹百门而闭一门焉,曰‘盗何从入?’若是而求福于有怪之鬼,岂可哉?”

译文

墨子出外游历,魏越问他:“如果能见各地的诸侯,您将说什么呢?”墨子说:“到了一个国家,一定要选择紧迫的事情进行劝导。如果国家混乱,就告诉他们尚贤、尚同的道理;如果国家贫穷,就告诉他们节用、节葬;如果国家喜好声乐、沉迷于酒,就告诉他们非乐、非命的好处;如果国家荒淫、怪僻、不讲究礼节,就告诉他们要尊天、事鬼;如果国家以欺侮、掠夺、侵略、凌辱别国为事,就告诉他们兼爱、非攻的益处。所以说选择最重要的事情进行劝导。”

墨子让曹公子到宋国做官去了,三年后曹公子返了回来,见了墨子说:“当初我在您门下学习的时候,穿着粗布短衣,吃着野菜一类粗劣的食物,早晨有吃的,晚上可能就没有了,没有东西来祭祀鬼神。现在因为听了你的教诲,家比以前富多了。有了富裕的家境,我恭敬地祭祀鬼神。但是家里的人却大多死亡,牲畜也不兴旺,自己也患了病。我还不知道老师的学说是不是可以用。”墨子说:“不对。鬼神所希望人做的事很多;希望人处在高官厚禄时要让贤,财物多时可以分给穷人。鬼神难道仅仅是想拿走祭品吗?现在你处在高官厚禄的位置上却不让贤,这是第一种不吉祥;财物多了却不分给穷人,这是第二种不吉祥。现在你侍奉鬼神,只有祭祀罢了。却说:病从那里来?这就像一百个门,只关了一个门一样,却问:‘盗贼从哪里进来?’像这样去向对你有责怪的鬼神求福,这难道可以吗?”

原文

鲁祝以一豚祭,而求百福于鬼神。子墨子闻之,曰:“是不可。今施人薄而望人厚,则人唯恐其有赐于己也。今以一豚祭而求百福于鬼神,鬼神唯恐其以牛羊祀也。古者圣王事鬼神,祭而已矣。今以豚祭而求百福,则其富不如其贫也。”

彭轻生子曰:“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子墨子曰:“籍设而亲在百里之外,则遇难焉,期以一日也,及之则生,不及则死。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对曰:“乘良马固车,可以速至。”子墨子曰:“焉在矣来?”

译文

鲁国的司祭人用一头小猪祭祀,向鬼神求百福。墨子听到了,说:“这样做不行。现在你给人的东西很微薄,却希望得到人家很多,那么,别人就只怕你有东西赐给他们了。现在用一头小猪祭祀,却向鬼神求百福,那么,鬼神就只怕你用牛羊祭祀了。古代圣王侍奉鬼神,只是祭祀罢了。现在用小猪祭祀,却向鬼神求百福,与其祭品丰富,还不如贫乏的好。”

彭轻生子说:“过去的事情可以知道,未来的事情不可以知道。”墨子说:“假设你的父母亲在百里之外的地方,即将遇到灾难,只有一天的期限,你要能赶到那里,他们就能活下来,赶不到就会死。现在有坚固的车子和骏马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有驽马和四方形轮子的车,让你选择,你将选择哪一种呢?”彭轻生子回答说:“乘坐骏马拉的坚固的车子,可以很快到达。”墨子说:“怎能断言未来的事不可知呢?”

原文

孟山誉王子闾曰:“昔白公之祸,执王子闾,斧钺钩要,直兵当心,谓之曰:‘为王则生,不为王则死!’王子闾曰:‘何其侮我也!杀我亲,而喜我以楚国。我得天下而不义,不为也,又况于楚国乎?’遂而不为。王子闾岂不仁哉?”子墨子曰:“难则难矣。然而未仁也。若以王为无道,则何故不受而治也?若以白公为不义,何故不受王,诛白公然而反王?故曰:难则难矣,然而未仁也。”

子墨子使胜绰事项子牛。项子牛三侵鲁地,而胜绰三从。子墨子闻之,使高孙子请而退之,曰:“我使绰也,将以济骄而正嬖也。今绰也,禄厚而谲夫子,夫子三侵鲁而绰三从,是鼓鞭于马靳也。翟闻之,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绰非弗之知也,禄胜义也。”

译文

孟山赞扬王子闾说:“从前白公在楚国作乱,抓住了王子闾。用斧钺钩着他的腰。用直矛对着他的心窝,对他说:‘做楚王就让你活,不做楚王就让你死。’王子闾回答道:‘怎么这样侮辱我呢!杀害我的亲人,却用给予楚国来作弄我。用不义得到天下,我都不做;又何况一个楚国呢?’他终究不做楚王。王子闾难道还不仁吗?”墨子说:“王子闾守节不屈,难是够难的了,但还没有达到仁。如果他认为楚王昏聩无道,那么为什么不接受王位将楚国治理好呢?如果他认为白公不义,为什么不接受王位,诛杀了白公再把王位交还惠王呢?所以说:王子闾难是够难的了,但还没有达到仁。”

墨子让弟子胜绰去项子牛那里做官。项子牛三次侵犯鲁国的领土,胜绰三次都跟从了。墨子知道了这件事,派高孙子请项子牛辞退胜绰,高孙子转告墨子的话说:“我让胜绰去,是为了制止骄横,纠正邪僻。现在胜绰得了厚禄,却欺骗您,您三次侵犯鲁国,胜绰三次跟从,这是在战马的当胸鼓鞭。我听说‘嘴里讲仁义却不实行,这是明知故犯。’胜绰不是不懂,他把俸禄看得比仁义还重罢了。”

原文

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势,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势,亟败越人。公输子善其巧,以语子墨子曰:“我舟战有钩强,不知子之义亦有钩强乎?”子墨子曰:“我义之钩强,贤于子舟战之钩强。我钩强我,钩之以爱,揣之以恭。弗钩以爱则不亲,弗揣以恭则速狎,狎而不亲则速离。故交相爱,交相恭,犹若相利也。今子钩而止人,人亦钩而止子,子强而距人,人亦强而距子。交相钩,交相强,犹若相害也。故我义之钩强,贤子舟战之钩强。”

译文

从前楚国人与越国人在长江上进行船战,楚国人顾流而进,逆流而退,见有利就进攻,见不利想要退却,这就难了。越国人逆流而进,顺流而退,见有利就进攻,见不利想要退却,就能很快退却。越国入凭著这种水势,屡次打败楚国人。公输盘从鲁国南游到了楚国,于是开始制造船上作战用的武器,他造了钩、镶的设备,敌船后退就用钩钩住它,敌船进攻就用镶推拒它。计算钩与镶的长度,制造了合适的兵器。楚国人的兵器适用,越国人的兵器不适用。楚国人凭着这种优势,又屡次打败了越国人。公输盘夸赞他制造的钩、镶的灵巧,告诉墨子说:“我的船战有自己制造的钩、镶,不知道您的义是不是也有钩、镶?”墨子回答说:“我的义的钩、镶,胜过你船战的钩、镶。我以‘义’为钩、镶,以爱钩,以恭敬推拒。不用爱钩就不会亲近,不用恭敬推拒就容易轻慢,轻慢且不亲近就会很快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敬,如此互相得利。现在你用钩来阻止别人,别人也会用钩来阻止你;你用镶来推拒人,人也会用镶来推拒你。互相钩,互相推拒,如此互相残害。所以,我义的钩、镶,胜过你船战的钩、镶。”

原文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公输子谓子墨子曰:“吾未得见之时,我欲得宋。自我得见之后,予我宋而不义,我不为。”子墨子曰:“翟之未得见之时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见子之后,予子宋而不义,子弗为,是我予子宋也。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下。”

译文

公输盘削竹、木做成鹊,做成了就让它飞起来,三天不从天上落下来。公输盘自认为很精巧。墨子对公输盘说:“你制作竹鹊,还不如匠人做的车轴上的销子,一会儿削成一块三寸的木头,能载得起五十石重的东西。所以制作的器物,对人有用的就成为巧,对人没有用处的就称为拙。”

公输盘对墨子说:“我没有见到你的时候,我想得到宋国。自从我见了你之后。如果送给我宋国而不符合义的原则,我就不要了。”墨子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你想得到宋国。自从我见到了你之后,如果送给你宋国而不符合义的原则,你就不要了,那么这是我把宋国送给你了。只要你致力行仁义,我又将会把天下送给你的。”

解读

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诸侯、弟子等人的一些谈话,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有墨子提出的游说诸侯“必择务而从事”的原则;文中多处申明“兼爱”、“非攻”的主张;也有几处专门阐述“义”的重要性。所有这些内容,体现出墨子向往国家富强、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人生苦短,一定要选择重要的事先做。二、墨子作为一个游说之人,他知道怎样把握机会,知道怎样才能使国强,他能对症下药。这不仅对于一个国家很重要,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只有善于从重要的事情入手,把握住生命中的重点,才能有所成就。

在劝说不要战争时,他所站的立场仍然是“兼爱”的立场,也就是说只有“兼爱”,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人们才不会攻打别的国家。战争对人对己都不利,因此他主张“非攻”。

曹公子以“人徒多死,六畜不蕃,身湛于病”来请教墨子,墨子以“今子处高爵禄而不以让贤,一不祥也;多财而不以分贫,二不祥也。”“若是而求福于有怪之鬼,岂可哉?”来解说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墨子早期的明鬼学说,可能仅限于要求弟子和百姓读信鬼神之有而虔诚祭祀,威于鬼神而不做坏事和亏心事。也就是说,明鬼学说的早期功能主要在于以次威慑内部,促使弟子严格要求自己。二、随着弟子学成而引发的社会政治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的变化,墨子在明鬼中加入了新的内容,即:“处高爵禄”而“让贤”、“多财”而“以分贫”,从而“求福于有怪之鬼”,得到福佑而使自身和家人平安。

活学活用

墨子说论功行赏,你有多大能力你做什么官。他把他的学生就分成了三类:论辩者、说书者、从事者。一个国家的治理最重要的是贤才,贤才是不允许有半点虚假的。

韩昭侯论法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国相。

申不害,原是郑国的一个芝麻小官,后来学习黄帝、老子和法家的学问,便向韩昭侯游说。韩昭侯拜他为相,对内全面整顿政治,对外积极展开外交。如此施政十五年,直到申不害去世,韩国一直国治兵强。

申不害曾经为他的堂兑求官职,韩昭侯没答应,申不害很不高兴。昭侯说:“我之所以向你请教,就是为了治理好国家。我现在是答应你的要求而破坏你定的法度呢,还是该推行你的法度而拒绝你的要求?你曾经教过我,要我以功劳大小来定封赏等级,现在却要我随便答应你这种私下的要求,我该听哪一种意见呢?”

申不害听了,便离开自己的正式居所,另居别处,以示请罪,并说:“像您这样的贤明君主,我愿意尽心效力!”

仁而无武,明不照奸

五代时期后梁末帝朱友贞,是朱温的第三个儿子,他于公元911年登位。从现存的史料看来,他本人尚不是荒淫暴虐之主,史称其“为人美容貌,沈厚寡言,雅好儒士”,即是明证。然而,后梁的江山到头来还是断送在他的手上,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说来话长,还得从他误用庸将讲起。

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十一月,朱友贞即位后不久来到获嘉(今河南获嘉县)。怀州刺史段明远(后改名凝)将自己年轻美貌的妹妹进献给朱友贞,由于这层关系,段明远本人受到朱友贞的宠信,得以不次拔擢,“位于上将”,监大军于河上(即黄河沿岸)。对此,敬翔、李振等大臣都持有不同意见,屡次建议朱友贞收回成命,但均遭拒绝。段明远得悉这些情况后,就厚赂赵严、张希逸等权贵,求得招讨使之职位。赵严等人受了贿赂,便保举段明远取代名将王彦章出任北面招讨使一职,朱友贞对此自然予以“恩准”。诏令一下,内外哗然,出现了宿将恼怒,士卒不服的局面。天下兵马副元帅进谏说:“臣为副元帅,虽衰朽,犹足为陛下捍御北方。段明远晚进,功名未能服人,众议汹汹,恐贻国家深忧。”重臣敬翔也说:“将帅系国安危,今国势已危如此,陛下岂好尚不留意邪。”可是这些忠告朱友贞一概听不进去。

其实,若是段明远果真是将才,以宠幸关系而充任大将,这在封建社会环境中倒也尚可接受。遗憾的是事情并非如此,段明远此人为人猥琐贪鄙,智勇俱无。自将兵以来,专事于敛掠行伍,以奉权贵,毫无建树。这一点甚至为敌对君臣所发现。后唐大将郭崇韬对他的评价就是“段凝本非将材,不能临机决策,无足可畏。”朱友贞居然任用这样的人物为大将,且宠渥不衰,可见其在后来的梁唐角逐中一败涂地,卒至身死国灭,决非偶然。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冬,后唐主李存勗统率大军击败后梁王彦章军,生擒后梁宿将王彦章。李存勗“勗所患惟王彦章”,此时,乃不再有任何顾虑,挥军直指大梁,准备一举灭梁。王彦章的败卒逃回大梁,禀告朱友贞说:“彦章就擒,唐军长驱直至”。这时节朱友贞只有聚族而哭,哀叹“运祚尽矣”。他召集群臣问策,皆莫能对。无可奈何之中,朱友贞对敬翔说:“朕居常忽卿所言,以至于此。今事急矣,卿勿以为怨,将若之何?”敬翔哭泣着回答道:“臣前后献言,莫匪尽忠?陛下初用段凝,臣极言不可。小人朋比,致有今日。臣欲请陛下出避狄?陛下必不听从;请陛下出奇合战,陛下必不果决;虽使良(张良)、平(陈平)更生,谁能为陛下计者。臣愿先赐死,不忍见宗庙之亡也。”说罢,与梁主朱友贞相向痛哭。

不久,后唐大军在骁将李嗣源率领下挺进大梁。朱友贞登建国楼,“面择亲信厚赐之”,让他们更换衣服,持诏去催促段明远军回救大梁。可是这些人辞行后,“皆亡匿”了。有人建议朱友贞逃到段明远军中去,但却为控鹤都指挥使皇甫麟所否决。他的分析是:“凝本非将才,官由幸进,今危窘之际,望其临机制胜,转败为功,难矣!且凝闻彦章败,其胆已破,安知能终为陛下尽节乎。”皇甫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所以朱友贞只好黯然放弃逃入段明远军以求保身的念头。面对危局,朱友贞计无所出,惟有“日夜啼泣,不知所为”,坐以侍毙。

后唐兵锋锐不可挡,旋即“已过曹洲,尘埃涨天”,朱友贞眼见大势尽去,又不甘心“俟彼刀锯”,最后,只好请求皇甫麟将自己杀死了事,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他死后大梁城即破。后唐军入城,后梁群臣纷纷归降,后梁就此灭亡。那位庸将段明远也没有为朱友贞尽忠,而是率五万大军在封丘投降了后唐。更为可叹的是,他投降后“出入公卿间”,居然“扬扬自得无愧色”,恼得“梁之旧臣见者皆欲龁其面,抉其心。”他的所作所为,为朱友贞误用庸将丧身亡国添上了具有讽刺意味的一笔。

智慧金言

孙子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朱友贞虽“为人温恭俭,无荒淫之失”但,“仁而无武,明不照奸”,任用大将段明远非人,卒至身死国灭,实在令人感到可悲可叹。他的遭遇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就是任将用人事关大局,切莫要率尔轻视。否则必然将自食恶果,为天下笑!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正是这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