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
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
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此诗前两句连用两个“高”字,用最直白的语言,将高台的雄大气势展现在读者面前。首句用夸张手法写高台高耸入云,第二句再补充说明高台决然望不到尽头,极言高台之高。后四句,想象旧时情人也在思念着自己,高台再高、道途再远也不能阻隔他们的共同思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是说:高台巍巍,半插云霄,雾霭拂拂,望不见顶端台巅。“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两句,写出了:台身上下满坡奇花古树,不见其高低,只见其郁郁葱葱、使山河同归于一片苍翠之景色。“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两句,是诗中的过渡,从前面的写景向末尾两句之抒情过渡:高台下的那条大路,真好像是通往古代帝都的洛阳古道,那么阔、那么长,令人难以分辨它是不是我思念的地方。由于这两句的铺垫过渡,使结尾两句就显得十分自然,无突兀之感。“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以抒情的笔调,写出记忆中永难忘怀的一幕对诗中主人公心灵的撞击:只要一想起与故友在白玉阶前娓娓而谈、倾诉相互爱悦的情景时,渴望相聚的心就久久难以平静。
这是一首以怀旧忆友为主旨的古体诗,语言浅明,文字朴实,不加雕琢。且诗中不避重复字,如第一句中有“高台”、第二句中有“高不极”,第五句中有“洛阳道”、第六句又出现了“道远”,第七句中有“故情人”、第八句中又有“情来”,像这些重复出现“高”、“道”、“情”字的现象,都是近体诗的禁忌,而古诗则不然,这正体现了它潇洒自如、不拘一格的特点。此外,从全诗布局结构上看它的特点:首联写台之高,高不见巅;次联写树木之浓密,辨不清山河之色;第三联写台下路途之遥,弄不清到底是通向何方。这三联既是即景而生之实感描绘,也完全可以视为起兴,总起来为引发末联“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点题之句张目,极浓烈地渲染了这种渴念故人,不知他身在何方的系念之情。这种“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写法,颇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