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三百首
2323800000262

第262章 【雨雪曲】江晖

边城风雪至,游子自心悲。

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

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

恐君犹不信,抚剑一扬眉。江晖的这首《雨雪曲》,描写了边关将士的艰辛悲苦,抒发了一种轻生为国的壮烈胸怀。通篇充满着一种悲壮慷慨的激情。

“边城风雪至,游子自心悲。”这开首两句,先概括交待“边城”“游子”的环境与心情:边关上城内城外风雪骤起,远戍边防的游子不禁暗自伤心。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是很典型的。“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紧承前两句,续写“风雪”二字,具体描绘出风雪情状,及其在守边者精神上造成的影响。写“风”而曰“哀”,并使“笳弄断”(即胡笳吹奏的乐曲停歇);写“雪”而曰“暗”,并使“马行迟”(即马行迟缓)。这两句写的可谓字斟句酌,十分准确。试想,那狂风嘶吼,竟使那仅有的一点边地胡乐都无法再吹奏了,岂不让人倍觉悲哀?那积雪深厚,黄昏日暗,连战马都行走迟缓了,岂不让人顿觉阴冷?这两句,不仅绘出边地寒风之狂猛、积雪之深厚,而且写出在这恶劣的环境气氛里,戍边人艰难行走时的感觉——顿觉无限悲哀而黯然伤神。

诗至此,读者已被引入边地特定的情景之中:边城风雪,胡笳声断,战马迟缓,客子心悲。读者自会以为在这样凄苦情境中,守边游子似乎会是心灰意冷、斗志消颓的。但是,诗人之笔却陡然一转,写出一番慷慨壮烈之语:“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这两句是为了适合诗歌的形式而采用的一种互文见义的说法,若按散文的格式,理顺了来说,便是:我这样看轻生命、重视义气,原本就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个人私利啊!江淹《鲍参军照戎行》诗曰:“徇义非为利,执羁轻去乡。”大概这戍边之人,原本就是抱着坚定的卫国决心而离乡赴边的吧,所以他才能在环境恶劣的边关,忍受生活上的艰难、精神上的悲愁,坚定地守卫着祖国的疆土。

“恐君犹不信,抚剑一扬眉。”“抚剑一扬眉”,自是一副视死如归的壮士形象,但是何言“恐君犹不信”呢?大概是因为“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曹植《杂诗》其六)的缘故吧。壮烈之士多激昂悲壮之气、为国效死之心。而那些小人们不仅偷闲自得,以小人之心度人,甚至极尽谗言诬陷之能事,蛊惑君心,使忠臣失去信任。所以,此处有“恐君犹不信”之语。这两句是说,如果你还不相信的话,请看我抚剑扬眉、必死疆场的决心吧。曹植《白马篇》曰:“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本诗末四句,全用曹植诗意,通过守边者的心声,塑造了一个慷慨卫国者的英雄形象。

诗的前半部分重在描述边地艰苦,后半部分则重在抒写守边将士的慷慨激昂。两部分之间看似脱节,其实正是由于极力描写了边地的艰辛,那视死如归者的形象才愈显得高大,两部分间的内部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这种利用环境渲染作铺垫来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大概也是此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