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六年时,内阁草拟圣旨,都以“朕与厂臣”并称。皇上称呼他不称名字,称“厂臣”,这在几千年专制史上算是一大可惊可叹的事。这年六月,浙江巡抚潘汝桢上疏,对魏忠贤歌功颂德,说什么:“厂臣心勤体国,念切恤民,莫不途歌卷舞,欣欣相告,戴德无穷,公请建祠,用以祝寿。”祠,也叫祠堂,原是用来祭祀死去的祖宗或先贤圣哲、为国为民立了旷世恩德的人建的庙,历朝历代很少给活着的人建祠庙。然而,熹宗看了潘汝桢的奏折后,发下圣旨:“宜从所请,以垂不朽。”于是,为了魏忠贤不朽,潘汝桢花费民脂民膏在西子湖畔为魏忠贤建了一所规模宏大、豪华气派的生祠。熹宗为生祠赐额匾一块,上书“普德”二字,并命锦衣卫百户沈尚文等守护祠宇。从此,各地兴起了一股为魏忠贤建生祠的怪风,一时生祠遍布天下,数不胜数。
应天巡抚毛一鹭在苏州虎丘造了生祠,蓟辽总督阎鸣泰在蓟州、密云建祠,宣大总督张朴建祠于宣府、大同,山西巡抚曹尔桢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建了一座生祠。更有甚者,生祠建在天子脚下、京城里面。巡视五城御史黄宪卿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祠,顺天府尹李春茂在宣武门内建祠。连太祖皇帝的孝陵旁边,也由守卫孝陵的卫指挥李之才建了一所金碧辉煌的魏公祠。
魏忠贤把建生祠当做衡量人们对他忠诚与否、服从与否的标准,许多官员因不肯建祠,或不愿向魏忠贤塑像叩拜而被处罚。蓟州守备因不肯随上司给九千岁生祠叩头,便受到严刑折磨,后来竟然被杀了头。
魏忠贤号称“九千岁”,他的荣华富贵到了连皇帝都不如的地步。正月三十是魏忠贤的生日,从正月十五开始,各色送礼祝寿的人就挤满了乾清宫内外。正月三十那天,给九千岁拜寿的山呼“千岁千岁千千岁”,更是响彻京城。
熹宗的驾崩使魏忠贤顿感大祸将至。八月二十二日,熹宗病死,年仅二十三岁。魏忠贤不愿信王朱由检继位,但有熹宗遗言在先,张皇后态度坚决,魏忠贤的党羽们面对此等大事,没有胆量做灭九族的大逆之罪行。魏忠贤预感到了将要大祸临头,但还想等一等,幻想或许会有办法实现野心。但是,熹宗驾崩当天,张皇后立即传下皇帝遗诏,命英国公张惟贤等迎立御弟信王入继大统。魏忠贤将熹宗驾崩的消息对外封锁了一天,直到第二天,才不得不向外宣告皇后懿旨:“召信王入继大统。”随后颁布熹宗遗诏,命信王朱由检即皇帝位。
八月二十四日,信王在皇极殿即皇帝位,是为明崇祯皇帝。新皇帝登基,九千岁魏忠贤送来四名绝色女子,这既是讨好又是迷惑,新皇帝不动声色地接收了下来,对魏忠贤试探性的辞职要求,他温言慰勉留任;对客氏提出从宫中迁出的事,他顺水推舟地予以批准;对一些出于各种动机的朝官上疏弹劾魏氏同党之事,他反而下旨斥责上疏的人“轻诋”。
十月十三日,阉党分子云南御史杨维垣一面上疏弹劾魏忠贤最亲信的走狗、人称“五虎”之首的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崔呈秀“立志卑污,居身移浊”,一面又为魏忠贤大唱赞歌。然而,崇祯帝下旨谴责杨维垣“率意轻诋”,对奏章中提出的崔呈秀的种种劣行恶迹不予追究。几天后,杨维垣再次上疏弹劾这位阉党的骨干分子,一面指责崔呈秀“通内”,一面又继续为魏忠贤歌功颂德。出人意料的是,崇祯帝这时令崔呈秀静听处分。两日后又下诏免掉崔呈秀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之职,并令他离开北京,回原籍守制,消除魏忠贤的左膀右臂。
这时,官吏被长期压抑的怨气如火山爆发似的喷泄而出,有人开始将矛头直指魏忠贤。崇祯帝依然未置可否。面对众人的揭露和抨击,魏忠贤以为皇帝的沉默是出于先帝嘱托所致,居然跪到崇祯那里哭诉,皇帝则温言加以劝慰。魏忠贤为了避免像刘瑾那样束手就擒的事情重演,在天启元年时,就经熹宗允许建立了“内操”,从太监中选拔士兵,由太监任将校,驻扎于紫禁城中,隶属司礼监和东厂,成为魏氏的私人军队。崇祯帝对这支太监部队还是很有顾忌的。为了解决这支“阉军”,崇祯帝下令内操兵全部出宫,赴兵部领取赏银。“阉军”们兴高采烈地到兵部衙门领赏时,皇上旨意到了,命令立即解散“内操”,所有人员一律遣散,不许入宫。魏忠贤这支保驾亲军,兵不血刃地就被崇祯帝解决了。
十月二十六日,官卑职低的浙江海盐县监生钱嘉征上疏揭发魏忠贤十大罪状。崇祯读了此文,不禁击节赞赏,立即召见魏忠贤听内侍朗读。魏忠贤只好找到原信王府太监徐应元低三下四求情,徐应元给他出了个主意,给皇帝上疏,辞去总督东厂太监之职,以暂避锋芒。崇祯帝接到魏忠贤引疾辞爵的辞疏,下旨准奏,并下诏削夺魏忠贤亲属魏良卿、魏良栋、魏鹏翼等的爵号职务。没等魏忠贤反应过来,又下旨于十一月初一日勒令魏忠贤到凤阳祖陵司香,将其赶出紫禁城,打破了他等待时机、卷土重来的如意算盘。后来得知徐应元受贿勾结魏忠贤之事,崇祯帝也将徐应元贬到显陵当差,赶出了皇宫,终生不得进宫。魏忠贤操持国柄七年之久,党羽鹰犬遍布天下,如今被贬凤阳,九千岁威风仍不减。他出京赴凤阳时,随从死党卫队达千余人,个个身佩武器,押着满载珍宝金银的四十辆大车,直奔凤阳。魏忠贤这一举动把崇祯帝彻底激怒了,他决心严惩不饶,立即降旨兵部,派兵马追捕擒拿。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初六,魏忠贤一伙气焰嚣张地来到阜城县南关,忽然有人从京中赶来送信,魏忠贤一听皇上已派兵部人马前来捉拿,自知必死无疑。他思前想后,知道等待他的将是酷刑和凌辱,遂用衣带于半夜悬梁自尽了。他的亲信李朝钦从梦中惊醒,见魏忠贤已死,也自缢身亡。崇祯帝对魏党余孽进行了大清理,次年正月,崔呈秀在蓟州被斩首,客氏也被斩首示众,魏忠贤在河间府被戮尸凌迟。一代巨奸魏忠贤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智慧金言】
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样的君主,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比如晋文公为了扭转当时晋国讲排场、摆阔气的坏风气,便带头倡行节俭,不穿价格高的丝织品,不吃两种以上的肉,结果不久晋国人就都穿起粗布衣服,吃起糙米饭了。相反的例子,当然也很多。
有好上级才会有好下属
【原典】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注曰:“非无贤人、善人,不能用故也。”
王氏曰:“谗人当权,恃奸邪害忠良,其国必危。君子在野,无名位,不能行政;若得贤明之士,辅君行政,岂有危亡之患?纵仁善之人,不在其位,难以匡政、直言。君不圣明,其政必乱。”
【解读】
盗匪横行之世,一定是社会动荡之时。一个混乱的公司,人人皆有小人之嫌。时势迫人,人们只能因时而动,因势而为。
人性本善,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善者,可为什么人世还有百态呢?完全是因为大小环境造成的。善根就如同一颗种子,放到不同的土壤中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有的可以是顺利成长,也有的会发生扭曲,一切视种子所处的环境。即使在同一个大环境中,每个种子各自的小环境也可以起到决定作用。所以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两颗树。
有人说人性是由基因决定的,其实基因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基因的作用更大。我们的内心有种融于社会与环境的渴望,于是会不自觉地改变自己,每个人其实都是改变后的自己。
【活学活用】
要想吏治清廉用人者应以身作则
励精图治的帝王无不希望臣下厉行节俭,而很多帝王不明白的是,只有帝王躬行节俭,才能倡起节俭的吏治风尚。
康熙不尚空谈,注重实践。他对以皇帝个人享受荣华富贵为中心内容、劳民伤财的大兴土木举动不感兴趣。康熙八年,只有十六岁的康熙就有过出色的表现。当时,因乾清宫交泰殿的栋梁朽坏,孝庄太皇太后提出拆掉重建,以作康熙听政之地。康熙是孝子贤孙,不敢违背祖母的意图,但却批示工部:不求华丽、高贵,只令朴实、坚固、耐用,他学习古人,如陶唐时代茅茨不剪,采椽不斫,夏禹时代宫室是卑,与民同乐,先化后乐,以做天下楷模。
二十四年十月,康熙帝对掌膳食官员说:现在的酥油、乳酒等物品,供给有余,收取足用则已,不可过多。蒙古地方很贫穷,收取者减少,则平民百姓日用所需,就可以满足。
三十一年十月,他又说:停止进献新芽菜,凡是有类于此者,俱应停止。因为运送官员劳苦,烦扰地方,于地方百姓有系,省一件进贡,如同去掉一块病。
三十四年十二月,户部报告说:吉林乌拉地区打捕貉鼠不足额,供应不上,管理此事的官员应该议罪。康熙帝说:数年以来经常捕打,所以貉少,只能维持原数而已。就因为不够数,讨论处分有关的人员,等于是给无辜者加罪。实在不公。如果得不到上等的貉皮,朕但愿少穿一件貂皮大衣,那有什么关系?而且貉价非常昂贵,又不是必需品,朕也没有必要非享用不可。命令有关部门转告乌拉将军酌情办理。
关于康熙个人的日常生活,比起他能支配的财富,比起其他帝王的豪华,那是极其简朴的。法国天主教传教主白晋于康熙二十一年到北京,曾为康熙讲授天文历法及医学、化学、药理学等西洋科学知识,出入宫廷,对康熙的日常生活了解得很细。他在向法王路易十四的报告中做了详细介绍:
从康熙皇帝可以任意支配的无数财宝来看,由于国家辽阔而富饶,他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君主。但是,康熙皇帝个人的生活用品绝不是奢侈豪华的,生活简单而朴素。在帝王中是没有先例的。实际上,像康熙这样闻名天下的皇帝,吃的应该是山珍海味,用的应该是适应中国高贵传统的金银器皿。可是他却满足于最普通的食物,绝不追求特殊的美味,而且吃得很少,在饮食上看他从没有铺张浪费的情况。
从日常的服饰和日用品方面,也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崇尚朴素的美德。冬天,他穿的是用两三张黑貉皮和普通貉皮缝制的皮袍,这种皮袍在宫廷中是极普通的。此外就是用非常普通的丝织品缝制的御衣,这种丝织品即便在中国民间也是一般的,只是穷苦人不穿而已。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他常常穿一件羊毛呢绒外套,这种外套在中国也被认为是一般的服装。在夏季,有时看到他穿着用尊麻布做的上衣,尊麻布也是老百姓家中常用的。除了举行什么仪式的日子外,从他的装束上能够看到的唯一奢华的东西,就是夏天他的帽檐上镶着一颗大珍珠。这是满族人的风俗习惯,也是帝王的标志。在不适于骑马的季节,康熙皇帝在皇城内外乘坐一种用人抬的椅子(肩舆)。这种椅子实际上是一种木制的轿,粗糙的木材上面涂着些颜色,有些地方镶嵌着铜板,并装饰着两三处胶和金粉木雕。骑马外出时几乎也是同样的朴素。御用马具只不过是一副漂亮的镀金铁马镫和一根金黄色的线织绳,随从人员也有节制。
康熙的信条是: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常思此言而不敢有过。奉行此言便是能行节俭,不搞特殊。
为说明勤俭的深刻意义,康熙帝曾做《勤俭论》一文,主要宣讲勤俭对治理国家、改善人民生活、移风易俗的作用和影响。
俭可养廉,廉必清政,政通人和乃民心所向。康熙帝从国家的命运前途的高度来认识节俭,既要开源,又注重节流,实在是高人一筹。对于后来的领导者,康熙帝当是一个好榜样。
【智慧金言】
上级不正,下级自然也没什么好德行,这样一来,国家走向穷途末路,政坛必然也跟着混乱不堪,最终的结果也就导致贤能和善良之人不复存在了。
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居高位者品德不规,邪癖放浪,身边总要聚集一帮子投其所好的奸佞小人或臭味相同的怪诞之徒。楚王好细腰,国中尽饿人;汉元帝庸弱无能,才导致弘恭、石显这两个奸宦专权误国;宋徽宗爱踢球,因重用高俅而客死他乡;此类事例,俯拾皆是。
有“求”贤之意,有爱才之心
【原典】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注曰:“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贤而养之。”
王氏曰:“若要治国安民,必得贤臣良相。如周公摄正辅佐成王,或梳头、吃饭其间,闻有宾至,三遍握发,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国家大事,如周公忧国、爱贤,好名至今传说。
聚人必须恩义,养贤必以重禄;恩义聚人,遇危难舍命相报。重禄养贤,辄国事必行中正。如孟尝君养三千客,内有鸡呜狗盗者,皆恭养、敬重。于他后遏患难,猪盗秦国孤裘,鸡呜函谷关下,身得免难,还于本国。孟尝君能养贤,至今传说。”
【解读】
凡过分自恋、自爱者,胸中必无别人。“爱人”是一种胸怀,大的方面讲是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小的方面讲是使身边的人获得成功的责任感。唯有“爱人”者能有大志向,必欲成其事而利于民。“爱人”越深,成就事业的动力也就越大。
【活学活用】
养:让人才留在身边的方法
战国时期,魏文侯曾问相国李悝,如何才能招募更多有才华的人到魏国来。李悝没有直接回答魏文侯的问题,反问道:“主公,您看以前传下来的世卿世禄制怎么样?”魏文侯说:“其中弊病很多,需要改变。”李悝点点头,说:“这个制度不变,就不可能吸引真正的有才能的人到魏国来,国家便治理不好。”所谓“世卿世禄”制,就是贵族的封爵和优厚俸禄代代相传,父死子继,即使儿子没有什么本领、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也同样继承父亲的封爵和俸禄,拥有贵族的种种特权。而一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因为不是贵族弟子,便被这种制度卡住了,得不到应有的地位。李悝把这个问题分析给魏文侯听,得到魏文侯的赞赏后,建议说:“我们一定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对于无功劳又作威作福的贵族,果断地扯掉他们的俸禄,拿去招聘人才,这样四面八方的能人贤士就会到魏国来了。”魏文侯依计而行,果然把魏国建设成了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可见,但凡谋事,必先谋人,因为事在人为。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不能正确招纳和使用人才。只有那些善于发现人才、又善于任用人才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把自己的成功完全归结于用人得当,即位之初,便立即着手安抚百姓、分封有功之臣。所以说,谋人是为了用人,而用人就必须厚养——高官厚禄为养、放权使能为养、恩义聚人也是养。用而不养,养而不厚,必然上下离心。
说起“谋人”,刘备在多次失败之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是最广为人知的了。
公元201年,在曹操逼迫下,刘备逃往荆州投靠刘表。刘备自镇压黄巾起义以来,曾先后依附多人,深感自己力量单薄,迫切需要人才。在公元207年,他加快了寻访人才的步伐。